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套用
潛艇戰成為“最後一張牌”
德國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就對
協約國實施潛艇戰,給英國商船和戰艦以重大打擊,後因擔心歐洲反德浪潮的加劇,採取“有限制潛艇戰”。
但1916年的
凡爾登戰役和
日德蘭海戰極大地打擊了德軍的信心。對德國而言, 潛艇戰成為“最後一張牌”。德國的一些高級海軍將領一直主張實行無限制潛艇戰。他們根據誇大了的潛艇記錄,宣稱如果實行無限制潛艇戰, 6 個月內就可打垮英國。德國首相
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原來一直反對無限制潛艇戰, 現被這些說法所打動, 放棄了原來的意見。
1917 年1 月9 日,
德皇威廉二世在御前會議上最終認可了上述意見, 當天便向其海軍總參謀長霍爾岑多夫發出命令: “我命令從2 月1 日起, 全面開始無限制潛艇戰。”從此, 敵對雙方集中力量, 調動各種手段展開了潛艇和反潛鬥爭, 海軍鬥爭以前所未見的形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全面的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 德軍潛艇肆無忌憚地襲擊所有船隻, 無論這些船隻懸掛的是什麼樣的旗幟, 海上只有敵對雙方的船隻, 任何海上航行的東西, 都難免被擊沉。
1917 年初, 德國共有142 艘潛艇, 其中105 艘屬戰鬥編成, 德國潛艇基本戰術沒有多大變化和改進, 即在公海區域內採取單艇巡航和編隊巡航, 在港口和基地附近採取陣位法。使用武器是魚雷、水雷和火炮。同時, 為了配合潛艇作戰, 德國水面艦艇還多次進行奔襲, 破壞協約國的巡航兵力。由於英國和協約國其他各國對無限制潛艇戰的嚴重性估計不足, 對潛防禦尚處於最初階段, 無限制潛艇戰立即給協約國造成嚴重損失。協約國商船的損失由1月份的30萬噸增至2月份的40萬噸,再猛增至3月份的50萬噸,直到4月份的85萬噸。英國出海的商船中,平均每4艘就有1艘被擊沉。
當年,德國潛艇共擊沉協約國商船2566艘,註冊總噸位為573萬噸,其中英國商船占五分之三。而當年英國造船的總噸位只有270萬噸。協約國商船被擊沉的速度太快, 來不及及時補充和更替,照此下去隨之而來的是飢餓, 甚至屈服。美國海軍少將
威廉·索登·西姆斯在美國正式參戰前就被派往倫敦負責與英國聯絡,因而當時便了解到這一機密。
反潛艦艇
鑒於情況日益惡化, 1917 年4 月27 日英國第一海務大臣
約翰·傑利科向海軍大臣提出一份報告, 向政府發出嚴重警告: “歷史⋯⋯證明, 如果戰略是以沒有保障的交通線為根據, 其結果必然是不幸的。在這種情況下, 慘敗是不可避免的, 而我們目前的政策正在直接導致慘敗⋯⋯如果不願考慮這一點, 那我堅信戰爭必定打敗, 英國人民將要餓死。”
傑利科的警告產生了效果, 英國政府開始正視面臨的危險。為了對付德國潛艇, 英國動員了海軍的全部輕兵力和潛艇, 著手將大量的小型商船和漁船改裝成掃雷艦和護衛艦, 加緊建造新的反潛艦艇。
僅在1917 年, 英國便動用了227 艘艦隊驅逐艦, 74 艦護衛艦和巡邏艇, 65 艘潛艇, 406 艘摩托艇,49 艘快艇, 894 只拖網漁船, 867 只漂網漁船, 24 艘輪式掃雷艦, 77 艘偽裝獵潛船, 50 架飛艇, 194 架飛機。為了掃除德國潛艇布下的水雷, 僅在1917 年秋用於掃雷的艦艇達3 千餘艘,人員25 萬。此外, 還採用了其它反潛措施和武器。
使用偽裝獵潛船是當時比較有效的反潛措施之一。從1915年起, 英國便開始使用這個辦法, 現又進一步把這些船裝備和偽裝起來。英國大約有180 多艘各式各樣、大小不一偽裝獵潛船。這些船偽裝巧妙, 船員動作配合默契, 因而取得一定效果。從1915 年7 月到1918 年11 月戰爭結束時, 偽裝獵潛船共擊沉11 艘潛艇, 擊傷60 艘。
三條水雷攔阻線
英國與協約國的一項大規模反潛工程是建立三條水雷攔阻線。
頭一條, 就是最著名的北海雷幕。
