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根據《
凡爾賽條約 》規定,戰敗的德國不可製造
水冷式重機槍 。一戰後,德國經濟大規模衰退,後在希特勒的強政下迅速恢復
國家實力 。隨著國力的恢復,德軍自然不甘心受條約的限制,永遠成為一支半保全性質的部隊(只有10萬人,不能裝備先進武器)。其實幾乎從結束戰爭開始,德國的各項科研活動就轉入地下,研製的步伐雖然有時放緩卻始終沒有停頓。
德國MG-34通用機槍
不過德國始終是一戰的戰敗國,如果公然違背《凡爾賽條約》,必將立刻遭到西方盟國的嚴厲處罰。德國人巧妙地迂迴過了條約的限制,研究一種
從傳統 眼光看來,完全不是
重機槍 的
通用機槍 。
該挺通用機槍,若使用
兩腳架 ,配備75發
彈鼓 即可作為
輕機槍 使用,跟隨班排作戰。若使用重機槍的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即可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為營連的
支援武器 。若裝上
裝甲車輛 ,它又是車載機槍,成為盟國步兵的噩夢。其最大特點是不同於
馬克沁重機槍 的採用水冷降溫的方式,而是和輕機槍一樣採用氣冷式,通過迅速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
連續性 。
德國槍械專家施坦格研製的
MG34通用機槍 於1934年
設計定型 ,由著名的
毛瑟 兵工廠 生產,採用和
毛瑟步槍 相同的彈藥(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其有很多劃時代的亮點之作,如既可用
彈鏈 供彈,又可換裝75彈鼓供彈,使用彈鏈供彈左右都可進行,能
雙槍 聯裝使用(可對付飛機);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裝卸,操作簡單,可迅速轉移陣地(機槍能夠迅速轉移陣地在實戰中特別重要);該槍
理論射速 為800~900發/分,最快時可達1500發/分,達到了單管機槍的巔峰;有兩根備份槍管,一旦槍管過熱可迅速更換。作為輕機槍使用時,
有效射程 為800米;作
重機槍 使用時,其有效射程為1000米。
MG34大量裝備德軍部隊的各級部隊,也是德軍的各種裝甲車輛的
制式武器 。在實戰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擊性能,都得到德國軍方的相當肯定,它是德國步兵的火力支柱。但MG3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其結構較複雜,複雜的結構直接導致
製造工藝 的複雜——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實戰需要的是可以大量製造和裝備部隊的機槍,而根據MG34的生產要求,即使所有工廠全部開足全部馬力,也沒法滿足前線的需要。MG-34生產程式過於複雜並對各種環境因素過於敏感,容易產生故障,因此決定重新設計,採用一種新型機槍。陸軍邀請了萊茵麥塔爾、史都根格勞斯法斯三家廠商,首先對當時的機槍作一個總結,然後由陸軍提出對新型通用機槍的構想,請廠商提出各自的方案。
研製進程 1937年10月,格勞斯法斯公司的格魯納博士完成了新型機槍的原型設計。
MG-42通用機槍
格勞斯法斯公司原來從未生產過武器,而是專門製造各種衝壓件。正因為如此,沒有以往的經驗可循,才能夠另闢蹊徑。最終,MG-42機槍在各方面的創新性以及低成本實用性的成功,遠超其他改進方案的優異性能而很快中標。
1943年10月,格勞斯法斯公司的新型機槍定型,並正式投入批量生產。投產之前,早已有數以千計的試產型機槍在德軍的各戰場服役。美國曾於1943年2月在
阿伯丁試驗場 對一支繳獲自北非戰場的MG-42機槍進行了測試。
MG-42研究成功,其實是槍械
生產技術 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魯諾夫博士本人並不是槍械設計師,他是一名
金屬衝壓 技術的專家,當時由於德軍一線部隊對機槍的
