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鐵西區政府工作報告

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本屆政府走過了鐵西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認真落實兩區合署辦公的決策部署,按照“全面開放、活化資源、打造環境、產業升級、完善功能、強化管理”的總體思路,實施了系統性、整體性的綜合改造,成功破解了“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的歷史性難題,基本完成了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任務,初步建成了裝備製造業聚集區,探索了中國式的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之路。可以說,過去五年是鐵西工業脫胎換骨改造的五年,是鐵西城市面貌翻天覆地變化的五年,是鐵西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五年,是廣大工人階級和農民民眾共享改造成果,得到豐厚回報的五年。五年來,區政府群策群力,勤勉施政,大膽實踐,合力攻堅,實現了一年見形象、三年大變樣、五年大發展的既定目標,被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授予“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稱號,開始向瀋陽工業的核心區、振興東北的先導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的目標邁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3年鐵西區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3年
  • 性質: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鐵西區政府
報告內容
回顧五年來的政府工作,其成果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鐵西工業鳳凰涅槃,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
——經濟總量實現大幅度提升。五年來,我們在大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努力保持速度與效益、規模與結構的協調統一。2007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7億元,是2002年的3.6倍,年均增長29.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05億元,是2002年的5.2倍,年均增長3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6億元,是2002年的4.9倍,年均增長37.1%;工業利稅55億元,是2002年的4倍,年均增長32%;財政收入40億元,是2002年的4.6倍,年均增長35.7%;固定資產投資325億元,是2002年的8.6倍,年均增長53.6%,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53%;直接利用外資6.5億美元,是2002年的3.6倍,年均增長29.3%,其中工業利用外資占6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0億元,是2002年的3.3倍,年均增長26.8%。
——國有企業改革實現預定目標。政府主導並組織實施“東搬西建”工程,共搬遷企業239戶,騰遷土地7.4平方公里,收益142億元,盤活存量500億元,突破了改革改造的資金瓶頸。重點國有企業改革基本到位,205戶企業完成改制。沈重與沈礦完成戰略重組,新組建的北方重工集團在大型裝備、高端成套領域重回全國排頭兵地位。沈鼓集團通過重組整合、吸引戰略投資,成為國內通用石化設備製造行業的領軍企業。支持特變電工集團等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所有制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機制全面建立,企業資產運營獲得總收益130億元,其中沈電機出讓股權及資產的收益增值率達184%。支持重點國有企業縮水回購股權、債權總額達78.4億元,償還企業內債30億元。全區13萬名下崗職工繳齊“三險”,並全部實現了並軌。對“企業辦社會”進行主輔分離配套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基本甩掉了束縛企業發展的歷史包袱。86戶劣勢企業實現有序退出。國有懷抱集體企業改革取得成效。
——裝備製造業實現聚集發展。企業大規模整體搬遷,有力地推動了存量優勢向開發區集中和工業布局的重構,促進了資產向有效、增值轉化。占地38.1平方公里的裝備製造業聚集區獲得省“五點一線”政策有力支持,吸引了483戶中外企業入區建廠,其中建設用地超過70萬平方米的大型企業有8戶,形成了主導產業聚集發展、基礎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良好局面。工具機、遠大、北方重工等3戶龍頭企業2007年預計總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成為全市第一個“百億元產業集群”。裝備製造業主要產品發展到90大類1000餘個系列近萬個品種,44個重大成套裝備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居行業之首,18種產品列國際前10位。同時,冶金工業園、化學工業園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台商、寧波、閩澳等8個工業園區迅速發展。民營工業企業單體規模和整體實力不斷壯大,2007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71.4億元,是2002年的5倍,民營企業已成為鐵西工業振興的重要生力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650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連續5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工業資產總量達2100億元,比2002年淨增800億元。2007年我區工業經濟總量超過了2002年全市工業的總和。
