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南方震盪

聖嬰─南方震盪

聖嬰-南方震盪是發生在橫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一種準周期氣候類型,大約每5年發生一次。南方震盪是指東太平洋赤道區域海面溫度(聖嬰事件時變暖,反聖嬰事件時變冷)和西太平洋赤道區域的海面上氣壓的變動。

這兩種變動是相互聯繫的:東太平洋的暖洋階段,即聖嬰,伴隨著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氣壓;東太平洋的變冷階段,即反聖嬰,伴隨著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氣壓。導致這種變動的機制仍在研究中。

這種氣候類型變動的極端時期,即聖嬰和反聖嬰事件,會在世界很多區域引起極端的天氣(比如洪水乾旱)。依靠農業和漁業的開發中國家,特別是太平洋沿岸的國家,所受影響最大。聖嬰-南方震盪比較流行的稱呼常常省略為聖嬰。聖嬰是西班牙語,意指“小男孩”,指的是聖子耶穌,因為南美太平洋的變暖時期通常都在聖誕節附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嬰-南方震盪
  • 外文名: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 縮寫:ENSO
  • 定義:發生在太平洋的一種準周期氣候
  • 起源於:西班牙語
  • 所屬學科:大氣學
命名,聖嬰事件,南方震盪,成因,影響,ENSO和全球暖化,

命名

早期學者以為兩現象各自獨立,但近年來的研究漸漸闡明其關係是一體的兩面,故以聖嬰-南方震盪現象稱之,學界一般通用縮寫ENSO。

聖嬰事件

海水變暖的範圍主要為太平洋東部與中部的熱帶海洋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
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聖嬰;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聖嬰事件。

南方震盪

南方震盪為聖嬰現象在大氣的對應關係,不過早期學者並不了解這點。所謂的“濤動”(oscillation)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處之氣壓變化,最早由英國氣象學家沃克(Gilbert Walker)於20世紀初期發現並提出。
南方震盪的強度由所謂的“南方震盪指數”(英語: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評估之,也就是選定大溪地與澳洲達爾文兩地作為東、西太平洋的代表地,指數指出了兩地之氣壓差距。
當聖嬰現象時其值為負,意指大溪地(東)氣壓低於達爾文(西)。

成因

ENSO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海洋底部的涌升流補充,由於底層海水溫度較低,因此使表面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東風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ENSO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與澳洲氣壓上升;
大溪地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③南太平洋的信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⑤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乾燥和有乾旱的地方降雨。;
⑥西太平洋爆發西風,能量由海洋由西向東傳遞,可看到斜溫層深度的波動變化;

影響

ENSO規模顯著的年分:1790-1794、1828、1876-1877、1891、1925-1926、1982-1983、1997-1998、2014-2016。
近年、但規模較小的年分:1986-1987、1991-1994、2002、2004、2006、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之一,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ENSO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公尺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公分。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亦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之一,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美洲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則持續乾旱並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聖嬰現象緊接1991-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
同時,ENSO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特別的是,在聖嬰現象發生當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強大的颱風和颶風。例如: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當年就曾出現十個威力達到等級最高的五級颱風,在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也出現兩個等級最高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琳達和颶風圭勒摩。
2002年太平洋颶風季三個等級最高颶風和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四個等級最高的五級颱風。以及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威力超過1997年琳達颶風的:颶風帕翠莎。

ENSO和全球暖化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聖嬰事件的數目有所增加,而反聖嬰事件的數目卻在減少。我們可能還需要觀察ENSO更長的時間以發現穩定的變化,我們還不清楚這到底是隨機的波動,或是ENSO的正常變化規律,還是由走向全球暖化的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
對歷史數據的研究表明,最近的聖嬰的變化很可能和全球暖化有關。比如,一個最近的研究顯示,即使減去十年際變化率的正影響後再看ENSO的趨勢,觀測數據中的ENSO變率的幅度仍然顯示在增加,在過去50年裡最大增加了60%。
如今還不是很確定ENSO在將來會如何變化,不同的模式得出了不同的預測結果。可能觀測到的更強更頻繁的聖嬰事件只是發生在全球暖化的早期階段,然後(比如在海洋低層也變暖後),聖嬰將可能變得要弱些。也有可能,影響ENSO的各種因素的最後效果被最終相互抵消。要想更好的預測ENSO的將來變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ENSO被認為是地球氣候的一個潛在的臨界元素(tipping eleme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