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大角:大角一星在亢的上面,夾在左右
攝提之間,其光甚熾,是1等星。古法
角宿,實
從大角算起;由於它最亮,所以列為
二十八宿之首。後人由於它入亢宿2.5度,遂把它列入亢宿。大角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的地位,這不僅是全天第四大亮星,更重要的還在於它是北斗七星指示方向的標誌。
大角大角即
牧夫座α,全天第四亮星,北半
天球第一明星,天上最亮的
紅巨星(見
最亮星表)。是照相和
光電方法測
視向速度的標準星。
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台1968年出版了波長範圍3600~8825埃的《大角星分光光度測量圖冊》。由分析得知,它的大氣中
碳同位素含量比值C/C約為6,比太陽系相應值89小很多,這反映了它的化學演化的特殊性。此外,據1979年發表的研究結果得知,太陽、大角和球狀星團
M13中某一紅巨星之間的
金屬豐度對比約為40:10:1,因此可以根據
元素的豐度把
大角星歸為中介星族Ⅱ
恆星。
人們不僅由光譜觀測了解到大角星在向外拋失物質,而且已經用1.5米
太陽塔作光導攝像管
天體分光光度測量,發現
質量損失率變化很大。通過
人造衛星和火箭的紅外線檢測,已在大角星光譜的紫外線區、
可見光區、紅外線區都發現了發射線。美國用 2.7米望遠鏡在1978年幾個月間測得大角星 HeⅠ10830線由
天鵝座P型輪廓逐漸變成
吸收線,後來完全消失,然後又成發射線。這表明大角星
色球溫度達15,000~20,000K,
色球活動比太陽的強得多,說明
大角星也是某一種
光譜變星。大角星的質量(以
太陽質量為單位)仍未定準,目前有各種數值:0.1~0.6;0.7~1.7;0.61±0.32;0.6~1.3等。
特徵
大角星是屬於K1.5 IIIpe型的
紅巨星,“pe”代表的是“特殊的發射線”,顯示大角星發出的光譜是不尋常且充滿
譜線的。這對紅巨星而言並非太過罕見,但是大角星是特別明顯的一個範例。大角星的亮度至少是太陽的110倍,不過這低估了它實際發出的強度,例如大角星在紅外線波段所發射的“光”,所以大角星全部發射出的能量大約達到太陽的180倍。因為大角星的表面溫度較太陽來的低,擁有較低的
光視效能(luminous efficacy),所以在
可見光波段發射出的能量也較低。
大角星以高速的
自行運動而著名,除了
南門二以外,它的自行速度比太陽附近的任何1等星都要快速。大角星目前幾乎處於最靠近太陽的位置上,並正以高速移動中,它與太陽系的
相對速度為122km/s。
大角星被認為是一顆古老的
星系盤恆星,並與其他52顆這種類型的恆星組成
大角星流,共同移動中。大角星的質量難以確定,不過可能與太陽大約相等,而且不會超過太陽的1.5。大角星被認為很可能比太陽還要古老,太陽將會經歷的
紅巨星階段非常可能就是這顆恆星正在經歷的情況。
根據
依巴谷衛星的測量,大角星距離地球36.7
光年(11.3
秒差距),是一個相對較近的天體。依巴谷衛星的觀測也顯示大角星可能是一個
雙星系統,
伴星約比主星黯淡20倍左右,它的軌道可能位於現在觀測技術可以達到的極限,所以目前無法發現該天體。然而目前這個觀點已經過時,最新的研究顯示
大角星是一顆
單星。
星震
因為
大角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恆星之一,所以它是
星震學(astroseismology)許多研究的目標。Belmonte小組在1988年4月與5月對大角星完成一次雷達速率(特定波段的都卜勒移動)的研究,顯示一個微
赫茲的變化頻率。
天文學家認為大角星表面會稍為震盪,這是一個
