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
龍王鯨,又稱帝王
蜥蜴 、
械齒鯨 ,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被認為是現代
鯨 的祖先,約生活於晚
始新世 4500萬-3600萬年前,現已滅絕。目前科學研究發現它的天敵可能是鯊魚類的鼠白鯊。龍王鯨為
肉食性動物 ,體長(length)約為18~21米。
械齒鯨是人們已知的原始鯨類之一,它是由
陸地 動物進化而來的,隨後它又進一步進化為兩種現代的鯨類。雖然屬於鯨魚的一種,但是械齒鯨的外貌特徵卻和巨大的海蛇相似,當它首次被發現時,古生物學家還曾經把它當成是
爬行動物 。
擁有最強咬合力的哺乳動物或為史前
鯨魚 。龍王鯨生活在4000萬年前~3400萬年前,並以捕食其他鯨魚為食。事實上,正是通過分析另一種史前鯨魚——矛齒鯨傷痕累累的顱骨,科學家才得以評估龍王鯨的
咬合力 。研究人員基於矛齒鯨頭骨的損傷程度,計算出這種水生捕食者可以摧毀一個超過1600公斤重的頭顱
。 化石發現 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
路易斯安納 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
巴基斯坦 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的骨骼暗示它起源於陸地動物:一雙小腳。雖然埃及的化石並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在一個
械齒鯨 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團魚
化石 。這似乎是它胃內的東西,其中包括幾種不同的魚類
骨骸 ,以及一隻五十厘米長的
鯊魚 ,足以證明:龍王鯨並非性格溫馴的動物。
考古人員後來在埃及的法揚(fayum)
沉積層 也找到保存了為數眾多的其它種類。其中一個化石還保有它最後進食的餐點,即一群鯊魚。
生活習性 在埃及的
沙漠 ,有個鯨類骨骸自沙中蝕出的奇怪地方。「鯨之谷」是個淺灘的化石遺蹟,在三千六百萬年前,鯨類常游近這裡岸邊。
械齒鯨 就是此地所發現的兩種鯨類之一。晚始新世溫暖的沿岸水域非常像現代的熱帶海洋,那裡是巨大的早期鯨魚械齒鯨的家。
械齒鯨是一種巨型鯨魚。它們那巨大的尺寸意味著它們需要大量的食物維持肌體,人們猜想大多數械齒鯨終日悠遊在淺海,尋找潛在的獵物。
械齒鯨屬於食肉類動物,它短而鋒利的牙齒是用來捕獲鯊魚和其它獵物的。與目前僅存的鯨魚不同,械齒鯨沒有呼吸孔,所以這種古代的龐大海洋生物不得不把頭探出水面才能呼吸。械齒鯨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從它的陸地祖先那裡承傳了一雙小腳。械齒鯨不是一種十分挑剔的掠食者,魚、鯊魚、
烏賊 、
海龜 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都在它的食譜上。械齒
鯨 可以用它敏銳的視力和聽力尋找和抓住獵物。像現代的
鯨魚 一樣,械
齒鯨 是呼吸空氣的,它不能長時間的待在水下。械齒鯨的鼻孔不是生在頭頂的,所以當它上浮的時候必須把鼻子的頂部抬離水面。龍王鯨是類似
鰻魚 般的方式來活動。甚至更古怪的是,龍王鯨在一些情況下可能也會以水平的似鰻魚般的方式來移動,對於海洋
哺乳類 還有不清楚的地方。
形態特徵 體型 龍王鯨最顯眼的特徵是身體非常細長,龍王鯨身長為雌性約15米長 雄性約18米長,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龍王鯨還有退化的短小後肢。龍王鯨首次被發現時,還被誤認為是某種海蛇(所以它才會有個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
尾鰭 龍王鯨尾部的骨骼顯示龍王鯨很可能擁有小型的
尾鰭 ,不過可能只對垂直移動有幫助。大部分的復原圖顯示龍王鯨擁有一個小的,推測類似
鬚鯨 的
背鰭 ,而其它的復原圖則顯示龍王鯨只有一個
背部隆起 。
後肢 龍王鯨的身體結構中最著名的可能是0.6公尺長的後肢,毫無疑問的它無法幫助移動。這個退化的後肢可能只是用來固定兩隻位置相異的龍王鯨。後肢類似蛇類用來引導交配的退化後肢,所以龍王鯨可能也是如此。
