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6年

676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儀鳳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76年
  • 出自:《後漢書》
  • 事項:納州僚反
  • 年份:唐高宗大聖大弘孝皇帝儀鳳元年
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歷史大事

太子賢注《後漢書》
儀鳳元年(六七六)十二月三日,皇太子賢上所注《後漢書》。《後漢書》乃南朝宋人范嘩所撰,共九十卷,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賢乃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六七五)六月立為太子。賢招集當時學士太子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納言、洛州司戶格希元、學士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賢等,在梁人劉昭注《後漢書》的基礎上,參考其它各家之書,注成《後漢書》。所注著重訓詁,援引之書頗豐。然非一手成之,不免駁雜。賢於永隆元年(六八0)被廢,遷至巴州(今四川巴中)後自殺。此注前後費時六年,未能詳細校訂,故難免有闕略之處。
納州僚反
上元三年(六七六)正月,納州(今四川興文縣南)僚反。唐遣黔州都督發兵討之(《舊唐書·地理志》稱儀鳳二年(六七七)開山洞置納州,或唐兵伐僚之後置納州)。
唐平高麗後,總章元年(六六八)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華人與當地酋豪共治其地。高麗民不服唐朝統治,連年反抗,鹹亨元年至四年(六七0至六七三),爆發大規模戰爭。戰爭雖以唐朝勝利告終,然唐廷終於上元三年(六七六)二月二十八日,將安東都護府內徙至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並罷華人任都護府官職者,漸以高麗人自治其地。
熊津都督府於建安城
上元三年(六七六)二月,唐既內徙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旋亦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今遼寧營口附近)故城。百濟戶口原內徙於徐、兗等州者,亦令全部遷回建安,藉以安撫百濟之民。
吐蕃攻鄯、廓、河、芳等州
上元三年(六七六)閏三月,吐蕃攻鄯(今青海樂都)、廓(今青海尖扎以西)、河(今甘肅東鄉族自治縣西)、芳(今甘肅)四州。左監門衛中郎將令狐智通發興、鳳等州兵御之。十七日,詔洛州牧周王顯(即中宗)為洮州道行軍元帥,率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并州大都督相王輪(即睿宗)為涼州道行軍元帥,率左衛大將軍契苾何力、鴻臚卿蕭嗣業等軍討吐蕃。二王未行。八月,吐蕃又攻疊州(今甘肅迭部),破密恭、丹嶺二縣。原定於今冬封嵩山,因吐蕃來攻,詔停封。
南選
上元三年(六七六)八月七日,唐高宗敕遣五品以上清正官同御史往嶺南、黔中選補官員,時人謂之南選。唐代銓選,五品以上官由皇帝親自任命或由宰相提名皇帝任命。六品以下文官由吏部任命,武官由兵部選拔。文武選一般在京師長安或東都洛陽進行。在東都者稱東選,在嶺南、黔中者稱南選。漢至隋八九百年,雖然銓選方法不盡相同,但歷代皆在京師選人,唐代南方生產發展,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文化也隨之逐漸發展。“南選”由是適應南方社會經濟文化變化而產生。高宗上元二年以前已有南選(高祖武德後期或太宗貞觀年間),上元三年始有詳細記載。是年,高宗敕稱:桂、廣、交、黔等都督府前直接選補土人,簡擇未精,是以委五品以上強明清正中央官往南選補,監察御史同往監察。令補選以外,有應任五品以上官者,選使和所在都督府宜向朝廷具報其品行、藝能、政術等情況,及其能承擔之職務(五品以上官由皇帝任命),並申明南選每四年一次(以後有三年一次的記載。東選乃一年一次。)南選間隔時間長,乃南方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仍較低使然。嶺南、黔中南選一直持續到唐末,乃至五代。(江淮以南之“南選”,僅臨時措施,非長期固定制度,與上述南選不同。)
狄仁傑犯顏直諫
上元三年(六七六)九月七日,左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左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斫昭陵柏樹。大理丞狄仁傑奏罪當除名。高宗以二人斫陵柏,不殺則陷己於不孝,必欲殺之。仁傑以二人罪不當死,固執不從。高宗怒,令仁傑出,仁傑曰:“罪不至死而今特殺之,是法不取信於民。法既無常,則人何所措手足?陛下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法改此罪當死,殺之則可。然今以昭陵一株柏殺二將軍,後代將謂陛下為何主?”高宗怒稍解,善才、懷義二人除名免死,流配嶺南。
改元儀鳳
上元三年(六七六)十一月八日,陳州人言於宛丘見鳳凰,遂改元儀鳳大赦天下
遣使分道巡撫
儀鳳元年(六七六)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宰相來恆河南道大使,薛元超為河北道大使,尚書左丞崔知悌、國子司業鄭祖玄為江南道大使,分道巡撫。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儀鳳元年(丙子,公元六七六年)
春,正月,壬戌,徙冀王輪為相王。
納州獠反,敕黔州都督發兵討之。
二月,甲戌,徙安東都護府遼東故城;先是有華人任安東官者,悉罷之。徙熊津都督府建安故城;其百濟戶口先徙於徐、兗等州者,皆置於建安。
天后勸上封中嶽;癸未,詔以今冬有事於嵩山
丁亥,上幸汝州之溫湯。
三月,癸卯,黃門侍郎來恆中書侍郎薛元超同中書門下三品。恆,濟之兄;元超,收之子也。
甲辰,上還東都。
閏月,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敕左監門衛中郎將令狐智通發興、鳳等州兵以御之。
己卯,詔以吐蕃犯塞,停封中嶽。乙酉,以洛州牧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將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并州大都督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將左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等,以討吐蕃。二王皆不行。
庚寅,車駕西還。
甲寅,中書侍郎李義琰同中書門下三品。
戊午,車駕至九成宮。
秋,八月,乙未,吐蕃寇疊州。
壬寅,敕:“桂、廣、交、黔等都督府,比來注擬土人,簡擇未精,自今每四年遣五品已上清正官充使,仍令御史同往注擬。”時人謂之南選。
九月,壬申,大理奏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斫昭陵柏,罪當除名;上特命殺之。大理丞太原狄仁傑奏:“二人罪不當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殺則為不孝。”仁傑固執不已,上作色,令出,仁傑曰:“犯顏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遇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張釋之有言:‘設有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處之?’今以一株柏殺二將軍,後代謂陛下為何如矣?臣不敢奉詔者,恐陷陛下於不道,且羞見釋之於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嶺南。後數日,擢仁傑為侍御史。
初,仁傑為并州法曹,同僚鄭崇質當使絕域。崇質母老且病,仁傑曰:“彼母如此,豈可使之有萬里之憂!”詣長史藺仁基,請代之行。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不葉,因相謂曰:“吾輩豈可不自愧乎!”遂相與輯睦。
冬,十月,車駕還京師。
丁酉,祫享太廟,用太學博士史璨議,禘後三年而祫,祫後二年而禘。
郇王素節,蕭淑妃之子也,警敏好學。天后惡之,自岐州刺史左遷申州刺史。乾封初,敕曰:“素節既有舊疾,不須入朝。”而素節實無疾,自以久不得入覲,乃著《忠孝論》。王府倉曹參軍張柬之因使潛封其論以進。後見之,誣以贓賄,丙午,降封翻陽王,袁州安置。
十一月,壬申,改元,赦天下。
庚寅,以李敬玄中書令
十二月,戊午,以來恆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為河北道大使,尚書左丞鄢陵崔知悌、國子司業鄭祖玄為江南道大使,分道巡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