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自治區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們提出意見。
工作回顧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們應對複雜嚴峻形勢並取得明顯成效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促和諧,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初步統計,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4246.1億元,增長14.3%;地方財政總收入2264.1億元,增長3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642元,分別增長15.3%和20.1%;城鎮登記失業率3.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6%;節能節水減排完成年度任務。
工作內容
(一)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繼續鞏固和加強農牧業基礎,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04.9億元,增長5.8%。糧食總產量477.5億斤,增產45.9億斤,創歷史新高;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0762萬頭只,連續七年保持在1億頭只以上。全面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工業增加值7158.9億元,增長18.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35.2億元,增長50.8%;煤炭產量9.79億噸,發電量2970.5億度,分別增長25.1%和16.8%。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49.1億元,增長11%。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繁榮活躍,物流、金融、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9727.7億元,增長23.6%。進一步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900億元,增長21.5%。其中,工業投資5035.2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5153.8億元,首次超過工業投資總額,增長27.9%;農牧業、節能環保、城市建設和民生領域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936.6億元,增長18%。
(二)著力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全區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0.3%,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鞏固提升資源型產業,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能源工業投資占規模以上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8%,非資源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由47.5%上升到59.2%。60個非資源型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5800億元,增長41%,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3。化學、裝備製造工業分別增長23.1%和33.1%,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了7.3個百分點。新型煤化工示範工程加快推進,形成產能1300萬噸甲醇當量;新增風電裝機456萬千瓦,總裝機達到1456萬千瓦;雲計算產業開始起步。啟動實施“雙百億工程”,新增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17戶、超百億元園區12個。
深入開展“促進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年”活動,全區4200戶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1%。統籌區域發展邁出新步伐。沿黃沿線經濟帶建設力度加大,22個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665.8億元,增長35.1%;東部盟市實現較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區平均水平;興安盟、烏蘭察布市等基礎薄弱地區發展加快,鄂爾多斯市對口支援興安盟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三)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組織實施了87項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36項,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進一步加強森林、草原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1274萬畝,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積10.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6萬畝。全力推進節能減排。完成建築節能改造任務1100萬平方米,通過淘汰落後產能形成350萬噸標煤節能量,預計單位GDP能耗下降2.5%。
實施減排項目430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通過國家考核。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公路建設投資502億元,新增公路里程2996公里,總里程突破16萬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509公里,總里程達到2874公里。鐵路在建規模3900公里,集寧至張家口鐵路建成通車,通遼至霍林河、錫林浩特至桑根達來段鐵路複線改造任務完成,新增鐵路里程171公里,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9671公里。建成巴彥淖爾機場。
積極推進錫盟至南京等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前期工作,新開工500千伏電網項目10個。啟動實施“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55萬畝。開工建設黃河防洪工程和“十大孔兌”治理工程,額濟納綠洲搶救與保護工程總體竣工驗收,海勃灣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四)切實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全區各級財政民生投入1956億元,較上年增加300億元,主要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增長都在20%以上。投入資金1168億元,辦了“十二件實事”、實施了“十項民生工程”,各族民眾普遍受益。調整了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全面啟動了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初步形成了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落實國家個人所得稅調整政策,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13億元。提高了個體工商戶營業稅和增值稅起征點,共減免稅收17億元,惠及68萬戶納稅人。全面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惠農惠牧政策,其中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50億元,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政策性資金60億元。通過“一卡通”發放各類財政補貼資金181.4億元,436萬戶城鄉居民受益。扶持貧困人口近50萬人,解決了農村牧區12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6.3萬人,11.5萬名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12.1萬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59.8萬農牧民實現轉移就業。
社會保障標準大幅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低保、醫保、五保供養等多項社會保障標準提高幅度都在10%以上,主要社會保障標準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0.6萬套,農村牧區危房改造7萬多套,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的聯動機制,230多萬困難民眾和家庭困難的在校大學生納入保障範圍。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將城鎮非從業居民和農牧民納入保障體系。積極解決“五七工”、“老工傷”等人員的參保問題,啟動廠辦大集體改革,落實國有企業職教幼教退休教師待遇。通過各項措施,使我區民生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進。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正式啟動。校安工程竣工學校2150所,竣工率居全國前列。實施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惠及54.2萬名學生。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穩步推進,民辦教育、特殊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化解高校債務23.1億元,高校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推動衛生事業發展。合理配置衛生資源,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疾病防控措施穩步實施,基層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健全,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實現全覆蓋。
