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2008年4月26日在朔州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7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7年,在中共朔州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有力監督支持下,我們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兩個翻番”和“兩大基地”建設目標,團結拼搏,紮實苦幹,全市各項工作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勢頭,成為建市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社會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年。
國民經濟強勁增長,綜合經濟實力跨上新台階。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5.8%;人均達到21696元,增長15.1%。財政總收入達到80億元,增長53.1%;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0.2億元,增長61.3%,兩項指標增幅均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6%,實現利稅增長28.1%。投資、消費、出口等拉動經濟成長的三大要素,增幅均居全省首位。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3億元,增長6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4.5%;海關進出口總額增長2.17倍。
招商引資再創佳績,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市共簽訂招商引資項目122個,履約104個,開工建設34個,到位資金130億元,簽約項目數、契約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均居全省前茅。新開工
重點調產項目178個,在建項目總數達到290個,其中111個基本建成或投產運行。煤炭產業素質進一步
提高,地方煤礦減少到136座,30萬噸以上煤礦占到礦井總數的三分之二,全市煤炭生產能力達到1.17億噸,全省第一。單獨保留的91座礦井全部鋪開了採煤方法改革。電力工業發展勢頭看好,8家電廠列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平朔和格瑞特兩家已開工建設。農畜產品加工、陶瓷、化工、新材料等新興工業和服務業快速成長,全市非煤非電項目占到在建項目總數的75%,一批項目已正式投產。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優質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蔬菜、甜菜、葫麻六大基地面積占到農作物總播面積的85%以上,具有區域特色的種植結構體系初步形成。全市糧食總產達到7.3億公斤,連續三年刷新歷史紀錄。畜牧業抗住了嚴重市場衝擊,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全市奶牛存欄量13.86萬頭,增長14.4%;生豬和羊存欄量分別增長11.9%和1.7%。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00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的“五個一工程”建設和“四化四改”工作均圓滿完成省定任務。19個“兩區”開發項目,其中4個已竣工投產,14個正在建設。國土資源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省委、省政府表彰的五項農村重點工作,我市項項獲獎。
基礎設施和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發展硬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建設大規模展開。市區共鋪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20項,是建市以來項目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七里河大橋擴建、學苑小區過街天橋、七里河公園景觀改造等8項工程已經竣工,文化藝術中心、大運路市區段改造、民福街立交橋等9項工程順利開工。城市綠化、淨化、亮化工作成效明顯,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8平方米,榮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縣區舊城改造規模不斷擴大。公路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增公路通車裡程1097公里,所有建制村實現通公路,83.6%的建制村實現了通油(水泥)路,92%的建制村實現了通班車。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加快了燃煤電廠脫硫除塵工程建設,取締了市區周邊所有土小白灰窯,拆除了一批燃煤鍋爐,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2%,化學需氧量下降3.7%,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市區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00天,比上年增加16天。植樹造林投資2億多元,完成造林27萬畝,植樹1800多萬株,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各項社會事業加速發展,“和諧朔州”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完成了10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55所學校配置了暖氣。高考二本以上達線人數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市職業技術學院竣工招生,師範專科學校獲得批准。科技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共取得專利52項,其中國際專利2項。平朔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利用粉煤灰提取二氧化矽和氧化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完成了11所鄉鎮衛生院和15個社區衛生機構建設,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達到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3個縣區擴大到5個縣區,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疾控中心全部投入使用。人口計生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民眾文化生活繁榮活躍,大秧歌劇《泥窯》參加了全國非物質文化稀有劇種展演,第九屆廣場文化藝術節暨第三屆網路文化節成功舉辦。民眾性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市區廣播電視數位化改造基本完成。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監管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國防教育不斷深入開展。統計、地震、氣象、檔案史志、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各項事業也都取得新成績。
民生問題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解決了6640名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5萬個。企業養老、失業、醫療等七項社會保障制度和特困民眾醫療救助、貧困家庭子女就學資助等十二項社會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
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連續三年得到提高,特別是在朔城區、平魯區推行了65歲以上農村居民生活補貼制度,開創了全國先河。縣區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啟動,完成安康住房56.7萬平方米,廉租住房1636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79元,增長19.6%,扭轉了連續數年在全省中下游徘徊的局面;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6元,增長22%,增幅全省第一。
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市政府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積極加強與市政協及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聯繫,辦理人大代表意見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20餘件,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實。積極推進了政務公開,我市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加快了政府職能轉變,建立健全了政府應急管理體系。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加強了對藥品集中採購、土地出讓、工程建設的監察與審計,嚴肅查處了一批侵害民眾利益的違法違紀案件。大力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機關作風明顯改進,效率顯著提高。
總之,經過全市人民一年的共同努力,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裡,我鄭重向各位代表報告: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年度奮鬥目標,除物價指數外,其餘均已圓滿完成!年初承諾為民眾辦好的十六件實事,除了從神頭電廠引熱入市因方案調整沒有實施外,其餘十五件均已圓滿完成!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立的“十一五”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兩個翻番”目標,經過連續兩年的艱苦奮戰,地區生產總值已完成“十一五”目標的90.9%,接近翻番;財政總收入已完成目標的107%,提前三年實現翻番!
