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以來的五年,是東城區歷史發展進程中繼往開來,成果豐碩,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是東城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市面貌顯著變化、全區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二三六三”核心發展戰略和“天壇文化圈”發展戰略,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勝利完成了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調整歷史性重大任務,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圓滿收官和“十二五”規劃的良好開局,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台階,為全面推進“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2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單位: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 性質:工作報告
  • 發布時間:2012年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全區上下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巨觀調控決策及市委市政府部署,堅持“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全力以赴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突破13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預計達到2.25萬美元。2011年財政收入預計達到120億元,是2006年的2.19倍。節能減排任務圓滿完成,2011年單位GDP能耗預計降至0.22噸標準煤,較2006年下降30%。
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年均增長14%,文化創意、商業服務等六個重點產業增加值已占GDP的64%。區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48家,技術交易額近300億元。重點功能區建設成效明顯。王府井升級戰略穩步推進,百貨大樓北廈、澳門中心、樂天銀泰等5個項目竣工,新增商業商務面積30萬平方米。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園快速發展,打造了國內領先的文化金融服務平台,開創了“胡同里的創意工廠”發展模式,國際著作權交易中心累計實現交易額13億元,榮獲“中國最佳創意產業園區獎”。東二環交通商務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果,以總部企業為特點,以金融、商務服務和信息服務為主要業態的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龍潭湖體育產業園成為全市唯一的“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國際體育交流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在城六區率先組建區級行政服務中心,搭建起綜合服務統一平台。招大選強取得重要成果,成功引進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諾西通信公司、京港捷運有限公司等中外企業入駐。區內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達到14家,位居全市第二。樓宇經濟監測工作持續推進,稅收超億元的樓宇已達31座。做大做強區屬國有企業,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由90家整合調整為6家,增強了區屬國有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積極促進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從資金保障、貸款平台、銀企對接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發揮其在促進增長、增加就業等方面作用。改革區街財政管理體制,建立促進街道服務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對外開放交流取得新進展,實際利用外資21.9億美元,國際友城達到18個。
(二)城市建設與管理整體推進,城市面貌明顯提升
堅持把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作為第一任務,探索形成了“保護風貌、疏解人口、發展產業、改善民生”四位一體的總體思路和“四個百分之百”的保護經驗,實施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保護工程。統籌規劃地上地下空間,推動全方位立體化發展,以空前的膽識和力度開展了前門地區600年來最大規模、最全面、最徹底的修繕整治工程,累計投入140多億元,搬遷居民近1.7萬戶5萬餘人、企業534家。前門大街榮獲第二屆中國環境藝術獎(綜合類)最佳範例獎,成為繼王府井大街之後,北京市第二條“中國著名商業街”。勝利完成了南中軸路綜合整治,再現了宏偉大氣的中軸氣象。完成台灣會館、陽平會館、蔡元培故居、于謙祠、歐美同學會等一批文物搶險修繕。高標準修繕了前門草廠地區533個院落、5000餘間房屋,整治了東四三至七條等近百條胡同。南鑼鼓巷市政改造項目榮獲“國際花園城市與社區”市政項目全球金獎和“2011亞洲都市景觀獎”,國子監街入選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率先推出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成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我區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區”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大力實施“危改戰役”,著力加強住房保障,創造性提出“選單式”搬遷政策,平穩搬遷安置居民42376戶。通過房屋修繕,2萬戶居民改善了居住環境。實施了2.23萬戶用水“一戶一表”改造、1.4萬戶老舊樓房通天然氣、7.12萬戶平房區“煤改電”等工程,全面完成文保區煤改清潔能源工作。
市政設施進一步完善。完成了東南二環輔路、龍潭路、北京南站外部路網、東直門交通樞紐外部路網等一批道路建設,推動微循環改造,城市路網級配關係更加合理。積極探索解決停車難問題,在26條胡同試行機動車“單行單停”,利用市政空地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崇雍大街環境提升工程圓滿完成,全線面貌煥然一新。積極推進捷運5、6、7、8和14號線拆遷工作,統籌站點用地綜合利用和地下空間開發。完成108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建設。建成了北二環城市公園、東二環景觀帶、南二環二十四節氣公園等一批精品,實現轄區內二環綠色環繞。全區綠化覆蓋率預計達到31.25%。圓滿完成控制大氣污染任務,區域空氣品質連年提高,2011年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比例預計達到75%。
2012年工作任務的建議
未來五年,東城區正處於新一輪發展的關鍵階段,十七屆六中全會確定的“文化強國”戰略,為我們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區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北京正按照“五個之都”的方向,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步伐,為我們建設世界城市視窗區創造了新的歷史舞台;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為我們實施高端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空間。面向未來,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必須發揚“敢於擔當、敢於碰硬、敢於創新”的精神,建首善、創一流、作表率,努力推動東城區更好更快發展。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精神,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視窗區”總體定位,深入實施“兩新四化”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為引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在更高起點、以更高標準全面推進“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建設,努力在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進程中走在前列。
今後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突出文化引領,實現創新驅動。文化是東城區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勢和最寶貴的財富。全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一步強化“文化強區”戰略,積極踐行北京精神,推動“首都文化傳承、文化經濟融合、文化服務提升”三位一體發展。在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利用方面,堅持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並重。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推進一批文保單位、歷史文化街區的修繕整治,加強歷史風貌保護;創新工作機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續走在全市前列。在2013年北京建都860周年之前全面完成“十大保護項目”,籌劃啟動一批新的項目。在文化惠民方面,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並重,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強化文化對經濟社會的服務支撐能力,逐步確立“文化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在搭建融資平台方面,堅持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並重,共同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斷探索歷史文保區保護利用的多元化模式。
