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帶領全縣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拼搏,務實奮進,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跨越,圓滿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7.3億元,增長23%,增幅創近年來最好水平。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2億元、9.8億元和5.5億元,分別增長13.2%、42%和17%,二產比重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12.44億元,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7億元,增長20.7%。地區財政總收入完成25253萬元,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650元,增長10.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5年鐵嶺縣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5年
- 性質: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鐵嶺縣政府
一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帶領全縣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拼搏,務實奮進,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跨越,圓滿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7.3億元,增長23%,增幅創近年來最好水平。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2億元、9.8億元和5.5億元,分別增長13.2%、42%和17%,二產比重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12.44億元,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7億元,增長20.7%。地區財政總收入完成25253萬元,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650元,增長10.6%。
一、招商引資保持旺盛勢頭,對外開放再創佳績
“項目年”活動成效顯著。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65個,實際到位資金15.78億元,增長31.2%。大項目引進再掀高潮。引進1000—3000萬元項目29個,3000—5000萬元項目12個,5000萬—1億元項目9個,超億元項目達到8個。項目質量不斷提高。65個項目全部實現了當年開工,有27個項目建成投產,11個新上項目進入規模企業行列。項目整理申報工作取得重大進展,龍泉乳業獲得國家1600萬元的貸款貼息補助。對外開放工作不斷引向深入。契約利用外資25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00萬美元,分別增長17%和26.4%。外貿出口實現新突破,出口創匯508萬美元,增長58.7%。外派勞務107人。
二、規模企業總量強勁擴張,工業經濟提速增效
規模企業數量和效益大幅增長。新增規模企業30戶,總數達到90戶,規模企業產值完成10.5億元,上繳稅金4200萬元,實現利潤4500萬元,分別增長61.6%、35.2%和43%,是近年來增幅最大、增速最快的一年。鐵新水泥等一批立縣立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後勁。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1億元,入園企業總數達到260戶,實現產值14億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完成技改投資1.6億元,開發新產品28項,新增產值5000萬元。品牌戰略成果豐碩,15種新產品成功申報市級名牌產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力度明顯加大,杜絕了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三、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糧食生產喜獲歷史最好收成,總產量突破10億斤。產業化經營取得重大進展,“一牧一菜”的主導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畜牧產業的龍頭牽動作用顯著增強。羊森牧業和龍泉乳業相繼建成投產,有力地帶動了奶源基地規模迅速擴張,奶牛和奶山羊飼養量達到1.6萬頭和2.5萬隻,分別增長60%和25%,畜牧業產值實現11億元,增長18%,奶業發展穩居全省縣(市)前列。蔬菜產業穩步發展。新開發蔬菜保護地1.3萬畝,總面積發展到8.56萬畝,單項人均收入實現1400元。綠色產業迅速興起。申辦綠色標識5個,基地面積達到3萬畝;17種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基地面積達到43萬畝,我縣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中國榛子之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展現新活力。阿吉烏巴海香菇生產合作社、鎮西堡奶牛養殖協會在產銷銜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降低市場風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農業基礎條件和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農建骨幹工程65項,土石方1400萬立方米,可望奪得2004年度省“大禹杯”。完成植樹造林5萬畝,封山育林7萬畝,建成了總長17公里的李千戶青雲山生態隔離帶。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全民創業蓬勃開展,民營經濟迅速壯大
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到7955戶,增加值實現11.5億元,增長30%,占GDP的比重達到42%,民營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大。民營企業實繳稅金1.15億元,增長21.3%,占全縣地區財政總收入的45.5%,民營經濟貢獻份額不斷提高。民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6.5%,民營經濟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持續增強。新新水泥、天河機械和得勝肉禽等18戶企業進入全市百強民營企業行列,民營經濟發展潛力顯著提升。
五、各項改革不斷深化,體制創新步伐明顯加快
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激發了企業活力。流通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糧食購銷企業積極轉換經營機制,供銷系統17家基層社和罐頭廠改制全部結束。機構改革和縣鄉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如期完成了增資擴股,為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奠定了堅實基礎。稅費改革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農民負擔明顯減輕。工商、物價、技術監督、藥品監督等部門積極開展專項整治,規範了市場經濟秩序。
六、縣鄉財政運行良好,稅收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財政部門努力克服各種減收增支因素的影響,積極組織收入,科學調度資金,確保了財政收支平衡;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綜合預算編制、集中收付和政府採購穩步推進。國稅和地稅部門進一步強化重點稅源監控,切實加大主體稅種徵收力度,積極清理欠稅,均超額完成任務,稅收征管工作走在全市各縣(市)區前列。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籌集資金落實了農村公辦教師和契約制民警工資縣統籌,提高了農村公教人員工資標準,全力確保社會保障等剛性支出需要。銀信部門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全縣經濟發展。
