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是繼1994年以來最活躍的太平洋颶風季,一共產生了24個熱帶低氣壓,其中有19個發展成熱帶風暴或颶風。本季從1997年5月15日從東太平洋(西經140°以東的太平洋)、1997年6月1日從中太平洋(國際日期變更線到西經140°的太平洋)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形成的時間段。本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東太平洋盆地所有熱帶和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入、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每年都會對前一年颶風季的所有天氣系統進行重新分析,並根據結果更新其風暴資料庫,因此以下時間軸中還包含有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包括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 地點:太平洋
- 氣候:颶風季
- 發生時間:1997年
基本介紹
風暴時間軸
5月[編輯]
- 5月15日
- 東太平洋颶風季正式開始。
6月[編輯]
- 6月1日
- 中太平洋颶風季正式開始。
- UTC中午12點: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命名為“安德烈斯”(Andres)。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安德烈斯減弱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安德烈斯的表面環流在中美洲的山區上空迅速消散。
- 6月9日
- UTC下午18點: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特萬特佩克灣形成。
- UTC凌晨0點: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布蘭卡”(Blanca)。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布蘭卡弱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布蘭卡失去表面環流。
- UTC下午18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形成。
- UTC凌晨0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消散。
- 6月25日
- UTC早上6點: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東南方向約83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 UTC下午18點: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卡洛斯”(Carlos)。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卡洛斯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卡洛斯消散。
- UTC中午12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形成。
7月[編輯]
- 7月4日
- UTC早上6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消散。
- UTC中午12點:估計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東南方向約1110公里洋面形成,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實際操作中已在這時將其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多洛雷斯”(Dolores)命名。
- UTC凌晨0點: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多洛雷斯成為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首場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多洛雷斯減弱成熱帶風暴。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多洛雷斯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東南偏南方向約1575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 UTC下午18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恩里克”(Enrique)。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多洛雷斯消散。
- 7月13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恩里克達到颶風標準。
- UTC凌晨0點:颶風恩里克強化成二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以南數非英里外洋面形成。
- UTC下午18點:颶風恩里克成為本季首場大型颶風。
- UTC凌晨0點:颶風恩里克減弱成二級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恩里克弱化成一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費利西亞”(Felicia)。
- UTC下午18點:颶風恩里克降級成熱帶風暴。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恩里克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恩里克開始消散,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了針對該系統的最後一份公告。
- UTC下午18點:颶風恩里克減弱成熱帶風暴。
- 7月17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費利西亞成為本季第三場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費利西亞強化成二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費利西亞成為本季第二場大型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費利西亞成為全季首場四級颶風。
- UTC凌晨0點:颶風費利西亞回落到三級颶風強度。
- UTC下午18點:颶風費利西亞減弱成二級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費利西亞弱化成一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費利西亞降級成熱帶風暴。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費利西亞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費利西亞消散。
- UTC凌晨0點:第一C號熱帶低氣壓在夏威夷群島西南方向海域發展形成。
- UTC下午18點:第一C號熱帶低氣壓消散。
- UTC早上6點: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吉列爾莫”(Guillermo)。
8月[編輯]
- 8月1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吉列爾莫成為本季第四場颶風。
- 8月2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吉列爾莫增強成二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吉列爾莫成為本季第三場大型颶風。
- UTC凌晨0點:颶風吉列爾莫達到四級颶風強度。
- UTC下午18點:颶風吉列爾莫成為本季首場五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吉列爾莫減弱成四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吉列爾莫弱化成三級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吉列爾莫減弱成二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吉列爾莫弱化成一級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吉列爾莫降級成熱帶風暴。
- UTC凌晨0點:第十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170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吉列爾莫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8月11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吉列爾莫重新達到熱帶風暴強度。
- UTC下午18點:第十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希爾達”(Hilda)。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希爾達強度回落為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希爾達消散。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吉列爾莫再度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吉列爾莫轉變成溫帶氣旋。
- 8月17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卡波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西南方向約830公里海域形成。
- UTC中午12點: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伊格納西奧(Ignacio)。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伊格納西奧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伊格納西奧轉變成溫帶氣旋。
- UTC中午12點: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形成。
