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歷程
仙童公司的C-82運輸機是為了滿足美國陸軍1941年發布的一項招標而研製的,它採用了與眾不同的雙尾梁布局,用以體現製造商提出的設計概念,因此,這架飛機圍繞著一個可以貼近地面裝貨物的大型連續貨艙展開設計。
仙童公司的原型機於1944年9月飛上了天空,而生產型飛機於1945年末抵達美國陸軍航空部隊。
型號演變
XC-82
C-82A
EC-82A
XC-82B
C-82N
C-119
“飛行車廂”
C-119的設計源於1944年開發成功的C-82軍用運輸機。具體地講C-119是用一架C-82A改裝成的,只不過各部分都作了修改,並換用2台R4360空冷
活塞發動機。
技術特點
C-82“郵船”
肩部安裝的直翼;
前三點式起落架; 兩台被整流罩嚴密包裹的星形發動機;
雙尾桁/雙尾布局; 後部裝載坡。
C-119“飛行車廂”
具體地講C-119是用一架C-82A改裝成的,只不過各部分都作了修改,並換用2台R4360空冷活塞發動機。與C-82A相比,駕駛艙挪到機頭前端,改良了視界,機翼與起落架強度不足的缺陷也獲得了解決,機艙放寬0.36米,並為搭載重型物資改裝了地板,此外,翼面積擴大,尾翼修形。
C-119有一個很具個性的外形。它採用雙尾梁布局,兩台發動機則裝在尾梁前端,尾梁後端由一片平尾兩片梯形垂尾相連,中央翼的中部是短艙形式的機身,前後分別是5人制駕駛艙和尾部蛤殼狀貨門,便於貨物從雙尾梁之間“毫無阻礙”地進行裝卸。機頭另可帶一個雷達罩。前三點起落架分別可收入機關內與
發動機艙後部。機翼採用平直上單翼形式,中央翼下反角很大,外翼微微上反,呈變形W正視投影。空降時傘兵從機身側面小門跳離。
性能數據
技術數據
飛行數據
最大飛行速度:45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2,608千米
服役事件
C-82A飛機在運兵艦上的服役,直到20世紀50年代被仙童公司的後續戰術運輸機C-119“飛行車廂”代替。後者保留了原機型的貼地裝卸特性,還具有更寬的機身和加固的機翼(加固機翼使其具有更大的載重量),並裝載了R-3350發動機,取代了c-82機型所採用的R-2800發動機。
原型機XC-82B於1947年11月首飛,第一批C-119B於1949年12月進入美國空軍服役。到1955年停產時,美國空軍已接收了946架,1950年~1953年,又交付給海軍陸戰隊99架,命名為R4Q-1/2。通過各種援助計畫,又有141架被賣到了海外。
“飛行車廂”參加了
韓戰和
越南戰爭,帶有重型武備的夜間阻擊變種機型裝備了格林(Gatling)機槍和夜間感測器,這使得“飛行車廂”在越南戰爭中可以擔任進攻任務。在1966年至1967年,由標準的C-119改裝而成的有26架AC-119G“影子(shadow)”和同樣數量的噴氣助力式AC-119K“毒刺(stinger)”。
20世紀70年代初,C-119降格給國民空中衛隊使用,此時,更多早期的C-119已被升級到J型的規格(帶有一個可在飛行中打開的“海狸尾”式後門)。海軍陸戰隊的C-119最終於1972年退役,三年後,國民空中衛隊的C-119也退役了。
中國台灣相關
中國台灣自1958年開始接受並操作美國軍援的16架C-119,初期編入空軍廿大隊下C-119型運輸機暫編中隊執行任務,1959年後改編制於空軍廿大隊第2中隊。1966年,美國再軍援16架C-119型運輸機給中國台灣,成立空軍第10l中隊。此後至1970年為止,
中華民國空軍陸續接收共六個中隊,超過100架
C-119運輸機。
C-119型運輸機在空軍運輸機隊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除運輸、空降之外,亦曾擔負空照、救護、造雨、滅火、岸巡等不同任務。進入1980年代後,由於機隊逐漸老舊,空軍開始籌畫C-119的後繼機種,並於1984年開始汰除並裁撤C-119型運輸機隊。在C-130H逐步服役並擔任戰備之後,1997年C-119機隊自中華民國空軍中全數除役。
除役典禮於1997年12月19日在屏東基地舉行,由時任總司令
黃顯榮上將主持,典禮中頒獎表揚C-119運輸機飛行、維護有功人員。C-119於中國台灣空軍服役期間創下飛行七十五萬小時、人員二百餘萬人次、運補貨物達數百萬噸的紀錄。除役典禮結束後,由大隊長張金田上校領隊駕駛3158號機實施該型機全世界的最後一次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