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歷史上,它並不安分,有過多期活動。1657年4月21日,爆發有記錄以來最大的6.2級地震。據地震學者考證,此後300多年間,這條斷裂帶再未發生過超過6級的強震(統計數據未來源於國家地震局)。 龍門山斷裂帶是由3條大斷裂構成,自西向東分別是龍門山後山斷裂,龍門山主中央斷裂,龍門山主邊界斷裂。後山斷裂為一逆沖斷裂,此次地震受災的汶川、茂縣即分布在其上,同時它還是1657年大震發生的區域。此次受災的北川落在主中央斷裂上,它屬於逆—走滑斷裂。同樣受災的都江堰市落在主邊界斷裂上,屬於逆沖斷裂。
形成原因 兩億年前,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向歐亞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開始上升。隨後,喜馬拉雅山脈誕生了。而與此同時出現的還有位於青藏高原邊緣的那些地質斷裂帶。 首先要了解山是怎么形成的。山就是由於地塊受到擠壓,而隆起生成的。那么一方面,擠壓使得隆起成山,另外擠壓的後果使地下產生斷裂,這是孿生的關係。像這樣的地質斷裂帶,在我國有大約20多條,並且大部分以青藏高原為核心。在青藏高原的內部,以及青藏高原相互作用的周邊塊體的邊界上,都有地質斷裂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的這條南北斷裂帶。這個帶在寧夏、甘肅、四川一直到雲南這個地方,恰好形成了一個南北走向的一個很寬的,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斷裂帶,是若干個斷裂帶都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的是拐彎,有的是屬於相互作用的,正好是南北這一個帶。這條地質斷裂帶又叫做南北地震帶。地震學家們之所以這么稱呼它,是因為這裡是我國地震的多發區。南北地震帶主要是指地震活動有一個特點,地震頻度比較高,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強度比較大。據地質學家們調查,在南北地震帶上最活躍的要數四川省境內的龍門山地震帶。龍門山延綿數百公里,它南起理縣、汶川,北至平武、青川。從歷史記錄來看,近二、三百年里,這裡已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許多次的地震,其中六級以上的就有十幾次。
龍門山地震帶為什麼會如些頻繁地發生地震呢?從成都平原到了都江堰以後,很快就進入了高山區,地形的變化相當劇烈。龍門山現還仍然是代表著青藏高原和東部地塊的相互作用。每年龍門山相對於四川盆地都有一到三毫米的相對運動。龍門山的運動表明了青藏高原正在向東移動。一旦遇到了堅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攔,它們之間就會發生較為強烈的碰撞。兩個物體相對運動,西部相對較軟的物體就推覆到東部比較堅硬的物體上面,所以我們管它叫逆沖。倒滑是兩側平的錯動,正斷層是斷層上的上盤往下落,掉,是屬於一種鬆弛的狀態,然後往下落。逆沖是很緊擠壓的情況往上擠壓。這就是說,板塊間的移動形式絕不是單一的。逆沖運動時,地球所釋放的能量是最大的,而這個結果直接導致了地震的發生。
事實上地震就像和颳風、下雨、閃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看似平靜的大地之下時刻隱藏著危機。地球分地殼、地幔、地核。地核、地幔和地殼的物質都在運動。特別是地幔,在很多地方形成對流,地幔對流運動的結果帶動地殼在運動。20世紀科學家用地震波發現了地球的內部結構,這就是人們眾所周知的蛋狀結構。其中地殼相當於蛋殼,地幔有如蛋白,地核則像蛋黃。地球上部主要由岩石構成,把地球的軀體嚴密覆蓋。但岩石層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太平洋、歐亞、美洲、印度洋、非洲、南極洲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構成。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但板塊邊緣地帶和接觸地帶則是不穩定的,這裡是產生地震火山活動等劇烈地殼運動的主要場所。板塊漂浮在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由於地幔上部溫度較低,下部溫度較高,所以會產生熱對流現象。雖然這種流動非常緩慢,一年大概還不到5厘米,但它產生的力量卻是驚天動地的。地幔物質流當它受到了岩層的阻礙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讓地表都出現這種斷裂的情況。當兩股相向的地幔物質流相遇之後,在強大擠壓作用之下,也可以形成海溝或形成山脈的隆起。地幔物質流它接近岩石層這部分被人們稱之為是軟流層。軟流層本身看起來就好像是我們在這個煉鋼爐里見到的鐵水之前的那個部分。就是已經熔融狀態的鐵塊,這種鐵塊它本身就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因此說軟流層是承載著所有的板塊漂來盪去的。板塊間可以漸行漸遠,但是也可以想到在一起。漸行漸遠就會形成大洋地殼的這種海底擴張,當它們遇到一塊的時候,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造山運動。就比如喜馬拉雅山的隆起 一樣。它就是在七千萬年之前由這種作用下產生的一個結果。
