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奎文閣是
孔廟主體建築之一,原來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書樓,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又重修。“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中記“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
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後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廟建奎文閣。
丹麥歷史
丹麥遙尊英格蘭。
巴西爾二世
被稱為“保加利亞人的屠夫”,拜占廷皇帝
巴西爾二世,終於將保加利亞併入拜占廷,但允許其自治。自立國便與拜占廷作戰、前後纏鬥3個世紀的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滅亡。
出生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北宋畫家。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
永泰鄉)人。舉進士,歷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豐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稱"文湖州"。操韻高潔,能詩文,善篆、隸、行、草、飛白,初學草書十年,未得用筆之法,後見道上斗蛇,遂悟其妙。尤長於畫竹,畫竹葉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重寫生,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時往觀察,畫竹益精,有"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的美譽。蘇軾和他是中表親,畫竹受其影響,嘗題贊與可《梅竹石》:"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文而醜,是為三益之友。"說他下筆"能兼眾妙"。黃庭堅題其《竹上鸜鵒》有"功破造化窟"之語。後人畫竹多宗之。元代
吳鎮,蒐集學文同畫竹技法的宋元畫家二十五人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亦善畫古木老槎,具"槎牙勁削"之致。偶寫山水,黃庭堅謂:"瀟灑大似
王摩詰,而功夫不減關仝。"傳世作品有《墨竹圖》軸,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墨竹圖》卷,絹本,書款"與可",元人曾將其與蘇軾《枯木竹石圖》卷裝幀成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又《墨竹圖》軸,絹本,無款,有二印:"靜閒室"、"文同與可",藏廣東省博物館。著有《丹淵集》。
文同死後葬在
梓州永泰縣新興鄉新興里(今鹽亭縣
永泰鄉)。解放前其墓尚存。上世紀八十年代,鹽亭縣重修文同墓,以資紀念。
呂公著
呂公著(1018~1089年),字晦叔,宰相