——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基本建立。政府投入科技三項經費1.7億元,企業投入技改研發資金共18.8億元。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共開發新產品2690項。北方重工集團通過跨國併購,成為國內第一家能夠生產全部三種盾構機的企業,產品中標24台。沈鼓集團自行設計製造的百萬噸乙烯裝置用壓縮機打破了已開發國家對我國的長期技術封鎖,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核級閥門填補了國家空白,單體通用機械製造能力進入世界前4名。工具機集團在世界工具機製造技術的前沿——德國柏林設立研發中心,高檔數控工具機產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特變沈變集團900兆伏安超大型變壓器在美國國家電網併網運行,開創了中國重大技術裝備產品進入已開發國家關鍵領域的先河。
——商貿服務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工業企業的全面搬遷改造,打破了“工一色”的產業格局和“南宅北廠”的空間阻隔,“壯二活三”強區戰略得以深入實施,鐵西商貿服務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期。“西部十字金廊”初具規模,家樂福、新瑪特等50多個商業項目落地。昔日的“虧損企業一條街”——北二路成為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汽車貿易產業帶;北一路物流產業帶引進現代物流企業16家,2007年預計實現總交易額178億元;家居建材大型賣場發展到19個,產業規模居全國領先地位。新建五星級酒店1個、四星級酒店2個,全區18層以上的商住高樓達到124幢。銀行、保險、證券、諮詢等新興服務業態發展到159個。開發區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有了新進展,增設公交線路5條,新建奉達B座、新廣大廈等商務會展服務設施共2.6萬平方米,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發展到4個,金融、保險、電信、郵政、餐飲商服等配套網點發展到33個,南區2平方公里商住區正在規劃建設中。五年來,全區共引進服務業項目499個,總投資達400億元,形成了由17個大型生活超市、27個廳式農貿市場和2100個社區商服網點構成的便民服務網路。2007年第三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123.8億元,是2002年的4.1倍。
——對內對外開放取得豐碩成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五年來共設立境外聯絡處12個、外埠城市招商代辦處40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五年間,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86戶,契約利用外資總額達32億美元,引進內資1200億元,實現出口供貨值77.6億元,直接利用外資連續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引進了普羅斯、艾默生、三菱重工等世界知名企業,在我區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發展到30個。出口加工區通過國家九部委聯合驗收,實現了封關運行,作為國際物流通道和商品出口基地的作用不斷增強。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中躋身前10名,對全區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
(二)城市環境滄桑巨變,呈現了日新月異的新形象
——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善。編制實施城鄉建設總體規劃,五年累計投入城建資金97.8億元,是鐵西歷史上投入最多、成效最大的五年。改造道路185.9公里,新建規劃路6.7公里,城區道路總里程達235.7公里。“四橫五縱”幹線路網全部完成景觀化改造。城區道路亮化率達98%以上。建大南五橋拓寬重建、興工平交橋順利拆除,新建保工南、興華北等9座立交橋,城區出口路增加到16個。農村路網基本實現柏油路面全覆蓋;沈盤線9.8公里市政化改造全面竣工。開發區新建道路103公里;三環跨線橋、細河橋等11座橋樑竣工通車;新增“九通一平”區域35平方公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全面加快。五年累計投入節能減排資金10億元,共拆除煙囪619座、鍋爐房274座,新增供暖聯片452萬平方米,推廣套用地源熱泵新技術達268萬平方米,集中供熱率達到90%,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696噸,減少煙塵排放2331噸,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由2002年的203天提高到321天。西部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化學工業園污水處理廠即將竣工。實現了能源動力集中供給、“工業三廢”全部達標排放。開展噪聲專項治理,區域聲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完成了細河、衛工河清淤和護坡綠化改造;新建仙女湖公園、拓挖勞動公園人工湖,新增水面5.2萬平方米,新建40萬平方米生態濕地,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五年共植樹175.2萬株,新增綠地607萬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6.79%,綠化覆蓋率達到38.92%。我區獲得瀋陽市最佳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獎。
——城區市容環境秩序全面改觀。大力實施市容環境精細化管理,通過採取大規模的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等措施,依法糾正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拆除各類違章建築,實現了占道市場“退路進廳”。民眾反映強烈的中國家具城和九路市場周邊地區環境秩序髒亂差的“頑疾”得到有效整治。全面更新環衛掃保和除運雪機械,改變了以人力為主的環衛作業傳統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完成了城區交通信號和監控系統的升級改造。市政府將我區首創的勤務區城管執法體系和市容精細化管理制度確定為“鐵西城管模式”,並在全市推廣。我區在全市歷次市容環境管理考核中名列前茅。
(三)各項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果
——科教興區步伐加快。科技孵化器擴建到30萬平方米,入孵企業159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720項,新增高新技術產值165億元;科技型企業實現了研發資源網路共享;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項163項,進入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行列。教育總投入14.5億元,年均增長29%,生均經費超過省級標準。新建、改擴建22所學校,新建校舍21.4萬平方米。全面修繕農村學校危舊校舍,旱廁全部改造成水沖廁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學區”建設成果顯著,教師交流有序進行,城區中國小實現了教學網路全覆蓋,“雙高普九”通過省級驗收。中高考成績全市領先。特色教育成果豐碩,榮獲國家級創造教育基地和省藝術教育示範區稱號。