紅巨星常有的特徵。天文學家在大角星上有一個特別的發現:它將會變得更紅(往恆星光譜M型來演化),變化也將更激烈。極端的例子類似
米拉,該天體擁有幾百天的巨大變化幅度,而大角星並不是非常的紅,而且擁有短暫的變化周期及微小的變化範圍,位於穩定性和變化性中間。
基本數據
星等:0.15(B-V:0.82)
赤經/赤緯(J2000)14h15m39.6s/+19°7'38"
光譜類型:K2IIIp
視差:0.08885
左右攝提
大角既屬
牧夫座,又是其主星,我們當然要從牧夫座的中國星空說起,以便了解大角周邊的中國星官,以利對於大角本身的星象文化的理解。在西洋星象中,大角一星位於牧夫的右膝蓋,在其左右各有三小星(在西洋星象中是牧夫的左右腳),夾著大角,中名總稱
攝提,東邊三小星叫左攝提,即左攝提一(
牧夫座ο星,另說是牧夫座35星)、左攝提二(牧夫座π星)和
左攝提三(牧夫座ζ星),西邊三小星叫右攝提,即右攝提一(牧夫座η星)、
右攝提二(牧夫座τ星)和右攝提三(牧夫座υ星)。
'春季大三角'和'春季大鑽石'《
石氏星經》稱:“攝提六星夾大角。”《史記·天官書》說:“大角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攝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
攝提格。”由於大角為
帝席,也就是
帝座,故為人君之象,按照星占家的說法,
大角星為格星,格即帝座,攝提是輔助帝王的大臣之象,因此有
攝提格之說,換言之,攝提是協助大角定季節的官員。至於如何定季節,因與下面介紹的斗杓附近諸星有關聯,故要在下面專設一節加以展開。
春季標誌
梗河的含義
牧夫座對應的中國星官,除大角和左右
攝提之外,還有
梗河、招搖、
玄戈和
天槍以及
七公等。梗河三星,即
梗河一(牧夫座ε星)、
梗河二(牧夫座σ星)、
梗河三(牧夫座ρ星),在大角之北,在西洋星象中相當於牧夫的腰帶。《晉書·天文志》說:“北三星曰梗河,天矛也。一曰天鋒,主
胡兵。”由此可知,梗河可代表矛、劍或戟等武器。對於
梗河這個星名的含義,
陳久金先生在《泄露天機——中西星空對話》一書有進一步的解釋,他引證《石氏星經》:“梗河三星,天矛也。梗者,遞也;河者,擔也,士卒
更遞,擔持天矛以行也。”因此,這裡的河,不當河流解,而是荷的假借。梗河是士卒更換擔持天矛走路的意思。
大角
招搖玄戈和天槍
招搖(
牧夫座γ星)一星在
梗河三星以北,在西洋星象中相當於牧夫的左腋窩。
玄戈(牧夫座λ星)一星在招搖以北,相當於牧夫的胳膊肘。
天槍三星,即天槍一(牧夫座θ星)、
天槍二(牧夫座κ星)、天槍三(牧夫座ι星),在玄戈以北,相當於牧夫的左手。《晉書·天文志》說:“其北一星曰招搖,一曰矛,其北一星曰玄戈,皆主
胡兵,占與梗河略相類也。”又說:“天槍三星,在北斗杓東,一曰天鉞,天之武備也。”由此可知,招搖、玄戈和
天槍也是代表古代的武器。招搖又稱天矛;玄戈又稱天鋒或天戈,戈是商周盛行的武器;天槍又稱天鉞,槍和鉞都是古代的兵器。
七公
在招搖的東面有
七公七星,自西南至東北,排列成一條長長的繩索。由於七公為一長列的星象,只有西邊的三星,即七公五(
牧夫座ν星)、七公六(牧夫座μ星)和七公七(牧夫座δ星),落在牧夫座,其餘在
武仙座。《晉書·天文志》說:“七公七星,在招搖東,天之相也,三公之象也,主七政。”這就是說,七公是七位天帝的顧問謀臣;主七政,是指日、月、五星,或者
北斗七星。
星名由來
說畢了
牧夫座的
中國星空的基本情況,我們就要講到大角本身的星象文化了。我們知道,大角被看作是四象之一的
東方蒼龍的一隻角,這就是“大角”這一星名的由來。但是,我們又知道,東方蒼龍七宿之第一宿
角宿,並不包括大角,而
角宿一(
室女座α星)和
角宿二(室女座ζ星)就是蒼龍的兩隻角,難道說蒼龍有三隻角?
