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鄉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紮實工作,較好完成了市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新鄉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6年
  • 地點:新鄉市
  • 主辦方:新鄉市政府
主要內容,發布機構,

主要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做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5年及“十五”以來的工作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紮實工作,較好完成了市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同步提高。按照新口徑核算,全市完成生產總值543億元,增長14.1%。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增長8.8%、17.6%、11.9%。全市糧食總產量310萬噸,增長4.9%;肉、蛋、奶產量分別增長8%、8.8%、46.5%。限額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75億元、利潤23.2億元,分別增長24.2%、61.8%。工業綜合效益指數142,提高2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4億元,增長32.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60.7億元,增長13.7%;貸款餘額322.2億元,增長9.5%。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6.4:51.6:32,二次產業比重提高2.6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55%,提高4.7個百分點。城鎮化率達到33.7%,提高1.7個百分點。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優質農產品比重提高,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和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農產品數量列全省第一,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數量居全省第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44.3%,提高4.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集中度和科技含量明顯提高。50戶重點企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0.5%。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光彩大市場等物流項目開工建設。萬仙山、京華園景區通過4A級景區驗收,關山景區被認定為國家地質公園,八里溝進入全省接待人數前十名景區。社區服務網點達到954個。郵電通信、金融保險業分別增長12.3%、11%。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9.6億元,增長46.5%,其中工業投資147億元,增長55%。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647個,增加267個,當年完成投資225億元。全市138個重點項目中,新飛集團年產4000輛專用汽車、白鷺化纖年產1.5萬噸差別化新型連續紡粘膠長絲、平原和天瑞公司日產5000噸乾法水泥等30個項目建成投產。寶山電廠2×66萬千瓦火電、金龍集團年加工6萬噸精密銅管等45個項目順利開工。
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完成市區到衛輝快速路建設,新建改造幹線公路116公里,改造縣鄉道路15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179公里。新擴建牧野路、興隆路等21條26.6公里城市道路,整治小街巷108條,市區40.5公里環路全部貫通,新區20平方公里路網初具雛形。市垃圾處理場投入運行,小尚莊污水處理廠基本建成,縣(市)污水處理廠均已開工。新建改造供水管網57.2公里。城市氣化率達到80%。城區熱網開工建設。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人均綠地面積達到6.5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廁62座。市人民公園免費開放。商品房竣工107.2萬平方米,增長62.6%。6個縣實現省級平原綠化高級達標。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繼1998年之後重獲省“紅旗渠精神杯”。
改革開放取得新成績。列入省考核範圍的國有企業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121戶,占總數的77.6%。產權結構多元化的糧食購銷體制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顯著。完成鄉鎮機構改革,撤併鄉鎮29個,清退臨時人員2397名,分流超編人員7913名。交通系統“三項改革”基本完成,建設系統企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對外開放躍升到新的層次。成功舉辦深圳海外客商春節團拜會暨新鄉市情說明會,組織參加豫港投資貿易洽談會等經貿招商活動,簽約項目82個,總投資108.3億元。美國沃爾瑪、英國聯合生命等4戶世界500強企業和香港森仕製衣、廣東立白集團、深圳海濱製藥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新鄉。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5家,契約利用外資8631萬美元,增長3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16萬美元,增長32%;利用市外資金48億元,增長59%。進出口總額5.3億美元,增長36.2%;其中出口3.5億美元,增長32.3%。
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億元,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2元,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3133元,增長14%。全市籌措用於改善民生方面的資金56.9億元,增長16%。新增就業17.5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7.1萬人,其中“4050”人員1.9萬人;發放下崗職工小額貸款1億元。養老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均按時足額發放。實現失業保險市級統籌。進一步規範城市低保制度,全面推行農村低保。333.6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82%。全省第一家實施全區域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全市農民通過“一免三補”政策減負增收3.6億元。完成664間倒房重建任務,受災民眾入冬前全部搬進新居。新增農村戶用沼氣池8.6萬個。超額完成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清欠任務。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3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1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專利申請突破1000件,居全省第2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2%。發放農村基礎教育“兩免一補”資金5076萬元,資助農村學生42萬人次。投資7000餘萬元開工建設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完成845所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新建校舍41萬平方米。河南師大和市委黨校新校區開工建設。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組建電廣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金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被命名為省首批12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之一,“四廟一館”保護開發工程進展順利。 