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紅安縣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穩定糧食生產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推動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糧食麵積穩定,產能穩步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紅安貢獻,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1年紅安縣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
  • 發布單位:紅安縣人民政府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紮實推進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做強,促進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抓好良種、良技、良機、良田、良制“五良”配套。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在47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8萬噸以上。加強耕地質量保護,高質量完成 8.05萬畝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 90%以上。持續轉變生產方式,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1%,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3.5%以上,總體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在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產量穩定在上年水平之上。
二、重點工作
(一)壓實糧食安全責任。(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發改局、縣統計局,各鄉鎮、場、處)
1.多措並舉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堅持“三保一提”(保面積、保產量、保品質,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紮實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的糧食生產工作。
2.強化責任目標考核。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將糧食生產納入全縣主要目標體系和鄉村振興考核內容。
(二)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統計局,各鄉鎮、場、處)
3.千方百計穩住水稻面積。適度恢復發展雙季稻生產,播種面積要恢復到2019年水平,全縣水稻面積穩定在37.4萬畝以上。除火連畈茶場、天台山管理處外,每個鄉鎮辦2—3個連片100畝以上的早稻和1—2個再生稻綠色高產高效示範片。縣農業農村局將全年糧食麵積分解到各鄉鎮(場、處),各鄉鎮(場、處)要將糧食種植面積落實到村組和種植主體。
4.擴大紅苕種植面積。紅苕產業是我縣“一縣一品”產業,已成為我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2021年要完成種植面積15萬畝。除火連畈茶場、天台山管理處外,每個鄉鎮辦3—5個連片300畝以上的紅苕高產高效示範片,每個村辦1—2個連片50畝以上綠色高產高效示範片。
(三)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生產能力。(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各鄉鎮、場、處)
5.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專項清理整改。按照“全面摸清底數、堅決遏制增量、妥善處置存量”的原則,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摸排結果分類建立台賬,分類落實措施,分類穩妥整改。對於增量問題(2020年9月10日之後)要嚴格落實管控措施,強化監督核查,做到發現一起、制止一起、查處一起。對於存量問題,要堅持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根據不同情況制定妥善處置方案。
6.落實耕地利用優先次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和用途管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一般耕地應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耕地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對市場明顯過剩的非食用農產品,要加以引導,防止無序發展。引導作物一年兩熟以上的糧食生產功能區至少生產一季糧食,種植非糧食作物的要在一季後能夠恢復糧食生產。每半年開展一次耕地作物種植情況調查,加強監測,確保不破壞耕地質量。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監測網路建設,持續推進土壤培肥改良,開展退化耕地綜合治理。
7.切實管好用好41.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完成8.05萬畝年度建設任務。規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溝坑占比要符合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通則標準。
(四)持續推進綠色生產。(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各鄉鎮、場、處)
8.大力提升水稻、紅苕等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快補齊水稻機插(播)、小麥機播、紅苕機插機收等短板。
9.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示範推廣水稻側深施肥、種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術,推廣套用緩控釋肥、專用配方肥等肥料新品種;深入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融合發展,指導農民科學用藥,加強綠色防控技術宣傳培訓。
10.穩步推進化肥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試點工作。
(五)統籌整治和利用拋荒地。(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和規劃局、縣水利和湖泊局,各鄉鎮、場、處)
11.堅持分類指導,有序推進拋荒地利用。各鄉鎮(場、處)開展所轄區域耕地拋荒基本情況調查,逐村逐戶摸清底數,建立信息台賬,制定統籌利用拋荒地具體方案。根據立地條件,宜糧則糧、宜特則特,發展糧食、特色水果、中藥材、優質牧草等生產,增加多樣化產品供給。對確不適宜耕種的拋荒地,可按有關政策規定和規劃要求用於設施農業用地等。對季節性拋荒地,應種植綠肥等養地作物,提高耕地質量。
