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二戰後第四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由第一次石油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 發生時間:1973年11月 至 1975年
  • 發生地點:全球
  • 主要人物: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
事件背景,事件原因,事件結果,社會評價,

事件背景

二戰後的第三次世界經濟危機過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都進入了周期性的高漲階段。但高漲為時不長,而且資本主義世界一系列經濟矛盾變得嚴重尖銳,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物價持續上漲,以美元為支柱的資本主義國際貨幣體系陷於瓦解和以中東石油生產國為代表的發展中民族主義國家反對帝國主義經濟掠奪的鬥爭空前加強等。
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1973年底,危機最終爆發了。

事件原因

(1)美元在世界範圍內流動過剩。
(2)凱恩斯主義政策的過度使用。
(3)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

事件結果

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現象。
這次危機使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深受其害,社會經濟發展遭到巨大打擊。
這次危機也標誌著戰後第三個資本主義周期的結束和第四個資本主義周期的開始。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從此發展速度變慢和出現停滯現象。

社會評價

這一次經濟危機的主要特點有:
(1)各國危機的同期性顯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普遍持續地、大幅度地下降。1973年11月至1974年9月,各國相繼進入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8.1%,日本高達20.8%;
(2)企業破產嚴重,股票行情慘跌。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1974年12月上旬比1973年1月下跌將近一半,英國的股票價格指數跌幅更大(72%),超過了30年代大危機時的跌幅(52%)。1975年美國全國失業人數達780萬人;
(3)固定資本投資減少,房屋建築投資下降更烈。1974—1975年兩年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全部私人投資,按固定價格計算減少10.1%,其中房屋建築投資下降32.5%;
(4)物價普遍繼續上漲,國際貿易情況惡化,很多國家出現巨額國際收支逆差貨幣危機進一步加深。危機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合計的出口和進口實物量分別減少7.2%和11.6%,貿易入超和國際收支逆差共達203億美元和392億美元;
(5)這次危機的廣泛性、深刻性和持續性都超過戰後的前三次危機,它是戰後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之一。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8.1%,其中鋼和小汽車產量分別減少14.5%和18.6%;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全失業人數1975年達1500—1850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