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式裝甲車

73式裝甲車

73式裝甲車(英文:Type 73 APC),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設計、製造的第二代履帶式裝甲車,用以同期研製的第二代74式坦克協同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73式裝甲車
  • 英文名稱:Type 73 APC 
  • 研製時間:1968~1973年 
  • 國家:日本
  • 戰車類型:履帶式步兵裝甲車
  • 研製公司:三菱重工業公司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

發展沿革

73式裝甲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設計、製造的第二代履帶式裝甲車,用以同當時正在研製的第二代74式坦克協同作戰。日本對該車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為:車體採用全鋁裝甲焊接結構,乘、載員共12人;具有與74式坦克相同的或更高的機動性,公路最大速度應大於60km/h;能浮度;安裝1挺12.7mm機槍或1門20mm機關炮;步兵可在車內射擊;有三防能力等。參加研製和生產新車的廠商有生產發動機、轉向和懸掛裝置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履帶的小松製作所(Komatsu),生產差速器部件的日立製作所(Hiachi),生產夜視儀器的日本電氣(NipponEletric)公司和生產鋁合金裝甲的神戶制鋼所(KobeIronWorks)。1968年完成了機動部件試驗台的製作與試驗,1969年三菱和小松製作所分別生產出4輛鋼製和1輛鋁製車體的2輛樣車。
73式裝甲車
三菱重工業公司樣車稱SUBⅠ-1和SUBⅠ-2型,兩車都在支架上裝12.7mm機槍。小松製作所生產SUBⅡ-1和SUBⅡ-2型樣車。1972年日本陸上自衛隊對樣車進行了廣泛試驗,並於同年12月選取了三菱重工業公司研製的鋁裝甲樣車SUBⅠ-2,後又經少量改時,於1973年定型為73式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該車的研製總經費約3億日元。
鑒於財政限制,日本生產與裝備該車的速度緩慢。到1981年底,日本陸上自衛隊裝備105輛,到1988年底,裝備225輛,且僅裝備北海道的第七機械化師和一部分坦克部隊。

技術特點

73式裝甲車體為全鋁裝甲焊接結構。駕駛員位於車前右側,頂部有1個單扇艙蓋,其上裝有1個潛望鏡,他的前面還有3個潛望鏡。前機槍手位於車體左側,頂部也有1單扇向左打開的艙蓋,其上裝有1個能360-旋轉的潛望鏡。前機槍可以俯仰並能旋轉30。車長位於前機槍手和駕駛員之後的指揮塔內,塔上裝有6個觀察鏡,可進行周視,裝有1挺M2HB式12.7mm機槍,能360-旋轉,俯仰範圍為-10-~+60。
載員艙位於車體後部,每側有2個T形射孔。車體後部有2扇向左右方打開的門,每扇門有1個T形射孔,車頂有2個單艙口。8名步兵分兩側坐於車內,並可由車內向外射擊。車後頂部兩側各裝煙幕弱發射器3具。
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左側、前機槍手後方。發動機便於維修保養,能在半小時之內更換。懸掛裝置為扭桿式,行動部分有5對雙輪緣負重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沒有托帶輪。每側第一負重輪裝有液壓減振器。
該車水上行駛時必須使用裝在負重輪外側的浮渡裝置,履帶上方的裙板可以改善水流方向。車前防浪板由兩塊板組成,右側板透明,以便豎起時便於駕駛員向前觀察。車輛水上行駛時,靠履帶板划水推進。
該車裝有被動夜視設備和三防裝置。
該車的變型車有指揮車、75式地面風速測試車和130mm多管火箭發射車等。風速測試車裝有12.5m高的測量桿,能測量兩個方向的風速,測量範圍可達最高風速為30km/h。

性能數據

73式裝甲車參考數據:
乘員+載員3+9人
戰鬥全重13300kg
單位功率16.62kW/t
車長5.800m
車高
至機槍架2.200m
至車頂1.700m
車底距地高0.400m
履帶著地長3.670m
履帶中心距2.560m
履頻寬380mm
最大速度
公路70km/h
水上7km/h
燃料儲備450L
公路最大行程300km
浮渡能力有(帶浮渡裝置時)
爬坡度60%
攀垂直牆高0.7m
越壕寬2m
最小轉向半向7m
發動機
生產公司三菱重工業公司
型號4ZF
類型2衝程4V風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221kW/2200r/min
懸掛裝置類型扭桿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12.7mm/M2/機槍
前機槍口徑/類型/數量7.62mm/機槍/1挺
煙幕彈發射器總數量2-3具
煙塔驅動方式手動
炮塔旋轉範圍360-
三防裝置有
電氣系統電壓24V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