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縣誌》是黑龍江省龍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1991年10月由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江縣誌
- 作者:黑龍江省龍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時間:1991年10月
- 出版社: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 ISBN:7-5074-0655-5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張國昌、魏長江
《龍江縣誌》是黑龍江省龍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1991年10月由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出版。
《龍江縣誌》是黑龍江省龍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1991年10月由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出版。內容簡介本志記述了龍江縣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1作品目錄封面龍江縣誌序言凡例圖片龍江縣城圖...
(三)縣(市)各設一部志,總計67部志:阿城市志、方正縣誌、木蘭縣誌、呼蘭縣誌、賓縣誌、巴彥縣誌、延壽縣誌、尚志市志、雙城市志、五常市志、通河縣誌、訥河市志、龍江縣誌、富裕縣誌、依安縣誌、泰來縣誌、克東縣誌、拜泉縣誌、甘南縣誌、克山縣誌、海林市志、東寧縣誌、穆稜市志、專安市志、林口縣誌、...
為加強保存黑龍江省方誌文獻和資料,更好地開發利用方誌資源,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多方搜求、採集留存下來的黑龍江舊志近百種,纂集成《黑龍江歷代方誌集成》,收錄龍江、景星、泰來、拜泉、綏化、蘭西、青岡、安達、璦琿、遜克、嫩江、通北、蘿北各縣旗的縣誌採集實錄、志書、資料清冊、輿地圖志等。為地方史和其它科學...
龍江,珠江流域西江幹流紅水河段支流柳江的支流洛清江的支流,流域面積480平方公里。幹流概況 龍江,源於臨桂縣黃沙鄉的圍嶺,由西北向南流,經龍江鄉的丹江、龍隱、上維、保全、驛馬、龍山等行政村,至雙江口與百壽河匯合,注入西河,全長38.5公里,集水面積480平方公里,落差220米,多年平均流量21.14立方米/秒,...
龍江,俗稱龍江河,不同河段稱龍溪,龍潭河,桂坑水等,南海水系河流,位於廣東潮汕西南部,流經普寧市、陸豐市、惠來縣三市縣。其河源與榕江近在咫尺,即普寧南陽山區南水凹村附近。上游稱龍潭河;流經陸豐縣境在葵潭西部進入惠來。從葵潭向東4公里的磁窯附近有來自南陽山區的三條支流匯入,即南洋仔水、高埔水、...
葦蓮河,是罕達罕河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內雅克山脈東坡(另說關門山西南),東南流向,流經窪堤、關門山後至成吉思汗邊堡流入龍江縣,河寬平均10米,經龍江縣流路長4.5公里,匯入罕達罕河(龍江縣誌謂:在野馬河入口處匯入烏力根河,為乾支流次第關係,最終匯入雅魯河)。扎蘭屯市境內流域...
天齊廟是民國時代黑龍江政府所在地規模較大的宗教場所。據偽滿《龍江縣誌》記載,據《齊齊哈爾市志稿?宗教志》記載:“廟內曾有任黑龍江督軍吳俊升半身照片,及為吳俊升立的功德碑”,以紀念吳俊升的倡導、批准、捐獻之功。在天齊廟,至始至終有不少僧人從事佛事活動,信徒很多。史志記載,開光時參加廟會者甚眾。...
他獲得了大專文憑回母校龍江一中任教,參加工作後,他又用5年時間進行函授學習,於1964年獲取了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本科畢業證書,成為當時全縣為數不多的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教師之一。在母校工作十年。接著先後在龍江二中、三中、萌芽學校龍江分校、五七大學任教,1982年5月至1987年4月15日病故前,他一直工作在龍江縣誌...
但偽滿康德六年(1939年)出版的《龍江縣誌》則認為,關帝廟“建於前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戊寅年重修。”西清《黑龍江外記》中,有乾隆年間黑龍江將軍傅玉毀關帝廟中靴匠祖師像的記載,證實乾隆年間齊齊哈爾關帝廟已經存在。乾隆時代,齊齊哈爾城中有城隍廟、土地祠、馬神廟、觀音庵,城外有先農壇、關帝廟...
嫩西鏖戰·《龍江縣誌》紅槍會抗日·《齊齊哈爾詞典》毀路炸橋阻擊日寇·《碾子山區志》痛打日本琉球兵·李盛太 二、板倉機事件及板倉碑的建立 各級志書對板倉機事件的記載 附“板倉機”事件示意圖 “板倉號”日機墜毀記·木月 “日本溝”的由來·鄭墨庚等 “日本溝”的來歷·紀翠蘭 石碑與日機“板倉號”·...