——衛生文體事業健康發展。衛生事業投入1.95億元,公共衛生體系得到完善。戰勝了非典和禽流感重大疫情。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136個。區惠民醫院交付使用,區疾控中心獲得遼寧省級職業病評價資質,社區衛生服務人均經費由4元增加到10元,28項醫療惠民政策全面落實。獲得省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稱號。舉辦工人文化周、東方魯爾——瀋陽鐵西工業文化之旅和文化“四進”社區等系列活動,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勞模浮雕、勞模大道、勞模新居相繼落成,頌揚勞模精神的原創作品《偶像》獲得省群星獎金獎第一名。新體育場和體育館即將竣工,鑄造博物館、蒸汽機車博物館、工人村生活館、規劃展示館、檔案館投入使用。區檔案館晉升為省特級檔案館。全區115個社區普遍安裝了民眾戶外健身器材。我區連續4年被評為全國人口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區。
——街道和社區工作成績斐然。推進了街道辦事處區域調整和機構改革,徹底轉變了直接抓經濟、辦企業的職能,進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市容管理、維護穩定工作水平,將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全面落實到位。社區用房平均面積達到513平方米,辦公經費達到3萬元。社區民主自治組織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管理與服務功能全面拓展,新增省級和諧文明示範社區10個。我區獲得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和遼寧省精神文明創建先進區、雙擁模範區等榮譽稱號。
(四)民生工程全面實施,民眾生活質量有了新提高
——就業保障機制高效運行。五年來,我們逐步建立健全了市場導向、政府促進、創業幫扶等“三個機制”,在加大財政投入、改善就業服務、開發公益崗位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富餘人員實現了再就業;依靠政府擔保的小額貸款,部分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自主創業或靈活就業;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穩定就業。2007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一站式”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我區被評為遼寧省就業工作先進城區。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社保服務管理體系逐步完善,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保障、就業有崗位。國有企業及國有懷抱集體企業職工“三險”全部參保。特困集體企業退休職工享受了住院醫療保險。8.5萬名退休職工實現了社會化管理。在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建立政府投入和慈善募捐相結合的救助體系,對低保邊緣戶和有特殊困難的民眾提供梯次救助。加強扶老助殘工作,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和殘疾人活動中心投入使用。實施辦實事工程,解決了一大批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民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以回報廣大工人階級為根本出發點,大力實施福民拆遷政策,舊區改造總量達149萬平方米,6萬多戶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光明、牛心屯、簡易里、勳業三路等連片棚戶區全面改造,工人村、繁榮里等地區40年以上的危舊樓改造率達79%。工人新村、光明新村、重工新村、北一新村等政府補貼低價房建設累計竣工138萬平方米。全區人均住房面積從2002年的14平方米增加到24.8平方米。組團整治住宅小區1516萬平方米,80%的居民小區達到“綠靜美安”標準。我區獲得遼寧省人居環境優秀縣區獎。
——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在積極推進農村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努力造福廣大農民民眾。累計徵用重金屬污染土地96平方公里。創建村屯改造、養老保險、合作醫療、農民就業、社會救助的“五位一體”工作機制,探索了失地農民安居、安置、轉換身份的有效途徑。完成9個村征地拆遷工作,積極推進了移村再建工程建設,落實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6150名失地農民通過參加政府舉辦的免費技能培訓,被推薦到工業企業上崗就業。老弱病殘和有特殊困難的農民得到了應有的保障和救助。
(五)民主法制建設全面加強,開創了和諧穩定的新局面
堅持依法治區,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等法律法規,切實推進政府法制建設,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重大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制約機製得到完善。“四五”普法教育取得明顯成績,“五五”普法教育進展順利,法律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公務員隊伍法律意識得到增強。五年來,共辦復人大代表建議995件、政協委員提案1222件,辦結率100%,滿意率99%。
深化政務公開,建立行之有效的廉政建設體系,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和政風行風建設,嚴肅查處了35起違反政紀法紀的案件,對32名涉案人員給予相應處分,對出現行政過錯的5個單位進行了責任追究。行政審批事項由350項削減到107項,行政審批效率不斷提高。全面推行幹部競聘上崗和部門交流制度,進一步完善了用人機制。