能量來源 那么我們說如此大的能量它到底是怎么孕育出來的?又是怎么爆發出來的呢?地球內部的能量有幾種:一種是地球的自轉,一種是地球內部的核物質的熱輻射,還有地球形成時候所儲存的一些能量。這些能量每時每刻都會釋放,它以不同的形式釋放。有的以地熱的形式,有的是以火山的形式,其中有一小部分的能量是以地震的形式來釋放的。儘管地震來臨之前人們無法知道釋放能量的地點,但是通過精密的儀器卻可以監測到地球釋放能量時的大小。地震震級基本上按台站記錄的地面振動的幅度,按照一定的公式推算它震源處所釋放的能量,然後折成一個標度叫震級,來衡量它的大小。震級的大小除了與板塊的運動方式有關外,另外還和地球內部能量蓄積總量,及地震破裂的規模都有關。在龍門山裡面隨處可見因活躍的地質運動,而被擠壓變形的岩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飛來峰。年紀較老的岩石竟然壓在了年輕岩石的上面。這個奇觀全世界只有兩處,至今它的成因仍是個謎。但無論是什麼原因形成的飛來峰,都說明了龍門山是一處極其活躍的構造帶。
我們國家西部地貌與東部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這是一個特點。西部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升,從地質的角度看它隆升的速度還是較快的,但從咱們日常人的壽命的角度講,一個幾毫米或十幾毫米的水平,但從地質角度講已相當快了。在這種情況下,西部的山脈大多是較年輕的,東部的山脈一般都是較老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東部的山脈都比較平緩,但西部的山脈都比較陡峭,且西部的山脈較破碎。因為年輕,所以就愛運動,而運動就要釋放能量,這就是龍門山地震帶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
地震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天然地震、誘發地震、人工地震。天然地震是由板塊運動、火山噴發等引起的。誘發地震是因大自然蓄積的能量將要飽和時,由於人類活動而引發或誘發的。人工地震是指核爆炸、化學爆炸、機械振動等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面震動。世界上80%到90%的地震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強烈地震,都是屬於自然地震中由於板塊碰撞而引發的構造地震。
那么從整個歷史的範圍來看,大地震一般都是發生在板塊邊緣上面。就比如說1960年發生在智利的8.9級大地震,就是發生在環太平洋板塊邊緣的。可能大家在想,四川汶川又不是在板塊邊緣,它怎么會發生地震呢?因為四川位置恰恰就在青藏高原地震帶上,它發生地震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不是在這個地方總會發生如此大震級,如此大破壞度的地震呢?當然不是了。縱觀整箇中國歷史,在過去的這么多年中,大概也就發生了21次,而且是平攤到全國各地的。因此四川依舊是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但有的朋友可能也在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間隔這么長,可是松潘32年前不就地震了嗎!說實話,這個問題我們這么來看待:我們說它時間間隔時間長,就是因為如此大的地震,它也是幾百年才能夠來這么一次的。因為地震本身也需要積聚能量,能量只有積攢到一定程度之下,它才會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再有一點,松潘地震本身它不處在龍門地質斷裂帶上,因此從本質上講,它和我們這一次的汶川地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地理特點 既然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地震,並且也發生過不少次,那我們幹嘛還住在這裡呢?實話實說,地震並不是如我們想像的有百害而無一利。地震也往往會帶來一些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也是研究地質的地理環境變遷的很好的切入點。龍門山地質公園位於龍門山中段,北起綿竹、清平,南至彭州市。這裡的面積有1900平方公里,是一個由大自然建造的地質博物館。眾多的地質遺蹟向人們提示出地球演化的奧秘。46億年前,地球在剛剛誕生的時候,並沒有岩石和沙土,只有熾熱的岩漿。後來地球慢慢的冷卻下來,岩漿就變成了花崗岩石和玄武岩石,同時一些礦物開始形成。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花崗岩上面有很多條紋,不同顏色標誌著各種不同的物質。而這些奇形怪狀的紋路,則顯示出岩漿在冷卻前曾經有過劇烈的運動。
