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中國通貨膨脹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1986年至1988年通貨膨脹周期。
背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80年代末中國通貨膨脹
- 具體事件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1986年至1988年通貨膨脹周期。
簡介,過程,擠兌和搶購風潮,結束,
簡介
從1984年第四季度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信貸發放過猛。中央曾試圖以行政手段控制信貸發放,但未能奏效。198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提出了“軟著陸”,即不是通過一年,而是通過數年,緩解經濟過熱,不再像1981年一樣通過大砍基建項目從而在短時間內緊急調整經濟。經過1986年、1987年兩年,經濟環境從緊張逐步放鬆,經濟既獲得降溫,又沒有出現衰退。1987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國民收入增長10%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7%以上,農業增長近6%,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7.3%。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從原來的計畫經濟體制向一定程度的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商品價格實行價格雙軌制,即一部分商品價格由國家計畫控制,另一部分商品價格由市場決定。由國家控制商品價格帶來的問題是一方面國家需要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用於城市農副產品等的價格補貼,另一方面工資過低,購買力不強,而企業生產又沒有積極性,無法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改革從而獲得競爭力。這導致國家、企業和人民三方面都不滿意。同時,一部分人利用價格雙軌制進行投機,以各種手段通過低價囤積國家計畫控制內的產品,再以高價在市場出售,牟取暴利,既影響國家控制價格,又造成市場不穩定,價格波動。
1988年市場上物價不斷上漲,而價格扭曲問題並沒有根本緩解,官倒等現象引起人民不滿。中共中央高層遂於1988年5月提出進行價格闖關,準備以物價上漲一定水平為代價,有計畫地全面調整價格,改變價格嚴重扭曲的現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剛剛通過價格改革方案,具體實施方案尚未制訂,改革出台時間尚未確定之時,國內新聞媒體便開始大張旗鼓地宣傳。一時間,社會普遍流行“物價漲一半,工資翻一番”的傳言,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迅速增長,而政府又沒有承諾保值儲蓄。在這種情況下,1988年夏季,各地銀行發生了擠兌風潮,各類商品遭到搶購。一些商店和企業趁機漲價,而銀行儲蓄比預計減少了400億元人民幣,銀行不得不通過大量印製人民幣來紓緩困境。由此,已經存在的通貨膨脹進一步嚴重。
過程
1988年初,CPI增長達到拐點。在1986年至1988年的通貨膨脹周期中,月度CPI自1987年1月超過5%,至1989年2月達到最高值28.4%,前後共26個月。1988年1月CPI同比增長9.4%,是此輪通貨膨脹周期的拐點。
擠兌和搶購風潮
價格改革準備實施的訊息在社會上傳開後,城市和農村普遍出現了擠兌和搶購風潮。
銀行的各類儲戶蜂擁擠兌,銀行紛紛告急。在湖北某縣,銀行因無錢給儲戶,銀行櫃檯被儲戶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