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中國通貨膨脹

1980年代末中國通貨膨脹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1986年至1988年通貨膨脹周期。

背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80年代末中國通貨膨脹
  • 具體事件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1986年至1988年通貨膨脹周期。
簡介,過程,擠兌和搶購風潮,結束,

簡介

從1984年第四季度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信貸發放過猛。中央曾試圖以行政手段控制信貸發放,但未能奏效。198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提出了“軟著陸”,即不是通過一年,而是通過數年,緩解經濟過熱,不再像1981年一樣通過大砍基建項目從而在短時間內緊急調整經濟。經過1986年、1987年兩年,經濟環境從緊張逐步放鬆,經濟既獲得降溫,又沒有出現衰退。1987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國民收入增長10%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7%以上,農業增長近6%,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7.3%。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從原來的計畫經濟體制向一定程度的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商品價格實行價格雙軌制,即一部分商品價格由國家計畫控制,另一部分商品價格由市場決定。由國家控制商品價格帶來的問題是一方面國家需要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用於城市農副產品等的價格補貼,另一方面工資過低,購買力不強,而企業生產又沒有積極性,無法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改革從而獲得競爭力。這導致國家、企業和人民三方面都不滿意。同時,一部分人利用價格雙軌制進行投機,以各種手段通過低價囤積國家計畫控制內的產品,再以高價在市場出售,牟取暴利,既影響國家控制價格,又造成市場不穩定,價格波動。
1988年市場上物價不斷上漲,而價格扭曲問題並沒有根本緩解,官倒等現象引起人民不滿。中共中央高層遂於1988年5月提出進行價格闖關,準備以物價上漲一定水平為代價,有計畫地全面調整價格,改變價格嚴重扭曲的現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剛剛通過價格改革方案,具體實施方案尚未制訂,改革出台時間尚未確定之時,國內新聞媒體便開始大張旗鼓地宣傳。一時間,社會普遍流行“物價漲一半,工資翻一番”的傳言,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迅速增長,而政府又沒有承諾保值儲蓄。在這種情況下,1988年夏季,各地銀行發生了擠兌風潮,各類商品遭到搶購。一些商店和企業趁機漲價,而銀行儲蓄比預計減少了400億元人民幣,銀行不得不通過大量印製人民幣來紓緩困境。由此,已經存在的通貨膨脹進一步嚴重。

過程

1988年初,CPI增長達到拐點。在1986年至1988年的通貨膨脹周期中,月度CPI自1987年1月超過5%,至1989年2月達到最高值28.4%,前後共26個月。1988年1月CPI同比增長9.4%,是此輪通貨膨脹周期的拐點。

擠兌和搶購風潮

價格改革準備實施的訊息在社會上傳開後,城市和農村普遍出現了擠兌和搶購風潮。
銀行的各類儲戶蜂擁擠兌,銀行紛紛告急。在湖北某縣,銀行因無錢給儲戶,銀行櫃檯被儲戶掀翻。
各大中城市均發生了嚴重搶購。時值盛夏,杭州市市民搶購毛衣毛褲;氣候溫和的昆明市,人們搶購通常滯銷的電風扇廣州市有位女市民搶購了10箱洗衣粉;南京市有位市民搶購了500盒火柴武漢市有位市民搶購了200公斤食鹽。在瘋狂的搶購風潮中,商品價格不斷攀升。時任國家物價局局長的成致平說,“1斤裝茅台酒從每瓶20塊躥到300多塊,汾酒從8塊漲至40塊,古井貢酒從12塊漲至70塊,中華煙從每包1.8元漲至十來元。”中國價格協會會長王永治說,“人們都瘋了,見東西就買,不管需要不需要,也不在意質量好壞,冰櫃有冷氣就要,電視機出圖像就抱。”
農村也發生的爭相收購農副產品的風潮。四川省合川縣銅梁縣潼南縣武勝縣等地,一些單位和個人競相抬價搶購蠶繭,使國營收購站不得不提高收購價格。合川縣太和區蠶繭收購價達到了每公斤12.8元,比四川省規定的最高收購限價高了將近一倍。1988年6月8日,部分國營收購站因資金匱乏,不得不暫停收購蠶繭

結束

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確定從1988年9月10日開始,對城鄉居民個人3年以上定期儲蓄存款實行保值貼補。保值儲蓄的實施,有效地緩解了因通貨膨脹預期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
1988年9月,中央決定實行治理整頓治理整頓實施後,國家經濟局面發生了新的變化。國務院採用行政手段控制價格和基本建設,並取消了一些已經實施的放開搞活企業的改革措施,收回了中央下放到地方和企業的一些權力。最終,通貨膨脹受到遏制,但是也隨之出現了“經濟滑坡、市場疲軟、生產停滯”的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