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年

680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永隆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80年
  • 中國紀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 歷史大事1:高宗崇慕道士
  • 歷史大事2:唐破東突厥奉職等郎
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歷史大事

高宗崇慕道士
調露二年(六八0)二月十八日,高宗贈故玉清觀道士王遠知謚曰升真先生,贈太中大夫。親臨嵩山隱士田游岩之居。十九日,謁嵩陽觀及啟母廟,命立碑。訪逍遙谷道士潘師正之居。道士王遠知,琅邪(今山東臨沂縣東南)人。初入茅山,師事陶弘景,得其道法。又師事宗道先生臧兢。曾入陳、隋之宮講論道學。唐太宗登極,欲加重位,遠知固請歸山。貞觀九年(六三五),太宗敕潤州府為之置太受觀於茅山,遠知度道士二十七人。同年座,終年一百二十六。則天臨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二年(六九一),改謚曰升玄先生。田游岩,京兆三原(今陝西)人。永徽中(六五0至六五五)補太學生,罷歸,入太白山。其母及妻皆有方外之志,同棲止於山水之間二十餘年。游岩後入箕山,居許由廟之東,自號“許由東鄰”。高宗頻詔,游岩不出。調露二年,高宗至嵩山,遣人問候其母,賜藥物絮帛,又親臨其家,拜游岩崇文館學士。後營建奉天宮,游岩舊宅居宮之側,高宗特令免毀其居,並親題額曰:“隱士田游岩宅”,懸於門榜。潘師正,隋大業中(六0五至六一七)度為道士,師事王遠知,盡得其道門隱訣道術。居逍遙谷二十餘年,食松葉飲水,清淨寡慾。調露二年,高宗訪其居,甚尊崇,武后太子皆拜之。詔於所居造崇唐觀,又於嶺上為之另造精思觀。及營奉天宮,特令面向逍遙谷開一門,號“遊仙門”,北面開一門,號“尋真門”,皆為師正立名。時太常奏新編樂曲,高宗令更改曲名為“祈仙、望仙、翹仙”,以表仰慕之情。又贈詩數十首。師正永淳元年(六八二)卒,終年九十八。高宗、武后仍追思不已,贈太中大夫,賜謚曰體玄先生。
唐破東突厥奉職等郎
永隆元年(六八0),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率兵三十萬討伐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軍至朔州(今山西朔縣),知單于大都督府長史蕭嗣業敗於突厥,乃糧運被劫,兵多餒死所致,料突厥必再用此謀,因此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以羸弱之兵數百護車,而伏精兵於險要之處以待之。突厥果然來掠,贏兵棄車散走。突厥劫車至水草地,解鞍牧馬取糧,壯士自車中躍出擊之,精兵亦出而擊之,殺獲殆盡。突厥拒戰於黑山(呼延谷,今內蒙包頭西北),行儉頻戰皆捷。三月,擒酋長奉職,可汗泥熟匐為眾所殺,以其首來降。突厥大敗,餘黨走保狼山(今內蒙古),行儉乃引軍還。七月,突厥餘眾圍雲州(今山西大同),代州都督竇懷哲、右領軍中郎將程務挺率兵擊之,破突厥六萬騎。
吐蕃勢盛
先是,唐於劍南募兵,在茂州西南筑安戎城(約在李敬玄敗於青海之後,城址今四川茂縣西番界),既壓吐蕃之境,兼斷吐蕃通蠻之路。吐蕃遂以羌人為嚮導,攻陷其城,以兵據守,自後西洱諸蠻皆降於吐蕃。調露二年(六八0),吐蕃已盡有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其境東接涼、松、茂、嶲等州,南鄰天竺,北抵西突厥,勢力強盛。漢魏以來,西戎之盛,以此為最。
黑齒常之守河源
調露二年(六八0)七月,吐蕃擾河源(今青海西寧)。左武衛將軍黑齒常之擊卻之。擢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常之以河源戰略要地,應加強兵力戍守,但河源糧運轉輸既遠又險,於是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戰守兩備。
太子賢被廢
調露二年(六八0)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賢上元二年(六七五)六月五日立為皇太子,不久監國,留心政要,處決明審,高宗曾手敕褒獎。時正議大夫明崇儼以厭勝符咒之術為武后信重,崇儼常密稱太子不堪繼承大位,英王(即中宗)貌類太宗,相王(即睿宗)相最貴,宮中又潛議賢是武后姊韓國夫人所生,賢疑懼漸生。武后命北門學士撰《少陽正范》、《孝子傳》賜太子,並數作書責斥太子,賢愈不自安。調露二年,明崇儼在東都被盜殺,武后疑賢所為,遣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推鞫其事,賢所親近戶奴趙道生誣稱太子使己殺崇儼;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武后以此為太子謀反證據,廢太子,幽於別所。高宗素愛太子,欲宥之,武后曰:懷逆之人不可赦,須得大義滅親。遭貶者十餘人。並於天津橋南焚所搜皂甲,以示士民。賢永淳二年(六八二)遷於巴州(今四川巴中)。文明元年(六八四),武后臨朝,令左金吾衛將軍丘神績衛賢宅,神績逼賢自殺,時年三十四。睿宗繼位後,追贈賢皇太子,謚曰章懷。
立英王哲為皇太子
調露二年(六八0)八月二十三日,立左衛大將軍雍州牧英王哲為皇太子。哲原名顯,高宗第七子,母武后,顯慶元年(六五六)十一月五日生於長安。二年(六五七)封為周王,授洛州牧。儀鳳二年(六七七)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
改元永隆
調露二年(六八0)八月二十三日,因立英王哲為皇太子,改元永隆,赦天下,大酺三日。
罪東宮之官
