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準分子角膜原位磨鑲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LASIK(準分子角膜原位磨鑲術,簡稱IK)是用精密度極高的自動角膜板層刀將角膜淺層切一個薄的角膜瓣,翻開後在計算機控制下用準分子雷射對深層角膜組織進行切削,然後將角膜瓣復位。LASIK手術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彈力層的完整性,避免了PRK手術後的角膜上皮過度增生和角膜霧狀混濁現象。

LASIK手術是在PRK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其適應範圍更廣、效果更加穩定而受到廣大近視患者的青睞

簡介,發展史,明顯優點,

簡介

LASIK(準分子角膜原位磨鑲術,簡稱IK)是用精密度極高的自動角膜板層刀將角膜淺層切一個薄的角膜瓣,翻開後在計算機控制下用準分子雷射對深層角膜組織進行切削,然後將角膜瓣復位。LASIK手術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彈力層的完整性,避免了PRK手術後的角膜上皮過度增生和角膜霧狀混濁現象。
LASIK手術是在PRK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其適應範圍更廣、效果更加穩定而受到廣大近視患者的青睞

發展史

LASIK的發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美國等國外的眼科專家們先後報導了對LASIK技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術。比如:冷凍角膜磨鑲術(1949年)、原位角膜磨鑲術(1964年和1966年)、準分子雷射成功切削動物眼角膜組織(1983年)、非冷凍角膜磨鑲術(1986年)、自控板層原位角膜磨鑲術(簡稱ALK,1988年)、準分子雷射角膜切削術(簡稱PRK,1989年)、準分子雷射角膜磨鑲術(簡稱PKM,1990年)等等。
1990年,Pallikaris將ALKPRK兩者結合,終於形成了迄今為止最趨於完美的一種屈光不正矯治術即LASIK。
在我國,雷射角膜屈光手術的開展與國外基本同時起步,關於準分子雷射的引進,我國衛生部1992年召開了論證會,隨後引進PRK,相繼又引進了LASIK。PRK和LASIK這兩種雷射角膜屈光手術的安全性、療效的可猜測性和穩定性均明顯優於以往的任何一種屈光不正矯治術,尤其是風靡全球的LASIK,可以預見,在未來數年裡,必然成為眼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

明顯優點

①適應範圍廣:可矯正100-3000度的近視,還可矯治高度散光和高度遠視。
②術後反應輕:LASIK完整保留了角膜表層的“屏障”組織,故術後無疼痛,不住院不包眼,僅有短暫的怕光,流淚和眼內異物感。
③視力恢復快:術後即刻便能用眼,幾小時後恢復正常視力。
④效果穩定好:可一勞永逸地矯治屈光不正,通俗講即一次性治療,永久性效果。
⑤快捷而方便:術前檢查約1小時,術前預備約10餘分鐘,手術僅需幾分鐘,其中雷射治療過程僅需幾秒鐘至幾十秒鐘,術後當天即可正常活動,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