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鄉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以來,本屆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奠定了新鄉跨越發展的堅實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年新鄉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9年
  • 地點:新鄉市
  • 主辦方:新鄉市政府
基本信息,報告內容,

基本信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報告內容

一、五年工作回顧
2004年以來,本屆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奠定了新鄉跨越發展的堅實基礎。
2008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部署,積極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保持了經濟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年完成生產總值949.5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3.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8.8億元、支出99.2億元,分別增長18.6%和21.2%;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86.2億元,增長34%;糧食總產突破74億斤,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0元和5038元,分別實際增長8.3%和8%。回顧過去的五年,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新鄉發展已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過去五年,是整體實力與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間,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5.7%,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7.3%,總量分別比上個五年增長了1.6倍、2.1倍和4.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翻了一番;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相繼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百強城市、中部最佳投資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等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榮譽,連續三屆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連續四屆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過去五年,是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的五年。2008年與2003年相比,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按可比口徑計算提高了6.1個百分點,達到70.5%;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6倍和2.1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到759.6億元和506.2億元,分別增長73%和69%,貸款餘額五年內有四年位居全省第四位;優質專用小麥占麥播總面積的81%,提高12.7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8.8個百分點。品牌農業實現突破性進展,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優質小麥、優質大米、優質中藥材暢銷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繼續保持全省前列。2008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年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分別達到1110家和261家,比2003年增加474家和210家;擁有12家省百戶重點企業和6家省50戶高成長型企業,數量分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服務業總量擴大,五年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了一番,國內遊客接待量、旅遊收入年均增長23.1%和25.2%。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達到86家,占全省近十分之一;專利申請量連續五年居全省前三位;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8%,連續五年居全省前四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總額的79%,占全省近30%。五年新增中國名牌產品6個、中國馳名商標3個、國家免檢產品13個、省名牌產品44個;中國名牌產品、省級名牌產品數量分別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二位。
——過去五年,是發展方式切實轉變的五年。堅持走產業集群發展道路,2008年全市七大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622億元、利稅76.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0.2%和60.8%,長垣起重機械產業集群入選“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產業集聚區建設成效顯著,擁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5個、省定首批產業集聚區13個,數量分別居全省第一位和第四位。重視科研支撐,積極打造橋北新區河南科技城,省農科院和省科技廳所屬科研機構生產試驗基地及一批重大科研項目進展順利。注重集約、節約利用土地,五年來,“三項整治”累計開發土地2.8萬畝,連續九年實現占補平衡;已建和在建標準化廠房20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158家。狠抓節能減排,先後關閉了總規模78萬噸的15家造紙企業,淘汰了總產能1190萬噸的126條水泥生產線,拆除並實施關停改造了55.5萬千瓦的45台小火電機組;一批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糞便處理場以及醫療廢物處理場建成投用;4家單位納入省級循環經濟試點,趙固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式起步;完成退耕還林49.3萬畝,太行山綠化12.4萬畝,鳳凰山省級森林公園具備接待遊客條件,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3.1%;與2005年相比,2008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3.4%,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8.9%和4.6%。
——過去五年,是發展後勁顯著增強的五年。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12億元,投資額連續六年居全省第四位;累計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3924項,其中億元以上268項。全市鐵路客運量、貨運量居全省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年均分別增長23.9%、33.2%和42.4%,其中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全省前三位。企業產品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金龍集團銅管產量居世界第一,華蘭公司血液製品產量居全國第一,華星藥業青黴素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新飛集團散裝水泥車、冷藏運輸車和新航集團動力轉向器、汽車空調、濾清器的產量均居國內前三位,太行振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振動機械企業,衛華集團橋式起重機、電動單梁起重機產量居國內第一,我市基本占領了全國50噸以下起重機及其配件市場。華蘭實現上市及再融資,心連心化肥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我市上市企業數量增至3家。證券業、保險業發展迅猛。五年累計新增外商投資企業202家、實際利用外資6.2億美元,分別比上一個五年增長2.7倍和2.8倍;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45.3億美元,比上一個五年增長4.8倍。美國高盛、英國聯合生命、日本丸紅、泰國正大、澳門寶龍、上海寶鋼、中糧集團等13家世界500強、3家華商500強、21家國內500強企業落戶新鄉。整合政府資源,組建市投資集團,健全擔保體系,投融資平台不斷壯大。國企改製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計改制企業150戶,占任務數的96%。新增民營企業5.8萬家、個體工商戶2.6萬戶,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68.9%,五年提高20個百分點,經濟活力不斷增強。
