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圓滿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過去的一年,是東城區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兩區合併掀開了新東城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過去的一年,是東城區發展成就顯著、成果豐碩的一年,“十一五”規劃目標順利實現,為新東城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保障;過去的一年,是東城區人民生活得到切實改善和更多實惠的一年,宜居文明的城市環境,安定和諧的社會氛圍,展現出新東城發展的新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單位: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 性質:工作報告
  • 發布時間:2011年
2010年工作回顧
——新區組建,區劃調整歷史任務順利完成。
迅速落實國務院批覆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整體部署,平穩高效推進新區組建工作。7月1日全市動員部署會後,第2天就確定了區政府籌備組成員分工及區級機關駐地選址等重要事項,實現政府各項工作迅速銜接。在隨後的45天時間裡,實現了機構整合到位、工作對接到位、人員安排到位、辦公地址調整到位。9月15日新東城區政府正式揭牌。
新東城的成立,實現了發展戰略的統籌推進,編制了《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1-2030年)》,明確了“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視窗區”的總體定位、“兩新四化”發展戰略和“一軸兩帶五區”的整體空間格局,描繪出新東城未來20年的宏偉發展藍圖;新東城的成立,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完美融合,中軸文脈貫通一線,天地兩壇南北相望,皇家、民俗,國學、宗教等文化資源高度聚集、多元融合;新東城的成立,實現了社會管理的發展創新,南北融合,形成了城市管理“東城模式”,進一步推廣信訪代理制,積極探索並逐步形成了社會服務管理的新體系。
新東城成立後,全區上下立足新起點,“一手抓籌備、一手抓發展”,實現了各項工作良好開局。9至10月,先後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王府井國際品牌節和第一屆前門歷史文化節等重大文化活動,實現了新東城的精彩亮相。11月,獲得聯合國“國際花園城市”稱號,榮獲兩項全球金獎和一個單項第一名,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新東城的新形象。
——平穩向好,區域經濟持續發展。
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突破1200億元,其中重點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長9.4%;區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元,預計完成100.32億元,增長10%;區域稅收預計完成93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3.06萬元,同比增長8.2%。萬元GDP能耗預計下降4.2%,圓滿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重持續增大。全年文化創意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125億元,同比增長12.6%。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北京禮物”旗艦店、北京皇城藝術品交易中心開業運營。大力培育消費熱點,全年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10億元,同比增長15%,消費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區旅遊接待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20%,位居全市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80億元,完成市政府下達的指標任務。
功能區建設有序推進。繼續實施王府井升級戰略,協調推進北京飯店二期、王府國際商城等項目建設,最佳化升級地區業態,軟硬體環境得到明顯提升。前門地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果,累計投入130多億元,搬遷居民近1.7萬戶、企業534家。這是近600年來前門地區最大規模、最全面、最徹底的修繕整治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最大的歷史文化保護工程。繼前門大街全面開市後,鮮魚口美食街修繕一新,台灣會館重張,台灣文化商務區建成開街。前門大街被命名為“中國著名商業街”,是王府井大街之後,北京市第二條獲此殊榮的商業街。東二環交通商務區產業調整進一步深化,以總部企業為特點,以金融、商務服務和信息服務為主要業態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成型,區域內已入駐總部型企業33家,現有金融業法人單位60家,被北京市確定為“綠色金融商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園發展態勢良好,國際著作權交易中心實現交易額近5億元,新增3個區級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基地,64家文化創意企業獲得區財政扶持資金3146萬元。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北京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主體完工,國際體育交流中心開工建設,龍潭湖體育館正式啟用。
招大引強工作成效明顯。中銀國際、北銀消費金融公司等82家高端企業辦妥工商、稅務、統計登記手續,英大泰和、國都證券等32家企業新增稅源入庫7.2億元。1-11月實際利用外資5.31億美元,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發展環境繼續最佳化。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強化金融對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啟動了北京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平台,推動文化產業與各類金融機構對接。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6600萬元、中小企業專項資金7300萬元,鼓勵引導符合我區產業發展方向的中醫藥、體育、低碳企業落戶東城。
