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是一個基於瑞典遊戲公司Paradox Interactive開發的遊戲《鋼鐵雄心2:至暗時刻》和《鋼鐵雄心4》的大型架空模組,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假如德國贏了一戰會怎樣”。
基本介紹
1936年前的時間線,1917年,1918年,1919年,凡爾賽條約,光榮和平,戰後發展,德意志帝國,法蘭西公社,
1936年前的時間線
注意:以下時間線未必為最新,實際世界線以遊戲內為準。
1917年
- 1月8日,德皇聽取了軍隊領導人關於重新啟動無限制潛艇戰的爭論,但最終決定反對他們。這是Kaiserreich偏離我們世界線的時間點。
- 首相貝特曼-霍爾維格被迫辭職並被喬治·米夏埃利斯取代。
- 在西線,法軍在貴婦小徑的慘重傷亡導致法國士兵罷工。這場災難阻止了法國最高指揮部繼續擴大攻勢直到年底,使德國有機會從布魯西洛夫攻勢中恢復過來。
- 在義大利,於卡波雷托攻勢中被擊敗的意軍撤至皮亞韋河,那裡是他們保住威尼斯的最後防線。
- 奧斯曼軍隊節節敗退,巴格達和耶路撒冷均落入英軍之手。
- 英國潛艇誤將一艘向德國運送聖誕禮物的美國貨船擊沉,殺死了幾名美國公民,使美國失去介入戰爭的理由。公眾的反對迫使其開放了部分封鎖,這避免了中歐出現饑荒的隱患。
1918年
- 協約國一次旨在於德軍增援到來前突破其防線的大規模春季攻勢,被德軍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挫敗。
- 意在將希臘逐出戰爭的條頓堡行動開始。中央同盟沒有攻擊眼前的薩洛尼卡要塞,而是廣泛運用風暴特種兵和所謂“滲透”戰術。當其他德保聯軍席捲希臘時,薩洛尼卡的守軍被釘住了。7月3日雅典淪陷,致使希臘政府投降。薩洛尼卡的西方軍隊於不久後撤離。
- 自2月至5月,由拉夫·科爾尼洛夫將軍領導的反布爾什維克白俄“志願軍”,從羅斯托夫跨越冰凍的庫班草原向南撤退。這次著名的“冰雪行軍”以科爾尼洛夫逃離死亡告終,他險些在葉卡捷林諾達爾一役對他司令部的炮擊中喪生。奪取此城加強了白軍對庫班哥薩克中心地帶的控制。
- 艾倫比將軍包圍和摧毀了大部分奧斯曼軍隊並征服了大馬士革,打完了協約國在戰爭中的最後一場大勝仗。兩支德國師在之後抵達了小亞細亞,阻止了協約國對安納托利亞的入侵。
- 俄羅斯布爾什維克著名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在布爾什維克鎮壓左翼社會革命黨後遭范妮·卡普蘭刺殺。列夫·加米涅夫很快接替了列寧,但布爾什維克的精神受到沉重打擊。
- 協約國對抗德國U艇戰術成功和對德封鎖,導致由希佩爾海軍上將領導的公海艦隊的絕望突圍。第二次日德蘭海戰以平局結束,但遭到衝擊的皇家海軍被迫解除了封鎖。封鎖的全面結束和烏克蘭糧食的流入結束了德國因饑荒造成的恐懼。
- 與此同時,奧皇卡爾在不斷崩潰的國內陣線和不斷膨脹的革命精神的壓力下發出“人民宣言”,承諾戰爭勝利後帝國內部的民族自決權,用以安撫奧地利的大量少數民族。儘管宣言未對匈牙利提出任何要求,君合國雙方仍在十月底商定了克羅地亞國家的自決權,使克羅地亞王國獲得與匈牙利相同的地位。
- 當反布爾什維克制憲會議與西伯利亞政府談判近一個月後,海軍上將亞歷山大·高爾察克在英國支持下勉強發動了政變,團結了分裂的白軍。鮑里斯·薩文科夫的到來挽救了局勢,他說服高爾察克同意了社會革命黨的許多要求,並把他的權力限制在了軍事最高指揮權上。
1919年