呂夷簡次子。宋代宰相。死葬新鄭。少年時期勤奮好學,以致廢寢忘食,遇事深思熟慮,行動果斷。他的父親頗為驚喜,認為兒子將來必定成為
國家棟樑之材。因為父親的功勞補官奉禮郎(管理君臣牌位,侍奉皇上祭祀之禮)。後考中進士,任潁州(今安徽阜陽)通判。和郡守
歐陽修成為好朋友,經常商討學問。後來,
歐陽修出使
契丹。
契丹的國王問貴國的著名學者是誰,
歐陽修首先推舉
呂公著。又升任吏部判選官員,
宋仁宗獎勵恬淡退讓,賜給他五品官服一套,以崇文院檢討同判太常寺。壽星觀中營造供奉真宗遺像的神殿,公著說:“供奉先帝真宗的神殿已有三處,現在還要建造,奉祀還不夠豐盛嗎?”晉升知制誥,他再三推辭。後改任天章閣待制(專門收藏真宗御製文書)兼侍讀。
宋英宗親政後,
呂公著升任龍圖閣直學士,掌管太宗典籍圖畫。當時朝議追崇英宗生父濮王典禮。濮王本為仁宗堂兄,有人認為英宗過繼給仁宗,應稱他的生父為皇伯考。公著說:“這是真宗稱太祖的稱號,怎么能夠再轉給英宗?”及下詔“稱親”,公著又提出不同意見,說“稱親”有兩個父親的嫌疑。御史中丞呂晦在議論追崇濮王中,因為辱罵了
歐陽修被罷官,公著上奏說:“陛下即位以來,虛心納諫的風範沒有彰顯過,並多次把進諫的言官罷官,怎么能夠向天下展示納諫風範?”英宗不聽。公著請求補任外官,
英宗說:“你是朕的重臣,怎么能離開朕呢?”他不斷請求,英宗只好讓他出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知州。
高麗靖宗
歷史記載
遼出師高麗不利
開泰七年(1018),遼括馬給東征軍。十月,以
東平郡王蕭排押為都統,殿前都點檢蕭虛列為副都統,東京留守
耶律八哥為都監,討伐高麗。仍告諭高麗守吏,能自動率眾降服者,可獲厚賞;堅壁相拒者,將追悔莫及。十一月,
蕭排押攻高麗興化鎮。高麗派平章事
姜邯贊為上元師,大將軍姜民瞻副之,率大軍防禦。高麗軍先在山谷設埋伏襲擊遼師,遼師交戰不利,趨王城。
姜邯贊派援兵至,遼師乃大掠而去。十二月,兩軍戰於茶、陀二河間,遼師失利,
天雲、右皮室二軍沒溺者甚眾,將官
阿果達,酌古等戰死。次年春,
蕭排押等率部自高麗還遼,以出師失律,數其罪而釋之。八月,遼又派郎君易不呂等率諸部兵會大軍討代高麗。
宋減免受災地區賦稅
天禧二年(1018)四月,宋免除遭受蝗旱災害地區的上年夏秋二稅及借欠的糧種;當年
夏稅減免十分之三,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濰(今山東濰坊)、青(今山東益都)、密(今山東諸城)等地則免去十分之四,並且不得變動固有的納稅地點和品種,增加稅戶負擔。
通鑑記載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天禧二年(遼開泰七年)
春,正月,乙未朔,永州大雪,六晝夜方止。江陵溪魚皆凍死。
己亥,以
趙安仁為御史中丞兼尚書右丞。左右丞兼中丞始此。
辛亥,辛元符觀、資善堂,宴從臣及壽春郡王府官屬,出御製賜壽春郡王《恤黎民》等歌、《元符觀》、《資善堂》等《記》、《頌》,並出壽春郡王詩什、
筆翰示宰相。
戊午,王飲若等上《天禧大禮記》四十卷。
己未,詔:“諸路災傷州軍並設粥,賤糶官粟,以惠貧民。”
是月,遼主如達離山。
二月,乙丑朔,遼主拜日,如渾河。
丁卯,以
昇州為江寧府,置軍曰建康;命皇子壽春郡王為節度使,加太保,封升王。先是宰臣屢請早議崇建,帝謙讓久之,固請再三,乃許。
戊辰,以壽春郡王友
張士遜、
崔遵度並為升王府諮議參軍,左正言、直史館
晏殊為記室參軍。
庚午,右正言劉煜請自今言事
許升殿面對,從之。壬午,對右正言劉煜、魯宗道於承明殿,凡八刻。
