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類型
由於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發展變化是受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制約的,因而在人類歷史上有過三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
原始人口再生產類型
它是與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採集、
狩獵經濟相適應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徵是極高的死亡率與可補償死亡率的高出生率以及極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平均壽命短,世代更替迅速。
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
它是與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相適應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徵是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相結合而形成的較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平均壽命逐漸稍有延長。
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
它是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經濟相適應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徵是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相結合而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平均壽命延長,世代更替緩慢。
人口再生產類型的依次更替,由低級向高級轉變,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由於各國的社會
經濟發展程度存在差異,
人口變動的特徵不盡相同,所以,並不存在一個可以標誌某種人口再生產類型開始轉變的明確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及相應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值。不同國家、不同發展時期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各有其特徵。發達的
資本主義國家一般在機器大生產時期便逐步實現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類型的轉變。這基本上是一種隨著
經濟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而產生的自發性的轉變。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理論就產生於這種
已開發國家的發展歷史之中。而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則表現為在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使死亡率首先開始大幅度下降,傳統的高出生率卻難以隨死亡率的下降而相應下降,從而出現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人口快速增長時期,然後再逐步向現代類型轉變。而在向現代類型的轉變中、一般都要藉助於對生育行為的誘導與干預。
四個階段
為了便於進行國際比較,聯合國曾根據世界各國人口生育、死亡水平的情況,把
人口轉變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1990年時又對生育率的轉變提出了新的劃分方法。如果大致歸納起來,可把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概括為:
第一階段
即轉變前階段,表現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總和生育率在6.5以上,平均預期壽命在45歲以下,人口增長速度緩慢。這樣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屬於傳統型。
第二階段
即前期轉變階段,表現為出生率、死亡率開始下降,且後者先於前者,
總和生育率在4.5~6.5之間,平均預期壽命在45~55歲之間,人口增長速度加快。這一階段主要以死亡率的轉變為標誌,人口再生產類型屬於過渡型。
第三階段
即後期轉變階段,表現為出生率、死亡率加速下降,
總和生育率介於2.5~4.5之間,平均預期壽命在55~65歲之間,人口增長速度下降。這一階段主要以生育率的轉變為標誌,人口再生產類型亦屬於過渡型。
第四階段
即轉變完成階段,表現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總和生育率在2.5以下,平均預期壽命在65歲以上,人口低速增長,人口再生產類型屬於現代型。
轉變
自4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條件和國家人口政策的變化,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在近50年內先後經歷了上述四個階段,其間發生了兩次重大轉變。
一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的舊中國,戰亂不斷,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醫療衛生條件極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長緩慢。解放前,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當時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的轉變前階段。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經濟狀況的好轉,人民的生活水乎得到普遍提高,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許多惡性傳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到1957年已降至10.8‰,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57歲。同時,社會的安定也給生育提供了較好的環境,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導致了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轉變,即由舊中國的高出生、高死亡的轉變前階段進入了新中國的高出生、較低死亡、人口快速增長的前期轉變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橫跨了建國以來人口增長的兩次高峰期。在此期間,儘管出現過1958~1962年人口增長的特殊情況,但總的來說,人口死亡率在不斷下降,平均預期壽命逐步提高,婦女生育水平一直居高不下,自新中國成立至60年代未中國婦女的
總和生育率平均接近5.8,且沒有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二是自70年代以後至今,隨著計畫生育工作的廣泛開展和不斷加強,生育率開始顯著下降,死亡率繼續穩步降低,人口再生產類型在歷經後期轉變階段後迅速進入轉變完成階段,這是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歷史上又一次意義更為重大的轉變。這一階段的人口死亡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平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目前的近70歲,人口出生率由60年代的35‰下降到90年代前7年的平均18.41‰,同期婦女