需要量 很大,他以專業的眼光認為按照傳統槍械製造工藝,很難滿足需要,他認為機槍採用金屬衝壓工藝製造是必然趨勢。實際中,用金屬衝壓工藝生產的MG-42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也更加緊湊,對於金屬資源缺乏的德國來說,是非常實際的。
MG-42通用機槍剛剛誕生並裝備部隊的時候,在西方潛伏於歐洲的
諜報 人員看來,實為一款粗製濫造的武器,是若干鐵片和一根鐵管的拼湊物。美英槍械製造專家得知該情況以後,清楚地知道,採用衝壓技術的德軍在機槍方面,已經遠遠領先了他們。在後來的實戰中,也很好的證明了該點。
MG-42通用機槍使用的材料很少,可以通過簡單流水線製造,造價只有MG34的百分之七十,所費工時和材料只有MG34的百分之五十。整個二戰中,MG-42生產了約100萬支(一說70萬支),該數量是非常驚人的。要知道二戰中德國衝鋒鎗的
生產量 不過120萬支,如此高的
生產能力 、性能如此突出的武器讓人吃驚。
總體設計 MG-42通用機槍特點之一,是廣泛採用衝壓件和點焊點鉚工藝,生產簡化,製造成本較低,適合大批量生產;
特點之二,是採用滾柱閉鎖機構,同時也是加速子,該機構可以大大減小開、閉鎖時零件間的摩擦和磨損,此種機構後來被許多國家的機槍所採用;
特點之三,是槍管復進簧結構比較特殊,為先串聯後並聯,串聯時,起槍管復進簧的作用,並聯時,使槍管到位時的撞擊減弱,起到緩衝作用;
特點之四是,採用雙程輸彈單程進彈的彈鏈供彈機構,這種供彈機構耗能少,工作平穩通用於各種彈鏈,甚至可使用兩種不同彈鏈混合聯接起來的彈鏈。
M-42通用機槍剖視及結構示意圖
擊發原理 MG-42通用機槍射擊時,將保險放在“F”(發射)的位置上,扣動扳機,阻鐵頭下降,解脫槍機,槍機在復進簧的作用下,開始向前運動槍機推彈突筍,推彈向前,受彈器將受彈器口的槍彈推至彈膛內,當機頭進人節套而快復進到位時,滾柱撞擊槍管節套的閉鎖卡槽,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滾柱向外運動加速。滾柱不僅向外沿節套內的凸輪槽移動,同時也沿機頭上的凹槽移動,滾柱支撐在機頭與節套的閉鎖支撐面之間,使節套和機頭被卡住。一旦滾柱被楔鐵完全擠出,為楔鐵所帶動的並在兩滾柱之間向前運動的擊針就立即打擊槍彈底火而擊發擊發後,槍管和槍機一同開始後坐。機便定型板上的開鎖斜面迫使閉鎖滾柱向里擠,滾柱進而擠壓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機體相對於扣合在一起的槍管和機頭加速後坐,直至滾柱脫離節套的閉鎖支承面為止,完成開鎖動作。而槍機繼續向後加速運動,這時,槍管受槍管復進簧的作用,回到了最前方的位置,槍機向後運動,同時抽殼。當槍機撞擊緩衝器時,緩衝器套筒撞擊機體套筒,彈殼被拋出,隨後,槍機又以較高的起始速度反向運動,重複上述自動循環。
瞄具彈藥 MG-42通用機槍使用德國或
波蘭 7.92×57毫米
毛瑟步槍 彈。
MG-42通用機槍最常使用
普通彈 ,也可以裝入
穿甲彈 (ap)來對付輕型載具。
人員配備 MG-42通用機槍組由三人組成:
觀察員 、射手和裝填手,使用易於迅速轉移的兩腳架MG-42,攜帶彈藥不多,一般隨班作戰。突擊時,輕機槍組的MG-42能迅速換上75發圓形突擊
彈鼓 ,繼續為班組成員提供火力支援。中型機槍組、重型機槍組則由四五名成員組成,使用三角可調支架,一般不配備突擊彈鼓。不同的是,重機槍組的MG-42安裝了能保證機槍火力更持久的
重型槍管 。射手是MG-42機槍組的靈魂,因而只有擁有堅定意志的士兵才能擔當,MG-42的射手是受過特殊訓練的,熟知通用機槍的性能。在《帝國國防軍陸軍教導手冊》1940年版中,要求機槍手以500~650發/分的射速點放。雖然MG-42的
理論射速 為1200發/分,但該對機槍本身來說非常重要(二戰中繳獲了MG-42機槍的盟軍不懂,玩壞了許多槍管)。所以,訓練有素的射手尤為重要。
性能數據 MG-42通用機槍參考數據 衍生型號 後續改進 1944年,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的敗象逐漸出現,不足的物力逐漸掏空帝國的基業,於是在該背景之下,新款的MG-42登場。雖然說是MG-42的衍生型,事實上人們可以將該款命名為MG45(又稱為MG-42V)的機槍視為全新款機槍,因為原來的機槍操作方式已有大幅改變,因此理論上所需要的工時與成本又進一步減少,並且機槍重量下降到約0.9千克。