- 3月2日,德軍在凡爾登南部的聖米耶勒發動了大規模攻勢。16日南錫的陷落,證明了他們的滲透戰術是成功的。法軍組織了特設防禦,使他們的側翼暴露出來。26日對蘭斯的進攻將協約國軍隊分割為兩部分。對沙托蒂耶里的進攻意味著法軍無法撤退至馬恩河。事實上,所有法軍被迫撤至南部,巴黎被包圍了。
- 拉多維茨行動於3月11日開始,攻擊特蘭托而非皮亞韋河的意軍。維琴察和維羅納於24日淪陷,意軍於4月10日抵達威尼斯後被牽制在兩支中央同盟軍之間。威尼斯的圍攻持續到了7月,但隨著大多數義大利剩餘領土失守及羅馬於8月1日淪陷,義大利在幾天后投降。義大利的投降意味著通往法國南部的道路已打開,馬賽於9月淪陷。
- 當義大利崩潰後,衣索比亞女皇佐迪圖與德維什邦的賽義德·哈桑對其宣戰,奪回了義大利殖民地,首次推翻了歐洲對非洲的殖民統治。
- 協約國的挫敗導致艾倫比和他的大多數部隊被重新部署到法國。因缺乏人力,艾倫比的繼任者威廉·馬紹爾爵士被迫緩慢撤軍。
- 法軍的撤退導致英國遠征軍的陣地變得無法防禦。6月,大量英軍在迪耶普撤離,留下法國人自生自滅。此時,飽受摧殘,厭倦戰爭,獲勝希望渺茫的法軍開始公開叛亂。在第二次叛亂中,工人階級大起義迫在眉睫,巴黎陷落已成定局,馬賽早已落入敵手的法國政府於10月4日投降,熄滅了歐陸的戰火。一個月後,中央同盟諸國及剩餘協約國諸國在哥本哈根簽訂了停火協定。
凡爾賽條約
- 法國、俄羅斯、義大利及其巴爾幹盟國的淪陷使協約國只剩下大英帝國、日本和葡萄牙。雖然這些國家都不受德國的直接威脅,但同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對德國構成威脅。在愛爾蘭和其他地方,德國和英國通過代理人持續了兩年的戰爭,中央同盟的其他勝利者則瓜分了他們的戰利品。
- 塞爾維亞將馬其頓割讓給保加利亞並被迫接受奧匈在其國內外大量事務中的監督。阿爾巴尼亞遭受了同樣的命運。黑山被奧地利完全吞併。
- 希臘被迫將希屬馬其頓和薩洛尼卡割讓給保加利亞,並且只要德皇認為必要,就必須接受德國對克里特島的租借。
- 羅馬尼亞被迫將整個多布羅加割讓給保加利亞並把喀爾巴阡山脈的通道讓給匈牙利。然而,它被授予了曾屬於俄羅斯的比薩拉比亞省。在其國內,少數宗教的完整權利被建立,中央同盟的經濟利益也被確保。
- 義大利被分裂為許多弱小的共和國,托斯卡納、教宗國和兩西西里王國回到了歐洲地圖上。作為奧匈的緩衝區,威尼斯共和國被完全非軍事化。然而,義大利內戰意味著只有兩西西里、撒丁和羅馬教宗國能長期留在歐洲地圖上。
- 利比亞成為奧斯曼保護下的王國。
- 法國將達荷美、象牙海岸、馬達加斯加、查德湖以南的所有法屬赤道非洲、本地治里、印度支那、太平洋殖民地和從加萊海峽到洛林的條帶狀領土割讓給德國。然而,革命阻止了德國對洛林以外領土的占領。
- 比利時被重組至佛蘭德斯-瓦隆王國,由德皇之子阿爾伯特擔任新國王。比屬剛果被交給德國,而擁有比利時大量工業的默茲河東部瓦隆地區,則被德國政府在認為必要時持續占領。盧森堡大公國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 在東方,從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占領的地區被組建為一系列傀儡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被融合為波羅的海聯合公國,由阿道夫·腓特烈·馮·梅克倫堡擔任首任大公。德皇的兄弟海因里希成為白魯塞尼亞(白羅斯)國王亨利希一世。波蘭和芬蘭成為德國保護下的獨立國家,波蘭國王為威廉二世之子奧古斯特·威廉·海因里希·金特·維克托,芬蘭國王為德皇表親腓特烈-卡爾·馮·黑森。立陶宛獨立,由烏拉赫公爵,威廉·馮·烏拉赫擔任國王,稱明道加斯。奧地利大公威廉·弗朗茨登上了烏克蘭的王位,與中歐結盟。