12.規範土地流轉,促進拋荒地規模經營。對長期外出務工、家中無勞動力的農戶,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探索土地承包權退出機制,對長期無力耕種或因舉家外遷造成拋荒的農戶,在充分尊重個人意願和合理經濟補償基礎上,鼓勵自願退出承包權。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嚴格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土地經營權受讓方要依法合理利用土地,不得閒置拋荒;指導流轉雙方將防止耕地拋荒要求納入流轉契約內容,強化約束監督。對拋荒連續兩年以上的,要依法依規終止土地經營權流轉契約。各村要將規範土地流轉與壯大村集體經濟、整治拋荒結合起來,加大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力度,每個村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100畝以上。
(六)加強糧食生產經營加工主體培育。(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市場監管局、縣發改局,各鄉鎮、場、處)
13.培育市場主體,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開展適度規模種植。每個鄉鎮培育3-5個種植面積100畝以上的水稻生產經營主體和6個紅苕生產經營主體。認定一批縣級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織申報一批省市級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14.支持糧食加工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積極發展訂單生產,推行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服務,增加種糧綜合效益。
(七)推進社會化服務。(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各鄉鎮、場、處)
15.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一批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降低糧食生產成本。一是開展病蟲草害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服務面積不低於15萬畝。二是開展水稻代育代種、代種代管、代收代烘等託管服務,服務面積2000畝以上,遴選5個左右的早稻、再生稻託管服務示範點。託管服務對象小農戶(種植面積5畝以下)面積不少於50%。託管重點統一種子供應、統一集中育秧和栽插、統一綠色防控、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機械收穫。
(八)切實做好防災減災。(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水利和湖泊局、縣氣象局,各鄉鎮、場、處)
16.嚴格落實重大病蟲害防控責任和措施,按照不發生大面積連片成災的要求,突出抓好水稻“兩遷”害蟲、小麥條鏽病和赤霉病、草地貪夜蛾、紅薯小象甲等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工作。
17.強化病蟲害防控的監測預警,加密增設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的監測站點,推廣套用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做到早發現早防治。強化病蟲害防控工作的技術保障,大力推廣綠色防控,培育專業化防控服務組織,積極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農作物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獎補面積15萬畝次,其中水稻9萬畝,紅苕3.4萬畝,小麥0.1萬畝,花生2萬畝,油菜0.5萬畝。
18.加強部門會商,及時開展農業災情監測預警,強化抗災救災組織協調,建立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新機制。完善農業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推進主動避災、科學避災。根據災害發生情況和作物生育進程,做好自然災害預報預警,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指導農民恢復生產,實現及時救災、有效救災。
(九)做大做強糧食品牌。(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科經局、縣市場監管局、縣財政局,各鄉鎮、場、處)
19.實施品牌強農戰略,集中力量打造紅安特色糧食品牌,圍繞地標優品工程建設,強力推進“紅安苕”公共品牌,擴大“紅安苕”社會影響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
(十)落實扶持政策。(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縣人行,各鄉鎮、場、處)
20.認真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穀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落實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做好糧食收購服務,確保收購工作有序,不出現“賣糧難”。
21.推動糧食生產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提升糧食生產主體抗風險能力。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進銀企對接,創新適合糧食生產需求的金融信貸產品,緩解糧食生產主體融資難、融資貴。
22.落實紅安縣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紅苕產業高質高效發展的獎補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場、處)、各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抓好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切實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狠抓工作落實,確保完成目標任務。各鄉鎮(場、處)要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工作方案,將工作任務逐項分解落實,充分運用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宣傳報導先進人物、典型經驗、扶持政策,規範獎補程式,營造重農抓糧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服務指導。縣農業農村局要組織專家分作物開展技術指導,為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提供直通式技術服務。建立縣鄉專家巡迴指導制度,採取包區包片、進村入戶等方式,舉辦技術培訓、觀摩交流等活動,提高關鍵技術普及率和到位率。強化實地田管指導,堅持“因地因苗、分類管理,促控結合、綜合施策”,落實關鍵措施。
(三)加強政策扶持。
1.種植獎補。
種植大戶、農業市場主體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集中種植早稻、中稻、再生稻和雙季晚稻面積50畝以上(含50畝)的,給予農資補助。其中中稻補助標準50元/畝;早稻、再生稻、雙季晚稻補助標準70元/畝;對拋荒耕地進行機耕機整的,再按80元/畝的標準給予農機作業費補助。紅苕種植補助另行制定。
2.社會化服務獎補。
(1)水稻託管服務試點按500元/畝標準進行獎補。
(2)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按10元/畝次標準進行獎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