——成果共享,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就業形勢保持平穩。完善三級就業服務網路,搭建社區失業人員動態服務管理平台,開通“社區就業信息發布直通車”,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公共就業服務系列活動,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及時得到幫扶。深入推進“完善一批政策、建立一個專項資金、聚集一批企業帶頭人、提供一批發展資源、扶持一批優秀項目和帶動一批失業人員就業”的“創業帶動就業六個一工程”,發揮“創業者俱樂部”作用,開展創業體驗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創業全程跟蹤服務和創業項目進社區等活動,有力促進了就業。在全市率先制定促進就業資金監督細則,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供制度保障。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07%,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為72.58%。開發社區就業崗位23563個,安置失業人員15749人。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卡工程,發卡率達99%。全區128家定點醫療機構全部開通實時結算系統。基本完成區級公費醫療改革工作,促進公費醫療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並軌。穩步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1-11月五項社保基金總計收繳89.55億元,增長23.92%;支付86.28億元,增長22.38%;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率均達到98%以上。社會救助實現全覆蓋,全區低保金等各項社會救助資金累計支出1.05億元。全面落實居家養老(助殘)“九養”辦法,全區251家養老(助殘)餐桌、183家托老所全部掛牌參與居家養老服務。評選表彰市級“孝星”501名,區級“孝星”699名。全市首家區縣級殘疾人職業康復中心實現良性運轉。
民眾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危改戰役”取得新的重要進展,粉廠胡同東側、幸福北里南區、文章胡同東口、定安里、彭莊、金魚池二期西、祈年大街西、花市三期遺留地塊、崇外6號地、寶華里等10個既有危舊房改造項目加快實施,新啟動西革新里項目,“選單式”惠民政策得到居民的普遍歡迎,全年平穩搬遷居民2771戶。積極爭取到朝陽區定福莊南區、豆各莊和通州區“兩站一街”地塊作為我區對接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規劃建設規模298萬平方米,定福莊南區項目已經啟動。前門、祈西等項目2694戶搬遷居民如期入住弘善家園。加強政策性住房配租配售,累計向廉租家庭發放租房補貼4344.5萬元,廉租房實物配租1912戶居民,配售經適房1729套、限價房2785套。完成7300戶平房院居民用水“一戶一表”改造工程。
區和社會建設深入推進。先後投入1.9億元為29個社區購置服務用房,除拆遷區外全區80%的社區達標。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雙百”工程取得成效。著力推行“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立老年飯桌等一大批滿足民眾需求的生活服務項目。公開招錄207名社區工作者,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加強社工人才培養“雙基地”建設。健全完善“聽民意、訪民情、解民難”長效機制,暢通民意表達和利益訴求渠道,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200餘件。繼續加大社會組織培育扶持工作力度,培育公益性社會組織55家。在全市率先實施政府向社會組織統一、批量購買公共服務,初步形成了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和競爭機制。利用市民中心平台,支持社會組織開展各項公益活動222場。
——安全有序,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全面推進信訪代理制度。信訪風險評估工作不斷加強,信訪總量下降24.3%。我區創造的信訪代理制度得到中央、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經驗在全市和全國推廣。
續鞏固社會管理工作成效。出台了《關於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工作的實施意見》,我區被確定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區。有效提升社會治安管理能力,萬人發案率為20.12,保持全市最低水平。
繼續鞏固安全監管工作成績。交通、消防、安全生產事故均控制在市政府下達的考核指標範圍內。全年食品、藥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預計分別達到97.8%和98.3%,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全面協調,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積極推廣“學區化管理”、“藍天工程”等經驗,8對16所中國小結為深度聯盟校,著力打造東城教育的特色與品牌。動態整合教育資源,在全市首創“小幼一體化銜接”辦學模式。完成5所幼稚園建設。全區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中考成績位居全市前列,高考本科上線率達到90%以上。強化素質教育,學生綜合能力明顯提升。成立青少年科技學院和藝術學院,建立科技特色項目基地26個,獲得2010年全國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2個,第30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12個。深化“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進一步提升優秀教育人才專業素質。全面推進“校安工程”,全年加固改造教學樓房89棟。為所有學校配備了保全,提升校園自護能力。