光榮和平
- 由於停火協定即將到期,雙方均不願重新進入直接衝突,魯登道夫將軍向協約國提出了“光榮和平”。剩餘協約國成員將承認德國同前協約國成員簽訂的條約並歸還德國殖民地(包括在和平條約中轉讓的)以換取維持戰爭現狀。和平條約於1921年11月11日上午11時簽署,結束了長達7年的世界大戰。
戰後發展
1919年:
- 作為對法軍在德軍大規模攻勢下的血腥失敗及第二次大叛亂的回應,由無政府工團主義者埃米爾·富熱領導的勞工總聯合會(CGT)宣布了一次大罷工。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求法國立即停止戰爭。在巴黎陷落後,喬治·克列孟梭政府被阿里斯蒂德·白里安領導下的臨時政府取代。
- 南方白俄軍隊開始了他們奪取察里津市的“伏爾加戰役”。在彼得·弗蘭格爾將軍的領導下,白軍迅速奪取了薩拉托夫,但在薩馬拉被萊昂·托洛茨基阻擋。直到7月西伯利亞白軍的反攻才迫使托洛茨基放棄薩馬拉撤退,並最終統一了兩大白軍戰線。
- 在波羅的海地區,尼古拉·尤登尼奇將軍率領的白俄西北方面軍向紅軍控制的彼得格勒發動了進攻。數量過多的紅軍很快被迫撤至彼得格勒,白軍(在白魯塞尼亞與波羅的海支持下)將城市置於包圍之下。
- 南方和西伯利亞白軍在重奪的城市烏法會面,商議他們的政府聯盟。最終決定由亞歷山大·高爾察克保留所有白俄軍隊的最高軍事指揮權,謝爾蓋·薩宗諾夫擔任總理。然而最重要的是,西伯利亞白軍同意效仿南方白軍,並與協約國斷絕關係。彼得格勒在隨後不久被尤登尼奇的部隊攻陷,他將這座城市作為禮物,同時也是表示支持,送給了新成立的,統一的全俄羅斯臨時政府。
- 受到其俄羅斯兄弟與列寧主義革命先鋒理論啟發的雅各賓派激進分子對政府官員和公共設施發動了一系列襲擊,終結了CGT與臨時政府達成和解的機會。政府利用復員軍人恢復秩序的嘗試因眾多士兵加入革命而終止。法國捲入了一場短暫而血腥的戰爭,戰爭以革命者的勝利告終。埃米爾·富熱開始了把法蘭西共和國轉變為法蘭西公社的艱巨任務。法國政府的殘黨逃到了阿爾及爾,建立了由費迪南德·福熙元帥領導的流亡政府。
- 在國家最終的“和平”被宣布幾小時後,憤怒的民族主義者於米蘭宣布成立了義大利共和國。所有薩伏伊王朝簽訂的條約被認為無效。在法國工團主義革命不到一周后,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就在都靈宣布成立了,義大利內戰就此開始。
- 在威尼托和拉齊奧之間的空曠戰線上,奧地利駐軍對於新興的義大利各派來說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很快,街上的鬥毆就轉為了全面戰鬥。隨著各路軍團在混亂的復員中被迫站隊,劫掠行為在農村普遍存在,戰士們為爭取和平,不得不暫時壓制自己的信仰,去和“共和國”所認為的邪惡戰鬥。因與背信棄義的薩伏伊王朝合作,義大利民族主義協會放棄以藍色為代表色。其準軍事部隊一直在前線戰鬥,並在不斷向內戰升級的衝突中獲得了大量支持者。威尼托、拉齊奧和坎帕尼亞地區的叛亂很快被奧地利和忠於兩西西里王國的右傾軍團鎮壓了。
- 由於混亂且沒有任何外國支持,哈希姆叛軍被沙特-奧斯曼的聯合軍擊垮。
- 恩琴·馮·斯滕伯格男爵率領他的“野人師”占據了蒙古首都庫倫,並宣稱他是蒙古的最高統治者。
- 烏拉圭建立了
- 1920年:
