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工作回顧
一、東城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2004年,東城經濟在較高平台上健康發展,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增長。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363億元,同比增長10.3%左右;財政收入預計完成34.5億元,同比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完成183億元,同比增長10.2%左右。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和北京歷史文化保護政策,調整了一批開發建設項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預計完成120億元,同比下降29.5%。
繼續推進總部戰略,努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品牌及知名企業,一批大型企業總部相繼落戶東城,進一步增強了經濟實力。努力發展非公經濟,積極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條件。
三個經濟功能區建設全面加快。積極推進王府井升級戰略,東方新天地、百貨大樓、新東安、工美大廈等龍頭企業基本完成商品結構調整,帶動王府井繼續繁榮,全年預計實現零售額42億元,同比增長 22%。完成校尉胡同、帥府園胡同和東安東路市政改造工程,社科院綜合樓、王府井御園大廈正式開工,王府井地下空間開發已提出初步意見。東二環交通商務區建設全面推進。組建了東二環建管辦,進一步完善了東二環交通商務區規劃。9個已開工項目進展順利,中海油大廈、北京人保辦公樓已實現結構封頂;東方文化藝術中心、海運倉B1、B3號地和東直門交通樞紐等項目正在辦理各項前期手續。機場快速軌道交通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組建合作公司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傳統文化旅遊區建設穩步推進。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草案)》,制定了街區規劃,開展全區旅遊資源狀況調查,基本摸清我區旅遊資源底數。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組建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多種形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奧士凱集團公司、稻香村食品集團、合力公司等一批企業改制正在進行,天元公司改制方案已基本完成。一批完成改制企業健康發展,東方文化產業集團通過資產整合,初步盤活了隆福廣場、安外303號樓等一批長期閒置資產,增強了企業發展後勁,東華服裝集團等改制企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呈現結構最佳化、質量提高的良好勢頭。截至2004年11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0家,其中現代服務業企業達到92.2%,實際利用外資預計達到1.69億美元。國內外友好市區交流進一步擴大。
大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全面推廣跨部門全程辦事代理制,確定了“一口一網一集中”的新型辦事模式。截至去年11月,41個實行全程辦事代理制的政府部門共受理1891戶,辦結1650戶,無一例投訴,我區被評為全市優秀區縣。繼續堅持區級領導聯繫重點企業、企業聯絡員制度,完善“企業家日”活動、企業綠卡制度和中小企業發展講壇。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東城區平台搭建完成並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和“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有序進行。
二、城市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認真做好危改和居民回遷工作。積極推進在施危改工程, 建內危改居民回遷工作基本完成,朝內危改一至三期實現居民回遷;甘水橋危改達到結構封頂,西營房危改正在進行結構施工。根據全市風貌保護政策要求,新太倉、後永康、美侖、黃圖崗等四片危改項目正在做方案調整。芍藥居西區經濟適用房5號、6號樓已具備開工條件;302、304號樓實現結構封頂。
努力推進歷史風貌保護工作。成立了歷史文化保護委員會及辦公室,基本完成全區平房區房屋院落現狀調查和建立平房區基礎資料庫工作,為推進文保區危改奠定了基礎;玉河、三眼井風貌保護項目方案已通過多次專家論證,正在報請市政府審批。探索了以民眾自願、社會參與為特點的文保區“微循環”改造方式和以確保民眾安全為目的的“解危工程”試點,市委、市政府到我區進行調研並給予充分肯定。標準租私房騰退已完成3428戶,完成區屬任務的96%。完成了吉安所、僧格林沁祠堂的修繕工作。
重點建設工程全面推進。現代化學校建設進展順利,一七一中學教學樓投入使用,新史家國小即將竣工驗收,東直門中學實現結構封頂,五十五中學綜合樓施工順利,二中綜合教學樓正在進行拆遷,五中綜合教學樓正在進行前期方案設計調整。繼續抓好市政交通設施建設,東二環西輔路、海關東側路市政工程竣工通車;捷運五號線擴大拆遷工作順利完成;東北城角聯絡線道路工程正在前期準備。地稅大廈和政府服務經濟大廳已竣工;區法院大法庭建設具備開工條件;檢察院辦公樓、殘疾人活動中心選址基本落實,交通指揮中心規劃選址已有初步意見。光彩、信遠、地壇體育大廈、富華金寶中心等重點開發項目都實現年度計畫。全年實現開復工面積512萬平方米,新開工面積1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20萬平方米。
城市管理新模式投入試運行,城市管理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在區委牽頭領導下,通過對東城區近年來城市建設飛速發展經驗的總結和對城市管理規律的認識把握,依託“數字城市”技術等理論,完成了格線化城市管理體制課題研究並通過專家組評審;組織力量對全區6大類、59種、16.8萬件城市部件進行了普查,為新模式運行奠定了基礎;組建城市管理監督中心和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創建了“兩個軸心”的城市管理新體制,實現在數字城市技術套用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城市管理新模式精確、敏捷、高效、全時段、全區域、全方位覆蓋的特點得到較好體現,取得明顯效果。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水平穩步提高。北京站東街環境整治工程已經完成,和平里西街重點整治工程正式啟動。綠化及生態環境建設進展順利。全年植樹5.78萬株,栽擺花卉36萬株(盆),擴大改造綠地15.45公頃。柳蔭公園北岸改造和地壇公園二期、三期道路改造全面完工,柳蔭湖湖水治理工程已竣工。大力推進治理大氣污染第十階段任務,建立了重點施工工地遠程可視綜合管理平台系統,加大工地揚塵控制。繼續實施胡同整治工程,對112條胡同環境進行整治。全年拆除違法建設3.5萬平方米,圓滿完成節水、防汛、供暖等任務。
2005年工作安排
2005年是深入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在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認真落實區委九屆五次全會確定的工作目標和總體要求,從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入手,以民眾最關心、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為切入點,扎紮實實地做好全年工作。
