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總體布局,防護系統,武器系統,動力系統,性能數據,衍生型號,WZ131-1,WZ131改,62G式,70式牽引車,推土機,掃雷車,服役動態,外援出口,對越作戰,退出現役,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軍隊裝甲兵部隊主要裝備的是蘇聯的
T-34中型坦克等裝甲戰鬥車輛,並形成了以中型坦克為主的裝備體系和格局。由於T-34坦克戰鬥全重達34噸(後來裝備部隊的中國產
59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也為36噸),因而機動時對道路相橋樑的通行能力要求較高。由於建國初期中國南方高等級的道路較少、橋樑的通行能力較低,加之南方水網稻田密布,因此,中型坦克在南方作戰受到較大限制。為適應南方水網稻田地區作戰需要,解放軍總部機關提出了研製適合於中國南方地區作戰的輕型坦克的構想。
研製歷程
樣車試製
1958年6月,中國第一代輕型坦克的研製任務正式下達。此後,科研人員投入輕型坦克樣車的研製之中。由於缺乏輕型坦克的研製經驗,樣車的設計幾經波折、幾易方案。
科研人員首先推出的是131型方案。1958年7月開始輕型坦克總體方案設計後,有關科研單位提交了三種初步設計草案。在吸收各種設計草案優點的基礎上,科研單位拿出了代號為“131型”輕型坦克的方案。但是,在隨後的研製迎程中,由於自行設計的T2VT35型柴油機在試製中技術不過關,研製工作難以為繼,1959年5月不得不放棄這個方案。
在“131型”輕型坦克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科研單位於1959年6月又推出一個新的“版本”-“132型”輕型坦克設計方案。新方案改用了12150L型柴油機,並將發動機攻率由520馬力下調到420馬力(定型後的62式輕型坦克發動機為12150L-3型柴油機,功率為430馬力)。12150L型柴油機,就是當時59式中型坦克使用的發動機。兩種發現機尺寸和體積完全相同,甚至連固定的螺栓都一模一樣,弄不好就搞錯了。
“132型”輕型坦克的設計方案,選用了口徑為76.2毫米的火炮,並配有
自動裝彈機、自動測距儀,乘員為3人。1959年9月底,科研單位試製出第一輛樣車,並在
哈爾濱進行了樣車的行駛試驗,行駛里程達504千米。試驗重點是車輛底盤部分,重點考核車輛的傳動裝置和行走系統。1959年11月,“132型”樣車送到北京進行表演,受到解放軍總部機關和有關部門的好評。隨後科研人員在哈爾濱又對樣車進行了6000千米的行駛試驗,近一步考核樣車的傳動裝置和行走系統,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1960年工廠按圖紙試生產了28輛輕型坦克,並將這批車作為某坦克乘員訓練基地的駕駛教練車使用。由於自動裝彈機沒著落,射擊試驗難以進行,“132型”輕型坦克實際上成了“半成品”,研製工作也無法繼續進行。
為儘快拿出裝備來,科研人員又在“132型”輕型坦克設計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設計。1960年10月,科研人員又推出了代號為“132A型”輕型坦克的方案。該方案的坦克乘員由3人增加到4人,取消了自動測距儀,改用中國自行設計的觀察瞄準雙用鏡。後來,由於存在76.2毫米口徑火炮不過關、觀察瞄準雙用鏡不落實、戰鬥空間狹小等問題,因此,“132A型”輕型坦克的方案也下馬。
試驗定型
1961年4月,專家組在哈爾濱召開了輕型坦克科研定案會議研究決定,在“132型”樣車底盤基礎上,選用已經進行了471發實彈射擊試驗後鑑定合格的85毫米坦克炮,並加長車體、加大座圈、增大戰鬥室,取消觀察瞄準雙用鏡,改用85毫米坦克炮瞄準鏡。新方案的代號改為“
132B型”。1961年8月,科研單位完成了“132B型”輕型坦克的全部設計工作;1962年3月,完成了3輛樣車試製任務,並正式移交給當時的裝甲兵科研院進行設計定型試驗。在定型試驗中,3輛定型試驗樣車共行駛了8839千米,發射炮彈96發,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試驗結果。1962年6月,科研人員又對變速箱齒輪強度和負重輪膠帶的可靠性做了補充試驗,共行駛里程775千米,基本達到了設計指標。
1962年12月,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型坦克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62年式輕型坦克”,簡稱62式輕型坦克,產品代號定為“