- 儘管莫斯科自1919年11月以來一直遭受白軍聯合部隊圍攻,布爾什維克直到1920年1月22日才最終正式投降。由於饑荒和戰亂導致的人數過多、缺少槍枝和殘廢問題,紅軍幾乎沒有選擇,只能聽從臨時政府的擺布。白軍正式獲得了內戰勝利。
- 白俄政府派遣亞歷山大·高爾察克、謝爾蓋·薩宗諾夫和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的代表團去簽署修訂版本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儘管幾乎所有俄羅斯社會成員都表示憤怒。由於新生俄羅斯共和國的形勢幾乎與1918年的布爾什維克一樣糟糕,俄羅斯人只能同意德國的要求,以免面對德皇軍隊的“懲罰行動”。
- 財政部長威廉·麥卡杜成為第29屆美國總統,亞歷山大·帕默擔任其副總統。
- 當數量眾多的奧地利與共和國軍隊擊敗社會主義者的波河攻勢時,義大利內戰達到了事實上的終結。由於厭倦發動與奧地利的全面戰爭,並且大量領土因衝突而荒廢,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放棄了進攻。只有其中3個原義大利聯邦的邦國在這個時間點仍然存在。
1921年:
- 奧皇卡爾重新召開了帝國議會並宣布了他在帝國境內推行民族自決的打算。
- 富蘭克林·羅斯福光明的政治生涯在他屈服於脊髓灰質炎時悲慘地中斷了。
1922年:
- 在1916年復活節起義之後,經過五年的戰爭,英國和愛爾蘭叛軍之間簽訂了和約,愛爾蘭自由邦於1922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立,由於信仰新教的北方成為了一個自治領,英王只是名義上的領袖,因此反對的聲音很小。
- 由於擔心德國擴張,南羅得西亞加入了南非。
- 在葡萄牙,米歇爾•派瓦•科塞羅復辟了君主制。
1923年:
- 由於涉嫌挪用大筆公款,魯登道夫下台,德國軍政府隨之解體。 海軍上將馮·提爾皮茨當選為總理,開始了被稱為“世界政治”的黃金時代。
- 維多利亞警察罷工引發了一次大規模工團主義起義,起義者宣布成立墨爾本公社。喬治五世部署了緊急協定,血腥鎮壓了這次起義。
1924年:
- 在美國,麥卡杜總統再次當選。
- 在俄國,一個由商人,企業家,中右翼保守主義者和西伯利亞自治主義者組成的鬆散的聯盟出於對德國的憎恨發動了政變。儘管和這次政變關係不大,但高爾察克還是宣布自己就任臨時獨裁者。不過西伯利亞軍隊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支持政變,而且這部分軍隊在被派來鎮壓他們的部隊面前也放下了武器。意識到大勢已去後,政變者們各奔東西,而高爾察克則接受了英國與日本開出的條件,建立了一個反對德國的“俄羅斯共和國”。
- 在俄國人背棄了自己關於“自治”的承諾又因高爾察克政變陷入混亂之後,頓河,庫班和捷列克河哥薩克在彼得•克拉斯諾夫的帶領下發生了譁變。儘管只有部分哥薩克支持叛亂,但因為俄軍的糟糕情況,克倫斯基被迫接受了克拉斯諾夫的要求。新成立的“頓河-庫班”聯盟贏得了事實上的獨立。
- 《聯合資源法令》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合併為了澳大拉西亞邦聯,選舉被暫停進行,邦聯的大部分土地都處於軍事戒嚴狀態之中。
- 當政府軍屠殺礦工時,英國一次針對煤炭關稅的總罷工升級為了全國起義。 軍隊開始垮台或叛逃,而且皇家海軍也出現了譁變,政府被迫逃往加拿大。 以勞聯會為中心的左翼團結外在富有魅力的約翰麥克萊恩周圍,成立了不列顛聯盟。
