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季》(Hurricane Season)是一部文學作品,由費爾南達·梅爾喬(Fernanda Melchor) 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颶風季
- 外文名:Hurricane Season
- 作者:費爾南達·梅爾喬
- 所獲獎項:2020年布克國際文學獎
《颶風季》(Hurricane Season)是一部文學作品,由費爾南達·梅爾喬(Fernanda Melchor) 著。
1950年大西洋颶風季是大西洋颶風資料庫中對大西洋盆地生成風暴命名的第一個大西洋颶風季,所使用的名稱來自海陸軍聯合拼音字母,第一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名為“艾伯”(Able,指代“A”),第二個為“貝克”(Baker,指代“B”),以此...
2020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太平洋颶風季從5月至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6月開始,至11月結束。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即美國西海岸),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
1988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活躍程度屬中等水平,但卻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大西洋颶風季,共有多達15場熱帶氣旋直接對陸地產生影響。颶風季從1988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
1994年大西洋颶風季於1994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時間段。整個颶風季一共產生了7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旋,其中有三個達到颶風強度,這兩個數量都低於大西洋...
1983年大西洋颶風季從1983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這樣的日期界定了傳統上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時間段。這次颶風季的活躍度創下53年來大西洋颶風季的新低,一共只形成七個熱帶低氣壓,其中四個達到...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有紀錄以來最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屢次打破此前紀錄。此颶風季的破壞甚廣,最少2,280人在該季風暴中喪生,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在該季七個大型颶風中,有五個以大型颶風的強度登入,包括:颶風丹尼斯(...
大西洋颶風資料庫(Atlantic hurricane database,簡稱HURDAT)正式確認1911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形成了6個熱帶氣旋,其中三個達到了颶風強度,最大持續風速在每小時121公里或以上。該季的第三個颶風最為強烈,其中心最低氣壓低至972毫巴(...
2015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15年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設下大西洋的熱帶氣旋季為六月至十二月期間。 大西洋颶風季的編號為AL取L一字,並且大西洋的氣旋命名機構為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英語:NHC)...
2014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1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颶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大西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大西洋颶風季的編號為AL取L一字,並且大...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此季是自2001年大西洋颶風季以來首次沒有颶風登入美國。該季從2006年6月1日開始,至2006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2005年大西洋...
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太平洋颶風季從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17年6月開始,至2017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即美國西海岸)...
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15年6月開始,至2015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
1941年大西洋颶風季是1941年的一段有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時期,這段時期相對來說不算活躍,一共只有六個已知的風暴。本季於1941年6月16日正式開始,1941年11月1日結束。本次颶風季總計造成63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000萬美元(1941...
1850年大西洋颶風季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建立的大西洋颶風資料庫中未予收錄的最近一個大西洋颶風季。雖然這年的氣象記錄很少,而且總體上有欠完整,但相應數據仍然表明有三場熱帶氣旋對陸地構成顯著影響,每一場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其中...
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16年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於赤道以北及145°W經線以東,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被列入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被...
2019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19年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本初子午線以西的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於赤道以北及145°W經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被列入2019年太平洋颶風季。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設下大西...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該季原定從2008年6月1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盆地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由於熱帶風暴Arthur在5月31日形成,所以此季提早了一天開始。颶...
颶風季 《颶風季》(Hurricane Season)是一部文學作品,由費爾南達·梅爾喬(Fernanda Melchor) 著。獲獎記錄 2020年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該季從2007年6月1日開始,至2007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盆地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颶風預測 每個颶風季開始前,著名颶風專家 Philip J. Klotzbach 及 ...
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1995年5月至1995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1995年6月開始,至1995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
2022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22年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本初子午線以西的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於赤道以北及145°W經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被列入2022年太平洋颶風季。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設下大...
1999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1999年5月至1999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1999年6月開始,至1999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
颶風埃塔(英語:Hurricane Eta,美國國家颶風中心:29L)為2020年北大西洋颶風季第28個被命名的風暴。颶風“埃塔”於2020年11月4日凌晨登入尼加拉瓜東北部沿海,登入時中心最大風力有17級(61米/秒)。颶風“埃塔”已造成中美洲6...
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周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09年5月15日開始,至2009年11月30日結束[1];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09年6月1日開始,至2009年11月30日結束[2]。颶風季預測 2009年5月21日,美國國家...
1991年大西洋颶風季是24年來首個沒有任何一場颶風是由東風波發展而成的大西洋颶風季,而大部分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的源頭都是東風波。本次颶風季於6月1日正式開始,持續到11月30日結束。由於整個大西洋上空的風切變以往年要高,這一颶風...
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4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
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4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
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3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
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71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