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規模
龜山寺,位於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龜山院前村南屏峰腳下。鼎盛時期,龜山禪寺規模宏大(占地面積約三百畝),氣勢恢宏,名揚四方,散布各地的信徒無數,在閩東乃至福建佛教界中享有崇高地位。「一龜(龜山禪寺)、二鳳(周寧方廣寺)、三支提(霍童支提寺)」的說法,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僧人三百有餘,良田一千多畝,年收田租數千擔;下轄大小寺院眾多、範圍極廣,「凡能聽到龜山禪寺鐘聲的周邊寺觀,皆歸其管轄。」當時福安甘棠寺、赤溪廣教寺及八都際山寺等數十座寺廟均為龜山禪寺下院亦或分寺。
聲揚四海的龜山禪寺,引來歷朝歷代官宦、翰林學士、游僧、道士及民眾不避艱險「一路崎嶇步步慳」來此「持香謁二禪」,「了得寸心緣」。宋代大儒朱晦庵(朱熹),晚年來閩遊歷時,曾迷戀於龜山的奇麗、靜馨,沈醉於禪林之中,盡享林泉樂趣,並在此開壇講學,發出了「亭挹小南屏,遙聯御經閣,四時發清興,還爾林泉樂。」之感嘆(此詩刻於龜山禪寺後的「白雲亭」上,今亭已廢)。邑人姚望在龜山盡興之餘留下了「萬山深處遠輪蹄,古寺『雍熙』詔賜題,坐望竺乾諸佛近,徒憑菌閣十方低。靈岩頻見元猿度,琪樹應招白鶴棲。不覺勝游天已晚,一痕新月印前溪。」的佳句。
禪寺由來
龜山禪寺的來歷,源於蔡、柳禪師「攜缽尋勝」之傳說。
傳聞唐太和中期,有蔡、柳二禪師攜帶鐵缽、銅瓶遍尋幽勝,其師授法旨:逢龜則止。二禪師來到龜山,驚羨於此地奇麗風景,決心「吾居此矣」,遂在龜山建寺傳經講法,於是有了後來的龜山禪寺。
蔡、柳禪師「逢龜則止」,一為其師授旨,二為留戀龜山「萬山深處遠輪蹄」,「四周能容千萬家」之勝境。另一方面,蔡、柳禪師逢龜則止,建寺傳經,更為龜山增添了幾分禪機與神秘。於是,龜山三十六勝境披上了一層神奇面紗:「缽盂承露」(龜山禪寺前一小山,形似缽盂,收雨露,貯煙霞,歷久而不盈虛)、「龍湫瀑布」(形如素練懸空,天氣晴朗時,太陽朝映,又如五彩雲霞,接澗而生)、「第一宿」(蔡、柳二禪師到龜山時宿此處,柳師詩:「側身翹首白雲隈,一宿岩頭古石台。欲叩山靈訪訊息,何人踏破舊蒼苔。」)、「卓錫泉」(蔡、柳禪師至此,口渴,以錫杖擊石,得清泉)、「墮虎口」(其處多虎,柳師晚歸,憩石上,有虎躍出,以法伏之,虎墮而死)。由於龜山自然人文景觀充滿神奇色彩,眾多文人墨客慕名上山遊歷,並留下不少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
寺廟現狀
建築
二十紀五十年代初,龜山禪寺那金碧輝煌的禪院建築,雄渾威武的禪佛聖靈,在「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呼聲中,轟然倒塌,留下令人黯然傷神的廢墟一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寺內一口大鐵鍋(鍋口直徑約四米,鍋厚三十公分,單鍋底重一百四十公斤,燒開滿滿一鍋水三天不涼,所煮草包飯可供一千多人食用),以及重五百公斤的銅鐘(明朝永樂年間鑄,鐘口兩成年人牽手抱不攏,據說,在福建省眾寺院中實屬罕見)在「大煉鋼鐵」時期,變為一桶桶鐵水和銅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聞風而來的各地文物販子遊蕩於龜山禪寺周邊村落,收購禪寺散落民間的各種文物。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保護文物鞭長莫及,加之村民意識低、經濟拮据等眾多緣由,在文物販子的蠱惑下,許多村民為一己私利,四處搜尋遺散文物,一賣了之,大批珍貴遺存就此流失。
良田
幾百年來,龜山禪寺一直占領著數千畝良田,龜山上所有農田皆歸其所有。無地可耕的農民只能向寺院租田耕種,僧人們成了坐收田租的「地主」。於是,涉及龜山數千村民生存問題的利益之爭,便悄悄潛伏其中。隨著時間推移和朝代更替,這種爭鬥愈加激烈。直到有一天,當地村民聯合起來,將寺院告上衙門,雖然官司以村民失敗告終,但是,這種勢力對峙已經深深影響到龜山禪寺的利益根基。國內戰爭時期,這裡一度成為戰爭雙方輪流的後勤「保障部」,掏空了大量的財力、物力,龜山禪寺元氣大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被定性為「地主」的龜山禪寺僧人們,成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眾矢之的,挨了批鬥,最後的百畝良田也被分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