- 麥可•柯林斯解散了愛爾蘭自由邦與烏爾斯特自治領,宣布自己將成為愛爾蘭共和國總統。
- 英國政府的垮台使其海外領土全部陷入了混亂。西班牙人終於奪回了直布羅陀,阿根廷人占領了馬島,埃及贏得了蘇丹的主權,內志入侵了特魯西爾諸國,舍麥爾確保了科威特的忠誠。奧斯曼帝國奪回了賽普勒斯和亞丁,後者則劃分給了葉門管轄範圍。德國奪取了英國在非洲的絕大多數領土,同時也占領了馬爾他,蘇伊士運河,柏培拉,錫蘭,海峽殖民地,汶萊和砂拉越。
- 澳大拉西亞保持了英國人對斐濟和紐幾內亞的控制。
- 昔日英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分裂成了三個國家。通常被用“德里”指代的印度自治領仍然控制著印度西北部分,而印度國民大會則成立了自己的國家——婆羅多公社,南方的王公們則組建了自己的王公聯邦,緬甸則又一次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
- 英國在索馬里的保護領徹底崩潰,蘇丹穆罕默德宣布索馬里正式獨立。
- 南非確保了自己對貝專納的控制,親協約的史末資與親共和國的赫爾佐格之間關係緊張。
- 皇家海軍加勒比編隊保護了英國在這裡的殖民地。英法兩國在這裡的殖民地共同改組為了加勒比聯邦,委內瑞拉則抗議了美國對自己主權的侵犯。
- 加拿大上議院取代了原來的參議院。
- 在奧地利勢力範圍南部,爆發了一次疑似塞爾維亞支持的泛斯拉夫主義革命,給奧匈帝國在這裡的霸權帶來了嚴重威脅。奧地利皇帝卡爾設法挑撥了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的矛盾,並建立了一個克羅地亞人主導的泛斯拉夫主義的伊利里亞王國。
1926年:
- 在聖保羅州長路易斯•華盛頓被刺殺後聯邦軍隊進入了該州,巴西內戰爆發。
- 在流亡布爾什維克和法蘭西公社的支持下,國民黨發動北伐。
- 德國開始直接干涉,攻占了廣州。在進攻武昌與南京失敗後,蔣介石被渴望給胡漢民復仇的國民黨右翼成員刺殺,最後一支國民革命軍在1927年2月投降,國民黨部分成員流亡法國或加爾各答,部分則留在沿海地區繼續組織起義。
1927年:
- 羅馬尼亞國王斐迪南逝世,由於王子卡羅爾被迫放棄王位,王孫米哈伊爾繼位。由於年幼,他成為了軍方用來控制全國的傀儡。
- 部分國民革命軍逃往南方,部分加入了雲南,部分加入了陳炯明,部分則在葉挺帶領下追隨汪精衛流亡法國。
- 德日干涉直奉戰爭,迫使雙方簽訂議和。在德國人的壓力下,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在北京重新復辟了大清帝國
1928年:
- 共和黨的赫伯特•胡佛輕鬆擊敗了紐約州州長史密斯贏得大選,諾曼•托馬斯成為了社會黨領導人,並在贏得了中西部幾個州的席位,而里德當選為了紐約州參議院。休伊•朗成為路易斯安那州州長。
- 巴西新共和國舉行首次大選,若奧•佩索阿領導的共和黨大獲全勝。
- 在失去軍方支持後,胡安•“貓魚”•戈麥斯在委內瑞拉下台。
1929年:
- 玻利維亞入侵巴拉圭,查科戰爭爆發。
1930年:
- 德國首相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逝世,在德國歷史上,他是俾斯麥之後最成功且最受歡迎的首相。弗朗茨•馮•巴本成為了下一任首相。
1931年:
- 由於一次巨大的銀行醜聞事件,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幾近破產,基督教社會黨某位高層人士也被捲入其中,該黨也因此遭遇了巨大的政治危機。
