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向速度

視向速度

視向速度是物體朝向視線方向的速度。一個物體的光線在視向速度上會受都卜勒效應的支配,退行的物體光波長將增加(紅移),而接近的物體光波長將減少(藍移)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視向速度
  • 外文名:Radial velocity
  • 也指徑向速度
  • 屬於:物體朝向視線方向的速度
  • 負值:物體則是在接近
  • 年份:1953年
原理,測量方法,① 經典方法,② 用物端稜鏡和非物端光柵,③ 用光電視向速度儀,

原理

視向速度是物體朝向視線方向的速度。一個物體的光線在視向速度上會受都卜勒效應的支配,退行的物體光波長將增加(紅移),而接近的物體光波長將減少(藍移。)恆星的視向速度,能夠經由高解析的光譜精確的測量,並且和在實驗室內測出的已知譜線波長做比較。在習慣上,正的視向速度表示物體在退行,如果是負值,物體則是在接近。
在許多聯星中,軌道運動通常都會造成每秒數公里的視向速度改變數。這些恆星譜線的變化肇因於都卜勒效應,因此她們被稱為光譜聯星。研究視向速度可以估計恆星的質量和一些軌道要素,像是離心率半長軸。同樣的方法也被用在發現環繞恆星的行星上,在這種方法下測量的運動可以確定行星的軌道周期,而位移量的大小可以用來計算行星的質量

測量方法

天體相對於日心處的觀測者的空間速度沿著視線方向的分量稱為視向速度。按照都卜勒原理,運動的光源發出的某一譜線的波長λ不同於光源靜止時發出的同一譜線的波長λ<;下腳標>0,其差值Δλ=λ-λ<;下腳標>0取決於光源相對於觀測者的視向速度v。兩者的關係為:v=cΔλ/λ<;下腳標>0,式中c為光速。如果λ>;λ<;下腳標>0,運動光源發出的光向紅端移動,視向速度為正,光源遠離觀測者;反之,如果λ<;λ<;下腳標>0,運動光源發出的光向紫端移動,視向速度為負,光源接近觀測者。只要拍得天體的光譜,測出譜線的波長,就可標出天體的視向速度。由於觀測者實際上是在地面上進行觀測,而非日心,因此,實際測量得到的視向速度值還需做一些改正,消除地球繞日公轉、地球繞地月系中心的旋轉和地球自轉的影響。
一般有如下方法
天體相對於假想在日心處的觀測者的空間速度在視線方向上的分量稱為天體的視向速度。根據都卜勒原理,天體相對觀測者的視向速度為 υ時,其光譜的譜線便有位移Δλ,而且υ=cΔλ/λ0。其中c為光速,Δλ=λ-λ0,λ為位移後實測所得的譜線波長,而λ0為天體視向速度等於零時同一譜線的波長。天體遠離觀測者時譜線紅移;接近觀測者時紫移。由此可知,測量譜線的位移量可以求出視向速度。與天體運動速度的其他分量(如自行)的測量相比,用此法測視向速度的特點是,測定的準確度同天體的距離無關,可直接用公里/秒來表示。對於在地球上的觀測者所測量的結果,必須改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影響。具體測量方法有:

① 經典方法

在大望遠鏡的卡塞格林焦點或折軸焦點處,附加分辨能力足夠高而穩定的有縫攝譜儀,用它拍攝天體的光譜和比較光譜,在實驗室中精確測量和計算出若干條選定譜線的Δλ,再歸算出平均的υ。這種方法精度最高可達±0.07公里/秒,一般僅幾公里/秒,而且效率很低。到1950年為止,用這種方法測量了15,107個恆星、銀河星雲和球狀星團的視向速度。其中絕大多數星亮於10等。

② 用物端稜鏡和非物端光柵

這類儀器能同時拍攝大片天區中許多天體的光譜,因不存在狹縫所造成的星光損失,所以能提高極限星等。1953年,法國天文學家費倫巴赫採用對某一波長色散為零的直視物端稜鏡,解決了多年來未能解決的關鍵問題──定標問題。他使物端稜鏡繞光軸旋轉180°,在同一張底片上拍攝同一天區正反兩列光譜來加大色散和減小測量誤差。其測量精度一般約幾公里/秒。用口徑 105厘米的望遠鏡色散度為1300埃/毫米可觀測到16等左右的星,誤差約百公里/秒量級,適於搜尋類星體等大紅移天體。後來有人證明,用不加像場改正透鏡的施密特望遠鏡和普通物端稜鏡,按上述方法正反兩次拍攝光譜,也能歸算出視向速度,精度基本相同。近年來,在大望遠鏡主焦點或卡塞格林焦點前加非物端光柵,可用零級光譜定標來測量視向速度,效果更好。

③ 用光電視向速度儀

1955年,H.W.巴布科克提出測量晚型星公有吸收線系整體相對位移來確定相對視向速度的想法。1967年,格里芬實現了這一想法。如圖所示,在恆星攝譜儀焦點處,放一塊按大角星光譜片1:1複製的多縫光闌板,該板上僅在對應於吸收線的位置處透光,板後一小焦比場鏡(法布里透鏡)把透過的星光會聚在光電倍增管的陰極上,令光譜像相對於縫板沿色散方向移動。顯然,當各吸收線與相應光縫重合時,光度計讀數為極小。對某恆星,只要精確測出極小時縫板(或光譜像)的位置與對大角星的極小時相應位置的差值,就可求得該星相對於大角星的視向速度。由於同時測量許多譜線,而且對亮星和對暗星用相同的光譜解析度,加上光電器件的高量子效率,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比照相法又快又準,極限星等也高得多(用口徑5米望遠鏡,積分時間一刻鐘可達14等,視向速度精度1公里/秒)。這種方法的進一步發展,是使用光子計數式電視分光儀配合電子計算機,在線上實時對比標準星和未知星的光譜。這個方法的缺點是只能測量晚於F型的恆星。
④ 用偏振方法 1972年,謝爾柯夫斯基在星光光路中裝入一偏振度隨波長而變的偏振器件,把都卜勒頻移的測量轉變為偏振角的測量。這種方法適用於具有任何光譜特徵的天體;由於不受分光儀入射狹縫的限制,可觀測暗弱天體,精度達10米/秒,能夠探尋其他行星系
對亮於18等的天體容易直接拍攝照片,並由此測量自行,以研究其空間運動。但因自行太小,觀測相隔的時間不長時,測量精度很低。視向速度的測量精度可達到幾公里/秒,甚至達1公里/秒,並且與距離無直接關係,因而對研究銀河系的運動特性十分重要。星系的視向速度的測量,對宇宙學的研究更為重要。對於雙星,由視向速度變化曲線結合其他資料可能解出其子星的質量,這是求恆星質量的極重要的方法。此外,脈動變星的變光原因是通過對比光變曲線和視向速度曲線來確定的。關於恆星自轉、氣殼運動、氣環運動、物質拋射和質量交流的速度,以及新星、超新星、行星狀星雲等的殼層膨脹速度,都是通過視向速度的測定來了解的。隨著視向速度測量精度的日益提高,將有可能測量出恆星和大行星表層的大氣活動,如星風、行星風等,而且還可探尋恆星的行星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