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左右的水平。可以說,70年代以來至今,中國的人口再生產類型按照前述的劃分標準,從總體上說已進入了現代型的轉變完成階段。
特點
概述
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自建國以來人口再生產類型經歷的兩次重大轉變,都是在
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的條件下發生的,特別是第二次由過渡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更是由於全面推行計畫生育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因此,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並非完全是因
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自然轉變。當然,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促進人們對實行計畫生育的認識和改變傳統生育觀念,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自1979年以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這一轉變的實現更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總的說,由於社會經濟與政策背景的不同,中國的
人口轉變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認真分析和了解這些特點,對於指導我國的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人口轉變的速度快、周期短
北歐、西歐各國是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最早從而
人口轉變也最早完成的國家。但它們的轉變是緩慢的、漸進的,都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這些國家的死亡率從30‰~35‰的高水平降到10‰左右的較低水平,大約用了近百年的時間。出生率從30‰左右下降到20‰左右,長的如法國用了70多年,短的如英國也用了近30年。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經濟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從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只用了8年時間,這一速度大大快於
已開發國家的水平。如瑞典的死亡率從17‰下降到10‰經歷了65年時間,英國用了53年。再從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看,新中國成立前的平均預期壽命僅有34歲,1957年根據對3000多萬人口的調查,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57歲。1975年據對26個省、市近1億人的調查計算,又上升到了68.18歲。不到30年的時間,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0多歲。而根據一些已開發國家及地區(丹麥、英國、法國、荷蘭、挪威、瑞典和美國的麻薩諸塞州)的數據計算,其平均預期壽命由40歲左右提高到65歲左右至少用了100年的時間。一些
開發中國家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更為緩慢。如印度1951~1960年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在40歲左右,到1970~1975年間,平均預期壽命仍在50歲以下;埃及1950~1955年人口平均
預期壽命在42歲左右,到1970~1975年只達到了52歲左右。可以說,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低水平向較高水平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這些已開發國家和
開發中國家。總的看,中國人口死亡率水平由高到低的轉變時間之短、速度之快,為世界各國所罕見。
同樣,新中國的出生率由於計畫生育工作的開展,從50和60年代的30‰以上降至目前的20‰以下,僅用了20年的時間。70年代前,中國婦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較高,1949~1969年婦女
總和生育率平均為5.8。進入70年代後,生育水平開始迅速下降,從1971年的5.44下降到1980年的2.24,再到90年代的平均2左右的水平,說明中國生育率的下降也是很快的。與此相比,國外如日本的
總和生育率雖然一般認為下降得也不慢,但從5.11降到2.22,還用了31年時間。至於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生育率下降的時間則更長。
中國人口轉變的不平衡性
中國人口轉變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地區之間不平衡 根據1990年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10%抽樣數據,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總和生育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總和生育率在2和2以下的有8個省市,這8個省市人口共為2.809441億人,占全國大陸總人口的24.78%;總和生育率在2.01至2.90的有18個省和自治區,人口共為7.932387億人,占總人口的69.97%;總和生育率在3以上的有4個省區,人口共為5395.75萬人,占總人口的4.76%。
總和生育率最高的西藏比最低的上海要高出1.68倍。另外,不僅在省際之間,而且即使在一個省內的不同地區之間,生育水平的差異也是很大的。
2.城鄉之間不平衡 我國城市的平均
總和生育率目前已經下降到1.2~1.3的水平,而農村平均一直比城市高1倍多。這表明城鄉之間
總和生育率的差異是很大的。
3.不同文化程度育齡婦女之間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雖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但在中國這種現象更為明顯。我國文盲的育齡婦女
總和生育率,比大學水平的要高出1.66倍(1986年),而高中水平的已達到目前世界發達地區的平均水平(1.9)。
中國人口轉變的可逆轉性
歐美、日本等
已開發國家業已實現的人口轉變從總體上看是不可逆轉的。例如,儘管有的國家採取了鼓勵生育的措施,如法國等,但是仍然未能逆轉其人口轉變的總趨勢。又如,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已開發國家普遍有過短暫的“嬰兒熱”時期,出生率回升,但它也並不能真正改變其人口低增長的長期趨勢。這些國家從6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又恢復到低速的格局,以至出現
零增長,直至
負增長。而現階段在我國則不同,由於現階段的生育政策同民眾的生育意願尚有差距,只要計畫生育工作有所放鬆,出生率就會回升,人口形勢是隨時可以逆轉的,在農村更是如此。這說明目前我國的
低生育水平還不穩定,還具有不可忽視的反彈潛力,業已實現的人口轉變也仍有某種可逆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