——過去五年,是統籌城鄉紮實推進的五年。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縣域經濟發展、都市區建設“三位一體”系統工程。1367個村達到市級生態文明村標準,首批啟動的127個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已完成建築面積250萬平方米,入駐農戶10292戶。沼氣入戶率39.5%,居全省第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續四年獲得省“紅旗渠精神杯”。2008年縣域經濟總量已占全市的71.2%,比2003年提高2.3個百分點,輝縣市、新鄉縣、長垣縣入選中部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市)。新增高速公路226公里,通車總里程306公里;4條環路和8條快速路建成通車,30分鐘通勤圈初步形成,成為豫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開展“新城杯”競賽,推進舊城和城中村改造,縣城和重點鎮面貌有較大改觀。新建、擴建市區道路68條,改造整治小街巷230條,人均綠地面積由2003年的6.5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8.6平方米。市區新增人口21萬,城鎮化率達到39.2%,五年提高5.7個百分點。
——過去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五年。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兩基”工作驗收,改造農村中國小校舍120萬平方米,全部消除農村學校D級危房,整合撤併中國小554所,教育資源布局不斷最佳化,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應收盡收;本科層次的新鄉學院成功組建,大專層次的新鄉職業技術學院已經省政府批准,新鄉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籌建工作加快推進。市中心醫院外科病房樓、市一院綜合病房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成投用;全部完成鄉鎮衛生院改造,新建改造標準化村級衛生室2282所。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體系初步建立。東方文化商業步行街成為城市新的亮點,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組建成立,市場化運作的電視劇《大長垣》取得成功,潞簡王墓申遺工作積極推進,比干誕辰紀念活動影響日益擴大。成功舉辦兩屆全市運動會。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確定了“厚善、崇文、敬業、圖強”的城市精神和市徽、市歌,援助四川地震災區的捐款數額居全省第二位,彰顯了新鄉企業和人民的博大愛心。信訪工作常抓不懈,安全生產形勢平穩,社會治安大局穩定,民族團結不斷鞏固,應急管理能力逐步增強,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市”稱號,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通過驗收,人民民眾安全感指數位居全省前列。新聞出版、防震減災、統計、史志、宗教、外事、僑務、檔案、氣象、人防和民兵預備役建設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過去五年,是改善民生收效明顯的五年。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8.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6.8萬人;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105萬人,轉移就業460.3萬人次。在全省率先實行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市級統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大城鄉低保投入,11.9萬城市居民和14萬農民受益。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兩免一補”政策,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在全國率先實施全市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1%。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已參保42.2萬人。累計竣工商品房、經濟適用房530.5萬平方米和58.6萬平方米,廉租住房惠及困難民眾1.5萬戶,市區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1.8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7.9平方米。開展和諧社區和敬老模範城創建工作,城鄉社區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新建改造農村敬老院62所。新增農村飲水安全人口74.3萬。農村15萬人實現脫貧。市區集中供暖達到640萬平方米,市區燃氣普及率達86%。居民消費層次不斷提升,每百戶擁有汽車10.2輛、行動電話171.5部,分別比2003年增長14倍和2倍。省市每年向民眾承諾的20件實事均按期圓滿完成。
——過去五年,是政府建設切實加強的五年。落實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和限時辦結制,精簡審批事項290項,市行政服務中心承諾件辦理時限平均提速63%,“行政效率提速年”和“兩轉兩提”活動取得良好成效。嚴格行政效能監察制,開展科室季評活動,完善權力公開運行和監督機制,機關工作規範化管理紮實推進。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立了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積極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合併鄉鎮29個,精減人員8403名。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累計辦理人大、政協定案、提案和建議2598件。強化審計監督,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加強廉政教育,健全工作制度,反腐敗力度不斷加大;狠剎奢侈浪費,嚴懲不正之風,倡導真抓實幹,政風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完善民主決策程式,健全責任、有序、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強化行政問責,各級各部門克難攻堅、狠抓落實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
發展來之不易,成績屬於人民。政府工作的所有成效,都歸功於全市人民民眾的辛勤付出,得益於歷屆四大班子奠定的紮實基礎,飽含著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工作在全市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新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及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新鄉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反思過去的五年,新鄉發展中仍有許多薄弱環節,政府工作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是: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創新能力仍需加強,整體實力晉位升級步伐不快;農業基礎仍較薄弱,農民持續增收比較困難;當前企業困難較多,財政狀況不容樂觀,保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公共服務依然滯後,社會事業發展與民眾需求的差距較大,上學就醫、住房改善任務繁重,就業社保壓力較大,影響穩定的因素仍然較多;政府工作作風、辦事效率仍需轉變和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認真對待、努力解決。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有四點深切體會,這既是對以往工作的總結,也必將對今後發展提供有益借鑑。一是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結合新鄉實際,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民民眾的利益視為最高利益,把人民民眾的需要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凡是符合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工作,即便困難再大,我們也要全力以赴地組織好、落實好;強化跨越發展的理念,打破常規,拉高標桿,搶抓機遇,衝破束縛,推動新鄉跨越式發展;強化改革創新的理念,勇於破除體制障礙,創新發展機制,最佳化發展環境,增強發展動力;強化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理念,著眼新鄉發展大局和長遠利益,敢於衝破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束縛,使政府資源變分散為集中、化零亂於整合,發揮最大效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繼續推廣已經實踐證明的好做法,著重抓好對全局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的重點工作。