WZ131”。根據定型檔案的要求,1963年7月到9月,有關部門又在中國南方的三界和蘇州地區,對62式輕型坦克進行了適應性試驗,重點考驗車輛的高溫連續行駛適應能力和水網稻田及田埂的通過能力,行駛里程兵842千米,試驗結果良好。此後,62式輕型坦克開始裝備中國南方部隊,正式進入中國軍隊裝甲兵部隊的裝備序列,成為南方裝甲兵部隊的主戰裝備;後來還有部分坦克援助給了
第三世界國家。
62式輕型坦克,是中國自行研製的一型輕型坦克。該坦克於1958年研製,1962年設計定型,1963年投產並裝備使用,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輕型坦克。該坦克的改進型為62-1式輕型坦克,變型車有79式輕型坦克搶救車和82式軍用快速推土機,均已生產和裝備使用。中國軍隊的該坦克主要用於南方丘陵山地的裝甲師團,遂行偵察、迂迴、同敵方輕型裝甲車輛作戰等主要主要任務,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護能力。
62式輕型坦克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服役,眼下仍被當做偵查坦克使用。從外形看,該坦克像是蘇聯T-55型坦克或中國
59式坦克(T-55坦克的仿製品)的縮小版。62式輕型坦克戰鬥全重21噸,其35mm的前裝甲能抵擋當時的大部分
機槍和炮彈破片。截至1989年停產,該坦克一共生產了大約1500輛。
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62式輕型坦克,總體設計與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似。不少坦克兵說,開過59式坦克的,再開62式輕型坦克沒什麼問題,但明顯感覺後者加速性能好,速度也快得多。如果說兩者有什麼不同,歸納起來有這么幾點:一是從外觀上看,整車要比59式坦克小一些;最明顯的區別是62式輕型坦克是單輪緣的負重輪,而59式中型坦克是雙輪緣負重輪;二是62式輕型坦克重量明顯輕、裝甲也要薄得多;三是62式輕型坦克沒有火炮穩定器,火炮也明顯比59式坦克炮細;四是62式輕型坦克的炮閂是立楔式的(與通常我們看到的榴彈炮一樣,炮閂向下開,炮閂槽向上),裝彈時把炮彈炮閂槽一放一推就裝上了,很是方便;而59式坦克的炮閂是臥楔式的,向左開,炮閂槽向右,裝彈時必須用手握住彈丸,手鬆早了彈丸對不準彈藥室,松晚了又容易卡手,難度很大。如果讓59式坦克的裝填手去裝62式坦克的炮彈,非常容易。
防護系統
62式輕型坦克與59式中型坦克一樣,車內也分為3個艙室,前左側為駕駛室(中國國產坦克除最新一代主戰坦克在中部外,其餘駕駛室都在前左側)、中部為戰鬥室,後面是動力傳動室。車內乘員的布置是這樣的:車內前左側為駕駛員,戰鬥室的左側依次為炮長、車長,裝填手位於戰鬥室的右側。
駕駛室的設備與59式中型坦克也差不多。如左、右轉向操縱桿,主離合器踏板,制動器踏板,油門踏板,進氣、排氣百葉窗操縱握把,駕駛窗操縱握把,駕駛員潛望鏡 (正面1具可以拆下,可安裝駕駛員夜視儀)等。駕駛員的右側是儀錶板,左側裝有兩個高壓空氣瓶和空氣起動開關。與59式中型坦克相同的是,62式輕型坦克的備用起動高壓空氣瓶也是一次性使用型的,車內無自用充氣裝置。這給使用帶來較大的不便。
駕駛室的右側布置有四塊坦克蓄電池。蓄電池支架外部裝有7.62毫米航向機槍,由駕駛員操作。冬季開窗駕駛時,可以安裝駕駛員防護罩;駕駛員座椅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高低和前後調整。
戰鬥室除了車長、炮手和裝填手的座位和活動空間外,還包括車體右前部的彈藥室。為了便於裝填手操作,戰鬥室底部鋪有車底墊板,左前面的車底墊板可以開啟,下邊有個安全門。戰鬥室的左后角裝有加溫器;右后角裝3個滅火瓶,1個手提滅火器。戰鬥室與動力傳動室用隔板和中組柴油箱分開,並起到隔音隔熱作用。
動力傳動室內安裝有柴油發動機、空氣濾清器、主離合器、變速箱、轉向離合器、電動起動機等。其布置與59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
炮塔位於車體中部戰鬥室上面。與59式中型坦克一樣也是流線型鑄造炮塔。炮塔內安裝有1門85毫米坦克炮、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一具85毫米坦克炮瞄準鏡,以及操縱台、電機擴大機、高低機、方向機和炮塔固定器。炮塔可用電動機來實現旋轉,也可通過炮長手搖方向機轉動,通過炮塔的旋轉給火炮賦予射向。電動轉動時,可由炮長通過操縱台來控制,也可由車長按壓車長門上的目標指示按鈕來控制。62式輕型坦克沒有高低穩定器,所以,火炮的仰俯只能由炮長搖動高低機實現。