七、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新縣城建設基礎性工作取得新進展。總體規劃方案已經敲定,工業起步區主幹道路的路基建設基本結束,臨時水源工程順利竣工,為新縣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完成重點項目28個,總投資860萬元。村鎮環境大為改觀。整修道路16000延長米,砌築標準化院牆38000延長米,新增村鎮環境建設示範區4個,總數達到12個。公路建設再創佳績。投資4080萬元完成鐵三線、沈平線等油路工程180公里,占全市計畫內工程的近50%;全縣202個村實現村通油路,占村總數的93.5%。環保部門不斷加大執法監督力度,“一控雙達標”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八、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人民民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科教興縣戰略深入實施。全年落實科技計畫項目30項,申報專利39項,新增民營科技企業10戶,實現高新技術產值2.5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達到54.5%。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建立。教育布局日趨合理,撤併中國小7所,2所中學進入省級標準化國中行列;教育投入力度創歷年之最,完成危房改造10000平方米;狠抓控輟保學,國中鞏固率達到97.9%,國小鞏固率達到99.8%。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縣鄉村醫療組織一體化管理運轉良好,初步建立了農村藥品供應網路,爭取資金完成了縣醫院整體改造,建成了高標準的疾病防控中心。積極爭創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全國優質服務先進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8‰以內。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成績。完成了凡河、阿吉等5個鄉鎮的主幹光網覆蓋,有線電視用戶突破10000戶。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民眾文體生活豐富多彩。新建文化廣場19個、文化室15個、健身廣場2個。郵政服務質量顯著提高,通訊事業快速發展,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戶50部,新開闢了移動通信業務。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軍政軍民關係進一步鞏固。
九、社保體系日趨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縣參保人員達到11639人,職工個人賬戶做實率達到100%,2752萬元養老金實現了按時足額發放。基本醫療保險、機關事業社會保險和失業保險工作紮實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明顯加強,培訓失業人員1929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5250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趨完善,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7193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扶貧幫困工作成效顯著,發放救助款85萬元,救助物資折款18萬元,救助困難民眾12046人,完成了20戶特困戶建房、縣福利院和大甸子中心敬老院建設。信訪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全面落實信訪責任制和領導包案制度,妥善處理了一批信訪案件。公安、法務部門嚴厲打擊邪教組織和刑事犯罪活動,保證了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定。
十、依法行政明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進程加快
堅持向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主動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6件、政協委員提案46件,辦復率100%,滿意率達到98%以上。充分聽取工商聯、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努力實現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認真組織實施《行政許可法》,積極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提高。“四五”普法深入開展,幹部民眾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基層民主建設穩步推進,順利完成第八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國土、審計、統計、民族、外事、僑務、檔案、投訴和督查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全縣各條戰線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凝聚著全縣人民共同的智慧和汗水,是廣大幹部民眾、各人民團體、駐鐵部隊及社會各界同心同德、開拓進取、辛勤勞動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向所有關心支持鐵嶺縣發展的同志們和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全縣經濟和社會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綜合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對外開放水平亟待提高,工業主導地位還不夠明顯,農業產業化整體帶動能力不強,財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社會穩定的壓力不斷增大。對這些問題,我們將予以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五年政府工作任務
2005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承前啟後,銜接“十一五”計畫的關鍵之年,也是全縣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經濟提速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意義重大。當前,我縣正面臨著十分有利的發展形勢。從巨觀環境看,我國正處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國家今年將繼續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同時南資北移日漸升溫,這些都為我們做好今年的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從我縣自身情況看,規模工業迅速崛起,顯現出強勁的後發優勢。預計今年年底,三次產業結構中二產業比重將首次超過一產業,經濟結構趨於合理,縣域經濟自主增長能力不斷增強,規模企業產值當年可實現翻一番。鐵新水泥、龍泉乳業、天河機械等立縣項目相繼投產達產,使我們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工業基礎;人天科技、奧昌金屬、直縫螺旋管和大河重鋼等一批新上項目又為今後發展積蓄了能量。更為重要的是,全縣上下人心思進,士氣高昂,瞄準排頭、奮勇爭先的精神狀態,已經成為我縣提速發展的動力和政治保障。基於以上因素考慮,今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完全可以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從現在起,到2007年本屆政府屆滿的三年里,全縣GDP將實現翻番增長,在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鐵嶺縣。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全局,切實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積極實施“五大戰略”,繼續擴大開放、招商引資,進一步加快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切實加強社會事業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全縣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005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全縣生產總值33.5億元,增長23%;
