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方法
咬合力的常用測量方法主要有感測器測量法、光咬合法、傳聲系統法和肌電分析法等。
感測器測量法
感測器測量法是利用特殊的感測器將咬合力轉換為電信號,最終在顯示器件中以數值或圖片的形式顯示咬合力相關信息。此方法是臨床和科研中較常用的方法,既可測量整個牙列總的咬合力,也可測量單個牙齒的咬合力。此方法最大的缺點是要人為地在上下牙間插入有一定厚度的感測器探測頭,干擾了正常的咬合。感測器越厚,對所測得的咬合力影響越大。
光咬合法
光咬合法是利用光咬合片與光咬合儀,對咬合接觸進行半定量分析,將具有光彈性的透明高分子材料製成小於1mm 厚的光咬合片,在咬合力的作用後產生永久變形,在光咬合儀上可觀察到變形區域的雙折射現象,並根據雙折射條紋值對牙咬合接觸的應力,應變狀態進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傳聲系統法
傳聲系統法是在被試者額部放置特定頻率的振盪源發出振盪波,在頦部放置感測器接受振盪信號。振盪波通過牙、顳頜關節及肌通道傳導到頦部,上下頜間的咬合力越大,位於頦部的感測器接收到的振盪波振幅就越大。該方法的優點是對正常生理過程的干擾小,但咬合力精確性較低。
肌電分析法
肌電分析法是根據肌電與咬合力的相關性來分析與測定咬合力的大小。肌電分析法難以用於牙列局部或單個牙位的測量分析, 且得到的咬合力值與實際的咬合力在時間上存在差異。
測量儀器
早在1681年,義大利解剖學家Borell就首先用簡單的彈簧測力裝置測量了下頜閉口時的咬合力;1893年Black研製出簡單的咬合力測量儀用以測定上下牙間最大咬合力。20世紀50年代以來, 應變式感測器的發展和被引入口腔醫學領域,使人們有可能對咬合力進行較準確的測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咬合力測量儀由槓桿式、彈簧式發展為應變式、壓電薄膜式等。按照感測器的不同, 臨床和科研中常用的咬合力測量儀器大致有以下3種類型。
電阻應變式
電阻應變式測量儀以電阻應變式感測器為探測頭,感測器主要由電阻應變片和彈性元件組成。受力時,電阻應變片產生相應的應變導致電阻值發生變化,測量該電阻變化即可以測量出應變,從而得出所測量的力值。此類感測器靈敏度高,線性關係好,操作方便,重複性好,但厚度較大,對正常咬合干擾較大。
壓電薄膜式
壓電薄膜式測量儀以某些具有較高壓電常數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為感測器探測頭。當受力時,上下表面產生電荷,電荷量與作用力成正比,電荷信號經放大後可測出電壓, 從而測出力值。此類感測器的輸出電荷僅與受力成線性關係,而且測量電路較為簡單。另外,此類感測器是高分子聚合薄膜,其質地柔軟、可隨意彎曲、韌性好、抗壓機械強度高。
T- Scan咬合分析儀
T-Scan咬合分析儀問世於1987年, 又稱T-掃描系統(T-Scansystem), 是由美國波斯頓Tekscan公司開發研製。T-Scan是一套計算機咬合分析系統,能精確記錄和分析咬合接觸的力和時間及兩者間的對應關係。現在世界各地廣泛套用的是T-Scan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