這塊岩漿當時在花崗岩上升侵入過程中間,因為空間都是有一定的,原來這個岩石就占了一個空間。花崗岩侵入時是沿著薄弱面往上侵入,侵入過後,就把這一塊包裹起來了,包裹起來後就要把這一塊進行同化,但是這一塊又沒有消化完,在地質上,我們就把這一塊叫做俘虜體。
大水流經過的地方,岩石失去了稜角,瀑布的下方甚至出現了深潭。水流的擊打侵蝕使得岩石分化瓦解,在地球的演化過程當中,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加上風吹日曬,及生物的侵蝕,地球上最早的岩石花崗岩和玄武岩開始分化,早期的地球上是沒有沙層和土壤的,正是在這些外力作用下,沙石和土壤開始出現,並被河流帶到湖泊,或大海裡面沉積下來。
龍門山地層出露是比較全的,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套是震旦紀(前寒武紀),震旦紀就沉積於距今七億年到五點七億年這個期間的岩石。這套地層之上,還有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和三疊紀。這些地層裡面都有很豐富的化石作為佐證。
大約在八千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及揚子準地台陸續相撞,直到現在這種運動還在繼續,撞擊使青藏高原開始抬升。龍門山就處在青藏高原的最東端,正好就在板塊的斷裂帶上。開始形成的時候,這些山脈的外形可以是圓的,在雨水的剝蝕下形成山峰和峽谷。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銀敞溝峽谷。不光是峽谷和瀑布,在龍門山裡面,幾乎隨處可看到造山運動留下的痕跡。造山運動還會形成一些斷層,使得原本是在一起的地層破碎斷裂。處在斷裂帶上的岩石,極容易碎裂崩塌下來。而崩塌的規模是有大有小的,有的還會演變成地質災害。
這個地方是一個斷層,之所以是一個斷層,可以看到這個地方,有一米多寬的破碎帶,使這裡的岩石全都碎裂了。有的碎裂成泥一樣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把它叫成泥棱岩。泥棱岩風化過後就很容易被剝蝕,剝蝕後就形成窪地。這裡一個陡崖,這裡一個窪地。這是個小斷層,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在看到一個大的斷層的時候,我們一般來看就不是很清楚了。它可以寬到幾百米到幾公里,相應的下盤的東西,都要被剝蝕掉。
在龍門山里還有許多溶洞,這是因為地下有暗河的緣故。一個溶洞裡的暗河往往和其它溶洞裡的暗河是相通的。這些暗河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地下水系。因為這些山體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所以極容易被滲透山體的雨水侵蝕,形成溶洞。向下侵蝕以後,與地下暗河相溝通,因此就形成了我們所講的天倉、天坑、或者是漏斗的現象。
震發原因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王乾盈說,四川強震成因被認為「漸歸沈寂」的龍門山斷層「復活」發生錯動,這個斷層自明朝以來被紀錄到動的數據不多;二日的錯動使當地地殼抬升九公尺,「喜馬拉雅山長高好幾公尺」。
王乾盈說,四川過去百年來發生的大小地震,只有少數跟龍門山斷層有關,規模不大,「以前長時間地震釋放的能量,幾乎都被同在四川的鮮水河斷層消耗掉」,地震專家都以為龍門山斷層的傷口癒合了,不可能再動了,這可能也是中國地震局沒發現地震前兆的原因。
王乾盈分析,「復活」的龍門斷層破裂面,從震央汶川縣往北北東方向以每秒三公里速度裂向廣元,足足花一百秒裂完,震災範圍長240公里、寬30公里,尤其以破裂至北川縣時錯動得特別厲害。
他說:「斷層錯動不是每個位置都很均勻,有的只有幾厘米,有的則幾公尺。」因斷層帶非常粗糙,每一處錯動的力量也不一樣。
王乾盈說,中國地質很古老,台灣則是新生代地質,「台灣每個斷層都會動,因為年輕,地質活蹦亂跳」,「龍門山斷層整塊是老的,大家以為它漸沈寂,沒想到竟又復活。」四川地震是因夾在西藏地塊、崑崙地塊、揚子地塊,這三個地塊間的松潘甘孜地塊,向揚子地塊逆沖而上,「年輕的蓋在老的上面」,龍門山斷層要幾千年才會有這么大的錯動,這次錯動使地殼抬升九公尺,「喜馬拉雅山至少因此長高几公尺」。
發生地震 龍門山斷裂帶是近年來較活躍的一個地質斷層,蘆山地震震中附近區域近40年已發生了4次6.0級以上地震。
