基本數據
視星等+1.04,
絕對星等-3.55,距地球260±20光年(80 ± 6秒差距)。位於赤經13h 25m 11.5793s,赤緯−11° 09′ 40.759″。
B-V色指數-0.20,U-B色指數−0.93。
徑向速度+1.0km/s
遠離地球的速度為1.6km/s。
觀測資料曆元J2000 | |
變星類型 | β Cep,Rotating ellipsoid |
自行(μ) | RA: −42.50 mas/yr Dec.: −31.73 mas/yr |
| |
雙星系統
兩子星相距0.12
天文單位,軌道面的傾角約659,軌道半長軸約27倍太陽半徑(略大於(1.54 ± 0.05)×10角秒),角距離(0.90 ± 0.04) × 10 角秒,
偏心率0.13。公轉周期4.0146天,
視星等總變幅為0.09等(1968年)。近星點運動周期為143±20年。
變光的主要原因是兩顆非球狀
子星的公轉﹐即
橢球雙星的變化﹔次要原因包括室女座α2的脈動等。脈動所造成的亮度變幅和視向速度變幅有不穩定現象。
室女座α2(角宿一B)為一顆
主序星。脈動周期大於0.1738天,與
徑向速度變化周期一致,顯示恆星表面正在規律的膨脹與縮小。
另外,有觀測到室女座α2出現S-S效應,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室女座α1散發出強烈的
恆星風導致遠離觀測者的室女座α2亮度降低。
角宿一雙星系統的兩顆恆星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
角宿一是溫度最高的一等星之一,高溫使其同時輻射強度相當高的紫外線,這使得角宿一實際比其外觀上光度更高。
參數 | 室女座α1 | 室女座α2 |
---|
變星類型 | 仙王座β型變星 | 仙王座β型變星 |
| B1 III-IV | B2 V |
| −3.5 | −1.5 |
質量(倍太陽質量) | 10.25 ± 0.68 | 6.97 ± 0.4 |
半徑(倍太陽半徑) | 7.40 ± 0.57 | 3.64 ± 0.28 |
自轉速度(km/s) | 199 ± 5 | 87 ± 6 |
亮度(倍太陽亮度) | 12100 | 1500 |
溫度(K) | 22,400 | 18,500 |
天文觀測
觀測方法
北半球春季的夜晚,在東南方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這顆明亮的1等星。將北斗七星(
大熊座)的斗柄曲線向東南方向延伸,越過
大角星(
牧夫座)後,繼續向前就碰到它。它與大角星的距離,約等於大角星到
斗柄末尾的距離。從
北斗七星的斗柄到角宿一的這條曲線叫做“
春季大曲線”。
觀測歷史
埃及
底比斯一座獻給
哈索爾女神的
神廟被認為是當時的人們根據角宿一的方位在西元前3200年所建造的,隨著時間流逝,角宿一與神廟的相對位置出現緩慢但明顯的變化。
波蘭天文學家
尼古拉·哥白尼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對角宿一進行大量觀測,主要是為了研究歲差運動。因為角宿一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大質量
雙星系統之一,所以天文學家經常對它進行大量研究。
掩星
角宿一的位置接近
黃道,因此有可能與月球或其他
行星發生行星
掩星現象。最近一次掩星是1783年11月10日和金星掩星,下一次則是在2197年9月2日,仍然是和
金星發生掩星。
文化意義
秋天時,太陽經過室女座,因此角宿一在西方被看成是收穫的象徵。英文名Spica一詞來自拉丁語spīca virginis(意為“室女的麥穗”)。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和
占星學中,角宿一屬於二十八星宿的角宿,是
東方青龍的一隻角。
在印度古代天文學和占星學中,角宿一屬於二十七宿中的Chitra。
在中世紀天文學中,角宿一被分類為吉普賽固定之星,象徵
祖母綠及
鼠尾草。
古希臘天文學家
喜帕恰斯通過研究角宿一的移動,發現了歲差運動。後來哥白尼也曾經用角宿一研究歲差。
古埃及一座獻給哈索爾女神的神廟據信是根據當時角宿一的位置在公元前3200左右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