- 智利在經歷了銀行破產和多年政治動盪之後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工團主義起義,並在大部分海軍和陸軍的支持下推翻了政府,阿普羅•普加成為了新政府首腦。
- 智利開始支持巴塔哥尼亞的叛亂。
1932年:
- 在眾議院,社會主義者贏得了許多席位,這導致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獲得多數議席,總統則由胡佛連任。朗拒絕了民主黨的提名並成立了自己的美利堅第一聯盟黨。
- 在南非赫爾佐格贏得了大選,宣布南非將成為一個共和國並退出協約國。
- 奧克塔維奧•曼格貝拉當選巴西總統。
1933年:
- 巴拉圭在查科戰爭中大獲全勝,失敗的玻利維亞則從共和國變成了一個獨裁國家。
1935
- 軍隊出身的馬默杜克•格羅夫當選智利工團主義共和國第二任主席。
- 在所謂的“聖誕政變”中,愛國聯盟奪取了阿根廷政權。
德意志帝國
德國,正式名稱為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位於中歐。德意志帝國是一個由二十七個君主制國家組成的半君主立憲制國家,由霍亨索倫王朝統治。德國被公認為是全球作為強大的國家,能在全球範圍內施展其影響力。德意志帝國作為普法戰爭的結果,在1871年1月18日,凡爾賽宮鏡廳宣告成立。作為世界大戰的主要勝利者,德國控制著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擁有自己的殖民領地。同時,德國也是帝國公約與中歐聯盟的領導者,在東歐、中歐乃至北歐都擁有與其在軍事或者經濟上形成同盟的友邦。
德國的北部邊境接鄰北海、丹麥與波羅的海。而東部邊境則接壤波蘭、立陶宛與波羅的海聯合公國。南部邊境接壤奧匈帝國與瑞士。西部邊境接壤法蘭西公社、法蘭德斯-瓦隆以及尼德蘭。如果考慮殖民領地,那么德國同時也和西班牙、法蘭西共和國、賴比瑞亞、阿比西尼亞、埃及、奧斯曼帝國、南非、葡萄牙、暹羅、大清帝國(通過八省聯合與魯系軍閥)以及澳大拉西亞接壤。
全名 |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 |
國歌 | 萬歲!勝利者的桂冠 (Heil dir im Siegerkranz) |
官方語言 | 德語 |
首都 | 柏林 |
政府結構 | 半君主立憲制 |
政府首腦 | 弗朗茨·馮·帕彭 |
貨幣 | 紙馬克 |
人口 | 約7400萬(74M) |
法蘭西公社
法蘭西公社(法語:Communes de France),是西歐的一個工團主義國家。該國北臨英吉利海峽,南臨地中海,西臨比斯開灣,向東北與法蘭德斯-瓦隆和德意志帝國接壤,向東與瑞士接壤,向東南與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向西南與西班牙接壤。該國的領導人是無政府派成員塞巴斯蒂安·富爾主席。該國也是工團國際的領導國及成員國。
全名 | 法蘭西公社聯邦(Fédération des Communes de France) |
國歌 | 國際歌(L'Internationale) |
官方語言 | 法語 |
政府首腦 | 塞巴斯蒂安·富爾 |
政府結構 | 工團主義联邦共和國 |
政體 | 無政府工團主義 |
人口 | 3846萬 |
面積 | 517442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