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AA-4飛彈
- 外文名:AWL
- 研製國家:蘇聯
- 類型:空對空飛彈
- 代號:錐子
- 首次出現時間:1961年
蘇聯在五十年代末期研製的一種較大尺寸的近距空對空飛彈,戰鬥部重50千克,用以攻擊轟炸機。該彈外形與美國的“麻雀”3B相似。彈體為細長圓柱體,尖頭部,矩形彈翼和尾翼呈X -X配置。代號AA-4和名字“錐子”是西方給定的。“...
空空飛彈在遠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攔射和近距格鬥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如美國的“不死鳥”AIM-54C、“先進中距空空飛彈(AMRAAM)”AIM -120、“響尾蛇”AIM-9L,蘇聯的AA-11、AA-12,法國的“魔術”2、“米卡”,美...
據BGT公司稱,Iris-T的性能比俄羅斯的AA-11好,其紅外成像導引頭的性能也優於英國ASRAAM的凝視陣列 導引頭。Iris-T的導引頭採用銻化銦線陣紅外探測器,兩行線陣疊在一起,每行具有64個像素。該彈具有90度離軸角攻擊能力。AIM-132 ...
AA—5 “灰”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服役,主要裝備在較大型的全天候截擊機圖—138、米格—25等飛機上。簡介 該彈是蘇聯自行研製並裝備國土防空截擊機的第一種遠距雷達型空空飛彈,屬於第一代遠距空空飛彈,載機為蘇聯的第一種遠程國土防...
四、英國“海狼”飛彈/122 第三章 空對空飛彈/125 第一節 遠距空對空飛彈/125 一、美國AIM-54“不死鳥”飛彈/125 二、俄羅斯AA-9“阿莫斯”飛彈/127 三、俄羅斯AA-12“蝰蛇”飛彈/128 四、日本AAM-4飛彈/130 第二節 中距...
該彈從80年代初前聯邦德國引進生產美國的“響尾蛇”AIM-9L以來,聯邦德國一直在對其進行改進,尤其是在90年代初德國統一之後對蘇制米格-29與美制F-16的空戰演練表明,裝備“射手”AA-11飛彈和與之配套使用的頭盔瞄準具的米格-29,比...
AA-1飛彈在蘇聯內部編號為РС-1型,由位於莫斯科附近的希姆基地區的第293廠第2試驗設計局(“火炬”(Факел)機械製造設計局的前身),在50年代初開始設計,於1956年投入批生產,1957年首次裝備米格-17ПФ殲擊機,70年代初停產...
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系列空空飛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A-8“蚜蟲”(Aphid)。技術特點 AA-8的氣動布局特殊,尋標頭後方裝有4片長方形固定穩定翼,與梯形尾翼共同確保飛彈的飛行穩定性,彈體前段還裝...
是前蘇聯為米格-31截擊機專門研製的遠程空對空飛彈,1982年開始服役。它是世界上已服役的質量最大、射程最遠的空對空飛彈。結構特點 裝備AA-9飛彈的米格-31戰鬥截擊機可藉助相控陣雷達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將飛彈導向其中4個目標,也...
彈長:4.46m(Р-23Р);4.18m(Р-23Т);4.8m(Р-24Р/Т)彈徑:200mm(Р-23Р/Т)230mm(Р-24Р/Т)翼展:1000mm(Р-23Р/Т)972mm(Р-24Р);1000mm(Р-24Т)、設計特點 蘇聯AA—7空空飛彈首次採用帶固定式小...
1985年,R-73空空飛彈定型服役。R-73飛彈被賦予K-73E的名稱出口到國外。1988年首次被運送到東德。在西方這種飛彈被稱作AA-11"射手"。當R-73飛彈和安全裝置“Shel-3 UM”結合後,能使飛行員在近距離空戰中獲得空中優勢。這在前華約...
53T6攔截彈的表面採用了高強度低重量的鋁鈦合金和特殊的防熱層,以免飛彈被在大氣層內高速飛行引起的氣動熱燒毀。該彈的有效射程達80公里,其射程和最大作戰高度分別是原設計指標的2.5倍和3倍。53T6與51T6一樣,也裝有AA-84熱核彈...
由於設計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兩種飛彈的彈頭均為約10,000噸當量的AA-84型戰術熱核彈頭,從而不需要非常精確的制導即可摧毀來襲彈頭,這與當今流行的直接踫撞殺傷攔截彈頭有很大區別。但是根據一些公開新聞報導資料,53T6飛彈現在可能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