公共衛生事業加速發展。全面啟動“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開展中醫藥科普知識“六進”活動,地壇中醫藥養生文化園成為中醫藥文化傳播的視窗。進一步推進國家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建設和健康管理社區工作。引進東阿阿膠等10家中醫藥企業入駐東城。推行轄區居民健康管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24小時服務。強化衛生應急機制建設,組建了應急處理小分隊,衛生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高。傳染病繼續保持低發態勢。普仁醫院、建國門醫院、鼓樓中醫院等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高水平打造品牌節、文化節、戲劇節、廟會等大型特色品牌文化活動。發揮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中央戲劇學院等專業藝術院團和首都劇場、劉老根大舞台等劇場資源聚集優勢,著力推動劇場群和首都戲劇文化城建設。全年各類公益性演出500餘場,觀眾達到500餘萬人次。基本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清末郵局、隆安寺二期等文物修繕工程全面竣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續保持在全國先進行列,20個項目進入國家級、49個項目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龍潭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被評為4A級旅遊景區。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是新東城區整體運行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實施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偉大進程中,新東城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肩負的任務更重,各方面的期盼更高。作為首都政務服務重要承載區,對東城區履行“四個服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全面爭創一流水平是我們必須追求的目標。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區,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是東城區第一位的任務,走出一條通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實現科學發展之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作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必須更加重視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努力解決民眾關心的住房、就業、教育、醫療等問題,任務迫切而艱巨。
今年(2011年)區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立足“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戰略目標和“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視窗區”總體定位,深入實施“兩新四化”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十二五”規劃實施奠定堅實基礎,努力在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進程中走在全市的前列。
今年(2011年)政府工作的基本立足點是:全面貫徹落實區委關於“規劃是生產力,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支撐,沒有規劃不決策,規劃不超前不決策”的理念,以規劃為龍頭,將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任務作為各項工作的基本依據貫徹始終,認真開展規劃體系建設年工作,在抓好專項規劃研究和編制工作的同時,著力推進規劃的落實,確保開好局、起好步、高標準、重實效。
2011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財政收入增長9%,重點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
一、以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為第一任務,實現文化綜合實力新突破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是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我們要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區”定位,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關於大力推動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發展的意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全力以赴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按照“保護文化、改善民生、疏解人口、發展產業”四位一體的目標,秉承“四個百分之百”的原則,著力實施“八個一”工程,即組建一個領導小組、成立一個專家顧問組、制定一個五年規劃、出台一個保護方案、建立一個專項資金、搭建一個政府主導的投融資平台、組織協調一批專業修繕力量、完成一批重點修繕任務,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是重點推進“十項歷史文化保護區修繕整治工程”,即鐘鼓樓環境整治,南鑼鼓巷市政改造,玉河恢復整治,前門月亮灣景觀建設,前門大街以東地區、雍和宮柏林寺周邊、孔廟國子監周邊和天壇周邊修繕整治,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和左安門東南角樓建設。二是實施“十項文物搶救和保護修繕工程”,即歐美同學會、惠王府、清末自來水廠舊址、明城牆遺址西段、美國使館舊址等一批文物修繕工程。三是實施“十個會館搶救和保護利用工程”,加大對晉翼會館等保護利用力度。做好故宮博物院珍藏文物在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的展覽展示,認真組織第四批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的推薦與申報。研究啟動前門鐺鐺車線路南延工程。
全力以赴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文化創意集聚區建設。完善著作權產業融資平台,打造國家著作權貿易基地,積極推進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落戶東城。大力引進文化旅遊、文化藝術、文化著作權和文化傳媒類骨幹企業,打造文化創意高端產業鏈。加大對文化創意企業扶持力度。加緊推進北京文化創意大廈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戲劇文化城建設,舉辦好“皇城文化國際旅遊節”、“創意雍和文化藝術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等品牌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