永隆元二年(六八0)八月,太子賢既廢,罪東宮之官。太子洗馬兼侍讀劉納言曾撰《俳諧集》十五卷獻太子,高宗搜得之,怒,以訥言進宮淹久,無匡贊良規,而進詼諧鄙說,失輔導之責,流振州(海南島南端)。斥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大安阿附太子,左遷普州刺史。太子典膳丞高政與太子事有牽連,責其父左衛將軍高真行訓誡之。真行與另二子刺政喉腹,斷其首,棄於道中。高宗鄙真行父子所為,貶真行父子官。釋其餘東宮官之罪。
龍門智運洞鑿成
永隆元年(六八0),沙門禪師智運於洛陽龍門山(西山)南部鑿一萬五千佛像成。其洞因名智運洞,又名萬佛洞。佛像鐫於洞窟南北兩壁,正壁為阿彌陀佛端坐於八角形束腰蓮花座上。阿彌陀佛背後刻五十四枝蓮花,分別坐有菩薩或供養人像,布局生動別致。阿彌陀佛為西方淨土教主,此洞主尊阿彌陀佛,乃高宗時淨土宗在中原一帶風行的表現。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永隆元年(庚辰,公元六八零年)
春,二月,癸丑,上幸汝州之溫湯;戊午,幸嵩山處士三原田游岩所居;己未,幸道士宗城潘師正所居,上及天后、太子皆拜之。乙丑,還東都。
三月,裴行儉大破突厥於黑山,擒其酋長奉職,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
初,行儉行至朔川,謂其下曰: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尚詐。前日蕭嗣業糧運為突厥所掠,士卒凍餒,故敗。今突厥必復為此謀,宜有以詐之。”乃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以羸兵數百為之援,且伏精兵於險要以待之;虜果至,羸兵棄車散走。虜驅車就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壯士自車中躍出,擊之,虜驚走,復為伏兵所邀,殺獲殆盡,自是糧草運行者,虜莫敢近。
軍至單于府北,抵暮,下營,掘塹已周,行儉遽命移就高岡;諸將皆言士卒已安堵,不可復動,行儉不從,趣使移。是夜,風雨暴至,前所營地,水深丈餘。諸將驚服,問其故,行儉笑曰:“自今但從我命,不必問其所由知也。”
奉職既就擒,餘黨走保狼山。詔戶部尚書崔知悌馳傳詣定襄宣慰將士,且區處餘寇,行儉引軍還。
夏,四月,乙丑,上幸紫桂宮。
戊辰,黃門侍郎聞喜、裴炎崔知溫中書侍郎京兆王德真並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溫,知悌之弟也。
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衛將軍黑齒常之擊卻之。擢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常之以河源衝要,欲加兵戍之,而轉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由是戰守有備焉。
先是,劍南募兵於茂州西南筑安戎城,以斷吐蕃通蠻之路。吐蕃以生羌為鄉導,攻陷其城,以兵據之,由是西洱諸蠻皆降於吐蕃。吐蕃盡據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巂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諸胡之盛,莫與為比。
丙申,鄭州刺史江王元祥薨。
突厥餘眾圍雲州,代州都督竇懷悊、右領軍中郎將程務挺將兵擊破之。
八月,丁未,上還東都。
中書令、檢校鄯州都督李敬玄,軍既敗,屢稱疾請還;上許之。既至,無疾,詣中書視事;上怒,丁巳,貶衡州刺史。
太子賢聞宮中竊議,以賢為天后姊韓國夫人所生,內自疑懼。明崇儼以厭勝之術為天后所信,嘗密稱“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貴”。天后嘗命北門學士撰《少陽正范》及《孝子傳》以賜太子,又數作書誚讓之,太子愈不自安。
及崇儼死,賊不得,天后疑太子所為。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狎昵,多賜之金帛。司議郎韋承慶上書諫,不聽。天后使人告其事。詔薛元超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雜鞫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皁甲數百領,以為反具;道生又款稱太子使道生殺崇儼。上素愛太子,遲回欲宥之,天后曰:“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甲子,廢太子賢為庶人,遣右監門中郎將令狐智通等送賢詣京師,幽於別所,黨與皆伏誅,乃焚其甲於天津橋南以示士民。承慶,思謙之子也。
乙丑,立左衛大將軍、雍州牧英王哲為皇太子,改元,赦天下。
太子洗馬劉訥言嘗撰《俳諧集》以獻賢,賢敗,搜得之,上怒曰:“以《六經》教人,猶恐不化,乃進俳諧鄙說,豈輔導之義邪!”流訥言于振州。左衛將軍高真行之子政為太子典膳丞,事與賢連,上以付其父,使自訓責。政入門,真行以佩刀刺其喉,真行兄戶部侍郎審行又刺其腹,真行兄子璿斷其首,棄之道中。上聞之,不悅,貶真行為睦州刺史,審行為渝州刺史。真行,士廉之子也。
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大安坐阿附太子,左遷普州刺史,其餘宮僚,上皆釋其罪,使復位,左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拜恩;右庶子李義琰獨引咎涕泣,時論美之。
九月,甲申,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王德真為相王府長史,罷政事。
冬,十月,壬寅,蘇州刺史曹王明、沂州刺史嗣蔣王煒,皆坐故太子賢之黨,明降封零陵郡王,黔州安置;煒除名,道州安置。
丙午,文成公主薨於吐蕃
己酉,車駕西還。
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