多項自治區本級醫療衛生項目開工建設,蒙中醫基礎建設不斷加強。加快基層文化建設,覆蓋城鄉的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牧區電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草原英才”工程紮實推進,人才引進、培養取得明顯進展。人口計畫生育工作不斷加強,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 B上接第一版圓滿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事業取得新成績,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社會科學及體育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步。
(五)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煤炭企業兼併重組全面展開,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穩步推進。大力整頓礦業開發秩序,關停整頓礦山960個,實施土地和礦業權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了征地占用草牧場補償機制。建立了嘎查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財政補貼農牧民資金實現“一卡通”發放全覆蓋。積極化解蘇木鄉鎮、嘎查村公益性債務,農村牧區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累計確權面積3億多畝,占集體林總面積的92.8%。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區1609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26家醫院開展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25所旗縣醫院開展了綜合改革試點,醫改成效正在逐步顯現。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國有文藝院團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形成了4個國家級、21個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自治區許可權內的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各減少1/3以上。
不斷深化區域合作,與北京、河北等十多個省市的合作邁出重要步伐,成功舉辦了“內蒙古·香港經貿合作活動周”。深入實施“向北開放”戰略,與俄蒙兩國在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合作得到加強。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19.4億美元,增長39.1%。全年引進國內(區外)到位資金3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8.4億美元。
(六)不斷加強和諧內蒙古建設。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重視和支持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宗教關係和諧。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深入推行政務公開,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加大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力度,強化重點領域和專項資金審計,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開展。大力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全區改擴建社區辦公和活動場所530個,啟動了蘇木鄉鎮新建、改造集體宿舍和機關食堂等生活設施建設工程,提高了嘎查村幹部工資水平和公用經費保障能力。健全社區工作機制,加強社區管理,推進和諧社區建設。落實村民自治制度,保障農牧民各項民主權利。努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深入推進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工作,開展信訪積案化解“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全區信訪總量大幅下降,重複進京非正常上訪量穩定退出全國前十位。認真落實政府和企業責任,安全生產水平穩步提高。加強專項整治和市場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安排部署整治非法集資專項行動,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深入開展嚴打整治,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積極支持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軍警民共建和雙擁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很不平凡。我們隆重慶祝了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極大地增強了全區各族人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內蒙古的自豪感;國務院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全方位支持內蒙古推進科學發展,為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自治區黨委召開了第九次代表大會,描繪了推進科學發展、實現富民強區的宏偉藍圖,為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我們也經受了嚴峻考驗。特別是面對錫盟兩起刑事案件引發的群體性聚集事件,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採取果斷措施,成功處置並迅速平息了事態,粉碎了國內外敵對勢力妄圖挑起事端的圖謀,進一步鞏固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各方面關心、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所有為內蒙古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儘管過去一年我區在推進科學發展、富民強區上邁出了堅實步伐,但經濟運行中還面臨著經濟成長下行和物價上漲雙重壓力,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制約因素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全面提升科學發展水平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突出地表現在:調結構、轉方式的任務依然繁重。產業發展層次低、結構單一的問題仍比較明顯,農牧業基礎薄弱,非資源型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滯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成長對資源的依賴偏重,產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比較弱。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差距仍在拉大;基礎設施條件不適應發展需要。通道建設相對滯後,貨物外運、電力外輸能力嚴重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保障能力不強;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收入雖然實現了較快增長,但人均收入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部分民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社會建設和管理有待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艱巨。生態惡化趨勢雖然趨緩,但生態環境仍十分脆弱。部分產業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比較高,環境保護的壓力不斷加大;政府自身建設還需不斷強化。政府職能轉變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形式主義、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等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對此,我們要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發展局面
2012年是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深入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鞏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局面,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創造良好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富民強區,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強化富民優先工作導向,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保持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穩定的良好局面,以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區生產總值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4%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節水減排指標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確定這樣的預期目標,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與“十二五”規划進行了充分銜接,總的原則是發揮優勢、穩中求快、轉型升級。一是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並舉。