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廣義指歷史上起源於歐洲的武術系統,狹義是指那些已然失傳或者演化成多種現代體育形式,後人通過歷史文稿以及資料記載"重構"而成的武術系統。同時也可以作為“從原始教材中重新構築這類武術,並加以學習,練習以及進行對抗,乃至進行地區以及國際比賽”這一類活動的總稱。
而“西方武術”( Western martial arts—WMA)該詞偶爾會被美國人使用,其從更廣的含義上把現代和傳統的技藝均涵括在內。
在中世紀晚期,由於長劍(longsword)在諸多器械中乃是榮譽的象徵,所以武術系統中的劍術體系有時也會以“歐洲歷史劍術”( historical European swordsmanship —HES)該詞特指現代的歐洲歷史武術重構活動從1890伊始,並於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系統的練習方法
“Fence/Fencing”和“兵擊”
英語中的“fence”最早的意思是“the act of defending”,意思即“防禦的行為”,從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古法語的“defense“,再往前能找到源頭,拉丁語裡面的“defensa”。其均有御身免害的意思,在德語裡的類似詞藻是Fechtschule。嚴格來說,fence沒有與任何特定武器相關聯的意思。
德意志——而在15世紀比較聲名顯赫的兵擊大師,包括西吉蒙德·瑞恩格克(Sigmund Ringeck), 彼得·馮·丹澤(Peter von Danzig),漢斯·塔爾霍夫(Hans Talhoffer)以及保羅斯·卡爾(Paulus Kal)等,都有講授理察納爾的教學內容。在15世紀後期,出現了擊劍兄弟會(Fechtbruderschaften),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聖馬克兄弟會”('Marxbruder', 'Bruderschafe des heiligen Marren' 或者'Bruderschaft des St. Marco',成立於1474)和“輕劍客”(Federfechter,約成立於1570)
法國——在公元1400年左右,在勃艮第有本叫《戰斧之藝》("The Play of the Axe"—Le jeu de la hache)的兵擊典籍
義大利——有記載最早的大師是菲奧雷·迪·利貝里(Fiore dei Liberi),受僱於迪·費拉拉侯爵(Marquis di Ferrara)。在1407年和1410年之間,菲奧雷在名為《戰場之花》 (Flos Duellatorum)的教材里收錄整理了各種格鬥技術,包括擒拿,匕首,武裝劍(Arming sword),長劍,長桿武器,著甲戰鬥和馬上戰鬥等,而義大利兵擊技藝則由菲利波·瓦迪(Filippo Vadi )和彼得羅·蒙特(Pietro Monte)所繼承
這樣的理念尤其在西班牙得到長足發展,其所謂“至高之術“流派(La Verdadera Destreza,即“(劍術的)真正之藝”)就是基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科學原則,和中世紀傳承下來的傳統“庸俗”技巧大相逕庭。其中赫赫有名的大師包括赫羅尼莫·桑切斯·德·卡蘭隆(Jerónimo Sánchez de Carranza,“至高術之父”)以及路易斯·帕切科·德·納瓦埃斯(Luis Pacheco de Narváez)。而希拉爾德·蒂博(Girard Thibault)則是深受此等理念影響的荷蘭大師
在法國,兵擊學派逐漸自義大利的根基中獨立出來,發展出了自己一套術語,規則和教學系統。巴洛克時期的法國兵擊大師包括勒·佩舍·杜·庫德雷(Le Perche du Coudray,西拉諾·德·貝傑拉克(Cyrano deBergerac)之師),貝斯那(Besnard,笛卡爾之師),弗朗索瓦·當西(François·Dancie)和菲利貝爾·勒·圖什(Philibert de la Touche)。
在義大利,17世紀的劍術被薩爾瓦托·法布里斯所主導,其在1606年的著作《De lo schermo overo scienza d’arme》影響力之大,除了義大利本土以外連德意志也深受影響,乃至於傳統德意志兵擊技藝盡數絕跡。法布里斯後的義大利大師就是尼古拉德·吉岡堤(Nicoletto Giganti),里多爾福·卡波·費羅(Ridolfo Capo Ferro),弗朗西斯科·阿爾菲耶里(Francesco Alfieri),弗朗西斯科·安東尼奧·馬爾切利(Francesco Antonio Marcelli)和邦迪·狄·馬索(Bondi' di Mazo)