1944年6月MG45/42V開始進行試射,一共發射了120000發並能成功維持1350發/分的
射速 。然而物力不足就是一個最可怕的詛咒,所產生的資源運用
排擠效應 終究讓MG45/42V只生產了10挺就告結束。不過早夭的MG45/42V並未被歷史埋葬,在戰後成為黑克勒-科赫世界聞名的HKG3步槍、HK33突擊步槍與
MP5衝鋒鎗 槍機運作的最佳藍本。
MG-42與MG45/42V的運作儘管都有
滾軸 ,可MG-42的槍管是浮動式的,因為又採用槍口
增壓器 的原理,而MG45 /42V的槍管是固定的,最大的區別,也是區別MG-42與MG45/42V的方法。至於外觀上要如何區別,MG45/42V的槍口比較短,因為無需槍口增壓器。
盟軍對於MG-42保持又恨又怕的態度,美軍倒是保持務實的反向思考態度,想依樣畫葫蘆再搭配自己的.30-06子彈就可以創造出威力比MG-42還強大的機槍,並且暫定命名為T24
通用機槍 (原型武器以T作為代號,正式就役之後才改為M),並由席格諾轉軸器(Saginaw Steering Gear)公司負責進行。
MG-42到戰後又被改款成為MG-42/59以及後繼機槍
MG3 以供國防軍(Bundeswehr)保家衛國(德國戰後的憲法限定軍隊僅能進行防衛作戰,但出兵
阿富汗 算是“
積極防禦 ”),也外銷給其他國家使用並服役並
授權生產 。
前面提到的
M60機槍 也有濃厚的MG-42血統,包括槍身一樣用沖軋的方式製成、採用MG-42的單爪撥彈桿、快拆式槍管、
手槍式握把 ,以及可以容納槍機活動的中空槍托;不過M60機槍的滾轉式槍機與
FG42 倒是“很接近”。薩科防衛軍械(Saco Defense,U.S. Ordnance)製造M60原型槍T161因此擊敗由FG42衍生的T52機槍。M60之所以能夠獲選,在競標中勝出,還包括一個原因:M60的瓦斯傳導結構比T52的簡單,當然成本也就比較低。
21世紀初的FN MAG也有MG-42的血統,FN MAG的扳機組與給彈方式與MG-42大同小異。
MG1 20世紀50年代,
聯邦德國 將該機槍改進成使用
北約 7.62×51毫米槍彈,並重新命名為MG1式。該型號與原型不同之處只是槍機結構和供彈機構做了些改變。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機槍也改成使用北約7.62毫米槍彈。
在
義大利 生產的MG1式改稱為MG-42/59式7.62毫米機槍,同時裝備義大利軍隊。
前南斯拉夫 仍生產7.92毫米口徑原型MG-42式機槍,並命名為M59式7.92毫米機槍。
該槍可作為
輕機槍 使用,也可作為
重機槍 使用。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安裝在與MG3式機槍同一類型的簡化
槍架 上。
研製方其後再將
瞄準具 修改以合乎7.62毫米北約子彈的彈道及改用鍍鉻槍管,命名為MG1A1(又名MG-42/58)。MG1A1的改良版本為1959年的MG1A2(MG-42/59),主要改為較重的擊錘(950克,原為550克),加入新式
環形緩衝器 以對應美國的
M13彈鏈 及DM1彈鏈。再後來的又加入了槍口制退裝置、改良
兩腳架 及擊錘,命名為MG1A3。而以沿用的MG-42直接改裝成7.62毫米北約槍彈的版本名為MG2。
MG3 MG3是德國萊茵金屬所生產的
彈鏈 供彈通用機槍,以
二戰 德國的7.92 x 57毫米MG-42通用機槍改為北約7.62 x 51毫米口徑而成。
1968年,MG3正式進行生產。相比MG1A3,MG3改良了供彈系統的運作,其供彈機構不僅使用標準的DM1式彈鏈,也使用DM6式和美國的M13式彈鏈,亦加入了防空用的瞄準
照門 ,部分零件仍可與原MG-42互換。MG3在超過30個國家使用,合法授權生產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MG-42/59)、
巴基斯坦 (MG1A3)、
希臘 、
伊朗 、
蘇丹 及