炮長座椅在火炮左側靠前的位置上,車長座椅在炮長座椅後邊,裝填手座椅在火炮右側。炮塔內還安裝有A-220無線電台車內通話器。炮塔頂裝甲板右側裝有戰鬥室電風扇,用於在火炮射擊時抽出車內的有害氣體。炮塔右後設有裝填手出入視窗,坦克兵都習慣叫它“二炮手門”。“二炮手門”上裝有12.7毫米高射機槍,可進行360度迴轉射擊。炮塔左後側設有車長、炮長進出視窗,坦克兵們習慣叫它車長門。車長門上裝有三具潛望鏡。車長門可旋轉以便於車長運進行周視觀察;門上開有信號槍孔,可在車內發射信號彈。
武器系統
62式輕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85毫米線膛坦克炮,使用85毫米坦克炮瞄準鏡進行直接瞄準射擊時,射擊距離達5,200米;利用高低水準器和方同分划進行間接瞄準射擊時,最大射擊距離達12,000米。炮身的抽氣裝置要比59式中型坦克梢微靠後一點。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安裝在火炮右側,與火炮平行並隨動於火炮。7.62毫米並列機槍使用重彈丸射擊時的最大射程為5,000米,使用輕彈丸射擊時的最大射程為3,000米。7.62毫米航向機槍固定安裝,其射向與坦克的航向是一致的,沒有獨立的射界。駕駛員要使機槍瞄準目標時,必須使坦克轉向,用右手拇指按下右轉向操縱桿上的按鈕進行擊發。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裝填手出入視窗的旋轉架上,由裝填手操縱。對空中目標射擊時,使用光軸儀式瞄準鏡瞄準,對地面目標射擊時,則利用框形標尺瞄準,也可使用光軸儀式瞄準鏡瞄準。12.7毫米高射機槍的最大射程為7,000米,對空中目標有效射高為1,600米。由於高射機槍安裝在車外,所以,裝填手必須打開二炮手門,站在座椅上進行操作。裝填手一旦出來操作高射機槍,火炮基本就不能發揮作用了。
62式輕型坦克隨車攜帶的基數彈藥,包括炮彈47發、7.62毫米機槍彈2,000發、12.7毫米機槍彈500發、信號彈12發、手榴彈12枚。坦克炮彈的種類有:全裝藥殺傷爆破榴彈、減裝藥殺傷爆破
榴彈和曳光
穿甲彈。炮彈放置分布:車體右前部彈藥室的彈藥架放置29發,戰鬥室左後的加溫器上方裝有1發;戰鬥室的右側甲板裝7發,車底墊板上裝2發,炮塔右側和右後側放8發炮彈。
動力系統
62式輕型坦克的動力傳動裝置與59式中型坦克也是大同小異。發動機為12150L-3型、四衝程、直噴、壓燃、水冷式柴油機,帶ZFC-3000型發電機:發動功率為316千瓦 (430馬力)。該坦克的傳動和操縱裝置都是機械式的,變速器有5個前進檔、1個倒擋。
62式輕型坦克的行動部分與59式中型坦克有較大區別。一是負重輪不同。它每側有5個單輪緣掛膠負重輪、1個誘導輪、1個主動輪。二是履帶花紋不同。62式輕型坦克的履帶板花紋為“人”字形,而59式中型坦克履帶的花紋為“一”字型。三是履帶的卡齒不同。這是一個很直觀的區別。62式輕型坦克履帶板為雙誘導齒,把單輪緣的負重輪卡在兩齒之間;而59式中型坦克為單誘導齒,卡在雙輪緣的負重輪的中間。
62式輕型坦克,從立項到設計定型,研製方案從最初的“131型”,到後來相繼推出的“132型”、“132A型”和“132B型”,設計方案前後經歷了四次重大改造和完善,但所用研製時間僅4年零3個月,試製樣車共32輛,試驗行駛里程達16,118千米,火炮實彈射擊試驗共567發,創造了中國自行設計研製坦克的多項記錄:首次提出了使用自動裝彈機、自動測距儀多項新技術的構想;大膽選用了國產85毫米坦克炮(前蘇聯的輕型坦克選用的是76毫米火炮。前蘇聯專家對中國自產的水陸坦克和輕型坦克裝85毫米坦克炮火炮持懷疑態度),在中國坦克設計和製造的“自主創新”式發展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性能數據
62式輕型坦克參考數據:
乘員
| 4人
| |
戰鬥全重
| 21000千克
| |
單位功率
| 15千瓦/噸
| |
單位壓力
| 67.69千帕
| |
車長
|
| 炮向前
| 8.016米
|
炮向後
| 7.265米
|
車體長
| 6.231米
|
車寬
| 2.850米
| |
車高
|
| 帶高射機槍
| 2.742米
|
至指揮塔頂
| 2.263米
|
車底距地高
| 0.450米
|
履帶著地長
| 3.435米
| |
履頻寬
| 430毫米
| |
履帶中心距
| 2.390米
| |
公路最大速度
| 60千米/小時
| |
燃料儲備
| 724升
| |
公路最大行程
| 450千米
| |
涉水深
| 1.3米
| |
爬坡度
| 70%
| |
側傾坡度
| 58%
| |
攀垂直牆高
| 0.7米
| |
越壕寬
| 2.5米
| |
發動機
|
| 生產公司
| 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