今年中央科學研判國內外形勢,突出強調穩增長並調低了經濟成長預期。從我區的情況看,雖然面臨著嚴峻複雜的形勢,但支撐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很多。我們必須從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出發,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以堅定的信心和進取的精神,確保經濟成長目標的實現,力爭完成得更好一些。同時,堅持調結構、轉方式不放鬆,把經濟成長建立在結構最佳化、消耗降低、質量提升的基礎之上,在加快發展中促進結構調整,通過結構調整推動科學發展。二是堅持惠民生與促發展並重。深入貫徹落實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的決策部署,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繼續增加民生投入,努力為民眾辦好事、辦實事,使廣大民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堅持聚內力與借外力結合。用足用好各種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把國家和各方面的支持、把互利共贏的各項合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直接動力,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努力加快自身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已經和正在形成的發展能力,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自主增長活力,推進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貫徹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認真落實國務院《意見》精神。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政策支持力度大、覆蓋面廣、含金量高,是推動我區科學發展的重要政策性檔案。要把《意見》的貫徹落實作為今年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找準貫徹落實的切入點,做好對口銜接,爭取國家相關部委都能夠出台具體支持意見,進一步擴大政策的支持效應。同時,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細化分解目標責任,搞好督促檢查,使《意見》的貫徹落實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圍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等國家投資重點領域,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和申報工作,爭取更多的國家資金。充分發揮金融對地方經濟的支持作用,積極協調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對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最佳化金融環境。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的投資積極性,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和民間投資。認真落實國務院“新36條”,及時出台《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打造為民間資本服務的平台,擴大民間資本的進入領域和投資規模。嚴格規範民間借貸行為,提高金融風險應急管理和處置能力。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繼續做好戰略創新產業基金募資和企業上市融資工作,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全年力爭引進國內(區外)到位資金3300億元,直接利用外資40億美元。
不斷最佳化投資結構。加大工業和流通領域投資力度。繼續承接先進產業轉移,加強項目培育和儲備,抓好冶金、化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等方面的項目建設,爭取中天合創300萬噸二甲醚示範項目開工建設,新開工風電裝機35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30萬千瓦,力爭完成工業投資6000億元左右。加快大型批發市場、物流倉儲等項目建設,帶動第三產業投資較快增長。加強綜合交通網路建設。加快鐵路建設步伐,開工建設重點鐵路項目16個,新開工里程1440公里。推進呼和浩特至張家口快速客運專線建設,加快烏蘭浩特至白城快速鐵路和烏蘭浩特至阿爾山鐵路改造步伐,開展呼包鄂動車組前期工作和通遼至北京鐵路局擴能改造工作,爭取完成鐵路投資330億元。繼續抓好出區高速公路通道建設,新開工高速公路里程260公里以上。加快旗縣通一級公路建設步伐,科學規劃並加快通嘎查村公路建設,全年新增700個通瀝青水泥路嘎查村,加快幹線路網、口岸公路改造,力爭完成公路投資500億元以上。抓好民航機場建設,最佳化機場布局,開工建設霍林郭勒機場和阿拉善通勤機場。加快能源輸送通道建設。
新開工500千伏線路4000公里以上,爭取開工建設錫盟至南京特高壓送電通道,推進蒙西至長沙特高壓通道前期工作。完成長呼原油管道、呼包鄂成品油管道等重點工程建設任務。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文得根水庫等一批重點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合理調整用水結構,著力解決工程性和資源性缺水問題。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寬頻內蒙古”工程,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三網融合”試點。繼續加大民生和社會建設領域投入,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力爭完成全社會投資4000億元。在項目爭取和建設過程中,要嚴把土地、環保、安全、質量等準入關和審核關,全面加強監管和督查,完善工程檢查、驗收機制。
努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鞏固擴展旅遊、休閒、健身等消費,大力促進教育、文化消費。推進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最佳化城市商業網點布局,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農村牧區商貿流通網路,積極穩妥地發展電子商務。進一步最佳化消費環境,全面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繼續推行家電、機車下鄉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認真落實穩控物價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堅決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法行為,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二)加快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著力推動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適度控制煤炭生產總規模,如期完成煤炭企業兼併重組任務,淘汰關閉年生產規模45萬噸以下的礦井,探索建立產運銷平衡調控機制。促進煤電一體化發展,爭取啟動錫林郭勒、上海廟等重大能源基地建設。提高煤炭資源深加工水平,深入實施新型煤化工五大國家示範工程。加強稀土鋼、鋁後加工、工程塑膠和甲醇延伸加工,推進鋼鐵、有色、化工等優勢產業延伸升級。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進一步提高乳、肉、絨、糧油等農畜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鞏固和打造一批綠色知名品牌。
大力發展非資源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認真落實自治區支持非資源型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鼓勵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及配套政策。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平台,圍繞7大領域、31個行業和60個產業集群,進一步加大非資源型產業項目引進和建設力度。大力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實施雲計算發展規劃,推動中國移動等一批雲計算數據中心落地建設。
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堅持生產性與生活性服務業並重、現代與傳統服務業並舉,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競爭力提升。加快發展物流產業,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圍繞產業基地、中心城市、商貿聚集地、交通樞紐和口岸,建設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提高商貿物流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大力發展金融業,積極引進國內外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扶持地方法人銀行加快發展,擴大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的個體規模和覆蓋範圍。提升發展旅遊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批精品線路和重點景區建設項目,抓好國內市場促銷和境外市場開拓。鼓勵發展新興服務業,引導工業設計、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家庭服務業加快發展。
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強化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和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千戶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強中小企業創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扶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搞延伸、重點項目搞協作,儘快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和完善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快中小企業誠信體系建設,落實信貸政策,積極拓展創業板上市、創業投資和產業投資基金等直接融資渠道。