——加快經濟轉型,實現高端發展。作為首都功能重要承載區,東城區在聚集高端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在經濟結構廣泛深刻調整階段,要搶抓資源重組的機遇,以招大選強為龍頭,強化“高端化、低碳化、集約化”發展,在提升高端產業集聚度上實現更大的突破。以增量引入和科技創新帶動存量發展,統籌利用各類資源,調整最佳化業態結構,提升發展質量。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環節,加快重點產業功能區建設,增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扶持政策,推動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轉型升級。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年均增長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美元。
——堅持建管並重,實現宜居和諧。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必須強化首善意識,堅持一流標準,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品質,為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基礎。要把“一軸兩帶五區”和天壇演藝區建設作為重點,堅持大項目帶動,展現首都特色和高端品質。堅持基礎設施優先,進一步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運行效率。要把城市管理作為永恆主題,進一步提高精細化、標準化水平。要把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作為謀求人民福祉、實現長治久安、體現文明水平的重大戰略,使格線化社會服務管理取得更多更大實效。要把民族宗教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積極探索有效的人口疏解政策、途徑和方法,科學調控人口規模和結構,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高水平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和綠化美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狠抓民生保障,實現成果共享。必須要把最大程度實現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目標和方向。要抓住改善住房這一最大的民生問題,通過危改、解危排險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切實改善居民居住條件;要抓住就業這一最根本的民生問題,完善就業機制,改善就業環境,促進充分就業;要抓住信訪這一最迫切的民生問題,深入推廣信訪代理制,暢通人民民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要抓住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最普遍的民生問題,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抓住安全穩定這一最首要的民生問題,提高民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政通人和事業興。新東城已經具備了實現大發展的良好基礎,全區幹部的團結融合為大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我們將始終致力於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推動新東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現新的更好的發展!
2012年,是新一屆政府的屆首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我們將站在新起點,以更高標準全面推進“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建設,夯實“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視窗區”發展基礎。2012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財政收入增長9%,重點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5%,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
(一)以保護與傳承為第一位任務,大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全面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繼續推進“十項歷史文化保護修繕整治工程”、“十項文物搶救和保護修繕工程”和“十個會館搶救和保護利用工程”,加快實施鐘鼓樓廣場環境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左安門角樓等重要歷史遺蹟復建和前門鐺鐺車南延等重要項目,完成明城牆遺址修繕、廣東惠州會館保護利用等工程。以首都旅遊產業示範區建設為契機,推動中軸路、前門、南鑼鼓巷三個旅遊功能區建設,培育國學弘揚、國際會議、中醫藥特色三個高端旅遊業態。保護、傳承、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特色產業集聚區。發揮大型區屬國有企業優勢,深化與北控集團的戰略合作,做實做大“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基金”,加快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庫建設,儘快實現資金項目對接,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高水平編制北京天壇演藝區規劃,加快推進幸福大劇院建設,努力爭取年內再啟動一批劇場建設,打造演藝產業的重要集聚區。以雍和園為主園區,以前門、龍潭湖為分園區,全面落實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雙輪驅動”戰略,加快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推進中國體育產業產權交易中心、中國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國家原創音樂產業(北京)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聚集高端企業,依託中國美術館和隆福寺區域,著力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集聚區。積極推進區屬文化企業重組,加強與中央、市屬及民營文化企業強強合作,打造有競爭力的“文化航母”。實施老字號發展戰略,積極引導、促進和支持老字號企業做大做強。
繼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弘揚、認真踐行“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覆蓋率和利用率,基本實現區屬文化館、圖書館及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加快社區文化設施達標建設和“一刻鐘文化圈”建設。繼續辦好地壇廟會、龍潭廟會及各類公益性民眾文化活動,進一步深化“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舉辦好國子監國學文化節、南鑼鼓巷戲劇節等各種文化活動,形成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片”。紮實推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加快經濟發展
加快調整升級,實現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完善經濟監測體系、產業促進體系和行政服務體系,按照“二四三”產業發展方向,努力構建經濟高端發展格局。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以安內大街商業業態提升為試點,探索商業發展高端化;深化資源整合和改革改制,引導國有資源、民營資本向文化創意等重點產業集中;加快新興產業培育步伐,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採取產業基金、創投基金等資本合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戰略投資投向我區新興產業領域。
加快規模聚集,實現功能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深入實施王府井、東二環“兩帶”品牌升級、南北融合戰略。推動王府井大街與金寶街、銀街、崇外大街、祈年大街聯動發展,力促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海港大廈等項目開工建設,推進東方文化中心等項目建設。統籌推動“五區”建設,重點加快中關村雍和園、前門、龍潭湖三大特色產業集聚區規模化發展。雍和文化創意集聚區,要重點引進重大文化項目和骨幹文化創意企業落戶,建立高端文化創意產業的示範推廣平台。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要深入挖掘、整理、展示歷史文化;加快推進地上地下工程建設,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完善配套。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區,要結合天壇演藝區規劃建設,優勢互補,統籌規劃體育和文化項目,推動體育產業與演藝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永外現代商貿區與和平里商務新區,要積極推進區域改造和業態調整升級。
加快招大選強,實現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建立企業信息資料庫,加強引企促稅工作。認真落實區街財政體制改革方案及有關政策,調動街道招大選強及稅源建設工作的積極性,強化服務轄區經濟發展的優勢作用。著力加強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名區、名街、名店、名品建設,繼續辦好第三屆王府井國際品牌節和前門歷史文化節等大型活動,努力把王府井大街和前門大街進一步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名街。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強化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和基地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