陳久金先生是這樣解釋的:根據古史記載,黃道帶上的這條蒼龍星象有兩隻角,原本的兩隻角,一隻是大角,另有一隻是角宿一。大約後人認為大角距離黃道太遠,才將這隻角變成角宿二。雖然作了這樣改變,但是,大角這一星名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牧夫座星圖陳遵媯先生在《
中國天文學史》有這樣的解說:“古法角宿,實從大角算起,它和角宿二星,共三星形成牛首的樣子。由於它最亮,所以列為
二十八宿之首,後人由於它入
亢宿2.5度,遂把它列入亢宿。”
大角星又名天棟,被看作是天王的帝廷。《史記·天官書》說:“大角者,天王帝廷。”《晉書·天文志》說:“大角者,天王座也,又為天棟。”
特殊地位
大角
大角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有特殊的地位,這不僅是全天第四大亮星,更重要的還在於它是
北斗七星指示方向的標誌。《史記·天官書》稱:“昏建者杓”、“構攜龍角”、“大角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明確記載了古人用斗杓指向確定時節的方法。僅僅說斗杓所指的方向還不太明確,但是在杓的下方,以大角和攝提星官為標誌,則其方位就具體多了。
牧夫座星空示意圖斗杓所指,沿著大角
攝提方向往南,其對應的星官便是
角宿和
亢宿。因此,斗杓所指的方向,不僅大角和攝提為其標誌,角亢二宿也是其標誌星。進而,前面所介紹過的斗杓諸星——
玄戈、招搖和
梗河等也都在
北斗星的延長線上,都在不同時代或不同角度的情況下,起到判斷時節的作用,因此為古人所重視和關注。
文化
中國文化
古代文獻不僅有以
北斗星指向確定時節的記錄,而且還有以
北斗第八星招搖指向確定時節的記錄。《淮南子·時則訓》稱:“孟春之月,招搖指寅;仲春之月,招搖指卯;季春之月,招搖指辰。
孟夏之月,招搖指已;仲夏之月,招搖指午;季夏之月,招搖指末。
孟秋之月,招搖指申;仲秋之月,招搖指酉;
季秋之月,招搖指戌。孟冬之月,招搖指亥;仲冬之月,招搖指子;季冬之月,招搖指醜。”
熊的護衛者
說畢大角的中國星象文化,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大角的西洋星象文化。在古希臘最古老的文獻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就記載著這顆星。稍後,在
古希臘大詩人
赫西俄德(Hesiodos,約公元前八世紀)在其農事詩《勞動與日子》中,正式被稱為Αρκτουροζ,意思是“熊的護衛者”,這就大角的西名Arcturus的由來。至於為什麼叫“熊的護衛者”,還有一段神話故事。
阿卡斯、宙斯和卡利斯托
眾神之王宙斯偷偷地愛上了
月神兼狩獵女神
阿爾忒彌斯的侍女
卡利斯托,後來卡利斯托生下了兒子
阿卡斯。這事被神後
赫拉知道了。盛怒之下,赫拉把卡利斯托變成一隻大母熊。英勇的少年阿卡斯長大了。一天,他在密林中狩獵,被母親卡利斯托看見了。卡利斯托忘記自己已經是熊身,伸出雙手,想擁抱親愛的孩子。阿卡斯卻舉起了標槍。就在這悲劇即將發生的一瞬間,宙斯恰好在天上巡視,看到這情景,他不忍心讓自己的兒子親手殺害他的母親,決心拯救他們母子,就把他們提引上天,母親升入
大熊座,兒子升為大角(另說升入
小熊座),時時刻刻護衛著媽媽。
英國詩人
馬修·阿諾德(1822~1888)在他的詩中曾經這樣描繪這個典故:“天可憐見,就把他們變成明星,至今仍在北天閃耀——這就是那保衛大熊的大角星。”
古希臘人也視大角為定季節的星
大角作為主季節、定方向的星辰,受到農民的關注和船員的喜愛。古希臘詩人
赫西俄德在他的農事詩《勞動與日子》中寫道:“如果大角的光輝在薔薇色的黎明前閃耀,那么就到了收穫
葡萄的季節。”大角在黎明前從東方升起是秋季到來的象徵,因而表示
葡萄熟了的時候。古希臘最偉大的演說家
狄摩西尼在其著作中也曾經寫過這樣的話:“公元前341年開往
克里米亞的船隊,途經雅典時向富商借錢,契約這樣規定—如果船隊在大角在黎明前東升之前還不能返回,那么利息就要從原來的二錢五分五厘上升到三錢。”
古埃及人稱大角為“神殿之星”。
兩河流域的
蘇美爾人稱大角為“姆爾·西布阿娜”,阿拉伯人稱大角為“哈利斯·阿薩馬”, 都是“天的忠實守護者”的意思。阿拉伯人還送給大角另一個雅號“哈利斯·阿夏馬爾”,即“北方的看守人”。印度人稱大角為“放逐者”。日本人則把大角稱為“雨夜之星”、“
五月雨星”和“麥熟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