規模工業產值20億元,增長100%;
農業總產值28億元,增長1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4.9億元,增長20%;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4億元,增長20%;
契約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實際繳資1440萬美元,出口創匯600萬美元,均增長20%;
地區財政總收入2852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9618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增長9.6%。
為實現上述目標,著力抓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堅持內外資並舉,加快構築開放型經濟
繼續突出抓好大項目。堅持質量和數量並重,重點抓好投資超千萬元大項目的引進,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以大投入帶動大發展,全年實際到位資金17.9億元,引進超億元項目12個。落實包扶大項目責任制,努力提高項目的成功率、繳資率和開工率。
進一步明確招商重點。繼續把瀋陽和南方沿海城市作為今年招商的重點,精心組織,高頻率出擊。不斷鞏固瀋陽招商成果,主動承接瀋陽外遷企業,搞好產業對接,加快融入瀋陽經濟圈,積極打造沈鐵工業走廊。進一步加大溫州、泉州、台州等地的招商密度,抓好意向項目的銜接和落實,大力拓展南方地區招商平台。
努力創新招商方式。積極開展代理招商,充分發揮各地招商代理在聯繫項目上的優勢,降低招商成本。進一步做好以企招商和以商招商,引導各類企業尋求域外資金進行嫁接改造,實現要素整合,雙贏發展。開展小團組招商,提高外出招商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繼續擴大招商成果。
不斷挖掘招商潛力。努力克服國家土地政策調整帶來的不利影響,充分利用閒置場地、廠房和廢棄地招商;對只圈地不開工或不生產的項目,按相關法律政策予以收回土地;在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將建設用地向102線、工業園區和鄉鎮政府所在地集中,節約用地,集約用地。
切實加強外經外貿工作。把外經外貿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爭取在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上實現大的突破。繼續保持在韓資引進上的良好勢頭,積極拓展港澳台地區和俄羅斯的經貿往來,抓好外資項目的引進,提高利用外資總量和水平。實行外資項目資金到位責任制,切實提高外資到位率。繼續推進外貿主體和出口市場多元化,大力培育壯大自營出口生產企業,推動更多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二、強化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提高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
積極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科學搞好產業定位,對“五大支柱產業”進一步論證和細化,突出發展以水泥、新型裝飾材料和鋼構件為重點的建材業,以電纜、燈具為重點的機械加工業,以發動機零部件、橡膠件為重點的汽車配件業,以煤、鐵為重點的礦產資源開發業,以乳製品、糧食加工為重點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儘快形成產業特色。
努力培植壯大規模企業。做強龍頭項目,積極引導鐵新水泥、龍泉乳業、天河機械等具有牽動效應的規模企業,通過加大投入、產業延伸等途徑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和素質,打造一批標誌性企業。做大骨幹項目,積極幫助現有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協調資金,開拓市場,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培育後續項目,切實加大對人天科技、奧昌金屬、田氏木業等在建項目的跟蹤服務力度,儘快投產達效,進入規模企業行列。全年新增規模企業25戶,總數達到115戶,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5戶。
強勢推進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和產業布局規劃。加大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切實抓好園區提檔升級工作,集中力量建設新台子、腰堡、凡河、平頂堡和鎮西堡五大園區,突出抓好新縣城工業起步區建設,為打造沈鐵工業走廊創造載體,新台子工業園區爭創省級鄉鎮園區。加強對園區的管理服務力度,園區所在鄉鎮要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對入園項目提供全程跟蹤服務,以良好的服務環境吸引項目落戶園區。五大園區入駐企業總數達到290戶,實現產值17億元。
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依託,設計包裝一批重點技改項目,積極向上申報,對外招商,實現工藝裝備和技術水平的升級換代,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年完成技改投資2億元,開發新產品30項,新增產值1億元。繼續推進名牌戰略,走依託名牌壯大企業、振興產業的路子,全年爭創省級名牌1個,市級名牌5個。
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突出抓好“一牧一菜”兩大主導產業。圍繞乳業龍頭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加快畜牧小區建設,擴大奶源基地規模,新建標準化畜牧小區10個,奶牛和奶山羊飼養量達到2萬頭和3萬隻,分別增長25%和20%。抓好蔬菜加工龍頭建設,推動品種更新換代,鞏固蔬菜保護地開發成果,實現蔬菜產業提質增效,新開發蔬菜保護地1.3萬畝。
突出發展綠色農業。引導農民樹立綠色意識和品牌意識,加大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力度,進一步調整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向,加快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辦綠色食品標識,綠色食品總數達到10個,基地面積達到5萬畝;新增無公害農產品10個,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充分發揮“中國榛子之鄉”的品牌優勢,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做大做強榛子產業。
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繼續開展以抗旱排澇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本建設,調動全社會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構築起多渠道、多層次的農建投資新格局,全年完成骨幹工程50項,土石方1400萬立方米,力奪2005年度“大禹杯”。切實搞好生態建設,完成人工造林4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高標準綠化村屯10個。積極推廣適用農機具,提高整地水平。