|
型號
| 12150L-3
|
類型
| 4衝程12V水冷直噴式柴油機
|
功率/轉速
| 316千瓦/1800轉/分鐘
|
傳動裝置
|
| 生產公司
| 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
|
類型
| 機械固定軸式
|
前進檔/倒檔數
| 5/1
|
轉向裝置類型
| 機械式(多片摩擦離合器)
| |
懸掛裝置類型
| 扭桿
| |
火炮口徑/型號/類型
| 85毫米/62-85Tc/坦克炮
| |
並列機槍口徑/類型/數量
| 7.62毫米/機槍/2挺
| |
高射機槍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 12.7毫米/59式/機槍/1挺
| |
彈藥基數
|
| 主炮彈
| 47發
|
並列機槍彈
| 2000發
|
高射機槍彈
| 500發
|
炮塔驅動方式
| 電動和手動
| |
炮塔旋轉範圍
| 360°
| |
火炮俯仰範圍
| -5°~+20°
| |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 10°/s
| |
炮塔最大迴轉速度
| 10°/s
| |
滅火系統
| 半自動
| |
電氣系統電壓
| 24V
| |
發動機電壓/功率/型號
| 24V/3kW/ZFC3000
| |
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型號
| 4個/24V/280Ah/65式
| |
電台型號/數量
| A-220A/1台
| |
車內通話器型號
| A-221A
|
|
衍生型號
為進一步提高62式輕型坦克的戰術和技術性能,坦克定型和裝備部隊後,解放軍總部機關先後組織力量對其進行了四次改進。1964年到1969年,62輕型坦克的主產工廠根據總部安排,組織該車進行了第一次改進,代號為“WZ131-1”輕型坦克;1975年到1977年,進行了第二次改進,代號為“WZT131-1A”輕型坦克;1979年,進行了第三次重大改進,稱為62式輕型坦克改型; 90代末進行了第四次全面改進,稱為62式改進型輕型坦克。同時,在該車底盤的基礎上,又研製和生產了相應的配套保障車輛,如70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WZ691)、GJT211型履帶式軍用推主機、GJT211A型履帶式軍用推土機和GSL110B型履帶式火箭掃雷車。
WZ131-1
62式輕型坦克定型裝備部隊後,雖然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南方水網稻田地區作戰輕型坦克有無的問題,但62式輕型坦克安裝的85毫米坦克炮,不能有效擊穿當時主要作戰對象裝備的中型坦克(如T-54/55、T-62、M48等)前上裝甲板。因此,提高62輕型坦克火力的威力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同時,62式輕型坦克的火控系統十分簡單,火力反應速度慢、精度低,基本沒有夜戰能力。另外,該車行走系統的可靠性、潛渡能力、裝甲防護能力,以及車輛的使用和維護修理方便性、人機環境等都有待改進。為此,解政軍總部機關提出了對62式輕型坦克進行改進的構想。
1964年到1965年,62式輕型坦克的生產廠開始進行WZ131-1輕型坦克的論證工作。1966年,主管部門正式下達了WZ131-1輕型坦克的戰術技術指標,工廠隨即開展了工程設計,1967年生產出樣車,1968年進行了樣車試驗。其中,坦克炮的改進論證工作先於整車於1964年完成,1965年進行設計,1968年進行了台架試驗,1967年交坦克總裝廠總裝。WZ131-1輕型坦克全系統於1969年完成了定型試驗。隨後,工廠正式向定型委員會呈報了《131-1輕坦克試驗、鑑定報告》。由於受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和干擾,加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WZ131-1輕型坦克未被批准設計定型,從而也未能裝備部隊和出口。
由於WZ131-1輕型坦克是62式輕型坦克(WZ131)的改進型,因此,其總體性能和結構與62式輕型坦克基本相同,改進項目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是對該車的火炮進行了部分改進。火炮的反後坐裝置由原車的分置式改為同心式,反後坐裝置與炮身中心線為同軸,活塞筒、內筒、復進簧、外筒(搖架)都套在身管外面,使火炮的結構更加簡潔、緊湊。火控系統增加了單向垂直穩定器,其結構與59式中型坦克採用的穩定器基本相同。炮閂由立楔式改為臥楔式。有關專家認為,從裝彈便利程度看,還是立楔式炮閂更好一些。改進後炮閂由原來的立楔式換為臥楔式,可能是從便於安裝手壓式火炮擊發裝置考慮的。手擊發裝置是在火炮電擊發無效時使用的。臥楔式炮閂的手壓式擊發裝置較為省力,手一壓就行;而立楔式炮閂的手擊發裝置為拉髮式的,較為費力。