各位代表,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及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鼎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人民民眾團結奮鬥、不懈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為朔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朔州改革發展大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處於欠發達地區中的落後地位仍然沒有改變,艱苦創業、負重加壓,加快發展、後來居上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目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經濟總量仍然很小,支柱產業單一、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尚未得到明顯提高,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城市功能不全,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就業、環境和安全生產壓力與日俱增,構建和諧社會、維護治安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社會保障水平仍然較低,不少城鄉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一些幹部的思想作風、工作效率、服務質量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投資環境還有待於進一步改善。這些矛盾和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全力解決。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自我加壓、負重趕超、頑強拼搏、團結奮進,努力回報全市150萬人民的信任與厚望!
二、2008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任務
今年(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奧運之年和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也是我們實現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提出的未來三年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兩個再翻番”、建設塞外最宜居最宜發展城市宏偉目標的起始之年、關鍵之年,而明年(2009年)又是建市二十周年。我們一定要自覺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勇挑重擔,衝鋒在前,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把發展作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務,拿出大氣魄,實施大動作,推動大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和高度上,再鑄朔州新輝煌!
今年(2008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四屆三次全會部署,大力弘揚“豪爽大氣、海納百川、百折不撓、奮力趕超”的新朔州精神,緊緊圍繞“兩個再翻番”目標,牢牢抓住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為抓手,加快“兩大基地”(新型能源工業、生態畜牧經濟)建設和服務業發展,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著力改善民生,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進步,努力提高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諧社會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為把我市建設成為塞外最宜居最宜發展城市而奮鬥!
今年(2008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20億元,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30億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90億元,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4億元,增長15.2%;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7330萬美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達到96億元,增長22%,力爭10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4.5億元,增長19.4%;糧食總產達到7.3億公斤。
約束性指標是: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幅;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達到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5.6%;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12.12%和9.23%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7%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200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80元,增長8%;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64萬個,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育全面實施;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必須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統籌兼顧,堅持好字優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抓好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打好服務業發展攻堅戰,推動服務業上規模上水平,在構建新的支柱產業體系上求突破
服務業是我市三大產業中最為薄弱的產業,也是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要按照“穩一產、強二產、抓三產”的結構調整總體思路,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改變我市服務業發展緩慢、比重偏低的現狀,力爭在未來三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3個以上百分點,由現在的30%提高到2010年的40%左右,使服務業成為我市繼煤電產業之後的又一新的支柱產業。