三月,壬寅,帝謂宰臣曰:“近日疆陲肅靜,民亦安阜。”向敏中對曰:“邊境雖安,而兵數未減,慮多冗費。”帝曰:“今京師兵可議裁減,存其精銳。”敏中等曰:“軍額漸多,農民轉耗。近準詔已住召募,或斥去疲老,則冗食漸少。”帝曰:“卿等宜講求經久也。”
丙午,遼烏庫節度使
蕭普達討德?寽勒部之叛
命者,滅之。
甲寅,右正言魯宗道言:“大辟罪如婺州訛言者,望自今精加
案覆。”帝出其狀以示輔臣,且曰:“自今當詳議者,更加審細,貴無濫也。”
宗道每月風聞,多所論列,帝意頗厭其數。宗道因對,自訟曰:“陛下所以
任臣者,豈欲徒事納諫之虛名邪?臣竊愧尸祿,請得罷斥!”帝慰諭良久。它日念之,因題壁曰“魯直”。
丙辰,詔:“州縣先貸貧民糧種,止勿收。”
夏,四月,丙寅,遼賑川州、饒州飢。辛未,賑中京貧乏。
癸酉,遼禁匿名書。
乙亥,詔:“江、淮方稔,宜令更留糧儲三二百萬右,以充軍食,免其擾民。”
庚寅,降天下死罪一等,流以下釋之。災傷地分,去年夏秋稅及借糧種悉與除放,今年
夏稅免十之三,大名府、登、萊、濰、密、青、渭州免十之四,不得折變支移。欠負物色未及依限
科校,候豐熟日漸次催納。諸處造上供物,追集百姓工匠,有妨農業,並令權罷;如系供軍切要者,候次年裁奏。
閏月,癸卯,知樞密院事馬知節,罷為彰德軍留後,留京師。
戊申,獎州團練使
李溥坐貪猥責授忠正節度副使。初,黃震發溥奸贓,遣御使鞫治,得溥私役兵健為姻家吏部侍郎林特起宅,又附官船販鬻材木,規取利息,凡十數事;未論決,會赦,有司以
特故不窮治,大理寺詳斷官考城
劉隨請再劾之,卒抵溥罪。隨嘗為
永康軍判官,軍無城堞,伐木為柵,壞輒易之,頗困民力。隨令環植柳數十萬侏,使聯屬為界,民得不擾。屬縣令受贓鬻獄,隨劾之;益州李士衡因為令請,隨不從。士衡怒,奏隨苛刻,罷歸。初,西南夷市馬入官,苦吏誅求,隨為繩案之。既罷,夷人數百訴於轉運使曰:吾父何在?”事聞,乃得調。
壬子,遼以蕭進忠為彰武軍節度使兼五州制置。
皇城
司言拱聖營西南真武祠泉涌祠側疫,癘者飲之,多愈。甲寅,詔即其地建祥源觀。士女
徒跣奔走瞻拜,判度支句院河南
任布言不宜以神怪炫愚俗,不報。
戊午,吐蕃遣使言於遼,凡朝貢之期,乞假道夏國;遼主從之。
五月,甲子,太尉、尚書令兼中書令徐王元偓薨。帝臨奠慟哭,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鄧王,謚恭懿。
丙寅,遼封皇子宗真為梁王,
宗元永清軍節度使,宗簡右衛大將軍,宗願左驍騎大將軍,宗偉右衛大將軍,皇侄宗范昭義軍節度使,宗熙鎮國軍節度使,宗亮絳州節度使,宗弼濮州觀察使,宗奕曹州防禦使,宗顯、宗肅皆防禦使。
遼以張儉守司徒兼政事令。
右正言劉煜言:“前世傳聖水者皆詭妄不經。今盛夏亢陽,不宜興士木以營不急。”疏入,不報。
丙戌,河陽三城節度使張旻言:“近聞西京訛言,有物如帽蓋,夜飛入人家,又變為大狼狀,微能傷人。民頗驚恐,每夕皆重閉深處,至持兵器捕逐。”迢設祭醮禳禱。
六月,乙未,以宣徽北院使、同知樞密院事曹利用知樞密院事。
乙巳,京師民訛言帽妖至自西京,入
民家食人,民聚族環坐,達旦叫噪,軍營中
尤甚。詔立
賞格募告為妖者。既而得僧天賞、術士耿概、
張崗等,鞫之,並棄市。然訛言實無其狀。時自京師以南,皆重閉深處,知應天府王曾令夜開里門。敢倡言者即捕之,妖卒不興。
辛亥,有彗出北斗,凡三十七日沒。
秋,七月,甲子,遼主命翰林待詔陳昇寫《南徵得勝圖》於上京五鸞殿。
壬申,以星變赦天下流以下罪,死罪減一等。
詔:“自今鎖廳應舉人,所在長吏
先考藝業,合格即聽取解;如至禮部不及格,當停見任;其前後考試官舉送長吏,並重置其罪。”
甲戌,以刑部侍郎、知青州李士衡為三司使。帝作《寬財利論》賜士衡,士衡請刻聖制於本廳,從之。士衡方進用,
王欽若害之。會帝論時文之弊,欽若因言:“
