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學派

龜山學派

龜山學派,又稱道南學派,是由北宋末南宋初的楊時所創立的理學學派。楊時二程的著名弟子。該派反對王安石新學,以發揚光大洛學為已任,主張為仁由已,堅持反身自省。龜山學派是從二程到朱熹“理學”之最重要的中間環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龜山學派
  • 別名:道南學派
  • 創立者楊時
  • 創立時期:北宋末南宋初
  • 類別:理學學派
  • 反對方:王安石的新學
簡介,學術主張,主要著作,影響,

簡介

龜山學派是由楊時所創立的學派。楊時二程的著名的弟子,因楊時號“龜山”,所以得名。又由於他從學程顥後南歸時,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其所傳學人又稱之為“道南學派”。
楊時安定學派胡瑗濂溪學派周敦頤再傳弟子。熙寧進士,調官不赴,拜程顥為師,專心學習理學,為程顥所器重。程顥死後,楊時又從程頤學,“程門立雪”,刻苦攻讀,多有發明,與謝良佐游酢呂大臨並稱“程門四大弟子”。晚年專事著書講學,傳“洛學”於閩,與羅從彥李侗被稱為“南劍三先生”,東南學者奉之為“程氏正宗”,紛紛前來求學,因形成“龜山學派”。
楊時與當時著名學者胡安國鄒浩、游復、鄭修、李夔等為友,一傳數傳弟子眾多,著名者有王苹呂本中、關治、陳淵、羅從彥張九成胡寅胡宏劉勉之潘良貴王居正廖剛、趙敦臨、宋之才、李郁、胡埕、鄒柄、曾恬、江琦、范浚魏杞汪大猷汪應辰尤袤、舒琳、陳居仁等。

學術主張

龜山學派反對王安石的新學,注重《六經》等儒家經典,推崇《大學》和《中庸》,以為《大學》是學者入門之書,《中庸》為聖學之淵源,人德之大方。
該派以發揚光大“洛學”為己任,繼承二程“理一分殊”學說,認為“天下只是一理”,“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謂“為仁由己”,多下“克己”功夫。認為要作到“仁”、“義”,必須“誠意正心”,“主敬以養心”。謂“敬與義本無二,所立者敬,而又則自此出焉。”
在人性論方面,該學派認為“言性善,可謂探其本;言善惡混,乃是於善惡已萌處看”;惡性若萌,即違背“天理”、“人性上不可添一物”,不能有絲毫為惡之處。要如此,“必先乎明善,然後知所以為善也。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必須下一番“格物致知”的功夫,才能明確為善的道理,“則天下之理得矣”。主張“事事循天理”,曾說,人各有勝心,用心去盡,而惟天之循,則機巧變詐不作。”經過“格物致知”和反身自省,即可達到為善的目的,也就認識了天理。
此派也將佛學滲入儒學,認為“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謂“維摩經雲‘真心’是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宋元學案》卷二十五《龜山學案》)

主要著作

龜山學派主要著作有楊時《龜山先生語錄》《龜山集》,潘良貴《雜著》,王居正《春秋本義》《竹西論語感發》《孟子疑難》,廖剛《高峰文集》,宋之才《雲海敝帚集》等。

影響

楊時曾先後師事過二程兄弟,對傳播二程的“洛學”有很大的貢獻。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後,以楊時為代表的理學家,一方面把亡國的災禍歸咎於王安石的變法及其“新學”,另一方面則努力傳播洛學的思想。二程洛學的學說主要是通過講學方式傳授的,弟子們曾記錄了大量的語錄,這些語錄大多未經整理,連洛學的代表作品程顥的《易傳》也未定稿。楊時曾花了大量精力整理二程的語錄成《二程粹言》,校定了《伊川易傳》,使二程的思想得以比較全面完整地留存於世並流傳開來。除整理二程的著作之外,楊時自己也著書立說,發揮師說,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楊時還繼承了二程教書育人的傳統,聚徒講學,他曾在湖南的瀏陽、浙江的餘杭和蕭山、湖北的荊州等地任官時講學,影響最大的是在毗陵(今常州)前後講學達十八年之久,後來明代的東林書院就是建在楊時講學的舊址上,楊時的思想學說甚至還傳播至江西、福建等地。因為楊時是福建人,所以人們又把楊時看作是後來朱熹“閩學”的開山鼻祖。
楊時的年壽很高,活到八十三歲。宋室南渡以後,他的政治地位與學術地位都相當高,因此其學術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史稱“東南學者惟楊時為程氏正宗”(《宋史·道學傳》)。楊時是“南渡洛學大宗,晦翁(朱熹)、南軒(張栻)、東萊呂祖謙)皆其所自出”(《宋元學案》卷二十五《龜山學案》)。南宋“東南三賢”的朱熹、呂祖謙張栻,與龜山學派都有師承關係,其中尤以從羅從彥李侗到朱熹一係為最有影響,楊時的“龜山學派”也就成為從二程到朱熹“理學”之最重要的中間環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