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龍頭,堅持不懈地實施引資項目雙帶動戰略;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加快結構調整,發展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好“三農”工作;加快服務業發展,努力打造經濟發展的雙引擎、雙支柱;統籌城鄉發展,搞好產業集聚區和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強力推進節能減排,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民生改善,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三是必須解決好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對於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資金、環境容量、科技創新、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經營機制、重要基礎設施等關鍵環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現代經濟規律,高度關注、大膽探索、善於借鑑,不斷完善打破瓶頸制約的有效對策,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掃除發展障礙。四是必須積極構建有利於跨越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和其他城市相比,新鄉沒有自然資源優勢,要趕超他人,必須不斷彰顯體制機制及環境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堅持抓好經濟運行調節、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工業經濟管理、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政府工作推進機制、強化權力運行監督、最佳化發展環境等工作,營造體制機制獨特優勢,增強內源動力,為實現跨越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二、今後五年的工作
今後五年,是我市應對複雜局面、推進跨越崛起的關鍵五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深層影響、區域競爭的日益加劇,使我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國家巨觀調控措施的不斷出台與落實顯效,中原崛起的偉大變革與強力帶動,為我市帶來了難得機遇和巨大希望;發展基礎的不斷鞏固,發展優勢的逐步凸顯,為我市跨越發展增添了現實動力和強勁信心;整體實力僅居全省中游的現狀,人民民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企盼,賦予了新一屆政府更加光榮而又艱巨的歷史使命。我們相信,只要全市上下堅定信心、應對得當,完全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戰勝各種困難,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使新的五年成為提升發展質量、加快發展速度、實現人民民眾美好願望的五年!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文明發展、和諧發展”的總體取向,加強項目建設,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產業結構,增加居民收入,傾力打造中原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高素質人力資源培育基地和區域現代物流中心、現代農業示範中心,建設效益新鄉、創新新鄉、生態新鄉、和諧新鄉,力爭在統籌城鄉、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品牌農業、科技創新、生態建設、人力資源培育等方面率先實現突破,綜合實力進入全省第二方陣前列。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以上,2013年突破16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1%左右,2013年突破8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2013年突破15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2013年分別突破19000元和74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控制在6.5‰和4.5%以內;城鎮化率達50%以上。為實現五年工作目標,要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線,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突破。
堅持科學發展,經濟質量要顯著提升。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農業,做強工業,做大服務業,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強化“三農”工作,狠抓品牌農業,把我市建設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種子基地;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科技創新,實施名牌戰略,加快企業重組,壯大產業集群,增強產業集聚區集聚效應,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戰略支撐產業,加快“一谷五基地”建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區域競爭力,建設效益新鄉。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銷售產值突破百億元的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力爭達到4個、7個和8個。六大戰略支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0%和33%以上,工業利稅年均增長20%以上,稅收收入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力爭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爭創一批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
推進跨越發展,綜合實力要明顯增強。改革體制機制,破解發展瓶頸,促進經濟總量跨越增長,力求做到好中求快、更好更快。創新統籌城鄉發展機制,努力在建立城鄉一體的土地、戶籍、社保、基礎設施、金融等體系方面取得突破,基本建成329個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創新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在招商引資的力度與廣度、項目建設的數量與質量上取得突破;創新經營組織方式,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土地流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面取得突破;創新融資機制,在密切銀企合作、壯大投融資平台、引進風險和產業投資、發展地方金融機構、促進企業上市、健全擔保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強化自主創新,最佳化發展環境,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區域環境軟實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力爭建成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創新新鄉。五年中,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保持全省前四位,力爭引進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110個以上、三個“500強”企業2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業10家左右。
強化文明發展,生態環境要根本改善。狠抓節能減排與生態保護,抓好專項整治,提高環境容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城鄉生態文明整體水平。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繼續推進生態文明村、生態防護林、生態廊道網路建設;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清潔生產;從根本上解決市區水源匱乏和全市地下水位日益下降問題,做好漏斗區補源工作,加快新鄉市區水系景觀建設;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和農村生活垃圾日常管理機制,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爭取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建設生態新鄉。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基本穩定達標,空氣品質良好級以上天數達到85%以上;林木覆蓋率達到29%以上,90%的村莊達到生態文明村建設標準,沼氣入戶率達到5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明顯降低,生態環境質量居全省前列。
促進和諧發展,惠民措施要更加務實。堅持以人為本、富民為先,實現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雙贏,爭取建成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健康城市,建設和諧新鄉。整合政府可控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城鄉公共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快城市危舊住宅區和城中村改造,推進新區教育、醫療、體育、商貿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農村居住環境、公共服務、就業結構、消費方式城市化;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保體系更加健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醫療衛生協調發展、城鄉文化日益繁榮、科學普及深入廣泛、體育健身蓬勃興盛;完善民眾工作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平安建設,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