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開工建設。水、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煤炭資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空心村、磚瓦窯及工礦廢棄地“三項整治”置換土地指標11500畝。實施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1‰以內。審計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史志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新聞出版、防震減災、統計、外事、僑務、檔案、氣象、測繪、人防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順利完成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紮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廣泛開展“道德規範進萬家”活動,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榮獲省級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取得較好成效。健全信訪黨政聯席會議、領導包案、市領導接訪等制度,認真解決民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打”鬥爭紮實有效,治安防控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在市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向全市人民承諾辦好的10件實事,經過一年努力,基本得到落實。免徵農業稅、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等政策全部落實到位;實施“引石濟衛”,衛河、人民勝利渠水質明顯改善;衛河公園改造、科技文化公園及牧野廣場二期綠化工程基本完成;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傳染病應急醫療救治病房樓、新區公療醫院及14所中心鄉鎮衛生院、99所一般鄉鎮衛生院改擴建項目基本完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心醫院外科病房樓主體竣工;全市10.9萬名增資退休人員按新標準領取養老金;完成經濟適用房9.4萬平方米,新增享受廉租房補助家庭100戶;各縣(市、區)教師工資和鄉鎮基層幹部工資均按標準發放;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綜合樓正在加緊建設;解決了重污染區114個行政村16.3萬人的飲水安全和山丘區1.5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完成山區移民扶貧720人;關閉造紙企業製漿能力44.3萬噸和86條水泥立窯生產線,取締25家“十五小”企業。省委、省政府部署的10件實事和市委、市政府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承諾辦好的10件實事、要解決好的10個突出問題也都得到較好落實。
2005年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十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具有重要意義的突破和跨越。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與“九五”末相比,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財政總支出均翻了一番,經濟總量增長91%;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九五”時期的3倍,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戰略起點上,進入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回顧“十五”期間尤其是近年來的工作,有以下五點體會:一是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努力在區域競爭中爭取主動。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晉位升級”目標統一全市思想,主動順應巨觀調控,全力以赴搶抓發展機遇,眾志成城衝破發展瓶頸,依靠技術創新,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克服自然災害、原材料漲價等不利因素,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堅持以項目統領經濟工作全局,增強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能力。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61億元,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108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26個。以五大強勢產業和七大特色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經濟競爭力明顯增強。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傳統服務業得到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拉大城市框架,以交通道路為主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態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三是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把改革向縱深推進、向廣度拓展,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體制機制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按照“開明、開放、開發”的要求,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舉全市之力招商引資,打造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橋頭堡”。五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16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3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14.9億美元,對外開放意識和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四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始終把幫扶弱勢群體等作為政府的基本施政理念,累計投入惠民資金102.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一半以上。爭取中央、省資金投入比“九五”期間增長3.6倍,市本級資金投入增長6.2倍。在全國率先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省首家實現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市級統籌,提前一年完成農村中國小庫內D級危房改造任務。累計新增就業崗位25萬個,幫助12.2萬人實現脫貧,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深入開展安全城市創建活動,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五是堅持推進責任、法治、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行政審批事項由1699項減少到260項,市、縣兩級行政服務中心規範運行。擴大政務公開,嚴格依法行政,組建經濟發展環境110,實行行政首長問責制,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建立健全責任、有序、高效的工作機制,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紮實推進“五城”聯創,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被中宣部定為全國信用建設試點市。堅持以事業凝聚人心,自覺維護班子團結、乾群團結,形成了人和政通、人心思進的良好局面,營造了同心同德幹事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濃厚氛圍。