積極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路子,不斷增強帶動能力,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和進入市場化的組織程度,帶領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
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積極鼓勵、引導農民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走出鄉村務工經商,實現多渠道增收,全年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4.8萬人。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
四、做大做強民營企業,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迅速擴張民營經濟總量。按照“抓大扶優、培植骨幹”的原則,重點扶持一批主業突出、管理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企業,以資產為紐帶,採取收購、兼併、重組等形式,膨脹規模,在傳統產業領域增創新的優勢。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17.3億元,增長30%,產值超千萬元的民營企業達到30戶。
全面提高民營經濟整體素質。探索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引導民營企業誠實守信,合法經營,打造和諧鐵嶺。切實加強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民營業主的經營水平和開拓能力,幫助民營企業招募短缺人才,開展崗位培訓,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努力營造優良的創業環境。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進一步激發民眾的創業欲望,激活民間生產要素,鼓勵機關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下崗職工自主創業。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切實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法律諮詢等服務,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組建發展各種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協調行業發展、市場監督、溝通政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下大力氣整治“三亂”現象,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開發整合旅遊資源,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態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全力打造旅遊經濟。加快建立現代商貿流通業,推進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和現代行銷方式。進一步規範和整合農村市場,探索建立新型農村商業購銷體系,促進農村市場繁榮。
五、著力推進體制創新,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
打好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攻堅戰。堅持因企制宜、一廠一策的原則,將符合改制條件的企業全部改制到位。繼續鞏固和提高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改制企業最佳化股權結構和組織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不斷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快改革管理體制,實行政事分開,努力調整結構布局,精簡機構編制,提高隊伍素質,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充滿生機和競爭力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進一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嚴格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在保持土地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實施土地流轉,提高土地經營效益。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減輕農民負擔,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切實抓好其他各項改革。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資金投放能力,使農村信用社真正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進一步深化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構建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
六、切實加強財源建設,進一步提高財政運行質量
著力培植主體財源。切實做好工業財源的調查、摸底、分析和預測工作,全面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積極培植高稅產業和企業,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充分調動鄉鎮抓財源建設的積極性,大力發展鄉鎮經濟,不斷最佳化財政收入結構。
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財政國庫管理體制,加強對鄉鎮集中收付中心的監管,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嚴格執行《政府採購法》,逐步擴大採購範圍,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強化財政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嚴肅查處違反財經紀律行為。
做好增收節支工作。堅持依法治稅,完善稅費統征統管和稅收稽查體制,嚴厲打擊偷稅、漏稅和抗稅行為,確保應收盡收。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認真組織好非稅收入,增加政府可控財力。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在保證工資和社保等剛性支出的基礎上,千方百計支持農業、科技和教育的發展。
七、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紮實推進新縣城建設
抓好新縣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加快新縣城起步區建設,完成主幹道路攤鋪工程,實現通路、通水、通電。依託新縣城總體規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整體包裝和宣傳,吸引域外資金參與新縣城建設。
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積極推進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完成重點建設項目14項。進一步完善村屯規劃修編,突出區域特色,抓好規劃實施。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村鎮環境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提升示範區的規模和檔次,示範區總數達到15個,示範村達到150個。