二是增加了彈藥的種類和基數。改進型車增加了微旋破甲彈 (氣缸式尾翼破甲彈),破甲能力這250毫米/30度,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火炮的威力。曳光穿甲彈初速提高到860米/秒,較原炮提高了60米/秒,增大了直射距離與穿甲威力。另外,還增加了粘頭碎甲彈。腳踏車的彈藥基數,炮彈自47發增加到62發;12.7毫米高射機槍彈自500發增加到825發;7.62毫米機槍彈自2,000發增加到3,000發。
三是提高了夜戰能力。為提高輕型坦克的夜戰能力,改進型坦克安裝了炮長夜間瞄準鏡和車長主動紅外夜視儀,其性能與
69式中型坦克使用的主動式紅外夜間瞄準鏡和夜視儀相同:夜視鏡最大觀瞄距離為800米左右;車長夜視鏡的最大觀察距離為400米左右。
四是為增強坦克克服水障礙的能力,WZ131-1輕型坦克增加了制式潛渡裝置,最大潛水深度為5米,潛渡準備時間為9.9分鐘,出水投入戰鬥時間為6分鐘,潛度距離可這400米,涉水深達1.8米以上。
WZ131改
1979年2月中國軍隊對
越南發起自衛還擊作戰時,中國軍隊裝甲兵駕駛62式輕型坦克作戰,取得很好戰績。但也暴露出防護力不足等問題。戰後,解放軍總部機關及時組織裝甲兵有關科研部門的專家深入到參戰部隊,及時掌握參戰輕型坦克在實戰中暴露出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意見。
1979年5月,上級主管部門在京召開了包括62式輕型坦克在內的坦克裝甲車輛改進的工作會議。當年8月下旬,62式輕型坦克生產廠就完成了輕型坦克改進方案,並向裝甲車輛聯合改進領導小組做了匯報。1979年年底,工廠完成了2輛樣車的改進任務,並組織試驗人員對改進項目進行了嚴格的考核,樣車試驗行駛里程達223千米。試驗中,樣車在公路、鄉村土路、田埂地、乾河溝和具有30度左右坡道的起伏地進行行駛試驗,結果良好。改進後的輕型坦克定名為WZ131改型,即62式輕型坦克改型(又稱:62Ⅰ型)1980年至1981年,根據總部的安排,工廠將部分在裝甲兵部隊服役的62式輕型坦克運回到工廠進行改裝後再交付部隊。
62式輕型坦克改型的改進項目共33項,其中主要的改進項目:一是增加坦克
雷射測距儀,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發命中率。二是根據作戰中裝填手露身在外操作高射機槍射擊時因無防護而造成傷亡的問題,加裝了高射機槍防護塔,提高了裝填手的生存能力。三是為有效應對敵軍的破甲彈,在炮塔周圍增加了柵欄禁止;在車體兩側增加了禁止裙板。四是前大燈加裝了防護罩。五是增加了新安全門。62式輕型坦克的安全門的設計與59式中型坦克一樣,在炮長的前方,使用時需將火炮轉一個角度,打開上面的蓋板才能開門,很不方便。改進後,安全門安裝在裝填手處,不需要轉炮便可開啟。六是在彈藥中增加了微旋破甲彈和85毫米粘頭碎甲彈彈種,彈藥基數由47發下調為45發。七是將戰鬥室的半自動滅火裝置改為自動滅火裝置。改進後的輕型坦克戰鬥全重達到21.5噸。
總的看,62式輕型坦克的這次改進,針對性很強,改進項目也較多,是62式輕型坦克裝備部隊後的一次較大的改進。這次改進突出了提高坦克生存能力,進一步改善了人機環境,但原車存在的火炮威力不足的問題,還沒有以根本上得到解決。
62G式
到20世紀90年代末,62式輕型坦克在裝甲兵部隊服役已達近40年,戰術技術性能已相當落後,突出的問題是火炮威力嚴重不足,無法與國外現裝備的二代以上坦克相抗衡;通信手段相當落後,沒有電子對抗能力;裝甲防護能力弱,炮塔正面不能有效抗擊105毫米以上口徑坦克炮彈的直接命中。由於存在這些問題,62式輕型坦克已難以適應現代化作戰的需要。為解決這些問題,解放軍總部機關決定對62式輕型坦克進行試驗性大改,並重點提高火炮的威力、通信能力和防護能力。改裝任務下這後,有關科研單位和工廠及時組織進行改進型輕型坦克的設計,並於2000年初試製出3輛樣車,交付南方部隊試用。
這次改進,有關工廠對62式輕型坦克動了“大手術”,基本上是脫胎換骨式的改進,改進項目多達幾十項。其中有幾項重大改進是該車的亮點。一是更換了大威力、低後坐力的105毫米口徑火炮,配用新彈藥後,火炮的有放射程由原來的1,200米提高到2,000米左右,並能有效擊穿國外
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二是安裝新型火控系統、微光觀瞄裝置,加裝了垂直向穩定器,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火力精度和夜戰能力。三是炮塔由鑄造式改為焊接式,炮塔正面安裝了