不過,總體上看,這一地區歷史地震強度並不高,該地區曾於1941年6月12日在寶興與康定間發生6級地震,1970年2月24日在大邑發生6.2級地震。但是根據地質調查結果,該段具備發生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四川省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長
周榮軍 介紹,本次地震還是發生在龍門山地震斷裂帶,只是
汶川地震 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而此次地震發生在南西段,距汶川地震主震區87公里。4·20蘆山地震的震源機制是逆沖地震,破裂面走向是北東向,破裂方式與汶川地震相似。4·20蘆山地震是主震-餘震型的可能性較大。
由於4·20蘆山地震的區域,已經超出汶川地震餘震的範圍,且震級達到了7級。同時專家們認為龍門山地震斷裂帶是一個活動斷層,劃定該區域為7.5級的潛在震源區。“也就是說在該區域,有可能發生震級上限為7.5級的地震,所以從構造背景來說,發生7級地震是正常的。”周榮軍介紹,1327年在天全有一次大於等於7級的地震記載。4·20蘆山地震比1327年地震,稍微往北方向偏移30、40公里,發生在蘆山縣。
禍起南段 在龍門山南段,有一條名為前山斷裂的區域,其內所含的“大川一雙石斷裂”,正是4月20日蘆山地震的震中位置。
“這支斷裂是一條活動斷層,發生這么大的地震,從構造背景來說是正常的。”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長周榮軍20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來自周榮軍和杜方的說法是,國內不少地震專家此前已認定,這一區域們已被劃分入7.5級的潛在震源區,也就是說,在本地地震發生前,學術界對該區域的發震上限判定是7.5級。
“這次地震正是在預判以內。”周榮軍說。
相比於龍門山中北段,其南段從歷史記錄上來看,活躍程度並不特別高。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周本剛此前曾對新華社說,這一區域發生有記錄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970年2月24日在大邑發生6.2級地震,但是根據地質調查結果,該段具備發生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杜方也向本報證實,實地觀察顯示,龍門山南段有應力增強的跡象。
“在汶川地震前,國內外專家都認識到,從長時期來看,南段肯定是要發生強震的地方,但是什麼時候發生,是個難點,”杜方說。
餘震之辯 除了被認為難以預測,蘆山地震是否屬於汶川地震餘震,目前已成為國內地震專家難以達成一致意見的問題。
孫士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則並未正面回答餘震之問,表示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有一定關聯性”,兩次地震的運動過程和
動力源 有相關性。
有關餘震的問題,在孫士鋐看來屬於“學術上的分歧”,他認為就此疑問,學界沒有必要達成共識。但陳運泰卻認為,如果在汶川地震後,有關部門能對專家提出的“強餘震”可能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對結構脆弱的房屋進行一定的加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地震的傷亡。
實際上,即便餘震之問目前仍待明晰,但南段的危險性從未被專業人士所忽略。
“從能量釋放角度來看,汶川地震時龍門北東方向的能量很有可能得到了較充分釋放。但南段的能量就沒有充分釋放,”孫士鋐對記者稱。
龍門山脈頻震 獨立地質學家、中國橫斷山研究會會長楊勇曾說,“龍門山地震斷裂帶西南段在汶川地震中沒有完全釋放,雅安蘆山以南處於臨震危險中。”
多年前的擔憂如今變成了現實,那條自北東向南西斜插在四川盆地西邊的地震斷裂帶,在經過了300多年的沉寂之後,自汶川地震時開始了“復活”。
公開資料表明,曾經的龍門山地震帶有過不安分的時段,十七世紀前,這一區域有記錄的最大震級為6.2級,此後百餘年間未發生如此高的地震。
有地震專家指出,在過去數百年里,龍門山地震斷裂帶附近多次發生芮氏7級以上的大地震,但是龍門山主體並沒有強烈的活動,直到上次汶川地震的發生。
這次蘆山地震,從專業上被稱之為逆沖型地震,其與龍門山斷裂帶運動性質一致,是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地塊向東南運動,受到四川盆地阻擋,應力積累和釋放的結果。
就如“抽屜”的後端受到持續施壓,而前端遭到四川盆地的阻擋,兩側的鮮水河斷裂和崑崙山斷裂在前後端的力量作用下被硬生生撕扯。
這條“要命”的斷裂帶,其寬度達到了70多公里,自北東向南西綿延500多公里。而在它東部100公里左右,就是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