路振,文人也,然不識體。”帝曰:“何也?”曰:“士衡父誅死,而振為
贈告,乃曰‘世有顯人’。”帝頷之,士衡以故不大用。
八月,丁酉,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不允;表三上,許之。
先是知梧州
陳執中上《復古要道》三篇,帝異而召之。帝時已屬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儲者。執中既至,進《演要》三篇,以早定根本為說。翼日,帝以它疏示輔臣,皆贊曰:“善!”帝指其袖中曰:“更有善於此者。”出之,即《演要》也。因召對便殿,勞問久之。尋擢為右正言。執中,恕之子也。
癸卯,詔:“
前歲上聖號冊寶所賜酺,今秋
豐稔,可追行之。”
甲辰,立升王受益為太子,改名禎,大赦天下。
乙巳,以翰林學士
晁迥為冊立皇太子禮儀使,命秘書監
楊億撰皇太子冊文,知制誥
盛度書冊,陳堯咨書寶。
壬子,以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帝初欲授迪太子太傅,迪辭以太宗時未嘗立保傅,乃止兼賓客,而詔皇太子禮賓客如師傅。有殿侍
張迪者,春坊祗候,太子不欲其名與賓客同,改名克一。迪奏其事,帝喜,以告輔臣。
詔:“中書、門下五品,尚書省、御史台四品,諸司三品,見皇太子,並答拜,自餘受拜。”
癸丑,帝作《元良箴》賜皇太子,又作詩賜賓客而下。
甲寅,楚王元佐
加興元牧,徐國、
邠國、宿國三長公主俱進加封號。
丁巳,詔皇太子月給錢二千貫。
禮儀院言:“至道中,敕百官於皇太子稱名,
宮僚稱臣;續準敕,依皇太子所請,宮僚止稱名。”詔如至道之制。
九月,丁卯,御天安殿冊皇太子。
壬申,三司假內藏銀十萬兩。
戊辰,遼主詔:“內外官因事受賕,事覺而稱子孫僕從者,禁之。”
庚午,遼主錄囚。括馬給東征軍。
庚辰,御正陽門觀酺,凡五日。帝作《稼穡倍登詩》、《欹器》、《戒酒》二論示輔臣。
祥源觀成,觀宇凡六百一十三區。
是月,遼主駐土河川。
冬,十月,遼名中京新建二殿曰延慶,曰永安。
癸丑,左諫議大夫孫奭言:“茶法屢改,非示信之道,望遣官重定經久之制,即詔,奭與三司詳定,務從寬簡。未幾,奭出知河陽,事遂止。
奭初自
密州代還,時方置天慶等節,天下設齋醮,張燕,費甚廣。奭請裁省
浮用,不報。
丙辰,遼以
東平郡王蕭巴雅爾為都統,殿前都點檢蕭庫哩副之,東京留守耶律巴格為都監,伐高麗。仍諭高麗官吏能率眾自歸者厚資,堅壁相拒者
追悔無及。
十一月,己未,以翰林學士
晁迥為承旨。時朝廷數舉
大禮,詔令多出迥手。嘗夜召對,帝令內持御前巨燭送歸院。
壬戌,遼以
呂德懋知吏部尚書,楊又元知詳覆院,劉慎行為彰武軍節度使。
乙亥,起居舍人呂夷簡言:“澶、魏豐熟,望出內藏錢二十萬貫市芻糧。”從之。
遼蕭巴雅爾攻高麗興化鎮,高麗遣其臣
姜邯贊、姜民瞻御之。先期設伏山谷,以大繩貫牛皮塞城東大川以待之,遼師至,決塞發伏。遼師戰不利,
巴雅爾乃由慈州
直趨王城。進至新恩縣,去王城百里,邯贊等遣兵來援,
巴雅爾度王城不可下,乃大掠而還。十二月,師至茶、陀二河,邯贊等追兵大至。諸將皆欲使高麗渡兩河而後擊之;都監巴格獨以為不可,曰:“敵若渡兩河,必殊死戰,此危道也,不若戰於兩河之間。”
巴雅爾從之。及戰,高麗以強弩夾射,
相持未決,忽風雨自南來,旌旗北指,高麗兵乘勢攻之,遼師大敗,
巴雅爾委甲仗而走,詳袞多戰死,
天雲及皮室二軍
傷陷略盡。
參知政事
張知白與宰相
王欽若論議多相失,因稱疾辭位,丙午,罷為刑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知天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