複合裝甲。炮塔的總體布置與63A水陸坦克基本相同。四是發動機功率提高到520馬力,提高了機動能力。五是換裝了新型電台,提高了通信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經過大改後的輕型坦克,整體性能基本與國外第二代主戰坦克相當。
改進後的樣車交時部隊試用受到較高評價。但由於各種原因,62G輕型坦克未能定型和批量生產。其原因為:一是當今反坦克武器特別是反坦克飛彈已發展到第三代,對輕型坦克構成了更為嚴重的威脅,而輕型坦克固有的防護能力弱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二是輕型坦克的固有優勢正在逐步喪失。隨著南方交通條件的大大改善,道路橋樑通行能力的大大提高,主戰坦克機動困難的問題已不突出,使得主戰坦克綜合作戰能力強的優勢凸現出來,完全可以替代輕型坦克的作用。三是正在大力發展的輪式裝甲戰鬥車輛,其機動性好火力強的特點,對輕型坦克的地位和作用構成了較大的衝擊。
70式牽引車
全稱“70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是坦克裝甲車輛的“戰場救護神”,它直接伴隨坦克裝甲車輛作戰,將在戰場上戰損的車輛拖到安全地點,拖出淤陷和翻車的坦克等; 它還可以使用起吊裝置,吊起戰損裝備的炮塔等部件,配合進行修理。總之,坦克搶救牽引車是裝甲機械化部隊裝備保障的重要配套車輛。70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是裝備62式輕型坦克的裝甲兵部隊保障裝備發展規劃中重點配套車輛之一。1966年10月,裝甲兵科研院草擬了《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戰術技術指標》。 1967年,上級主管部門向62式輕型坦克生產廠正式下這了設計任務。工廠對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的戰術技術指標進行了全面調研、論證。按照搶救為主,修理為輔;戰時為主,平時為輔;前方為主,後方為輔的設計指導思想,對以WZ131-1輕型坦克為基型底盤的牽引車的戰術技術指標做了修訂調整。
1968年2月,工廠完成了總體方案設計; 1969年1月,完成了技術設計;1969年11月,試製出了第一輛樣車。樣車通過工廠初試具備鑑定條件後,交付定型試驗。在哈爾濱地區、北京地區和鎮江,按試車大綱,進行了多種工況的700千米定型考核試驗,並交時部隊試用一段時間。針對駐鋤影響通過性,剛性牽引結構不可靠和部隊在試用中提出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工廠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改裝。1970年7月至9月,在吉林省蛟河地區及哈爾濱地區,進行了500千米補充定型試驗,使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終於達到設計定型戰術技術指標要求。
經歷了三年半的科研、生產和試驗,1970年9月,通過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70年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簡稱“70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產品代號為WZ691。由於WZ131-1輕型坦克下馬,主管部門於1976年正式下文,決定採用62式輕型坦克(WZ131)底盤。從1976年3月起,工廠經過調研與方案研討,8月完成了改進設計方案,組織了改進設計和試製的大會戰;1977年2月試製出了2輛改進型樣車,1977年6月至8月,完成了哈爾濱地區行駛試驗,北京地區質量質心測定等全部試驗,達到戰術技術指標和部隊使用要求。1978年3月,在哈爾濱召開的技術審查會議,該車通過了技術審查。1978年9月,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改進設計的70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設計定型,仍保持1970年的命名,即70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與原型車比較,改型後的牽引車採用了62式輕型坦克底盤,提高了通用性,在全車47個組別部件中,18個通用,14個部分通用,給工廠生產和部隊的維修、備件管理,帶來極大方便。70式輕型坦克搶救牽引車,總體性能先進,搶救、牽引、吊裝和駐鋤推土四大作業裝置結構合理,達到了當時國內裝備的先進水平。