加快發展交通事業。全面推進農村公路網建設,提高縣、鄉、村公路網路密度。抓好鐵長線、張雙線等重點工程建設,實現孤懿線全線貫通。加強公路管理和養護,著力整頓和規範運輸市場秩序。
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強化污染源監控,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不斷提高環境質量。
八、全面繁榮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圍繞工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組織技術攻關,全年開發科技項目30個,申請專利45項,新創建民營科技企業10戶,高新技術產值達到3億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利用國家發行貸款完成縣高中教學樓擴建工程,改造危房5000平方米;深入開展“春曉工程”,加快新課程改革,資助特困學生4650名,中學輟學率控制在3.5%以內。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堅持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營造廣納群賢、人盡其才的用人環境。全面鋪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以建立大病統籌為重點,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就醫難的問題。改革農村衛生院管理體制,不斷提高城鄉醫療服務質量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應急能力。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8‰以內。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鼓勵文化精品創作,豐富民眾精神生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人民民眾的身體素質。加快廣播電視傳輸中心建設,擴大有線電視覆蓋率。做好擁軍優撫安置工作,更好地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高水準、高質量地做好“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放寬眼界,找準定位,科學確定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更好地促進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
九、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涉及民眾利益的實際問題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進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擴面工作,加大保費徵收、清欠力度,確保“三條保障線”正常運轉。加強勞動監察,保障職工勞動合法權益。全力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落實國家對失業人員的優惠政策,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全年實現再就業4500人。抓緊構築困難民眾長效幫扶機制,搞好救助式和開發式扶貧,保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進一步加強對煤礦、非煤礦山等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以及易燃易爆場所的日常監管,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抓源頭、堵漏洞,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增強信訪工作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進一步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邪教“法輪功”和各種刑事犯罪。認真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依法向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執行各項決議、決定,凡是依法應由人大及其常委會討論決定的重大事項,自覺、及時地提請審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加強與政協的聯繫與溝通,積極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理和落實人大代表的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努力提高代表、委員的滿意度。主動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重視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堅持依法行政,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式,進一步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努力建設學習型政府。不斷加強理論武裝、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進一步開闊視野,創新觀念,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長新本領,牢牢把握政府工作的主動權,切實提高駕馭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和水平。
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加速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推進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設,以便民、利民為主要目標,完善服務程式,改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努力建設高效型政府。大力倡導“馬上辦”、“現場辦”和“限時辦”等好的做法,進一步提高政府機關的辦事效率。加強督辦、督查工作,強化對機關行政效能和公務員行政行為的監督,堅決反對推諉扯皮、辦事拖拉,確保政令暢通。
努力建設務實型政府。恪盡職守,重抓落實。堅持把抓落實作為轉變作風的關鍵環節和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務求實效。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克服官僚主義,力戒形式主義,從文山會海和迎來送往中解脫出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基層,始終保持一種求真務實,昂揚向上的工作狀態。
努力建設廉潔型政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行政監察,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和離任審計制度,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進一步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活動,樹立政府機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鐵嶺縣的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著難得的機遇,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以新的精神、新的面貌、新的幹勁,緊緊依靠全縣人民,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加速推進鐵嶺縣的全面振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