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家庭”模式是指,一對獨生子女結婚生子後,家庭結構組成:4個父母長輩、1個小孩和他們2人。兩個年輕人要負擔起4個老人的養老重任和至少一個孩子的家庭壓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421家庭模式
- 地位:我國基本家庭結構
- 現象:隔代撫養
- 現狀:“孝”文化
定義,原因產生,社會影響,婚姻家庭觀念,
定義
這種模式將日益成為我國基本家庭結構。
原因產生
1971年國務院批轉了《關於做好計畫生育工作的報告》,把控制人口增長的指標首次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畫。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關於控制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信中明確提到,“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實行計畫生育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嚴格執行的國策幫助中國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但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些顯著的變化。其中一個就是隨著計畫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識的變化,獨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漸下降,家庭構成呈現小型化趨勢。
根據全國老齡辦調查,1982年中國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4.4人,1995年為3.7人,2005年為3.13人,23年間家庭平均人口減少了1.27人,下降幅度約28%,城市家庭結構小型化更加明顯,而且這種趨勢仍在延續。
社會影響
據調查,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占了總人口的10.2%。按照現行的生育政策,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將高達23%。與此同時,上世紀70年代後期計畫生育政策實行後出生的獨生子女一代,已經陸續進入婚育年齡,兩個孩子同時要贍養四位老人。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甚至可能出現“8421”的家庭。據人口專家預測,未來10年,包括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組成的“421”家庭的“獨生父母”在我國至少會達到上千萬個,並將成為社會主流。我國的家庭結構將因此發生變化。這些“獨生父母”多是昔日家中的“小皇帝”,現在卻要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人”。這種“角色轉換”成為令人矚目的社會現象。一方面是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一方面是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子女們將為了工作和家庭疲於奔命。
“421”家庭引發的一個最主要的社會問題就是養老壓力。據最近一項京滬穗城市居民的調查顯示,35%的家庭要贍養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贍養2到3位老人。而從贍養費看,35.6%的家庭每年花費超過1萬元。出於對醫療保險體系的擔憂,家庭積極儲蓄,不敢增加消費支出,是現在中年人的普遍心態。針對“421”家庭問題,專家建議,應建立起一個既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又體現家庭服務社會化的公共養老服務體系,並通過法規政策,實現養老的社會化。
“421”家庭引發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獨生子女的親職教育。隔代撫養、過分溺愛、早期教育過度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憂慮。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楊雄所長指出,“由於工作繁忙、壓力大等原因,許多獨生子女夫妻將孩子交給父母親照顧,‘隔代撫養’非常普遍,‘421家庭’要特別警惕子女‘精神留守’現象。”
婚姻家庭觀念
上個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群體陸續進入婚育期,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和“421”家庭結構的出現,圍繞養老問題,導致的獨生子女擇偶觀念也在悄然變化。
一是婚姻當事人及其父母選擇對方家庭子女數時,獨生子女黯然失寵。年輕人婚戀或父母為孩子擇偶時,往往過多地考慮對方家庭是一個孩子,還是兩個以上孩子。如果是一個孩子,兩個獨生子女結婚,將來需照顧四個老人;如果是兩個以上孩子,就會減輕養老壓力。因此,年輕人及其父母多看中對方是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尤其本身是獨生子女家庭的,要求對方是兩個以上孩子的條件更為強烈。
二是組建新家庭時,雙方父母爭相投入,為贍養義務隱形“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