推土機
全稱“GJT211(GJT211A)履帶式車用推土機”,是裝甲機械化部隊實施野戰工程保障的重要裝備,也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重要配套裝備。軍用推土機的主要任務是伴隨裝甲機械化部隊,在敵方火力下構築急造軍路,搶修道路,挖掘坦克、火炮等重兵器掩體火箭掃雷車的任務,並在敵雷場場中快速開闢通路。由於履帶式車用推土機和火箭掃雷車採用坦克底盤,所以,它不僅威力大,而且有鐵甲身軀防護,是裝甲機械化部隊實施工程保障的利器。
1979年初,根據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裝甲機械化部隊工程保障存在的問題,總部工程兵機關要求62輕型坦克生產廠儘快研製生產其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履帶式軍用推土機,以供部隊急需。工廠在62式輕型坦克底盤基礎上研製,也同時提出其有關戰術技術指標。隨後上級主管部門下這了研製任務。經工廠半年多技術準備和方案設計,於1979年9月,主管部門審查了設計方案,1980年初通過了履帶式軍用推土機方案設計評審。
1980年5月,工廠完成了產品圖紙設計工作,與此同時,工藝準備齊頭並進,並於10月底完成了2輛樣機的試製。1981年7月,兩輛樣車在某試驗場分別進行了450個摩托小時的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樣車總體性能、動力系統和作業裝置等達到了設計要求,但還存在著行走系統、液壓系統故障較多和駕駛室密封性差等問題。1981年下半年,工廠生產出正樣車,其中2輛交付定型試驗,其餘發往廣西邊境地區部隊等試用。
1983年3月4日,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命名為“82式軍用推土機”。至此,整個研製周期僅用3年多時間。設計定型後,工廠在生產中又不斷進行政進。1985年底,總部批准生產定型,並改名為GJT211型軍用推土機。定型後裝備了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工程兵分隊等,並於1990年出口國外。
GJT217A履帶式車用推土機,是在GJT211的基礎上,加裝了火箭掃雷器。火箭爆破帶的最大射程不小於300米;一條爆炸帶可在耐爆防坦克地雷區內開闢寬不小於2.2米,縱深不小於60米的通路;在非耐爆防坦克地雷區開闢寬不於5米,縱深不於60米的通路,掃雷率都不低於90%。
掃雷車
全稱“GSL110B型履帶式火箭掃雷車”,火箭掃雷車主要用於在防步兵地雷場中大面積掃雷,也可用於摧毀敵防禦工事、武器裝備和消滅敵有生力量,是野戰部隊在地雷區中開闢通路的強有力裝備。它進行掃雷作業的基本原理是:將火箭爆破彈發射到雷場中,依靠火箭彈爆炸瞬間產生的高壓,引爆地雷,從而達到掃雷的目的。火箭掃雷車是各種破障手段中掃雷威力最大、作業效能高的破障裝備,其作能力比人工搜排地雷的方式高出幾十倍甚至百餘倍。由於裝甲機械化部隊通常遂行機動作戰任務,要求火箭破障裝備要有與同類主戰裝甲裝備相同的機動和防護能力,因此,履帶式火箭掃雷車也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重要配套裝備。
1984年,在對越防禦作戰 (也就是
老山和
者陰山防禦作戰)中,由廣州軍區某科研設計所等科研單位共同研製的81式輪式火箭掃雷車及火箭掃雷彈在戰鬥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鑒於此,1984年7月,總部決定用62式輕型坦克底盤代替原火箭掃雷車的駝式底盤,大大提高其機動和防護能力。到1985年3月,有關工廠就拿出了樣車,試驗項果良好。1985年4月和5月,首批掃雷車直接裝備了前線工程兵部隊。1986年4月,工廠完成了第二批掃雷車的製造,1986年7月,總部批准通過設計定型,第二批掃雷車隨即也裝備了工程兵部隊。但由於62式坦克的底盤將逐步從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序列中退出,因此,該車雖然設計定型,但沒有投入批量生產。
該車的掃雷作業能力很強:依靠腳踏車攜行的24枚火箭掃雷彈,一次齊射可在正面250米、縱深200米的防步兵雷場內,掃除面積不小於10,000平方米的地雷,掃雷率不低於95%。
服役動態
外援出口
62式輕型坦克不但裝備中國軍隊(800),還對外援助或外貿出口到(括弧內數字為裝備數量):
阿爾巴尼亞(35)、