1917 年9 月底經協約國海軍會議批准建立, 但從1918 年5 月才開始布雷。這條攔阻線, 從奧克尼群島一直延伸到挪威, 長230 海里, 寬15 至20海里不等, 由24 條分設在不同深度的雷線組成。原計畫布下100 , 000 枚水雷, 到戰爭結束前共布下70 , 117 枚。同時, 還配備76 艘小型潛艇進行偵察巡邏。這一條攔阻線又被稱為“北海大障礙”。
這一條從1917年秋季開始共布下9, 500 枚水雷, 配有淺水重炮艦、驅逐艦、護衛艦及其它艦艇組成的巡察隊。
第三條是奧蘭托攔阻線。
這一條從1916 年即開始布雷, 從1917 年開始進一步加強。但總的看來, 水雷攔阻線的反潛效果也不理想, 特別是那條“北海大障礙”更是如此。這裡只有1 艘潛艇觸雷沉沒。奧蘭托的攔阻線也並不好多少。如在整個1918 年戰局中, 德國在地中海損失的13 艘潛艇中, 只有2 艘是在攔阻線上被炸沉的。只有多佛海峽攔阻線取得較好效果。因為這一帶水域相對小些, 水雷密度大些, 同時又易於組織反德國掃雷行動的巡邏, 重新布放水雷。這裡, 到1918 年8 月時已炸毀12 艘德國潛艇, 使德國潛艇難於衝破封鎖線, 迫使德國人放棄了佛蘭德潛艇基地。
最有效的反潛措施是護航制。
最初, 對於護航制, 英國海軍將領和軍官普遍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海軍的任務是保衛所謂的“海上航道”, 護航制是一種防禦性措施, 對付潛艇必須使用進攻力量和手段:或是封鎖潛艇基地的出入水道, 或是進行海上巡邏, 或是襲擊潛艇基地。他們還認為護航編隊弊端很多 , 各種艦船不易調動, 難於協調一致, 在夜間容易自相碰撞, 集中船隊還易於成為潛艇攻擊目標。實際上, 保衛“海上航道”是一種想當然的片面認識, 因為“海上航道”什麼也不能裝載, 而船舶卻裝載著世界貿易。因此, 海軍的首要職責是保持住一定數量的船舶。
正當對無限制潛艇戰束手無策之際, 以英國海軍部海軍中校金納德·亨德森為首的一群年輕軍官, 從1917 年2 月開始了對護航制的研究。他們發現, 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運煤船隊,因法國人堅持護航, 幾乎沒有受到損失。運煤船隊的2 ,600船次中, 只有5 只船被潛艇擊沉, 損失率為0 . 19%, 而在同一水域中獨立航行的船隻損失率為25%。英國與挪威間的運輸船隊採用護航制措施後, 其損失率下降到原來的1/120。一貫主張護航制的美國海軍少將西姆斯, 根據這些有力的證據, 極力勸說英國首相
勞合·喬治採取護航制。勞埃德·喬治由此也成為護航制的支持者, 便向海軍部施加壓力。英國海軍部最終認為實行護航制是“完全切實可行的”。
1917 年4 月30 日, 作出在所有交通線上實行護航制的決定。為了指揮護航的運輸船隊, 海軍部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1917 年8 月, 大西洋全部實行護航, 10 月地中海實行全部護航。
在大西洋, 採用了三種類型的護航制。
①單方護航:護航兵力將船隻護送到危險區的外側界線, 然後在這裡等待從美國開來的船隻, 這時原運輸船隊在1—2 艘巡洋艦的保護下開往美國。
②雙方護航:護送兵力由兩個中隊, 英國中隊與美國中隊組成, 兩隊在各自區域內警衛運輸船隊。
③直達護航: 英國護送隊或美國護送隊, 全航往返護送英國與美國之間的運輸船隊。1917年10月開始按照上述辦法護航後,在當年後兩個月中,協約國商船損失數字分別下降為24.58萬噸和23.16萬噸。
護航制實行後很快證明它是廉價有效的防潛措施。組成一支護航隊所需時間, 並不比靠掃雷和巡邏來" 清理”“航道”所用時間更長。護航船隊按計畫到達, 可使人們有效地安排港口。護航範圍日益擴大, 1918 年護航隊護送了92%的軍用運輸船和商船。護航所需艦艇數量從未超過在編軍艦總數的15%, 而且都是些不適合艦隊作戰的軍艦。護送兵力和船隊指揮官往往由退休的海軍將領和艦長擔任。實行護航制後, 被潛艇擊沉船隻的數目幾乎與護航制擴大的程度與範圍成反比。單獨行駛船隻與被護航船隻的損失比例為12: 1。在地中海, 被護航的船隻損失率為1%。
形勢逆轉
協約國反潛鬥爭的勝利, 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失敗, 主要表現在協約國和中立國商船損失逐漸減少和新建商船不斷增加。同時也表現在德國潛艇損失不斷增加, 不能提供更多的潛艇方面。德國過於盲目樂觀, 急於求成, 想在6 個月之內打敗英國, 總是要求潛艇全部出動, 忽視維修和保養, 又一度壓縮潛艇製造, 造成不能用大量潛艇來填補日益增多的損失的後果。