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著力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各級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切實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目標責任體系,加強巨觀協調指導,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堅定信心,狠抓落實。要堅持以創新理念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以創新舉措破解服務業發展難題,以創新機制激活服務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實施有利於服務業大發展的配套政策,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破除所有制歧視和行業壟斷,降低準入門檻,建立公開、平等、規範的準入制度,積極在土地供應、金融支持、稅費減免、價格政策上給予最大傾斜。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拓展創業空間,提供創業平台,充分激發人民民眾的創業動力和活力,引導千家萬戶參與服務業發展,實現創業富民。
要抓住重點,集中攻堅,加快構建五大產業體系。一是主攻旅遊業這個突破口,加快構建旅遊文化產業體系。抓好山陰廣武邊塞軍事文化旅遊區、朔城區環城牆古城公園、神頭海濕地公園、應縣釋迦文物館及配套工程、龍首山文化園、右玉古城古堡保護開發、右玉生態旅遊景區整體提升、懷仁金沙灘旅遊區、平魯烏龍洞和北固山生態旅遊區等十大景點景區建設。二是積極培育現代物流市場,合理建設物流園區,加快構建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加速國有企業主輔分離步伐,推動企業內部物流功能剝離,組建專業物流公司,鼓勵企業將原材料採購、運輸、倉儲等供應鏈管理服務委託給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利用信息化優勢,加快設施、設備、運輸工具等物流資源的重組整合,鼓勵個體私營運輸戶組建民營運輸企業,並逐步向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過渡。今年(2008年)重點抓好市晉冀蒙物流中心、懷仁煤炭集運樞紐、金海洋煤炭物流基地、魯興煤炭物流基地、太鐵工貿物流中心、懷仁陶瓷交易中心等一批物流基地建設,力爭使我市成為山西北部的物流中心和全國現代物流鏈中的重要節點。三是合理布局,規範經營,全面提升現代機電維修業水平,加快構建現代機電維修產業體系。堅決淘汰以門店式小型維修企業為主的發展方式,圍繞工礦機電、機動車輛、家用電器配件供給和維修,著力構建布局合理、經營規範、輻射周邊的現代機電維修網路,儘快形成產業規模。重點在市區和每座縣城周邊建設一座較大規模的工礦機電服務中心、一座重型汽車維修服務城和一座輕型汽車維修服務城,並在市區和縣城各建設一條家電維修服務街。四是圍繞支柱產業發展,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推動科技服務市場化,加快構建科技服務產業體系。以煤炭、電力、陶瓷、化工及農業科技開發為重點,抓好科研基礎建設,搞好核心和關鍵技術開發,培育區域創新體系,整合科技資源,鼓勵廣大科技人員進入產業競爭前沿,推進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科技研究開發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和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設。年內重點扶持和建設平朔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等10個企業研發中心。五是全面提升酒店餐飲、批發零售和社區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加快構建傳統服務產業體系。重點抓好市副食品批發市場、豪德光彩貿易廣場、市五星級賓館等一批大型市場和星級酒店建設。
(三)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全面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上求突破
“三農”問題,直接關係全市近90萬農村居住人口的生產生活和生存發展,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富民工程。要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努力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
以構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重點,加快生態畜牧基地建設。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思路,繼續抓好優質高蛋白玉米、高澱粉馬鈴薯、特色小雜糧和蔬菜、葫麻、甜菜六大基地建設,帶動種植業結構調整,使六大基地面積占到農作物總播面積的90%以上,促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確保糧食穩定,蔬菜、葫麻、甜菜總產再創新高。認真實施人畜分離小區、青貯窖、良種繁育體系、機械化奶站“四大工程”建設,新建人畜分離示範小區100個、青貯窖4000個、奶牛配種點100個、小型奶站60個,使全市奶牛業基本實現青貯飼料滿足供應、機械化擠奶全面覆蓋、規模養殖大面積推開、良種比例大幅度提高,推動畜牧業生產方式重大轉變和畜禽品種進一步最佳化,提高養殖業規模化、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力爭全市奶牛存欄量達到16.5萬頭,生豬和羊飼養量分別達到75萬頭和250萬隻,使我市真正成為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的排頭兵。要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資金、整合項目、選準產業、形成規模、打造精品、示範帶動”的要求,抓好城區油坊頭、平魯鳳凰城、山陰馬營莊、懷仁新家園、應縣南河種、右玉威遠等六大高標準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園區建設,力爭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其成為產業有特色、發展有活力、經濟有實力、創新有能力、服務有保障的綜合性精品示範區,成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雁。
以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突出抓好“三大方陣”建設:扶持古城、康喜、雁門等15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做大做強,向5億元目標奮進;扶持右玉中大科技和匯源公司、應縣雅士利和中糧糖廠等新確定的10家龍頭企業儘快投產達效;扶持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左右的企業向億元目標邁進。同時,要圍繞產業鏈條延伸,再著力引進、興建一批相關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初步形成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蔬菜、葫麻、甜菜、飼草、乳品、肉類和沙棘加工等十條農業產業鏈,為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