始終堅持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依法、以德、用心、用力、用情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建立了區級領導包案、“信訪穩定工作日”等工作機制,對歷史遺留問題逐一梳理,綜合施策,實施“銷號”工程。五年累計投入資金20多億元,解決了企業改革、城市改造、農村征地等方面的大量熱點、難點和遺留問題,使信訪總量、群體訪、越級訪、非正常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為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創造了穩定和諧的環境。
全面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了對法輪功邪教組織的打擊力度,平安城區創建工作成果得到鞏固,惡性案件防控能力穩步提高。初步建立了政府應急管理系統。堅持經常化、制度化地開展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大檢查,消除了一批安全隱患。
與此同時,財稅戰線為培植稅源、增收節支做出了重要貢獻;工商聯、民族宗教、僑務外事、人防民防、民兵預備役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工商、質監、海關、商檢、交通、交警等部門發揮了保駕護航作用;金融、保險、電信、郵政、鐵路、供電、供水、供氣、供熱等單位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服務。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五年,我們深感奮鬥歷程曲折艱辛,工作成果來之不易。五年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振興東北巨觀戰略的全面實施;省委、省政府對鐵西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傾斜和財稅支持,使我們有能力去解決諸多歷史遺留問題,甩掉包袱,輕裝前進;市委、市政府關於兩區合署辦公的重大決策,創造了體制、機制、空間優勢,為鐵西改造振興開闢了新道路。
五年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十六屆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先後多次蒞臨鐵西視察工作,省、市領導更是親臨一線,靠前指揮,給予我們精心指導和鼓舞鞭策,強力推進了鐵西改造振興的進程。
五年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全區幹部民眾在區委正確領導下的精誠團結、合力拚搏,得益於區人大依法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得益於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積極參與和理解支持,這些都是我們克服困難、走向勝利的力量源泉。
五年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鐵西幹部隊伍的埋頭苦幹、務實開拓,“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證”的超常工作節奏成為視窗單位的自覺行動,“傳承、創新、務實、圖強”的鐵西精神得到發揚光大,鐵西人找回了自信與自豪。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五年來在全區各條戰線上揮灑汗水、奉獻智慧的廣大幹部民眾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我們全力支持和鼎力相助的老領導、老同志、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中省市直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駐區部隊,以及國內外企業界、金融界、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在經濟工作方面,具有行業牽動力的工業大項目不夠多,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比重較低,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現代服務業項目的規模、檔次還需進一步提升。二是在改善民眾生活方面,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就業、社保、救助、征地拆遷、低價房建設等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建設。三是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工作壓力依然較大,需要繼續下大氣力,攻克難題。四是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個別行政部門的工作作風有待改進,服務效率還需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工作總體目標的建議
今後五年,是新一屆政府立足新起點、謀求新發展、鞏固改造成果、加快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也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未來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應當拉開格局向西拓展空間,外引內育迅速擴張規模,加快沈西工業走廊開發建設進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傾力打造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大鐵西”。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積極融入遼寧省‘五點一線’發展格局,按照瀋陽市“三大目標”和“兩個不低於”的總體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創新步伐,最佳化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全面開發沈西工業走廊,傾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大力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全面推動我區經濟總量、綜合實力、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目標是:
(一)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