脊椎 龍王鯨有細長的脊椎骨,龍王鯨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似乎也是充滿液體。龍王鯨被描繪成最細長的鯨魚。在與其他海洋哺乳類相比之下,龍王鯨被認為有不尋常的運動方式。龍王鯨擁有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薦部與尾部脊椎骨這暗示了龍王鯨基本上只能在海洋表面進行水平面的移動,而其他的海洋哺乳類大部分都可以進行立體的活動。從瘦弱的軸向肌肉組織與粗的肢骨來判斷,龍王鯨被認為無法長時間持續的游泳與潛水。龍王鯨也被認為沒有任何能力在陸地上移動。
頭部 龍王鯨的頭部沒有類似現代
齒鯨 的額隆(melon),腦部也是比較小的。龍王鯨被認為沒有現代鯨魚的社會能力,上述特徵可能導致這個結果。龍王鯨曾經被認為擁有一些柔軟的殼,不過似乎是將海龜殼誤認的結果。有一些神秘動物學家相信龍王鯨或比較進化的同類仍然存活著,它們就是被人目擊到的大海蛇,然而龍王鯨的化石顯示它們在37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項說法。
名稱由來 在19世紀早期的路易斯安納州與阿拉巴馬州,龍王鯨的化石是相當常見的,因此它們經常被當成家具的原料。後來一具龍王鯨的脊椎骨被一位鑑賞家送到了美國哲學會,因為他擔心化石被當地人破壞。這具化石最後流入了解剖學家理察德·哈倫(Richard Harlan)博士的手中,他宣稱這是一具爬蟲類化石,並命名為Basilosaurus,意即「帝王蜥蜴」。而當英國的解剖學家理察德·歐文(Richard Owen)研究了脊椎骨、顎部的碎片、前肢與後來發現的肋骨化石後,他宣布這是一種哺乳類生物。歐文提議將它重新命名為Zeuglodon cetoides,現在變成龍王鯨的一個同物異名。雖然這個名稱被很多人認為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依照慣例,必須使用第一次公布的名稱。
在1845年,亞伯特·寇區(Albert Koch)得知在阿拉巴馬州發現的巨大骨頭,後來被拼成了一具完整的骨骼的故事。他後來拼湊出一具長34.75米的「大海蛇」骨骼,並且讓它在紐約與歐洲來公開展覽。這具所謂的「大海蛇」骨骼最後被發現其實是5具不同個體的骨骼所組成的,其中有一些並不是龍王鯨,這些骨骼最後毀於1871年的
芝加哥大火 。
從埃及的Zeuglodon谷所發現的化石中,鑑定出龍王鯨的另一個種,稱為Basilosaurus isis。這些化石保存相當良好,包括了後肢在內,而且是為數眾多。古生物學家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lip Gingerich)在這個山谷組織了幾次挖掘,而且推斷埃及人對於
印度鱷 的信仰可能是因為這些埋藏在此的巨大化石。巴基斯坦則發現另外一個種Basilosaurus drazindai。一種命名為的“巴西勒鯨”的鯨魚則是已知最接近龍王鯨的一種,不過身體並沒有龍王鯨那么大與瘦長。
演化過程 始新世晚期,
地球環境 還是很炎熱。可是,卻比從前乾燥了許多,因此以前覆蓋著茂密雨林的地方,現在都變成了開闊地。由於不再受到濃密灌木叢的約束,有些哺乳動物的個體長得很大。在低樹平原上,個體大就是優勢。
這些變化並非對所有動物都有利。巨大的肉食性鳥類很明顯地消失了,在許多大陸上取而代之的是兇猛的、新類型的
食肉類 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像從前的恐龍一樣統治了世界。但是,它們還要面臨最嚴峻的考驗。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變化,即使這樣,比起以後的日子來,氣候還算是比較溫和的。
對生物產生不利影響的環境因素不是從陸地上,而是在海洋中產生的,影響著最強大的哺乳動物。這裡是古代的特提斯海即
古地中海 ——這是一個熱帶海洋,橫跨差不多半個地球,自從
恐龍時代 起,它就連線著亞洲和大西洋。哺乳動物進化中最成功的故事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短短1000萬年的時間鯨類就從
陸生動物 進化成了如此龐大的海獸,堪稱神速。不過,龍王鯨的骨骼結構顯示它不可能是現代鯨類的祖先,而只是鯨類演化道路上一個顯赫一時的旁支。始新世末期,龍王鯨已然銷聲匿跡,其它鯨類幾乎完整的械齒鯨骨骼化石.
