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

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

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是一次較為不活躍的太平洋颶風季,一共形成了6場大型颶風。本季於1998年5月15日從東太平洋(西經140°以東的太平洋)、1998年6月1日從中太平洋(國際日期變更線到西經140°的太平洋)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形成的時間段。熱帶風暴阿加莎於6月11日形成,是本季首場風暴,颶風馬德琳則是最後一個熱帶氣旋,於10月20日消散。中太平洋的熱帶天氣活躍程度較低,只發現了一個熱帶低氣壓。有兩個在東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移動到了中太平洋,並且其中第一個進入時還處於颶風強度。

本季一共形成了13場獲得命名的風暴,低於每季15場命名風暴的平均值;不過全季一共有9場風暴達到颶風強度,這比平均值又要高1場,同時6場大型颶風也遠遠超過了3場的平均值。颶風季的活動性因熱帶輻合帶北移而受阻,熱帶輻合帶通常位於特萬特佩克灣以南,但這年卻北移到了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導致氣旋所處位置的海面溫度偏低,限制了全季形成風暴的數量。雖然1998年夏季一直有一個半永久性的反氣旋存在,使得大部分風暴都保持在海上,但仍有部分風暴因反氣旋的薄弱環節而對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構成威脅。除了颶風凱伊外,本季的所有風暴都源於東風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
  • 時間:1998年
  • 共形成:6場大型颶風
  • 發生時間 :1998年5月15日至11月30日
簡介,熱帶風暴阿加莎,第二E號,颶風布拉斯,熱帶風暴西莉亞,

簡介

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1998年5月至1998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1998年6月開始,至1998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颱風,並被列入1998年太平洋颱風季。在中東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xxE或xxC。

熱帶風暴阿加莎

6月8日,一股結構混亂的東風波穿越中美洲進入東太平洋。由於北面一個高壓脊的影響,東風波向西行進,並發展出大範圍環流。占主導地區的環流中心組織結構逐漸得到改善,對流變得更層次分明,並且有帶狀特徵逐漸發展。到6月11日清晨,中心已經與對流充分關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歸類為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分類時這片擾動天氣位於墨西哥阿卡普爾科西南偏南方向約765公里海域。
低氣壓的中心起初並不明顯,外流基本局限於環流的東半部分。低氣壓因此在之後數天裡都沒有得到顯著發展。之後,一股逼近的東風波與低氣壓融合,使得系統開始增強,組織結構得到改善。到了6月13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將其命名為“阿加莎”(Agatha)。風暴獲名時位於卡波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東南偏南方向約1050公里洋面。氣象部門預計,阿加莎接下來經過的水域水溫將出現下降,所以氣旋不會得以進一步強化。但風暴實際上卻得以迅速增強,發展出弧形對流帶將中心包裹起來,並於6月11日清晨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985公里海域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的最高強度。阿加莎的最高強度保持了約12小時,然後因進入水溫較低的洋面上空而逐漸減弱。6月15日,氣旋降級為熱帶低氣壓,並於一天后在太平洋開放水域上空消散。這場風暴自始至終沒有對陸地產生影響。

第二E號

幾天后,另一股熱帶擾動沿中美洲和墨西哥南海岸向西平行移動,對流開始逐漸組織起來,系統於6月19日晚在墨西哥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420公里洋面發展成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低氣壓時,氣旋保持著大規模且拉長的下層環流,並帶有部分帶狀特徵,但外流由於風切變的影響而受到限制。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起初預測低氣壓會增強,達到風力時速80公里強度,但也有兩個計算機模型預計氣旋會很快消散。由於受到墨西哥上空高壓脊的影響,低氣壓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同時也因風切變不斷增多而無法得到顯著發展。到了6月20日,環流中心已經部分暴露出來,並且位置也在大部分對流的東北方向,這表明風暴的強度較弱。低氣壓一度接近熱帶風暴強度,但其中的深層對流在系統進入水溫較低的海域後消退。6月21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了針對低氣壓的最後一份公告,稱低氣壓雖然仍保有層次分明的下層環流,但已經沒有關聯的對流存在。墨西哥西南部部分地區因這場風暴出現暴雨,局部最高降雨量達到141毫米。

颶風布拉斯

熱帶風暴布拉斯在沿墨西哥海岸平行移動的過程中繼續組織,其中的帶狀特徵有所增加,並於6月23日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555公里海域成為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的首場颶風。次日,颶風發展出衛星圖像上清晰可見的風眼,上層外流也變得更加明顯。布拉斯快速增強,於6月25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東南偏南方向約925公里洋面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25公里的最高強度。風眼周圍的對流溫度有所升高,布拉斯在其北面一個高壓脊的影響下轉向西進,但連續數天裡其風眼一直都清晰可見。6月28日,颶風因進入的海域水溫降低而減弱成熱帶風暴,再於6月30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一天后,由於中心附近缺少對流,氣象部門認定低氣壓已經消散。殘留的下層雲層漩渦持續了數天,於7月5日在夏威夷以南洋面經過後消散。根據美聯社的報導,米卻肯州因布拉斯而發生了一起土石流災害,導致4人死亡。但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認為,風暴的大部分對流都位於海上,所以這些人員喪生應該與這場颶風沒有關聯。阿卡普爾科官員因氣旋的威脅暫時關閉了港口。6月8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在穿越大西洋期間強度一直較弱,於6月19日進入東太平洋。東風波軸線上有對流區發展並組織起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6月20日開始採用德沃夏克分析法對其進行分析。系統的廣闊環流變得更層次分明,對流中的帶狀特徵也有所增加,6月22日,這片擾動天氣在特萬特佩克灣以南約925公里洋面發展成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在轉向氣流的影響下,低氣壓總體朝西北偏西方向前進。深層對流集中到中心附近,成為熱帶低氣壓約12小時後,系統在瓦哈卡州安赫爾港(Puerto Angel)以南約640公里海域強化為熱帶風暴布拉斯。

熱帶風暴西莉亞

7月1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向西移動,這一過程中由於強烈的風切變而無法得到進一步增強,並在7月11日穿越中美洲進入東太平洋。有對流帶沿東風波軸線發展出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7月13日開始採用德沃夏克分析法對位於特萬特佩克灣以南的東風波進行監控。系統的雲層格局很快變得混亂,擾動天氣區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7月16日,對流有所增加並組織成帶狀特徵;7月17日,系統在墨西哥曼薩尼約以南約240公里海域發展成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氣旋成為熱帶低氣壓後迅速組織,僅6小時後就增強為熱帶風暴西莉亞。風暴起初向西北方向移動,短暫對南下加利福尼亞州構成威脅。墨西哥政府為此於7月18日向拉巴斯以南地區發布了熱帶風暴警告。此後不久,西莉亞因中到上層反氣旋的影響轉向西北偏西,從卡波聖盧卡斯西南偏南方向約240公里處掠過。7月19日,風暴達到風力時速95公里的最高強度,然後因進入水溫較低的海域上空而導致對流消退。7月20日,系統降級為熱帶低氣壓,並於7月21日清晨在海上消散,始終遠離墨西哥海岸線。
系統尚處熱帶擾動階段時沿墨西哥海岸產生了局部暴雨。該國有關部門將阿卡普爾科港口暫時向小型漁船和休閒船隻關閉,並建議大型船隻謹慎出行。沒有出現因這場風暴造成破壞的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