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

ECHO病毒一般指本詞條

20世紀50年代初在套用組織培養分離腸道病毒過程中,從健康人腸道內分離出一些毒株,對實驗動物無致病性,僅在組織培養中產生細胞病變,稱為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簡稱埃可病毒。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症狀:無菌性腦膜炎,腦炎,癱瘓性疾患,出疹性發熱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埃可病毒屬於微小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一個亞類,形態結構和理化特性與脊髓灰質炎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相似。因為1和8型抗原性相同,10型已歸入呼腸孤病毒,28型已歸入鼻病毒,34型是柯薩奇A24病毒的變種,因此埃可病毒已從原來34個血清型重新分為30個血清型。各型之間存在著交叉免疫反應。有14個型的埃可病毒可凝集人O型紅細胞,故可用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加以區分。雖然大多數埃可病毒可在猴腎細胞中生長,但相當一部分血清型的病毒在人組織細胞培養中生長更佳。

臨床表現

埃可病毒是引起出疹性發熱主要的病原。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最常見,呼吸道感染也多見。各種不同亞型的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症狀表現。
1.無菌性腦膜炎
是最常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除埃可24,26,29和32型病毒外均可引起腦膜炎,病程一般為7~10天,以埃可4,6,9,11,16和30型病毒為最常見,既可引起散發性發病,也可引起暴發流行,埃可2~7,11,14~19,25,30,31和33型病毒曾從腦脊液或其他腸道外來源被分離出。
2.腦炎
埃可2~4、6、7、9、11、14、16、18、19和30型病毒均可引起腦炎症狀類似於乙型腦炎,埃可4、6、9、30型病毒尤為常見,其中2,6,9,17和19型曾從腦脊液或其他腸道外來源分離。
3.癱瘓性疾患
埃可1~4、6、7、9、11、14、16、18、19、30型病毒皆可引起類似於脊髓灰質炎的癱瘓性疾患,但肌肉癱瘓程度較輕,恢復快而完全,其中4,6,9,11,16,19,30型曾從腦脊液或其他腸道外來源分離。
4.出疹性發熱
埃可病毒是引起出疹性發熱主要的病原,皮疹的發病原理還未明了,尚未有報告從斑丘疹和瘀斑中分離出病毒,因此還不清楚是病毒本身所引起或由免疫機制所致,目前診斷主要依靠從皰疹,血液,糞便或咽部分泌物中分離病毒。
腸道病毒性皮疹可作為埃可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標誌,由於容易和一些重要的發疹性傳染病相混淆而需要加以鑑別,因此,可按其模擬的疾病而分類。
(1)風疹或麻疹樣皮疹 埃可9型病毒是最常見與風疹樣皮疹相關的病毒,表現為細小的斑丘疹,在夏季流行,皮疹特徵為與發熱同時出現,首先發生於面部(所有病例),然後蔓延到頸部(75%),胸部(64%)和四肢(56%),疹子數量極多,粉紅色,直徑1~3毫米,不癢不脫屑,與風疹極為相似,埃可2,4,11,19和25型病毒也曾引起多個小型暴發流行。
(2)薔薇疹樣皮疹 埃可16型病毒所引起薔薇疹樣皮疹特徵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出現時間,這種皮疹要到熱退以後才出現,一般體溫在38℃~39℃之間,持續24~36小時,退熱後即出現稀疏,不癢的,粉紅色斑疹和丘疹,直徑0.5~1.5毫米,先發生在顏和上胸部,四肢較少見,皮疹持續1~5天后消退,出疹時間並非固定不變,由埃可16型病毒引起的皮疹也可與發熱同時出現,埃可11,15型病毒也可引起類似臨床表現。
(3)皰疹樣皮疹 埃可11型病毒可引起全身性皰疹樣皮疹,除具有手,足,口腔病特徵外,皰疹分批出現於頭部,軀幹和四肢,不發展成膿皰,也不結痂,可發生於免疫抑制的成年人,此外,曾有埃可6型病毒可引起類似於帶狀皰疹的皮疹,並從大皰中分離出該病毒的報導。
(4)瘀點樣皮疹和其他皮膚表現 埃可9型病毒可引起瘀點和瘀斑,並容易和流行性腦膜炎相混淆,特別當無菌性腦膜炎同時存在時。
5.急性胃腸炎
許多埃可病毒,特別是11,18,22以及1,3,6,9,14,19型,可引起小兒急性胃腸炎,表現為疲乏與腹瀉,水樣便,24小時後有寒戰,嘔吐,腹痛和肌痛,48小時內可有發熱,大便稀薄帶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混有小量黏液,偶爾帶血,每日排便5~6次至10餘次不等,臨床上一般不出現脫水症狀,於48小時內迅速恢復,僅個別患兒的病情較嚴重,出現脫水,酸中毒等症狀,在咽洗液,血及糞內可分離出病毒,但排毒時間大多短暫(不超過36小時)。
6.呼吸道感染
埃可4、7、20和25型病毒可引起流感樣症狀表現;19、20型病毒在兒童中可引起肺炎;9型病毒在成人中可引起支氣管肺炎。
7.心肌炎與心包炎
埃可1、4、6、8、9、14、19、22、25、30型病毒都可引起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
8.流行性胸痛
埃可6、9、25~32型病毒可引起流行性胸痛。
9.非特異性發熱
埃可1~8、11~34型病毒引起可引起非特異性發熱。
10.其他
埃可4,9型病毒可引起肝炎,9型亦可引起睪丸炎;埃可4,9,16,20型病毒可引起淋巴結炎。

檢查

1.病毒分離
大多數埃可病毒可用猴腎細胞培養分離,如加用人胚肺細胞株W1~38則效果更好。
2.血清學檢查
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診斷價值,中和實驗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鑑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試驗進行診斷。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3.X線
引起肺炎者,胸部影像學可見異常改變。

診斷

夏秋季流行,以小兒居多,家庭中多人發病。有近期內在本地流行的資料在診斷上尤有價值。根據臨床特徵發熱等和病毒學和血清學檢查進行判定。

鑑別診斷

1.風疹
主要發生於嬰兒,其特徵為耳、枕骨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而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為夏季發病、無瘙癢、也無頸後和耳後淋巴結腫大。
2.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
輪狀病毒性腹瀉好發於秋冬季,它與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脫水症狀均較明顯。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多見於嬰兒,腹瀉為主要症狀,一般不出現脫水症狀,確診要依賴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

治療

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採用對症和支持療法。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對新生兒嚴重感染可能有效,嬰幼兒腹瀉也有導致脫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須酌情給予輸液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