英國在伊莉莎白和詹姆士時代則湧現了不少英國兵擊的作家,比如紳士喬治·西爾弗(Gentleman George Silver)和專業兵擊大師喬瑟夫·史威特南。而英語動詞”Fence”則首次出現在莎士比亞的作品《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里
到了1715年,差不多整個歐洲里的刺劍已經大部分被更輕的小劍所替代,然而刺劍技藝仍然有所流傳,比如在唐納德·麥克貝恩(Donald McBane),P. J. F. 吉拉德(P. J. F. Girard)以及多米尼科·安傑洛(Domenico Angelo)其教典中就有涉及
在18世紀,法式兵擊學派成為了整個西歐的楷模。乃至於多米尼科·安傑洛,這位在英格蘭任教的義大利籍大師在1763年用法語出版了其著作《L'Ecole des Armes》, 該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接下來貫穿拿破崙時期的50年內都成為了標準兵擊教學指南。安傑洛的著作其影響之大乃至其被狄德羅(狄德羅)編撰的《百科全書》收錄到“Fence”一詞的欄目頂上。
當時曾協力過赫頓的有埃傑頓·卡斯爾,卡爾·費姆隊長(Carl Thimm),西里爾·萬豐上校(Colonel Cyril Matthey),帕西·勞特隊長(Captain Percy Rolt),歐內斯特·喬治斯滕森庫克隊長(Ernest George Stenson Cooke),弗蘭克·赫伯特·威爾托隊長(Frank Herbert Whittow),埃斯米·貝靈哲(EsmeBeringer),弗雷德里克爵士(Sir Frederick),以及懷特·赫里斯·波洛克(Walter Herries Pollock)等。儘管在維多利亞晚期的英格蘭,該復興受到了不少關注,然而這個運動隨著赫頓在1910年去世後就迅速衰退了。對於歷史兵擊技術其實際套用的探索隨後就因為諸多因素裹足不前,直到20世紀中葉,情況才出現了轉機。
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人開始了著手進行類似赫頓的工作,但本質上比起實效更注重其學術理論。在德國有研究古德式學派的卡爾·華思曼多爾夫(Karl·Wassmannsdorf)和古斯塔夫·赫索爾(Gustav Hergsell),後者把漢斯·塔爾霍夫著作教典中的三本重新印刷了出來;在法國,則是對《Academie D'Armes circa 1880-1914》進行整理;同時,義大利的雅各布·傑利(Jacopo Gelli)和弗朗西斯科·諾瓦底(Francesco Novati)摹寫了菲奧雷·迪·利貝里的《戰場之花》。另外,朱塞佩·切里(Giuseppe Cerri)的書《on the Bastone》則是從阿基勒·馬洛佐的雙手劍章節汲取了靈感。勒歸拿男爵(Baron Leguina)整理的西班牙劍術參考書目迄今也是最為標準的參考材料。
現代復興
理論基礎
縱觀整個20世紀,只有為數不多的研究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專業級學者—才能接觸到教典材料,因而對歐洲歷史武術的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停留在學術理論的層次。1972年,詹姆斯·傑克遜(James Jackson)出了一部書叫《伊莉莎白時代的三本兵擊手冊》(Three Elizabethan Manuals of Fence)。書里再版了喬治·西爾弗,和賈科莫·迪·格拉西(Giacomo di Grassi)以及文森尼亞·薩維歐羅(Vincentio Saviolo)的作品;1965年,馬丁·威爾遜(Martin Wierschin)整理了德意志兵擊手冊的參考書目,西吉蒙德·瑞恩格克的教典以及一系列專用術語,並直接導致了1985年由漢斯·彼得·休斯(Hans-Peter Hils)所出版的《約翰尼斯·理察納爾的長劍藝術》(Meister Johann Liechtenauers Kunst des langen Schwertes)這本書的面世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帕特利.J.普格利斯(Patri J. Pugliese)開始對歷史教典進行影印並上傳給了網路上的其他團體,該舉刺激研究的進一步深入。1994年,漢墨提茲論壇(Hammerterz Forum)崛起,其全部內容都是與劍術史相關。
在20世紀90年代,線上線下都湧現出了不少歷史武術教典的翻譯和解讀
HEMA團體的興起
