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COM簡介
INFOCO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NFOCOM是全球網路通信領域學者的盛會、大會,因為其規模宏大、收錄論文包羅萬象、評審團陣容強大——數百人的評審團幾乎包括了全球網路通信領域所有一流的研究者。因此,INFOCOM在通信網路領域的地位大致相當於
SIGGraph在圖形圖像領域的地位(或者說類似但略低)——不僅是一個發布研究成果的講台,更是一個領域研究者互相認識、了解、探討、結交的聚會,一個大Party。
鑒於上述性質,INFOCOM對其論文的質量要求並不
苛刻、但仍然非常嚴格:新穎、有價值、觀點清晰、證據合理(不一定要有系統背景)。從82年開辦至今,規模越來越大,收錄論文數目越來越多,但正式論文的錄取率一直控制在20%左右。最近幾年分為6個Track、數十個Session,正式論文篇幅也從12頁減到了9頁。
INFOCOM的單篇論文影響力差異極大,有的被引用數千次,而更多的可能只被引用幾次,所以INFOCOM是個大浪淘沙的會議,它提供給全球的通信
網路學者一個展現的舞台,至於能有多大意義,完全因人而異。總體來說,INFOCOM對網路通信領域的作用仍然是基礎性的,其論文影響力的總和應該不低於以“只求精品”為指導思想的
SIGCOMM。
INFOCOM'10 跟蹤
綜述
INFOCOM'10於10年3月在美國
加州的
聖地亞哥召開,論文截稿期為09年7月31日,審稿期近4個月。
INFOCOM'10的贊助商有三個等級。白金贊助商為
高通公司(
Qualcomm),銀牌贊助商為諾基亞、iMdea網路,銅牌贊助商為IAI(Intelligent Automation Inc)、德意志電信實驗室、
docomo美國實驗室、euronf公司、
惠普公司。
議題
作為通信網路的盛會,INFOCOM'10的議題覆蓋範圍非常廣泛,在其Call For Papers中列出了42個議題,分類整理成如下幾個方面,實際上和INFOCOM'09幾乎沒有區別。
蜂窩和寬頻無線網路、寬頻接入技術
跨層設計和最佳化
安全、信任和隱私,DoS(服務拒絕)
時延/破壞容忍網路
未來Internet設計、新型網路架構
網路模擬和仿真、測試平台實現和實驗
網路的中間件支持
P2P,服務覆蓋網(Service Overlay),
虛擬網(Virtual Network)、內容發布網
能量控制和管理
計費和賬單
定址、位置和路由
交換機、交換技術
Web服務及其性能
會議委員會
INFOCOM的組織委員會一直以歐美學者為主,但最近好多年都包含一定數目的華人,INFOCOM'10組織委員會中的華人有:
Technical Program Vice Chair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EDAS): Xi Zhang,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副教授;
Panel Co-Chairs: Jie Wu,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正教授,幾乎每年都來中國講學;
Student Activities Chairs: Junshan Zhang,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副教授,
普渡大學博士;Jian Tang,蒙大納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INFOCOM'09的程式委員會中華人很多,約150名,超過總數的1/3,且比INFOCOM'09多一點:
Alex Liu,密西根州立大學;
Beichuan Zhang,
亞利桑那大學 助理教授,BS-北大,PhD-UCLA;
Ben Liang,多倫多大學;
Ben Zhao(趙燕斌),UCSB 助理教授,P2P大師級學者;
Benyuan Liu,UMass Lowell;
Bing Wang,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honggang Wang,NEC美國實驗室;
Chuanyi Ji,女,GaTech副教授,BS-清華,PhD-CalTech,
Chunsheng Xin,Norfolk State University;
Dahai Xu,AT&T實驗室;
Dan Li,微軟亞洲研究院;
Dapeng Wu,Florida大學;
Dijiang Huang,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Ding-Zhu Du,UT Dallas 教授;
Dongmei Zhao,McMaster大學;
Fan Ye,IBM T.J.Watson研究所;
Feng Li,Florida Atlantic大學;
Guangzhi Li,AT&T實驗室;
Guoliang Xing,密西根州立大學助理教授,以前在
香港城市大學任教;
Hai Jiang,Alberta大學;
Haining Wang,威廉瑪麗學院;
Haitao Zheng,UCSB 助理教授;
Hao Zhu,Florida International大學;
Hongbo Jiang,華中科大;
Honggang Zhang,Suffolk大學;
Hongyi Wu,路易斯安那大學;
Jason Li,Intelligent Automation Inc;
Jia Wang,AT&T實驗室;
Jian Tang,蒙塔納州立大學;
劉江川,Simon Fraser大學助理教授,P2P專家;
Jianping Pan,Victoria大學;
John Lui,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Jun Cai,Manitoba大學;
Jun Li,Oregon大學;
Jun-Hong Cui,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Kejie Lu,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at Mayaguez;
Kui Wu,Victoria大學;
Lan Wang,Memphis大學;
Li Xiao,女,密西根州立大學;
Li Erran Li,朗訊貝爾實驗室;
Liang Cheng,Lehigh大學;
Lichun Bao,UC Irvine;
Lili Qiu,女,Texas Austin助理教授;
Lin Cai,Victoria大學;
Liran Ma,密西根科技大學;
Lisa Zhang,朗訊貝爾實驗室;
Lisong Xu,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Min Song,Old Dominion大學;
Min-You Wu,上海交大教授;
Pan Hui,德意志電信實驗室;
Qing Zhao,UC Davis;
Rong Zheng,Houston大學;
Shigang Chen,Florida大學;
Shiwen Mao,Auburn大學;
Shu Tao,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
Shuguang Cui,Texas A&M;
Si-Qing Zheng,Texas Dallas;
Song Ci,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Songqing Chen,George Mason大學;
Tian Bu,朗訊貝爾實驗室;
Jing Li,Lehigh大學;
Ting He,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
Wanjun Liao,國立台灣大學;
Weiyi Zhang,北達科塔州立大學;
Wenjing Lou,Worcester理工學院;
Wenye Wang,北卡州立大學;
Wing Cheong Lau,香港中文大學;
Xiaodong Lin,Ontario科技大學;
Xiaojiang Du,北達科塔州立大學;
Xiaoming Fu,德國哥廷根大學;
Xiaoqiao Meng,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
Xin Liu,UC Davis;
Xin Wang,Stony Brook;
Xinbing Wang,上海交大教授;
Xinwen Fu,UMass Lowell;
Xiuzhen Cheng,George Washington大學;
Xudong Wang,Teranovi Technologies Inc;
Xue Liu,McGill大學;
Xue Yang,Intel;
Yaling Yang,維吉尼亞理工學院;
Yanmin Zhu,上海交大教授;
Yi Qian,國家標準技術局;
Yi Shi,維吉尼亞理工學院;
章寅,Texas Austin助理教授;
Ying Zhang,Palo Alto研究中心;
Yingshu Li,喬治亞州立大學;
Yonghe Liu,Texas Arlington;
Yu Wang,北卡大學夏洛特分校;
Yuanyuan Yang,SUNY-SB;
劉雲浩,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密西根州立計算機系主任;
Morley Mao(毛卓青),密西根大學助理教授;
Zhenghao Zhang,Florida州立大學;
Zhenhai Duan,Florida州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