據德國官方材料, 1917 年初, 德國共有138 艘潛艇, 這一年共損失72 艘, 新建造103 艘, 雖然增加31 艘, 但離所需數還相差甚遠。1918 年開始時有169 艘, 損失81 艘, 新建造的也是81 艘, 沒有增加。1918 年10 月, 德皇曾批准一項龐大的製造潛艇的計畫, 但為時已晚。隨著反潛戰術的不斷發展,德國潛艇的損失逐步增加。1918年,德國潛艇雖然仍擊沉了
協約國商船1283艘,註冊噸位達292.2萬噸,但它只及1917年擊沉數的一半。而協約國造船的總噸位則比損失數字增加了100萬噸,從而打破了德軍潛艇對英國的封鎖。
美國海軍的重大作用
在反對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鬥爭中, 美國海軍起了特殊的重大作用。美國參戰後, 立即顯示出它的巨大戰爭潛力和戰略靈活性。為了適應反潛鬥爭的需要, 暫時停止了戰列艦的建造計畫, 開始大量建造驅逐艦。到大戰結束前, 先後派出85 艘驅逐艦遠涉重洋去作戰。美國海軍還裝備了一種長110 英尺的木殼獵潛艇, 先後造出了400 艘這樣的獵潛艇。它們卓有成效地活動於從摩爾曼斯克到地中海的廣闊海域。美海軍航空兵也積極參加反潛活動, 在戰爭的最後10 個月當中, 由飛機護航的船隊無一受損。
1917 年12 月, 向英國派出特意挑選的5 艘燒煤的戰列艦(因為英國當時燃油短缺) , 編為英國艦隊的第6分艦隊。美國海軍的重大貢獻是它的護航編隊把美國部隊和大量補充物資源源不斷地安全運往法國。由於運兵船防守嚴密,速度快, 沒有遭到潛艇襲擊。在先後把近200 萬軍隊運往法國過程中, 竟未損失一人一船。
德國各條戰線的全面崩潰
無限制潛艇戰的失敗, 進一步加速了德國各條戰線的全面崩潰, 德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籤字。德國之所以沒有能夠用無限制潛艇戰最終戰勝英國, 一方面是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協約國方面擁有更強大的戰爭潛力,比較及時地採取了正確、有效的反潛措施, 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實際上沒有自始至終把潛艇戰放在它應有的戰略地位, 戰爭中一直缺乏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 戰術上沒有什麼改進和變化。
協約國的重大損失
雖然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沒能最終取勝, 但畢竟給協約國造成重大損失和威脅。在整個大戰期間, 潛艇通過直接攻擊或布設水雷的辦法, 擊沉5 , 234 只商船, 總計達到12, 185 ,832 噸, 擊沉10 艘戰列艦, 18 艘巡洋艦, 20 艘驅逐艦和9 艘潛艇。潛艇戰和反潛鬥爭已成為海軍學術的重大課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以英國海軍為首的協約國海軍基本上控制了海洋, 挫敗了德國潛艇的反封鎖, 但從未取得壓倒性勝利。德國潛艇共擊沉協約國商船6000艘,註冊總噸位1200萬噸,擊沉軍艦150艘,自己損失潛艇178艘。德國海軍無論在水面上, 還是在水下, 並未遭到徹底失敗 , 它只是一支戰敗國的海軍, 而不是一支被打敗的海軍。
二戰套用
套用背景
德軍於二次大戰於大西洋使用大量潛艦(U潛艇;Untersee-boot)截擊越洋船隻,以圖阻止美國援歐的行動。所攻擊船艦包括軍艦、運兵船、運送軍事物資醫院艦、以及其他民用船艦。美軍則以護航艦團作為對策,減少大量損失。
套用結果
同時在太平洋戰場,美軍潛艇同樣對日本進行無差別潛艇戰略,擊沉大量日本商船,尤其是大批往返於日本、台灣、菲律賓、中國戰區、東南亞戰區等地的運兵船及運輸艦,使得日本無法將各戰區或占領區的軍用和民用物資作有效分配,例如到了二戰末期,因美軍的海路封鎖,日本本土向來依賴馬來西亞所產的石油和橡膠也極度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