最高海波近5000米的龍門山,阻礙了迅速向東輸送的暖濕氣流,這為整個四川盆地帶來了豐沛的降雨。但其內部應力的作用也讓此地暗藏“危機”。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青藏高原研究專家王二七早前表示,這一區域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嵇少丞認為,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上的三條斷層在垂直剖面上呈疊瓦狀向四川盆地內逆沖推覆,換句話說,每條逆沖斷裂皆呈犁形,向北西的傾角隨深度增加而減少。
而及至到地下20多公里深處,這三條斷裂收斂合併成一條剪下帶。就其開始活動的時間,後山斷裂最老,前主邊界斷裂最新,主中央斷裂界於兩者之間。
這次的蘆山地震,就處在前主邊界斷裂之上。據記者了解,地質學上把這種愈向山前逆沖斷層愈年輕的造山模式稱為前展式或背馱式逆沖推覆。
數百萬年來,隨著青藏高原強烈東移,一系列新的逆沖推覆斷層已在山前的四川盆地地殼內逐漸形成,比較突出的有雅安-大邑-彭縣-劍閣斷裂。
同時,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板塊,一直在向北緩慢移動,目前大概是每年移動五厘米。然而中國所在的亞歐板塊,卻阻擋了印度板塊的北進之路。
因此在不同板塊的擠壓下,青藏高原不斷抬升。其後受重力作用的影響,開始向海拔相對較低的東部地區滑動,並與包括四川盆地在內的揚子地台形成新的擠壓。
嵇少丞形象地解釋,就如一根三股擰在一起的繩子,突然斷了其中一股,還要拉與原來一樣大小的力,未斷的那兩股上於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載荷。
換句話說,本來還需要積聚若干年才能達到發震(岩石發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動)的臨界剪下應力,由於汶川大地震及其後的眾多餘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達到。
四川線上訊息(四川線上記者 袁玥 實習記者 龍橋波)雖然成都已經經歷汶川大地震以及4·20蘆山地震的考驗,而且專家也表示餘震的強度不會超過6級,但仍有不少市民對於成都是否安全心存疑慮。為此,四川省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長周榮軍也表示,成都市民大可不必擔心。
周榮軍分析,一個地方受地震破壞,一定是受外圍大地震和本身發生地震的影響。成都本身就沒有發生大地震的構造背景。雖然成都毗鄰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但成都市與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仍然有幾十公里的距離。
更為關鍵的是,成都市還處於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的短軸衰減方向。(成都基本上與龍門山地震帶是垂直的位置)所謂短軸衰減方向,即是說地震破壞性衰減快的一個方向。所以,即便是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發生地震,成都的安全也不會存在多大的問題。
周榮軍還舉出了一個實際的列子,在汶川大地震中,青川離震中的距離很遠,但是受災卻比成都嚴重。原因就在於,青川恰恰在地震破裂的方向上。
英文簡介 The Longmenshan Fault (Chinese: 龍門山斷層) is a thrust fault which runs along the bas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strike of the fault plane is approximately NE. Motion on this faul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uplift of the mountains relative to the low lands of the Sichuan Basin to the east. Representing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t is a border formation between the Bayan Kola block in the Plateau and the South China block in the Eurasian Plate. Both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2013 Ya'an earthquake occurred along this 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