裝備製造業是鐵西的標誌性產業,是實現鐵西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加速沈西工業走廊全面開發建設的重要牽動力。要落實《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以信息化、智慧型化、集成化為重點,加快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和高端產品的國產化、產業化水平。圍繞重礦機械、數控工具機、通用石化設備、輸變電設備、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保設備、新能源裝備等主導產業,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集團,培養一批世界級企業家,開發一批世界級產品,建設5個世界級的公共服務平台。到2012年,鐵西裝備製造業聚集區拓展到100平方公里,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1200戶,裝備製造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
(二)努力實現“東北第一經濟強區”的戰略目標。按照“壯二活三”的總體思路,著力構建西部現代工業和東部商貿服務業協調並舉、相得益彰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西部現代工業區在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的同時,要不斷最佳化工業結構,加快引進和培育新興冶金、大化工等重化工業項目和紡織、服裝、家具、食品等特色輕工業項目。東部中心城區要落實“拓展生產性服務業、豐富生活性服務業、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總體要求,抓住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中介、連鎖零售、特許經營、商務旅遊等重點項目,鼓勵發展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經營業態多樣化、網點設定便民化的商貿服務業,帶動西部小城鎮和農村服務業繁榮發展。到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0億元,年均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54億元,年均增長15%;財政收入達到108億元,年均增長2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4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三)努力建設具有現代化大都市氣派的中心城區。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基本完成城區工業企業整體搬遷,抓好重點工程的整體策劃,實現功能性、景觀性、經濟性的有機統一。加強基礎設施改造建設和維護管理,城區道路完好率和亮化率均保持99%以上,基本實現交通管理智慧型化、市容監管數位化、環衛作業機械化,全面提高基礎設施承載力。推進大型公共綠地、生態濕地建設,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大力推廣建設節能型居民住宅,城市集中供熱率達到99%。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率達到30%以上。工業污水排放達標率達到100%。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西部副城——鐵西新城建設初具規模,農村城市化水平達到60%以上。
(四)全面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大力實施引才引智工程,集中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級人才、具有創新素質的專業技術帶頭人。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充滿活力的人才流動、管理和使用機制。九年義務教育高標準普及,高中教育及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5%左右,人才支撐體系建設見到成效。社會事業繁榮興旺,建成一批高標準的衛生、文化、體育設施。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進入全國文明城區行列。政府行為規範高效,依法行政水平大為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改善,進入省級平安區縣行列。
(五)全面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不斷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使全區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升。全面完善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和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多種所有制的中小企業,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著力改善低收入民眾住房條件,全區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3平方米左右。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
完成上述任務目標,任重道遠,需要全區上下的團結拼搏、不懈努力,政府系統的同志們一定要搶抓機遇,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造福社會。
三、2008年工作任務的建議
2008年,是新一屆政府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實現五年總目標的起步之年。當前面臨的形勢是優勢與困難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建議下屆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在搶抓機遇中應對挑戰,在戰勝困難中加速振興,努力實現以下預期工作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570億元,同比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50億元,同比增長3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0億元,同比增長28%;財政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22.5%;直接利用外資7.15億美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374億元,同比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8億元,同比增長20%。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做好四項工作:
(一)抓住工業發展主線,促進鐵西經濟全面繁榮
一要發揮主導產業牽動作用,完善現代工業體系建設。加快北方重工、機車車輛、特變沈變、三一重裝等裝備製造業領軍企業的新廠區建設進度,儘快培育成新的百億元企業。力爭使模具及壓鑄件、儀器儀表、鑄鍛、工具機功能部件等20個基礎產業集群在大項目引進上實現突破。發展壯大基礎配套產業,完善生產配套、技術研發和生產服務等配套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遠大二期、沈化50萬噸催化熱裂解等重點項目建設。啟動以風電裝備等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建設。努力使化學工業園在建設新型化工產業基地,冶金工業園在建設現代冶金深加工工業園區的進程中,引進一批具有牽動力的大項目。
二要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不斷增強企業發展後勁。積極探索國有工業資產運營新體制,推進沈鼓、北方重工等國有企業全方位、多領域拓展投融資渠道,通過資本運作、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所有制形式多樣化。支持企業出售非核心業務和處置不良資產,不斷最佳化資源配置。積極創造條件,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引導和幫助中小企業實現國內創業板上市,全面做精做活中小企業。力促沈鼓集團、瀋陽鑄鍛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上市融資和股份制改造。加大企業自主研發投入,裝備製造業重點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不低於銷售收入的5%。啟動北方交通重工和三一重裝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通用石化裝備等國家重點實驗室、隧道工程掘進設備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圍繞國內外市場需求和國家重點工程,加快重點產品、重大專項的研發,搞好產品成套和工程成套的“交鑰匙”工程。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的套用與推廣,進一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要加快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不斷最佳化工業發展環境。確保鑄鍛及粗加工基礎公共服務平台規範高效地運行,加快推進公共研發、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積極引進高層管理和研發人才,注重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為工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進一步完善西部工業區道路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著力解決城區與開發區公共運輸瓶頸問題。完成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24億元,在開發區南區、鑄鍛園區等重點區域新建25條道路,形成“五縱六橫”的路格線局;建成國鐵幹線和專用線,新建1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12萬噸淨水廠、6座泵站、6座橋樑、70公里供水管網、100公里電網工程。進一步完善現代工業區生產、生活配套服務設施,為工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要推進服務業項目建設,打造現代商貿新城區。以培育新稅源為目標,制定第三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力度,扶持民營服務業健康發展。加快推進“西部十字金廊”建設,紅星美凱龍、第一商城等16個在建項目要按期竣工。力促興工、興華、興順等3條商業街繁榮發展。做好捷運出口商業布局規劃。提高鐵西物流園輻射能力。進一步完善建設大路以北區域便民生活公共服務功能,合理規劃文化書刊經營場所。形成以星摩爾、宜家家居、國際紡織服裝城等大型項目為龍頭的“北部商圈”。加快瀋陽工業大學搬遷進程,形成由萬達商業廣場、深圳茂業購物中心、家樂福超市構成的“南部商圈”。結合沈西工業走廊開發和西部中小城鎮建設,促進第三產業向西部延伸,在新沈遼路和開發大道沿線建設商貿產業帶,啟動5平方公里商業地產發展規劃,以鐵西新城建設為依託,傾力打造“西部商圈”。完善旅遊基礎服務設施,培育布局最佳化、結構合理、具有鐵西工業文化特色的旅遊產業。
五要進一步搶抓機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利用沈西工業走廊全面開發建設的有利時機,圍繞主導產業和基礎產業集群建設,在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新能源裝備、環保裝備等領域進行專業招商,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國際大公司採取直接投資、併購參股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造和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出口加工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載體作用,提高加工貿易項目的質量和水平。努力吸引10戶以上世界500強和大型跨國公司落戶。支持重點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全球市場化競爭,兼併國內外同行業企業。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降低商務成本,提供高效服務,為外企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二)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
一要高起點規劃,促進城區改造升級。科學制定實施“大鐵西”城鄉建設總體規劃,重點做好建大以北地區企業騰遷區域和開發區大交通、大綠化、大水系、大社區建設控詳規劃,搞好開發區生活配套服務和居住區項目規劃建設,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努力實現節約用地和集約用地。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城建重點項目投資41億元。加快雪花啤酒、東藥集團等35戶企業搬遷改造進程,實施16片舊區拆遷。科學規範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完成土地掛牌出讓100萬平方米。