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創新平台和創新載體建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重點產業、節能環保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促進智慧財產權創造、技術標準制定和科技名牌培育三大戰略融合,提高科技創新對調結構、轉方式的支撐和保障能力。認真落實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深入實施“草原英才”工程,加快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努力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
(三)強化“三農三牧”基礎,發展現代農牧業
穩步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把“節水增糧”行動納入“四個千萬畝”工程中,作為發展節水農業的示範先導工程來抓,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模式,整合農牧業領域節水資金,集中力量抓好節水農業這件大事。繼續組織實施百億斤糧食增產工程,落實保護性耕作、旱作農業示範等任務,集中力量打造東部嫩江、西遼河流域和西部黃河流域兩大糧食核心產區,糧食總產穩定在460億斤左右。啟動第二輪“菜籃子”工程建設,蔬菜種植面積保持在400萬畝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80萬畝以上。堅持走建設型畜牧業的路子,進一步加強牧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苜蓿種植推廣為重點的人工草牧場建設,抓好半農半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基地建設。深入實施“雙百千萬高產創建和提質增效工程”,推進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全年牲畜頭數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
加快推進農牧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深化農牧業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加快構建適應現代農牧業發展要求的技術研發、轉化和推廣體系。加強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強化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畜產品質量監管。積極推進高產創建、標準化創建和現代農牧業示範區建設,構建農牧業技術示範和推廣平台。加強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和評定工作,提高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強化農牧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避災型農牧業。
建立健全農畜產品流通體系。加大流通體系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進鮮活農畜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和一體化冷鏈物流建設,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畜產品流通網路,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創新農畜產品流通方式,大力推廣“農商對接”、“農超對接”和“農貿對接”等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完善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切實增強服務“三農三牧”意識,加強市場分析和預測,及時發布農畜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引導農牧民合理安排種養計畫,提高農牧業抗風險能力。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等,通過經紀人、運銷專業戶、各類中介組織和發展訂單農牧業,提高農牧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開拓市場能力。
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把扶貧開發作為今年頭號民生工程來抓,力爭實現貧困人口減少30萬人、人均純收入增長15%以上的目標。認真組織實施連片特困地區、整村推進和易地移民搬遷三大扶貧開發工程,大力推進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扶貧開發投入機制,自治區本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由去年的1.9億元增加到10億元以上,盟市旗縣按照不低於1:1的比例足額配套,同時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加強政策支持,健全工作責任制,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四)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著眼於構建多極支撐的城鎮體系,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盟市旗縣所在地城鎮多元協調發展。高度重視並認真做好城市規劃,增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突出城市特色和功能定位,適度拉大城市框架,加強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提高市政設施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深化土地、戶籍、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提高縣域綜合實力,增強縣城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強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啟動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認真落實沿黃沿線經濟帶發展規劃及重點產業發展政策,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加快生產力布局調整,最佳化土地、水資源等要素組合,以園區為載體、產業為紐帶,推進西部地區產業集聚與合作發展。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呼包鄂一體化進程,在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轉變發展方式和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不斷完善支持東部盟市發展的政策措施,編制東部地區產業布局和園區建設規劃,加快能源、有色金屬等優勢產業發展,儘快融入東北經濟區和京津冀經濟圈。加大對財政困難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邊境地區和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深化京蒙對口幫扶、鄂爾多斯對口幫扶興安盟等工作。同時,積極引導和支持盟市統籌旗縣間的均衡協調發展,促進基礎相對薄弱旗縣加快發展。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推進生態文明發展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全面實施自治區“十二五”生態綜合治理建設規劃。認真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抓好階段性禁牧、草畜平衡區放養牲畜壓減、生態移民等工作。繼續加強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爭取啟動沙漠沙地專項保護治理工程,推進水土流失和濕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林業生態面積1000萬畝、草原面積17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0萬畝。健全和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抓好生態嚴重退化地區的生態移民工作,促進生態自我修復。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和草原、林地、濕地、沙地保護,嚴禁超載過牧、亂墾濫伐。以主要城市空氣污染治理、污水和垃圾處理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做好重點流域水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保護好集中飲用水源地。加大地質勘探、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力度,如期完成煤田火區治理任務。
確保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繼續強化節能減排責任目標的落實和考核工作,加大對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經常性節能減排檢查力度,綜合運用行政、經濟、工程、技術等措施,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全面加強用能管理,抓好工業、交通、建築和公共機構等領域的節能工作,對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產品用電量實行“零增長”。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加強對高排放行業的總量控制和監督檢查。抓好節能減排示範工程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套用,實施森林草原固碳增匯技術示範工程。