- 8月26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標準並獲命名為希梅納(Jimena)。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希梅納成為本季第五場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希梅納快速強化成全季第四場大型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希梅納達到四級颶風標準。
- UTC凌晨0點:颶風希梅納強度減弱成三級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希梅納的強度急速滑落,從三級颶風直接降級成熱帶風暴。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希梅納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希梅納消散。
9月[編輯]
- 9月2日
- UTC下午18點:第二C號熱帶低氣壓在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洋面形成
- UTC凌晨0點:第二C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奧莉華”(Oliwa)。
- UTC下午18點:第十三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編南方向約60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 9月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奧莉華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布了針對這一天氣系統的最後一份公告。
- UTC早上6點:第十三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凱文”(Kevin)。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凱文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凱文消散。
- UTC中午12點: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以南約740公里洋面形成。
- UTC凌晨0點: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琳達”(Linda)。
- 9月1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琳達達到颶風標準。
- UTC中午12點:颶風琳達急速增強成本季第四場大型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琳達達到四級颶風強度標準。
- UTC凌晨0點:颶風琳達成為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第二場,也是最後一場五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夏威夷群島東南偏東方向約240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 UTC下午18點:颶風琳達的強度回落到四級颶風標準。
- 9月14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馬蒂”(Marty)。
- UTC早上6點:颶風琳達減弱成三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琳達弱化成二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琳達減弱成一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琳達降級成熱帶風暴。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馬蒂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形成。
- UTC下午18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諾拉”(Nora)。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馬蒂消散。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琳達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琳達消散。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諾拉升級成本季第七場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諾拉成為二級颶風。
- 9月19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諾拉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標準。
- UTC早上6點:颶風諾拉再度增強成二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諾拉迅速達到四級颶風強度標準,成為本季第六場大型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諾拉回落成三級颶風。
- UTC凌晨0點:颶風諾拉減弱成二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諾拉弱化成一級颶風。
- UTC早上6點30分:颶風諾拉以風力時速135公里強度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烏龜海灣(Bahía Tortugas)附近登入。
- UTC上午11點:颶風諾拉以每小時130公里風速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費爾南多(San Fernando)附近進行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登入。
- UTC下午18點:颶風諾拉降級成熱帶風暴。
- 9月2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諾拉迅速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了針對正在消散的熱帶低氣壓諾拉的最後一份公告。
- UTC中午12點: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特萬特佩克灣南部洋面形成。
- UTC下午18點: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奧拉夫”(Olaf)。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奧拉夫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以風力時速55公里強度在墨西哥瓦哈卡州薩利納克魯斯附近登入。
10月[編輯]
- 10月5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瓦哈卡州安赫爾港(Puerto Angel)以南約37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 10月6日
- UTC早上6點:第十八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寶琳娜”(Pauline)。
- UTC中午12點:第三C號熱帶低氣壓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洋面形成。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寶琳娜成為本季第八場颶風。
- UTC早上6點:颶風寶琳娜達到大型颶風強度,成為全季第七場、也是最後一場大型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寶琳增強成四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第三C號熱帶低氣壓消散。
- UTC下午18點:颶風寶琳娜回落成三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寶琳娜再度達到四級颶風標準。
- UTC凌晨0點:颶風寶琳娜急劇減弱並以每小時175公里風速登入墨西哥。
- UTC早上6點:颶風寶琳娜弱化成一級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寶琳娜降級成熱帶風暴。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寶琳娜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寶琳娜消散。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奧拉夫以風力時速50公里從曼薩尼約附近登入。
- UTC早上6點:第四C號熱帶低氣壓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海域形成。
11月[編輯]
- 11月1日
- UTC早上6點:第四C號熱帶低氣壓消散。
- UTC凌晨0點:第十九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西南偏南方向約925公里洋面形成。
- UTC中午12點:第十九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里克”(Rick)。
- 11月9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里克成為本季第九場、也是最後一場颶風。
- UTC中午12點:颶風裡克強化成二級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裡克減弱成一級颶風。
- UTC凌晨1點:颶風裡克以每小時135公里風速從墨西哥瓦哈卡州埃斯孔迪多港附近登入。
- UTC中午12點:颶風裡克降級成熱帶風暴。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里克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里克消散。
- 1997年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颶風季正式結束。
12月[編輯]
- 12月2日
- UTC中午12點:第五C號熱帶低氣壓在萊恩群島附近發展形成。
- UTC下午18點:第五C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柏加”(Paka)。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柏加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