自1991年後,各個歐洲歷史武術團體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乃至整個英語圈內遍地開花。這些團體都是致力於嘗試以各種訓練方法重新構築起歐洲歷史武術的體系。儘管其關注的部分大多集中於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然而也有向19乃至20世紀早期武術家們學習的團體,該部分的武術系統也被重新搭建了起來,學習對象包括愛德華·威廉·巴頓·懷特(Edward William Barton-Wright)—巴頓術之父;法國薩瓦特踢拳以及法式杖術名家皮埃爾·維尼(Pierre Vigny);倫敦的拳擊以及擊劍手羅蘭·喬治·阿蘭森·溫(Rowland George Allanson-Winn);法國記者兼自衛愛好者約翰·喬瑟夫·赫努(Jean Joseph-Renaud),還有不列顛四分棍的專家托馬斯·麥卡錫(Thomas McCarthy)
研究現狀
該章為方便讀者查證,人名及機構名不再翻譯
德系長劍術全球有大量HEMA學院乃至俱樂部研習,此處不再細表
世界上多個HEMA學校和研究院的創始人們發起了義大利兵擊大師其技術的重構運動,知名人物及其相關機構有Schola Gladiatoria的Matt Easton和Finland'sSchool of European Swordsmanship的Guy Windsor等等
義大利本土則有Sala d'Arme Achille Marozzo該團體研究義大利傳統技藝,其中包括波倫亞體系,Luca Cesari和 Marco Rubboli主攻的中世紀義大利武術,以及Alessandro Battistini主導的佛羅倫斯傳統體系(Florentine tradition)
對荷蘭的傳統武術則由Reinier van Noort帶領,他同時也涉獵17世紀的德意志和法國武術記錄
世界上有好幾名研究者就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至高之術”及其先驅《Esgrima Comúm》的武術理論和實踐對抗進行探索,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有Asociación Española de EsgrimaAntigua的Alberto Bomprezzi,the Sacramento Sword School的Mary 和Puck Curtis,以及西班牙加里西亞HEMA聯盟Galega de Esgrima Antigua的Ton Puey。AGEA Editora公司旗下由Manuel Valle Ortiz帶領的團隊則出版了“至高之術”和相關常用兵擊教典其翻譯及評述的作品。
以Jens Peter Kleinau 和Martin Enzi為代表,對德式長砍刀(Langes Messer)技術的研究則仍在進行中
而自1999年後,數個HEMA小組在美國舉辦了西方武術研討會(Western Martial arts Workshop—WMAW)。
隨後在2000年,之前名為The Association for Renaissance Martial Arts (ARMA)的組織Historical Armed Combat Association (HACA),把來自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HEMA研究領軍人物匯聚一堂,舉辦了首屆國際劍術座談會(Inaugural Swordplay Symposium International)。在2003年後,ARMA每隔兩三年都會舉辦國際聚會。
而2001年後開始,以菲奧雷技術為主攻方向的Schola Saint George每年都會在美國舉行中世紀劍術座談會(Medieval Swordsmanship Symposium)
2015年,澳大利亞的Stoccata School of Defence在悉尼重新舉辦了國際闊劍錦標賽(WorldBroadsword Championship)。該賽事在整個19世紀晚期曾於英格蘭,美國和澳大利亞舉行,最後一任冠軍在1891年悉尼誕生,名叫帕克(Parker),於此之後再也無人與其一分高下。2015年的國際闊劍錦標賽最後由悉尼的Paul Wagner生出,他同時也是不列顛闊劍錦標賽冠軍,贏取了葛里安娜杯。而澳大利亞霍巴特的Lewis Hand則贏得季軍。按照19世紀的傳統,下次比賽必須在現任冠軍的老家舉行,故下一次錦標賽將還是在悉尼舉辦。
同時騎槍比武也隨著Jousters團體在國際上四處弘揚也越發普及。包括聖文德爾冠軍錦標賽(The Grand Tournament of Sankt Wendel)和沙芙豪森冠軍錦標賽(The Grand Tournament at Schaffhausen)等賽事都是由Jousters裡面的一位專家:Arne Koets所組織。
HEMA聯盟
在2001年,歐洲歷史武術聯盟(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Arts Coalition—HEMAC)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