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研製背景
1948年6月“
柏林危機”發生後,美、蘇對立局面逐漸形成之際;
美國海軍加速進行VAH重攻擊機開發計畫,以保持海上核武器
機動性的報復力及打擊力的優勢,除了將原有的
航空母艦重新改裝外,並積極建造適合噴射式艦上機種活動的大型Forrestal佛雷斯托級新式
航空母艦,設計加大的
飛行甲板運用力,以配合VAH計畫的施行。1949年3月海軍當局與
道格拉斯公司訂約,並撥款先行發展XA3D-1原型實驗機兩架,準備以純粹噴射動力新型號接替混合動力的AJ(A-2)野人系列。導致A-2退出武林的是美國海軍攻擊機家族中的巨無霸——A-3“空中武士”(Sky warrior)。早在1947年海軍VAH構想成立之初,
美國航空怪傑海因曼(E.D.Heinemann)早已洞燭日後航空兵力的發展趨勢,提前指導進行XA3D-1基礎設計,因
威斯汀豪斯公司(Westinghouse)出品的XJ40-WE-3噴射引擎推力不足,自1953年9月試飛成功的YA3D-1量產原型機,均改用兩台P&W廠的J57-P-6型
渦輪噴氣發動機。整個20世紀50年代,任何一架
攻擊機的重量都無法與它相比肩。這款源自美國航空怪傑海因曼之手的艦載攻擊機
最大起飛重量達37噸之多,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
B-24轟炸機還重。為了在航母上起飛,專門在其主機翼上設有
前緣縫翼和
開縫襟翼,以提高低速飛行時的
升力。即便如此,它在航母上起飛時還要帶12個助推火箭才能起飛。巨大的起飛重量加上內部裝置的精密轟炸導航系統,使A-3可選擇各種高度投擲核武器,雖然被歸入攻擊機,但實際上已經具備核轟炸的性能,堪稱是“攻擊機中的轟炸機”。基於以上開發背景的考慮,A-3攻擊機成為美國海軍的超大型艦載攻擊機,其31噸以上的最大起飛重量,比二次世界大戰中的B-24轟炸機還超出5噸以上,內部裝有精密的轟炸導航系統;可選擇各種高度投擲
核武器,雖然以攻擊機“A”為編號,但實際上已經具備轟炸機的性能。在1952年10月原型機升空試飛之前,美國空軍也要求加造改裝的原型機,日後衍生成為B-66
戰術轟炸機系列。
服役歷程
A-3的原型機A-3D於1952年10月試飛成功,11個月後生產型下線開始服役。其修長的機身結構由前、中、後三段組合,尾側配有獨特的長片狀大型制動板裝置,經由操作精巧的油壓自動調節,即使是在密集編隊飛行時,也能保持適當飛行速度。
機翼採用36°
後掠角上單翼,翼下吊掛兩台發動機的布局,為了使龐大的機身在航母上停放,
外翼和
垂尾均可摺疊。
A-3攻擊機是關國海軍第一代噴氣艦載攻擊機,它的出現,使
混合動力的A-2北美“野人”黯然失色。在美海軍
北極星飛彈核潛艇服役以前,A-3“空中武士”一直充當著美國海軍
核打擊能力的主力角色。受益於機身的設計,後來又發展出
電子戰、偵察、
空中加油等多項改型。美國空軍還在其原型機基礎上發展出B-66
戰術轟炸機——縱觀其一生,怎一個“重"字了得?就像神鵰大俠
楊過的
玄鐵重劍一樣:“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A-3艦載攻擊機的服役時間長達40年,其可能是美國海軍服役時間最久的
作戰飛機,如果從最初的研製目標來看,A-3項目很難被認為成功,但超大的機體為“空中雌士”帶來了持續的生命力,仍有部分特殊型號在某些場合發揮餘熱,因此,A-3在多如繁星的美國海軍艦載機中占有重要地位。
技術特點
A-3採用兩台J57
渦輪噴氣發動機,總推力為4400千克×2,分別於左右主翼前中段下方的引擎短艙內。為適應引擎配置方式及長距離飛行的要求,海因曼采結構極為堅實的上肩後掠單翼,展弦比率的主翼前緣作36°後退角後掠,外段
機翼皆可以使用液壓操縱向上反折。巨大的尾翼結構呈十字形配置,
水平尾翼略為
上反角揚起,
垂直尾翼亦可向右摺疊,以減少在航空母艦機庫內之高度限制。修長的機身結構共分為前、中、後三段組合,尾側均有一長片大型制動板裝置,經由操作精巧的油壓自動調節,雖在密集編隊飛行時,且不因體積龐大仍能保持適當飛行速度,此基本設計源出
A-1“天襲者”攻擊機,並延用至
A-4“天鷹:攻擊機。
起落裝置為前三點單輪伸縮
起落架,
鼻輪向前收入艙內;左右主輪則向後收入翼下兩側活動艙門內,尾部下方並有尾鉤裝置。
A-3採用36度
後掠角上單翼,翼下吊掛兩台發動機的布局,乘員3人,為了在航母上停放,外翼和
垂尾可摺疊。同時其主翼有前緣縫翼和開縫襟翼以提高低速飛行時的
升力,儘管如此,這種重36-37噸的飛機在航母上起飛時還要帶12個助推火箭才能起飛。
性能數據
乘員:3人