各位代表,2005年和“十五”時期所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主要歸功於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歸功於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歸功於全市人民的辛勤勞動。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新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及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新鄉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整體競爭力不強。我市加工工業占全部工業比重近90%,在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產成品價格難以聯動上升的情況下,企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二是國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改革成本過高,推進困難。三是農村經濟基礎依然比較薄弱,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民持續增收困難。四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公益性、基礎性支出與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五是就業和社會保障任務仍很艱巨,困難企業職工安置等方面壓力很大。六是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上學、就醫等問題仍然突出。七是信訪工作任務較重,社會矛盾排查調處機制仍需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還需健全。八是一些幹部工作標準低、作風不紮實,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庸俗作風等還不同程度存在。對以上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著力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奮鬥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構建和諧社會。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自主創新能力、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區域經濟競爭力為主線;強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民營經濟規模化、服務業現代化、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貫徹落實項目帶動、開放驅動、改革推動、科教興市、最佳化環境、人才強市、健全保障和可持續發展舉措;打造中原地區加工工業基地、高素質人力資源培育基地和區域現代物流中心、現代農業示範中心。把新鄉建設成為經濟發達、政治民主、社會和諧、文化先進、人民富裕、環境優美、文明進步的中原城市群強市。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
――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力爭達到1000億元,在全省的位次有所前移;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力爭翻一番;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為10.7:59.1:30.2;城鎮化率達到43%。
――各項改革順利推進,開放型經濟建設取得新突破。堅持市場化取向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制任務,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85%以上;不斷擴大對外對內開放,累計實際利用外資6億美元以上,利用市外境內資金350億元;2010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2.1億美元,其中出口8億美元。
――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森林覆蓋率達到28%;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8%。城鎮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10萬,高校在校生人數達到15萬。文化強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公共衛生覆蓋面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95%。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市區供熱普及率達到70%;所有行政村通班車,解決農民“出行難”問題。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三、2006年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要以引資、項目雙帶動為主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以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為主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以中原城市群新鄉都市區建設為載體,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性互動;以國企改革攻堅和事業單位改革為重點,創造體制環境新優勢;以關注民生和維護穩定為核心,著力構建和諧社會。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重點抓好六項工作:
(一)積極實施引資、項目雙帶動主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把引資、項目雙帶動戰略放在經濟工作首位。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是促進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全面提速的首要推動力。要繼續堅持以項目統領經濟工作全局,把招商引資作為項目建設投資的主渠道,進一步健全組織體系,完善工作機制,嚴格落實招商引資“五職”責任人制度和重點項目首席服務官制度,兌現獎懲,強力推進,務求實效。
進一步擴大引資和進出口規模。結合我市特點,圍繞資源型、上下游產品銜接型、戰略布局型、勞動密集型、市場占領型、能源材料消耗型六類企業的擴張需求,採取小分隊招商、敲門招商、會展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建立戰略投資者檔案庫,強化企業招商引資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市內企業拿出優質資產、優勢項目吸引戰略投資夥伴。制定項目寄養政策,建立項目用地、利稅分配協調機制,保證項目有地可落,促進項目聚集。積極做好參加第四屆(中國)河南投資貿易洽談會、福州海峽兩岸經貿洽談會等招商活動的組織工作。力爭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0家,契約利用外資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利用市外資金60億元。積極組織參加廣交會、東協國際博覽會等重點出口產品交易會,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進出口總額達到6.2億美元。
切實加大項目實施力度。計畫實施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556項,總投資874億元,年度投資297億元。其中重點項目140項,總投資533億元;當年爭取建成投產30項,完成投資134億元。一是續建寶山電廠2×66萬千瓦火電、環宇集團日產10萬安時動力鋰電池等90個總投資356億元的重點項目,確保心連心化工年產30萬噸尿素、華蘭生物系列疫苗等30個項目建成投產。二是開工建設新飛集團年產萬輛專用汽車工業園、趙固煤田二礦等50個總投資177億元的重點項目。三是推進寶山電廠4×100萬千瓦火電、寶泉抽水蓄能電站二期等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

發布機構

新鄉市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