說到鯨魚骨骼化石的出土,或許很少有人會將沙漠廣布的埃及與之聯繫在一起,但如果人們知道現在埃及的Wadi Hitan沙漠在很久以前曾被一片汪洋覆蓋,且鯨魚這種龐然大物在其中興旺繁衍的時候,或許人們就不會對在埃及沙漠發現鯨魚化石而感到震驚了。
研究進度 據路透社4月18日報導,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和一個埃及小組日前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區發現了一種原始鯨類——
械齒鯨 (Basilosaurus isis)幾乎完整的骨骼化石。
美國
密西根大學 的古生物學家菲利普·金格里奇在開羅西南方的Wadi Hitan沙漠(即人們所說的“鯨之谷”,the Valley of the Whales)發掘出了一具長約50英尺(約合18米),有大約4000萬年曆史的保存完好的鯨魚骨骼化石。密西根大學發言人卡爾·貝茨表示,這個幾乎完整的鯨魚骨骼化石或許能夠向人們說明,為什麼Wadi Hitan地區會出土那么多鯨魚和其它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殘骸;或許它還能告訴人們,這種已經滅絕了的龐然大物是如何游泳的。
械齒鯨 是人們已知的原始鯨類之一,它是由陸地動物進化而來的,隨後它又進一步進化為兩種現代的鯨類。雖然屬於鯨魚的一種,但是械齒鯨的外貌特徵卻和巨大的海蛇相似,當它首次被發現時,古生物學家還曾經把它當成是爬行動物。
械齒鯨屬於食肉類動物,它短而鋒利的牙齒是用來捕獲鯊魚和其它獵物的。與現在的鯨魚不同,械齒鯨沒有呼吸孔,所以這種古代的龐大海洋生物不得不把頭探出水面才能呼吸。械齒鯨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從它的陸地祖先那裡承傳了一雙小腳。
現代鯨類是通過擺動它們水平的尾片在水中上下沉浮的,那么這種原始鯨類是如何在水中游弋的呢?對此,金格里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研究小組會通過這些骨骼化石來分析械齒鯨是如何在水中生存和游泳的,另外研究小組還很可能找到Wadi Hitan地區械齒鯨如此豐富的原因是什麼。
存在於4,000萬至3,500萬年前,已絕種的龍王鯨(Basilosaurus)此前被認為只會進食大型魚類。但
德國 的古生物學家在一頭龍王鯨化石中,發現其他鯨魚的骸骨,從而認為龍王鯨是史前的頂級獵食者。長15米的龍王鯨化石2010年在埃及開羅出土,古生物學家其後在龍王鯨的脊骨及椎骨中發現大批魚骨及骨頭,當中屬於多留頓鯨(Dorudon Atrox)的骸骨引起他們的注意。專家在多留頓鯨的骨頭上發現咬痕,而咬痕多集中在頭骨,顯示龍王鯨曾對多留頓鯨發出致命一擊,而非趁對方死亡後才進食它的屍體。
埃及開羅出土的“龍王鯨”化石內發現“多留頓鯨”骸骨
影視作品 龍王鯨是BBC紀錄片《與野獸共舞》中第5集的主角之一,影片中描述了龍王鯨的生命周期,包括交配與繁殖。在
與野獸同行 之後的影集海怪中,龍王鯨被描述成更具侵略性與地域性的生物。美國作家
赫爾曼·梅爾維爾 在他的小說《
白鯨記 》中也提及了龍王鯨。
競爭對手 鼠白鯊,安格斯迪鯊的祖先,曾和龍王鯨互相捕食,最後被巨齒鯊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