長度:23.27米
翼展:22.10米
高度:6.95米
機翼面積:75.4平方米
空重:17,876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7,195千克
動力系統:2 × 普惠J57-P-10 渦噴發動機
推力:2 ×46.7千牛(最大推力),2 ×55.3千牛(加力推力)
最大飛行速度:982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2,495米
航程:3,380千米
作戰半徑:-
爬升率:-
翼載荷:421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3
武器:5,800千克自由落體炸彈
或230千克Mk 82炸彈
或450千克Mk 83炸彈
或730千克普通炸彈
或1枚自由落體核彈;
2門30mmM3L機炮,安裝于飛機尾部
衍生型號
A3D-1/A-3A
YA3D-1(BuNo 130352)是生產型原型機,安裝兩台J57-P-1發動機,取消了XA3D-1垂尾頂部的電子艙。該機出廠時安裝了威斯汀豪斯尾炮塔,後來在交付海軍飛彈中心進行各種測試後被拆除。三軍統一編號規則後,YA3D-1的編號變更為YA-3A。
A3D-1是“空中武士”的第一種生產型,1956年3月31日A3D-1開始交付,首先裝備了VAH-1艦載重型攻擊中隊。共製造了49架,1962年9月統一編號後改稱A-3A。該機安裝兩台4536千克推力的J57-P-1、P-6A或P-6B發動機,後機身兩側還可以加掛12個航空噴氣公司的助推火箭,單管推力2041千克,可使A-3A在“埃塞克斯”級航母上無彈射滿載起飛。
1956年3月31日美國海軍艦隊中隊開始裝備A3D-1,當天
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航空站的VAH-1中隊接收了5架A3D-1。同年4月太平洋艦隊的艦載重型攻擊中隊也開始換裝“空中武士”。1956年9月VAH-1開始隨“香格里拉”號航母在太平洋巡航。VAH-1參加了1956年9月1日~3日在
俄克拉荷馬城舉辦的國家航展,派出兩架A3D-1參加飛行表演。這兩架飛機先從傑克遜維爾飛到停泊在俄勒岡州海岸旁的“香格里拉”號,然後在從航母起飛抵達俄克拉荷馬城,在航展上繞了兩圈後不著陸飛回到傑克遜維爾。整個過程中A3D-1橫貫美國兩次,平均速度達976千米/時,為此道格拉斯公司向飛行員布萊克本上尉授予道格拉斯杯以資嘉獎。
A3D-2/A-3B
“空中武士”的第二種生產型是A3D-2,1962年編號變更為A-3B。
首批123架A3D-2(BuNo 138902~138976、142236~142255、142400~142407、142630~142649)與A3D-1的不同之處是加強了機身並換裝推力更大的J57-P-10發動機,額定推力增加到4763千克。彈艙也經過了重新設計,可掛載更多種類的武器。
1957年艦載中隊開始裝備A3D-2,VAH-2首先接收該機。A3D-2創造了一系列重要的飛行紀錄,1952年3月21日一架A3D-2創造了從西海岸橫跨美國大陸耗時5小時12分的速度紀錄,以及洛杉磯-紐約-洛杉磯航線9小時31分的速度紀錄。6月6日兩架“空中武士”從加州海岸旁“好人理察”號航母上起飛,飛越美國在4小時後降落在佛羅里達州東岸旁的“薩拉托加”號上。最終A3D-1和A3D-2裝備13支VAH中隊(包括兩支補充訓練中隊)。A3D-2主要擔負戰略轟炸任務,該機因龐大的機身和獨特的外形而贏得的“鯨魚”的綽號,同時也反映出A3D在擁擠的甲板上移動困難的事實。
EA-3B/EKA-3B
EA-3B/EKA-3B 兩型均為A-3B型改裝的電子反制飛機,但生產背景各自有別,EA-3B源自1958年12月試飛成功的A3D-2Q
原型機,在垂直尾翼頂端及機腹彈艙位置均裝有ECM電子反制裝置,總生產數24架。EKA-3B型為1967會計年度預算中原有之KA-3B
空中加油機39架,轉換為電子反制、
空中加油及攻擊機等綜合性能的TACOS機種,內部發電量極強,機身後段兩側均有極易辨認的ECM電子反制裝置隆起的
整流罩。
RA-3B(A3D-2P)
RA-3B(A3D-2P)照相偵察攻擊機,1958年7月22日原型機首飛,機身結構亦經重新改造,在彈艙前部增加一個可容納12部照相機的增壓艙,總生產數30架。
TA-3B(A3D-2T)
TA-3B(A3D-2T)為投彈手/導航員教練型,1959年8月29日首飛,專以訓練轟炸機領航員為主,乘員為駕駛員,教官各一名,學員6名,生產數僅12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