孟加拉國(40)、
剛果共和國(48)、
朝鮮(10)、馬里(18)、蘇丹(70)、坦尚尼亞(30)、越南(200)等8個國家。據外媒統計,62式輕型坦克總計裝備1251輛。
對越作戰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中國軍隊在廣西和雲南邊境數百公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起進攻。由於越南地處熱帶地區,地形崎嶇複雜,密布原始叢林,外界普遍認為不適合坦克部隊作戰,中國軍隊將使用純步兵進攻。然而戰爭開始以後,中國出動了五百多輛坦克參戰,我軍的坦克部隊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使得對越自衛反擊戰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叢林坦克戰。
中國軍隊在自衛反擊戰中投入了六個坦克團,其中從廣西方向出擊的有41軍坦克團、42軍坦克團、43軍坦克團、55軍坦克團、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共五個坦克團,從雲南方向出擊的是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其中有4個坦克團裝備國產62式輕型坦克,1個坦克團裝備國產59式中型坦克,1個坦克團裝備國產63式水陸坦克。整個戰爭期間我軍共投入作戰的坦克500餘輛,裝甲車100餘輛,各種保障汽車400餘輛。基本上相當於兩個坦克師的戰役突擊。
這六個坦克團按照戰前想定和越軍防禦特點,有選擇地實施了在越南山嶽叢林特殊地域條件下的步坦協同作戰,開創了山地叢林坦克戰的先例,這也是我軍首次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同時還創造性的將坦克以營、連為單位,配屬步兵協同進攻,尤其是以坦克為主力的穿插作戰,創造了奇蹟。
中國軍隊坦克部隊共參加戰鬥70餘次,擊毀擊傷越軍坦克和裝甲車17輛。火炮108門,汽車56輛,摧毀火力點1210個,火炮陣地9個。有2個坦克營,3個坦克連,2輛坦克和12名坦克手獲得英模稱號。
據有關材料記載,中國軍隊參戰裝甲部隊的損失比較嚴重,參戰的500輛坦克,戰損609輛次,通過現場搶救恢復行動能力的有533輛次,平均每輛坦克戰損一次以上。共有76輛坦克被擊毀,其中32輛戰損坦克無法現場修復,被後送修理,有44輛坦克被越軍徹底擊毀,經過處置後遺棄。
在對越作戰中,中國坦克部隊獲得了大量山地叢林作戰經驗,同時也暴露出步坦協同不利、戰場維護脫節、工程車輛配套不足等情況。參戰坦克團均為純坦克部隊,缺少步兵作戰車輛,許多情況下,坦克僅僅用來搭載步兵。參戰幾種坦克的防護性能脆弱,尤其是62式輕型坦克,僅42軍坦克團的106輛坦克和裝甲車,在穿插過程中就被越軍擊毀了45輛。
退出現役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2015年1月26日文章稱,中國最新一款輕型坦克據信已於2014年入役,該型坦克能夠很好的適應處於中印邊境的西藏山地及中越邊境的多山從林地帶。中國將用該坦克替換老舊的62式輕型坦克。
中國幅員遼闊,為適應不同的地形及氣候,中國發展了型號豐富的兩棲步兵戰車,例如能夠適應沼澤或雪地環境的專用型號。而中國陸軍裝備中,輕型坦克的角色則一直由62式坦克扮演。該坦克早在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服役,仍被當做偵查坦克使用。從外形看,該坦克像是蘇聯T-55型坦克或中國59式坦克(T-55的仿製品)的縮小版。62式輕型坦克戰鬥全重21噸,其35毫米的前裝甲能抵擋大部分機槍和炮彈破片。截至1989年停產,該坦克一共生產了大約1500輛。2013年曾有訊息稱,中國軍方曾欲退役62式坦克,但遭到眾多軍官的反對。
總體評價
62式輕型坦克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輕型坦克。它主要用於南方丘陵山地,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護能力。該坦克的改進型為62G式輕型坦克,經過換裝大口徑火炮、改裝火控系統、更換髮動機、改進裝甲防護後的輕型坦克,整體性能基本與國外第二代主戰坦克相當。
但62式輕型坦克固有的防護能力弱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而機動性能又不如新型輪式裝甲戰鬥車輛,火力優勢又不突出,所以難以繼續在現代戰爭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