二要高標準建設,完善城區綜合功能。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規劃路7條;完成騰飛二街等15條道路改造;進一步完善農村路網建設。實施北一路公鐵橋高壓線平移工程。啟動建設大路、興華大街等4條街路亮化改造升級試點工程,完成10條街路、65棟沿街建築亮化裝飾。新建占地2萬平方米的騰飛公園。全年計畫植樹30萬株,新增綠地3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人均綠地面積增加到8.97平方米。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區為目標,全面提高環境衛生管理水平。
三要高效能管理,實現城市管理新跨越。強力推進“萬米格線”數位化城市管理系統試點工作,提高市容管理信息化、動態化、精細化水平。集中整治建築工地揚塵、噪音等環境污染;建立物業小區管理監督機制;加快老舊住宅小區組團整治,小區標準化率達到45%以上;新增供暖聯片35萬平方米。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高度重視工業快速增長階段的環保工作。堅持項目入區“環保一票否決”原則,加大煙塵污染整治力度,實施瀋陽熱電廠脫硫工程;新增地源熱泵推廣面積88萬平方米;減少化學需氧量排放202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05噸。
(三)千方百計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城鄉統籌和諧發展
一要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公民素質全面提高。加大人才和技術引進工作力度,啟動裝備製造業核心技術研發工程。完善風險投資擔保機構建設,拓寬科技企業投融資渠道。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加強城鄉教育交流,逐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實施重工四校等4所標準化學校改造工程。啟動雲峰實驗國小教改試點工作,拓展“大學區”功能,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人均經費增加到15元。加快殘疾人康復示範區創建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質。新體育場、體育館和文化館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舉辦全區運動會,促進競技體育和民眾體育全面發展。積極引導和發展具有鐵西特色的工業文化產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加強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動室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
二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完善特困、大齡等弱勢群體就業援助制度,實現實名制就業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內。落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困難居民保障體制。提高集體企業職工基本保障水平。完善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體系建設。發展慈善事業,經常性社會捐贈點達到200個。大力發展社會化、市場化養老事業。著重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建設政府補貼低價房100萬平方米,安置住房困難居民1.5萬戶。繼續實施辦實事工程,造福城鄉人民民眾。
三要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計畫征地24平方公里,啟動得勝、曹家等10個村移村再建工程,確保3330戶農民實現安居。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推進張士、寧官地區整體化改造。努力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和社會救助全覆蓋。逐步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與城市基本醫療保險接軌。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有序轉移。科學制定農村區域發展規劃,對暫未列入征地規劃的區域要強化鄉鎮管理,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地區社會治安穩定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四)牢記執政為民宗旨,建設廉潔高效服務型政府
一要加強學習,轉變職能,建設施政有為的政府。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學習現代經濟、管理、科技、法律等新知識,不斷增長才幹,完善基本素質,提高執政能力。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深入基層,深入民眾,體察民情,解決問題。要勇於實踐,大膽創新,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將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二要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建設民主法制的政府。進一步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依法履行職責,規範行政行為。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繼續完善信訪穩定工作機制,暢通社情民意溝通渠道,努力確保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得到切實維護。
三要從嚴治政,嚴格自律,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強化公務員責任意識、創造良好投資發展環境。堅決執行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嚴格執行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執行土地出讓、項目招標、財政收支等制度法規,從源頭上、機制上預防腐敗。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破壞投資環境的行業歪風。嚴肅工作紀律,提高文明執法水平,堅決懲處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的人和事,以廉政建設的新成果取信於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