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體現了對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範。一部優秀的教材往往凝結著幾代人的教學經驗及理論探索。認真編寫教材,不斷創新,一直是我們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一項重點工作。
對外漢語本科教育,從1975年在北京語言學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前身)試辦現代漢語專業(今漢語言專業)算起,走過了二十多年行程。如今教學規模擴大,課程設定、學科建設都有了明顯發展。在總體設計下,編一套包括四個年級幾十門課程的系列教材的條件業已成熟。進入90年代,我們開始了這套教材的基本建設。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留學生本科教育,分為漢語言專業(包括該專業的經貿方向)和中國語言文化專業。教學總目標是培養留學生熟練運用漢語的能力,具備紮實的漢語基礎知識、一定的專業理論與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造就熟悉中國國情文化背景的套用型漢語人才。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生從漢語零起點開始到大學畢業,要經過四年八個學期近3000學時的學習,要修幾十門課程。這些課程大體上分為語言課,即漢語言技能(語言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課、漢語言知識課,以及其他中國人文知識課(另外適當開設體育課、計算機課、第二外語課)。為留學生開設的漢語課屬於第二語言教學性質,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教學經驗證明,專項技能訓練容易使某個方面的能力迅速得到強化;而由於語言運用的多樣性、綜合性的要求,必須進行綜合性的訓練才能培養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能力。因此在語言技能課中,我們走的是綜合課與專項技能課相結合的路子。作為必修課的綜合課從一年級開到四年級。專項技能課每學年均分別開設,並注意銜接和加深。同時,根據漢語基本要素及套用規律,系統開設漢語言本體理論知識課程。根據中國其他人文學科如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文學、哲學等基礎知識,從基本要求出發,逐步開設文化理論知識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