土耳其 。
在義大利生產的MG1式改稱為MG-42/59式7.62毫米機槍,同時裝備義大利軍隊。
前南斯拉夫 仍生產7.92毫米口徑原型MG-42式機槍,並命名為M59式7.92毫米機槍。該槍可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作為重機槍使用。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安裝在與MG3式機槍同一類型的簡化槍架上。MG3列裝後一直沿用,MG3在國際市場十分走俏,21世紀初列裝MG3的國家已有十幾個。
MG74 MG-42通用機槍系列最後型號是MG-74機槍,由
奧地利 斯太爾公司
GmbH 研發,但奧地利方面將槍機的重量增至950克,比MG3的重275克,以致射速降至850~900發/分,並增加了射擊選擇鈕,可半自動射擊。該款MG74的槍托與手槍握把較直系祖先不同的改為暗
綠色聚合物 材質,並採用威力比較小的7.62毫米北約子彈。
南斯拉夫 獲得授權生產MG-42並更名M52,算是“老兵不死”,仍使用直系的7.92毛瑟子彈,所以連射程也一樣。雖然
有效射程 為1000米,但
表尺 可達到2000米,
最大射程 可達5000米。1999年在南斯拉夫
科索沃戰爭 還見到當初被
南斯拉夫人民軍 俘獲的MG-42與M52一同“重出江湖”。南斯拉夫當初在20世紀80年代也賣過一批M52給
伊拉克 ,而美軍在兩次
波斯灣戰爭 中又重新見到他們當初父祖輩與MG-42的戰鬥。
服役動態 列裝實戰 1943年,
突尼西亞會戰 中德國軍隊首次裝備使用MG-42通用機槍,並正式命名為MG-42通用機槍。格魯諾博士的主要貢獻是大量採用沖鉚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二戰結束時,該槍已生產423600挺。
無論在
蘇聯 零下四十度的冬季,還是
諾曼第 的灌木叢林,亦或
北非 炎熱沙漠,還是
柏林 碎石瓦礫,MG-42通用機槍都是德軍絕對的火力支柱,也是盟軍士兵的惡夢。美國兵稱MG-42為“希特勒的
電鋸 ”,也有人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鏈”(Hitler's zipper),因為其連貫的槍聲像拉動拉鏈時的響聲;蘇聯士兵稱MG-42為“亞麻布剪刀”(Linoleum ripper);德國士兵稱它為“希特勒的鋸子”(Hitlersäge)或者“骨鋸”(Bonesaw);英國士兵則以MG-42材料的製造產地史潘朵稱呼之。
MG-42機槍射速每分鐘最低1200發,最高1500發,而機槍射速超過每分鐘1000發以後,人就無法分辨單個的槍聲,MG-42射擊聲像撕開大片亞麻布的聲音。因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動一下扳機的短
點射 ,就可以射出12到15發子彈。如果一個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擊,那么他一瞬間就會中彈數發,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實戰中,MG-42因為其高射速,不但對付小股目標遊刃有餘,對付集團目標也是非常有效的。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術主要是以機槍為核心的,
步兵班 由機槍小組跟步槍小組組成。攻擊時由機槍小組負責壓制敵據點,再由步槍小組以利用地形接近敵方據點,然後在近戰中用
衝鋒鎗 或者
手榴彈 把敵人殲滅。
