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7“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廳、泉州師範學院主辦。會議討論範圍涵蓋了文學、歷史、政治、經濟等多個學科領域,對“一帶一路”的內涵、特質、意義、價值進行了深入的理論闡釋。

本次會議有三個特點:

第一,緊扣國家“一帶一路”,理論內涵豐富;

第二,關注當代藝術科學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表現;

第三,理論與實踐並重,將具體的案例分析納入理論研究的框架之中,聚焦文化遺產的現狀調研與實際意義。

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增進沿線多民族、多國家之間文化互動和民心相通的最直接方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廳、泉州師範學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福建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南音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泉州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共同承辦的“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7年3月7日在福建泉州成功召開。
此次活動旨在整合沿線各國文化遺產研究力量,搭建高規格、高水平的學術平台,通過交流與對話,促進“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韓國、泰國、斯里蘭卡等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為使研討會更加豐富與立體化,主辦方還組織籌備了“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專題展覽、海上絲綢之路與南音傳承傳播工作坊、“一帶一路”文化藝術叢書編撰研討會等多個專題學術活動,不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千年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宗教傳播與技術推廣的盛況,更緊扣“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的現實意義,關注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與發展。另外,與會專家還觀摩了由泉州師範學院創作表演的南音新作《鳳求凰》,此劇為古老的南音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本次研討會討論範圍涉及學科涵蓋廣泛,包括了文學、藝術、歷史、考古、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政策等多個學科領域,對“一帶一路”的內涵、特質、意義、價值進行了深入的理論闡釋,還針對“一帶一路”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保護和發展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更將絲綢之路納入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框架中進行考察與比較,主要呈現為三個特點:
第一,緊扣國家“一帶一路”,理論內涵豐富,是一場多學科融會貫通的學術盛會。南京大學劉迎勝教授指出,“一帶一路”順應時代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事業。來自韓國的柳在沂先生認為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統,是增強地區紐帶、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天津大學馬知遙教授認為要在推進“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沿線64國文化遺產的分布、種類、名錄等進行整體設計與規劃,為未來的“非遺”保護未雨綢繆。中國藝術研究院鄭長鈴研究員以南音文化的海外傳播為切入點,以傳播學、地理學與考古學的跨學科研究作為理論基礎,重點研究了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承形態與流變,及其與當地文化的交融與變化的過程。福建師範大學袁勇麟教授認為閩南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面臨著多種發展困境,提出塑造多語境“閩南傳統民間藝術海絲文化圈”的構想。台北藝術大學林珀姬教授指出,要反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創新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的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雍文昴副研究員提出了在新時期以原有共識作為交流基礎,促進藝術觀念再度融合,有益於“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的協同發展。
第二,關注當代藝術科學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表現。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重點抓書院、樂府兩個方面,全面探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清華大學魯閩教授以泉州漁村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入手,分析了海上絲路貿易為沿線人民帶來的文化、風俗、宗教等多方面碰撞融合。敦煌市文化學會高德祥基於他對敦煌文化的長期研究指出,南音中的琵琶與敦煌文化的東傳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寧寧研究員從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推動了傳統樂舞形態格局嬗變的角度,指出“一帶一路”站在人類共同發展的角度,在高度與胸懷上已經遠遠超越了古人。中央音樂學院宋瑾教授以刺桐音樂樂器、音調、表演形式為切入口,認為歷史上刺桐城文化藝術受到來自歐洲、阿拉伯、印度和非洲等地文化的影響。中國藝術研究院項陽研究員探討了來自西域的樂舞進入中土之後的狀況,他提出應關注西域樂舞禮俗兼用的性質以及國家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藝術研究院劉藩副研究員認為,以文化遺產為題材的電影價值在於通過先進視聽手段塑造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形象,促進中國文化的國際交流。泉州師範學院黃科安提出通過閩南民間戲曲的國際化傳播與交流,可更好地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
第三,理論與實踐並重,將具體的案例分析納入理論研究的框架之中,聚焦文化遺產的現狀調研與實際意義。來自新加坡的丁宏海先生以新加坡湘靈音樂社的演出為例,研究如何為古老南音注入新生命的途徑。北京大學易劍東教授從華僑現代體育思潮談起,認為閩系體育品牌應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連續24年擔任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的王景賢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提線木偶戲為例,呼籲“非遺”傳播意義重大,保護好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在將其推向世界。台灣成功大學施德玉以台灣“竹馬陣”南管音樂為例,深度解剖了“非遺”創造性轉化的成功案例。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永健副研究員通過對景德鎮天后宮遺址的研究發現,伴隨著移民、貿易等活動,民間信仰從一地移植到另一地,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燕婷副研究員通過對南音指譜的譜面分析,研究了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音樂對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泉州師範學院耿喜波提出海事文化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兩岸文化交流與傳播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帶一路”承載著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發展與繁榮的夢想,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期三天的研討會,專家學者圍繞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文化遺產現狀與保護,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多種展示方式,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研討,未來將繼續整合各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學術研究資源,通過交流與對話,為促進“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