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學者

網路學者

網路學者,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做善於利用網路學習的人,二是做能夠在網路傳布有用信息、使其他網民上網即有所得的人。這也正是“學者”一詞兩方面的含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學者
  • 釋義:做善於利用網路學習的人
  • 反面:網路混混
  • 類型:學者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網路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首先網路是個傳播信息的平台,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傳送到網上,政治、經濟、商業、醫療、教育,各種信息無所不包,應有盡有。寫文章也好,積累資料也好,只要輸進關鍵字一搜尋,便有無數條的相關信息呈現在你的面前。其次網路是新型的大眾傳媒。傳統傳媒要受排版印刷等的限制,而網路則以現代科技為依託,迅疾便捷。大到世界風雲、國家大事,小到民生社情,吃喝拉雜,傳統媒體有的,一般網上就有,傳統媒體沒有的,網上也有,傳統媒體還沒來得及報導的,網上就早已出現了。第三,網路是各種知識的集中地。如今各種辭書、史料、專業著述都紛紛傳到網上,使網路成為巨大的知識寶庫。如果你想核對某句名言、某件史實,或者查找某方面知識,用不著再去翻閱史書辭海專業著述,利用網路大都可以得到準確的答案。因此,在資訊時代生活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網路世界的公民,必須善於利用網路來學習、工作、生活。

詳細介紹

“學者”一詞的第一個義項是“求學的人”,這也是“學者”的本義。《荀子?大略》有“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意即“求學的人不一定做官,做官的人一定得去學習。”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就是這個義項。作為一個現代網民應是一個肯於並善於利用網路學習的人,不斷利用網路平台來豐富自己。過去說“開卷有益”,應該說“開網有益”。打開網路,就會有很多知識信息撲入你的眼帘,有心的人就會不斷地下載、整理,把散放在網上的信息成為集中到自己計算機上的資料,再變成自己頭腦里的知識。也包括向網友學習。網路可以說是名家百工,人才濟濟;能人高招,有求必應。“三人行必有吾師”,如今可說成“三人上網必有吾師”。只要自己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從任何一個網友,包括和自己觀點不同的人都可以學到好多東西。
“學者”一詞的第二個義項是“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舊五代史?史匡翰傳》有“尤好《春秋左氏傳》,每視政之暇,延學者講說,躬自執卷受業焉。”“延學者講說”意即“請有學問的人講解說明”,這裡是“學者”一詞的後起義,也是基本義。我們今天說的“學者文人”“某某學者”用的都是這一義項。我主張做網路學者的第二層意義不是說每個網民都要成為一個在某一方面有所研究、有所建樹的人,而是學習學者們治學嚴謹、立論負責的精神。我們在網上貼出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片、每一個影音作品、發的每一跟帖,都要考慮社會效果,考慮是否有違社會道德,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無害。發表的文章觀點如何,只能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無法整齊劃一,但引文必須準確無誤,材料必須言之有據,切忌胡編亂造,撲風捉影。因為一旦傳到了網上就是社會產品,就有社會影響,別人一旦把你的材料當作事實引用,就會謬種流傳,以假亂真,為害他人。
網路學者的反面,就是網路混混。上網娛樂:玩遊戲,聽音樂,看影視,賞美圖,交朋友,都無可厚非,因為提供健康的娛樂消遣是網路又一主要功能。所謂網路混混者,就是上網即不是為了學習、工作,也不是為了消閒,而是為了混時間、趕時髦。上網即不是為了學習欣賞別人的東西,也不是為了傳播宣傳自己的東西,而是隨幫起鬨,亂忽悠一氣。這種人在娛樂網站有之:不管是雅是俗,是健康還是腐朽,隨興之所至,亂哄抬一氣。於是靠“脫”譁眾取寵者成為了網路英雄,靠擺擺忸怩醜態者成為了網路明星。在文學網站有之:不管是香花還是毒草,既無政治標準又無藝術標準,以感觀刺激為要,於是以身體寫作者成為知名作家,以器官寫出的作品成為時髦作品。在新聞網站有之:名人一有點什麼佚事失誤,就開始大肆炒作,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不把某人搬倒搞臭誓不罷休。在各類論壇上有之:論壇者,討論之壇也,對某一問題的爭論在所難免。網路混混們,不去認真研究對方的觀點,不去認真研讀別人的文章,只根據一己之好惡,現有之理念,泄私憤,發積怨,諷刺、漫罵、人身攻擊,無所不用其極,把個網路搞成了罵雜的大街,極大地降低了網路的文明程度。
網路文化隨著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而日益普及,網路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網路文化還屬於初始發展階段。網路如同其他事物一樣,都有其兩面性,即所謂雙刃劍。即可傳播有用信息,也可傳播有害信息;即可成為一所人才薈萃、百科俱全的社會大學,也可成為藏污納垢的場所。因此對網路必須加強管理,網路環境需要不斷淨化。從網民的角度,應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積極做網路學者,不做網路混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