實戰中,MG-42通用機槍完全可以勝任德軍的戰術需要,其壓制能力和射程與各國機槍相當,而高得多的射速使MG-42機槍更占上風。裝備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的蘇軍部隊,由於捷格加廖夫機槍射速只是MG-42的八九分之一,根本無法壓制住它。而蘇聯的郭留諾夫重機槍極為笨重,無法有效搬運,當然也不是MG-42的對手。機槍的弱勢,也是蘇聯和德軍作戰傷亡慘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MG-42機槍是德軍可以信任的武器,在實戰中可靠性高,即使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穩定的射擊速度。因為MG-42是氣冷式機槍,在寒冷的情況下,反而可以有效減少換槍管的時間。一般在法國,MG-42連續發射300發子彈以後就得更換槍管,在蘇聯可以提高到500到600發。格羅福斯設計的更換裝置非常簡單,只要扳動一根槓桿,傾斜槍身,槍管就會自動脫離跳出,並不需要用手觸摸熾熱的槍。更換一支槍管只需要幾秒鐘時間。在史達林格勒和莫斯科外的激戰中,MG-42盡其所能地提供了火力的支持。
MG-42通用機槍轉戰各方,由炎熱的沙漠到酷寒的史達林格勒,都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德在1950年代成立了邊防軍,雖有美國供應的各式武器,但仍舊採用MG-42為主力機槍。
各國研仿 MG-42通用機槍最大特徵就是射速最高,可高達每分鐘1500發。MG-42同時也是難得的可靠、耐用、簡單、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國武器。MG-42另一個特點就是槍聲有著獨特“撕裂布匹”的槍聲。
MG-42的優良設計,使其後續研仿不斷成為機槍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20世紀的
東南歐 還能看見其身影以外,其後的各款衍生型並未因
納粹 的戰敗而消逝,例如從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
MG3 。
瑞士 生產的SIG 710-3,MG-42/59,以及5.56毫米西班牙CETME(Centro de Estudios Técnicos de Materiales Especiales)機槍,都是MG-42機槍的翻版;美國人不承認可槍迷們一看就知道
M60機槍 也甩不掉MG-42的影子。儘管Ameli機槍與MG3機槍都可以算的上是
冷戰 時期的產物,然而MG-42的特點會伴隨許多國家繼續在21世紀服役下去。比如奧地利、南斯拉夫、巴基斯坦等國,也都採用MG-42或是它的衍生型;而今仍有各種型號的MG-42在世界各地服役。
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伊拉克就發現了相當數量的MG-42通用機槍,無疑是對該槍先進設計的強有力的證明。
除了各國陸軍地面部隊以及政情混亂地區的民兵仍舊在使用MG-42與其衍生型機槍之外,其設計的重點也被
東歐 國家所採用:
匈牙利 採用MG-42的設計研發成坦克用機槍,
蘇聯 則研發成7.62毫米GShak戰機空用機槍,但MG-42可更換槍管仍比東歐生產的機槍在性能上占上風。嚴格來說MG-42的射速理論上是要透過更換不同重量的槍機座才能比其他機槍打出四倍的射擊速率。
MG-42通用機槍
總體評價 MG-42通用機槍製造工藝簡單、用材節省、全槍重量低適於大批量製造列裝。MG-42通用機槍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好的機槍,那些到處不可一世、飛揚跋扈的
美國大兵 卻被它搞得
意志消沉 、無心戀戰、士氣低下,視其為“步兵的噩夢”。該槍被
輕武器 評論家用三個最高級的形容詞詞組:“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但卻是最出色的武器”。
MG-42通用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射速最快(1200發/分鐘,平均20發/秒)的機槍,可靠性和壓制能力極高。換槍管非常方便,只需要幾秒鐘時間。
MG-42機槍的缺點恰恰是由它的優點帶來的,就是耗彈量極大,機槍手往往連續掃射5秒鐘125發子彈就打光了。所以,
德軍 不得不養成點射的習慣,來節省彈藥。與此同時帶來的缺點還有槍管過熱的問題。(
《輕兵器》 評 )
MG-42通用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