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認真落實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切實加強對土地、草原、森林、水和礦產資源的有序開發與合理利用。不斷健全和完善煤炭資源配置政策,從嚴控制和規範資源配置。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水資源,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禁開採地下水建設高耗水工業項目。千方百計盤活土地存量,全面清理閒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供地率。圍繞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和特色產業,積極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高鋁粉煤灰資源開發利用,抓好共伴生礦、煤層氣和煤矸石、尾礦及林業剩餘物綜合利用項目,加快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建設。加大稀土資源保護力度,提高開發利用水平。繼續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六)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穩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推行居民用電、用水階梯式價格制度。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創新區域水公共服務管理模式,促進水務管理一體化。全面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積極穩妥、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穩步實施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人事聘用和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加快國有林場改革步伐,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開展旗縣林權管理中心建設示範和森林保險試點等工作。進一步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
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區域合作,不斷深化與東三省、京津晉冀等省市的合作,抓好“內蒙古·香港經貿活動周”簽約項目落地工作,拓展與陝甘寧等地的戰略合作。加快重點園區建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深入推進向北開放,繼續完善口岸基礎設施,落實國家扶持邊貿的各項政策,打造沿邊開放經濟帶,加快滿洲里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抓緊二連浩特市申報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工作,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設立邊境經濟合作區。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建設國家級、自治區級外貿進出口轉型升級示範基地,深化與蒙古國在資源能源領域的合作,探索與俄羅斯在科技研發、裝備製造、電力設備等領域的合作,積極參與東北亞、中亞、東歐、拉美等國際區域合作,把我區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進一步規範公務員津補貼,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牧民經營性收入穩步增長;加快發展農村牧區二三產業,加強對農牧民轉移就業的引導和培訓,提高工資性收入;完善征地、拆遷、草場徵用等補償措施,引導農牧民以土地、草場、林權等參與收益分配,增加財產性收入。今年要繼續加大投入,為民眾辦好“十件實事”、實施“十項民生工程”,推動民生工作向保基本、廣覆蓋、縱深化方向發展。
全力做好就業工作。確保全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26萬人的目標。建立健全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完善技能培訓、勞務對接、人才儲備等措施,推進就業服務實名制管理。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以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困難群體為重點,大力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儲備式”培訓,促進人力資源供需對接。在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過程中,重視解決好蒙古語授課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充分發揮企業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現代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努力開發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鼓勵自主就業,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大力推進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統籌,進一步擴大新農合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保障範圍、提高財政補貼標準,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加大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工作力度,繼續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牧區五保戶、城鎮“三無”人員生活補助和文革“三民”人員生活補貼標準;建立和完善對高齡老人的生活補貼政策,加強老年福利機構建設,大力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服務;提高退伍軍人及優撫對象補助水平,對貧困大學生及其他特殊困難群體實施臨時救助。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27.77萬套,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完善分配管理制度。加大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力度,不斷改善貧困農牧民居住條件。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實施鄉鎮蘇木公辦中心幼稚園建設工程和國家中西部農村學前教育工程試點。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目標,繼續推進素質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完成“校安工程”第一階段三年規劃任務,啟動第二階段建設工程。全面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提前一年完成目標。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加大專項資金投入,使自治區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12000元,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繼續做好高校債務化解工作。改革民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民族教育發展水平。
加快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完善新農合保障制度,實現新農合盟市統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全面推行縣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實現蘇木鄉鎮衛生院分類分級管理。健全基本藥物制度,規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和醫療器械採購流程。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機制、運行機制和補償機制。大力扶持發展蒙中醫藥事業。全面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提高競技運動水平。加強氣象、地震、人防、僑務、文物保護等工作,維護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合法權益。
(八)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民族文化大區向民族文化強區跨越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計畫,搞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和學習實踐。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廣大幹部民眾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心。紮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進一步鞏固全區各族民眾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重點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實現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繁榮文藝創作,推出更多優秀作品。進一步加大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高水準建設好城市文化設施,因地制宜建設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繼續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制定實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繼續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文化業態,策劃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快文化產業園區、示範基地和區域文化產業群建設,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自治區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推進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繁榮發展民族出版產業,建設國家蒙古文出版基地,加強著作權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