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及胡錦濤同志視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領導下,按照區九次黨代會確定的指導思想、總體奮鬥目標、發展戰略和工作原則,繼續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和民眾觀的統一,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圍繞“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以創新體制、調整結構、最佳化環境、全面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二三六三”發展戰略,更好地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保持東城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在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在前列”的宏偉目標邁出更加堅實的一步。
2005年東城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實現4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9%,達到200億元;財政收入增長8%,實現37.2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12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同比增長9%左右。
一、全面開創東城區現代化建設和總體發展新局面
按照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要求,著重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進東城區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推進政府經濟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由微觀管理向巨觀管理轉變,加大經濟發展重大問題研究和思路創新力度,進一步提高政府推動發展的能力,整合區域資源,以經濟結構調整提升東城經濟競爭力,以最佳化發展環境促進東城經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一是把經濟結構調整與最佳化產業結構結合起來,進一步明確調整方向。研究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措施,重點發展郵電通信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現代流通業等行業。二是將經濟結構調整與實施總部戰略結合起來,提高區域經濟抗風險能力。用良好環境吸引符合東城區產業結構的企業總部進駐我區,圍繞重點企業發展引進相應的上、下游企業,儘快形成以大企業總部為核心的產業鏈。三是將經濟結構調整與資源整合結合起來,不斷壯大東城經濟實力。充分利用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通過多種方式引進、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方便居民消費的新興業態。積極引導符合市場需求的傳統企業特別是老字號企業,通過引進新型技術、轉換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提高市場競爭力。四是把經濟結構調整與制定“十一五”規劃結合起來,認真總結東城區歷年發展經驗,按照有機銜接、統籌發展的原則,編制東城區“十一五”規劃。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消費,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以東二環交通商務區為重點,全面推進三個經濟功能區建設。一是繼續實施王府井升級戰略。進一步完善王府井商業區發展規劃,加快實現由單一購物功能向多元綜合功能轉變。加大商業街統籌管理力度,逐步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繼續完善王府井硬體設施,推進富陽大廈、王府井御園大廈、北京飯店二期等開發項目建設。以“百年金街”為主題,組織系列推介活動,進一步提升王府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全力推進東二環交通商務區建設。深入研究東二環交通商務區行業結構、功能布局,統籌東二環兩側地區發展。強化東二環建管辦協調服務職能,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確保在施項目順利施工,中海油大廈、北京人保辦公樓實現竣工。積極協調東方文化藝術中心、海運倉B1、B3區以及機場快速軌道交通項目、東直門交通樞紐等項目完成前期開工手續。三是加快傳統文化旅遊區建設。結合孔廟和國子監文物修繕工程,完善傳統文化旅遊區規劃。深入挖掘區內文化文物資源,建立東城區旅遊資源信息庫,引入市場機制整合旅遊資源,重點辦好“千年古韻東城游”旅遊文化節活動,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四是加強特色街區建設。按照差異化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銀街商業規劃,發揮其精品店和品牌店效應;研究制定搞活平安大街商業的具體措施;加大對隆福寺商業區支持力度,在保持傳統民俗文化特色的基礎上,與王府井商圈形成互補。
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國有資產監管,確保實現保值增值。加大國有資產整合力度,使國有資產向符合“二三六三”戰略的行業聚集,培育具有競爭力的骨幹企業集團。二是加快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部門預算改革,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全面性、約束性和科學性。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實現財政國庫管理工作網路化、智慧型化。依法推進政府採購工作,進一步規範政府採購行為。三是完成天元公司等區屬企業改制工作,推進已改制企業的股權多元化進程,完善股本設定和法人治理結構,合理處置歷史遺留問題,減輕企業負擔,促使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圍繞實施總部戰略,進一步提高投資促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逐步建立招商項目資源庫。聘請國內外知名宣傳策劃機構,加大對我區教育、文化、衛生、商業、旅遊等領域的推介力度,積極引導外資進入適合城區特點的現代服務業,使利用外資向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發展。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後期服務,確保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6億美元。進一步擴大與國內外友好市區交流與合作,嚴格外事工作管理,提高對外交往的實際效果。
堅持以創新為重點,繼續最佳化發展環境。一是進一步完善全程辦事代理制,加強經濟服務大廳建設,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真正方便民眾和企業。二是繼續堅持區級領導聯繫重點企業、企業綠卡和聯絡員制度,完善“企業家日”活動,強化公務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三是積極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制定促進我區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發揮工商聯、私個協的橋樑作用,定期召開中小企業論壇,推動中小企業擔保和信用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四是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建設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平台為契機,加強市場監管,全面落實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市場的安全性,使百姓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