據《龍江鄉志》記載: “明嘉靖廿八年(1549)督學張希舉為宋貞女吳妙靜建,湛甘泉題柱聯。聯云:‘精忠義節無雙士;古往今來第一人'”。志載與現存刻聯不符。關於貞女事跡,據縣誌載:南宋時,龍江女子吳妙靜,與新會李姓子訂有婚約,婚期屆,李姓子來迎親,渡龍江水溺死,妙靜誓為守節。
據《龍江鄉志》記載: “明嘉靖廿八年(1549)督學張希舉為宋貞女吳妙靜建,湛甘泉題柱聯。聯云:‘精忠義節無雙士;古往今來第一人’”。志載與現存刻聯不符。關於貞女事跡,據縣誌載:南宋時,龍江女子吳妙靜,與新會李姓子訂有婚約,婚期屆,李姓子來迎親,渡龍江水溺死,妙靜誓為守節。
據《龍江鄉志》記載: “明嘉靖廿八年(1549)督學張希舉為宋貞女吳妙靜建,湛甘泉題柱聯。聯云:‘精忠義節無雙士;古往今來第一人'”。志載與現存刻聯不符。關於貞女事跡,據縣誌載:南宋時,龍江女子吳妙靜,與新會李姓子訂有婚約,婚期屆,李姓子來迎親,渡龍江水溺死,妙靜誓為守節。
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另有木蘭是姓魏...
《南京歷代名志》是2017年6月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寧。內容簡介 《南京歷代名志》是“品讀南京”之一種,該書精選南京歷史上著名“府志”“縣誌”“專志”,請南京專家、學者以及全國方誌界學者撰稿,總字數30萬左右。“府志”包括《丹陽記》《景定建康志》《萬曆應天府志》等7部,“縣誌”包括《...
榮孟枚字叔右,阿城正黃旗人,光緒四年(1878年)生。偽滿時任三江省民政廳長,龍江省教育廳長等職。榮學識淵博,才思敏捷,整長文章法律,喜詩文書法繪面,著有《佛桑閣詩文集》、《輓聯集》、《憲法論》、《國家學》等書。與當時文人關海清、王光烈齊名,時稱東北三才子。榮孟枚字叔右,阿城正黃旗人,...
然當道光十年,彼千八百三十年時,人民僅七萬,不能比吾南海、順德縣、九江、沙頭、龍山、龍江之半鄉也。昔同治四年,吾先祖連州公修《南海縣誌》,九江男丁已十六萬,合女口應四十萬。計道光十年,九江人口應不止七萬也。其去今僅八十載,吾母生時耳,則今之故老多在者。而柏林遂騰達至人民三百萬也。今德...
《萬載縣誌》載:“蜀江即城北龍江……入瑞州為錦江。”“錦江在白良為錦江,三興為明江,出口為興江,隨地易名。”錦江集水面積7884平方公里,在中下游有錦惠渠、西乾渠、南乾渠、東乾渠等,使一些支流互相串連,形成優良的灌溉系統。湘水,貢水上游支流,又稱湘江,亦名雁門水。相傳唐朝八仙之一漢鐘離游居羊角...
1985年,設縣誌辦公室。1986年,設國土局。至1990年,瓊海縣人民政府計有辦公室、人事局、編委會、縣誌辦、監察局、檔案局、僑務辦、外事辦、口岸辦、旅遊公司、計委、計生委、審計局、經濟合作局、統計局、勞動局、物價局、經委、經貿辦、財政局、稅務局、工商局、商業局、糧食局、供銷聯社、建委、環境資源局、...
板崇河旱季常出現乾涸現象,只有夏秋季節多雨才不斷流。名稱由來 板崇河 又名龍江。源出有二:一源自寧明縣百荷北部山地,經本縣弄炳屯西南入境;另一源自寧明渠旺村南面山地在谷滿村西南入境。二水于楓木山村西南匯合,流經那磨村的馬蘭、念方、念雞屯.流入和平鄉的渠顯、那桑西南.在盆垌村亭達屯北注入左江...
同時,龍江入海口動力作用弱,對整個弧形海 岸影響較小。灣內泥沙供給主要來自於本海灣的近岸(或內陸架)海域,總的泥沙供給不足,沿岸輸沙量較小。 神泉灣正處於侵蝕型動態平衡狀態,海灣的上岬角遮蔽段侵蝕,下岬 角切線段相對堆積。神泉港地處惠來南面,是外海進入惠來內陸的必經之路。縣誌載:“神泉至縣治僅...
[民國] 連縣誌七卷(卷五至卷七)韓建勛、伍岳嵩修,何詩迪纂,民國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民國] 南澳縣誌未成稿 章潛龍修、楊世澤纂,民國三十六年(1947)稿本。第二十三冊 [光緒] 南海鄉土志(清)佚名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抄本 [道光] 龍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書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
任綏蘭道尹時,曾創編所屬各縣游擊隊兼清鄉會辦、游擊隊營管處會辦,與黑龍江督軍兼省長吳俊升結拜為義兄弟,因此,在黑省政界中成為一位有影響的人物。他的二弟在梨樹家鄉經營家業,三弟長年在哈爾濱開設錢莊、商號等。四弟常蔭槐更是做了安國軍軍政府交通總長、黑龍江省長。主持編著了《綏化縣誌》。
達州河,境內諸河中屬龍江水系的唯一河流。發源於太陽山南麓,流經廖家坡、雷家坡、堯貴鄉達州村,於廣西環江縣境注入龍江。三江縣段 在廣西三江縣境,支流有:苗江,苗江又稱孟江、猛江,發源於獨峒鄉乾沖村三省坡南麓,全長 47.3 公里,年徑流量 32486 萬立方米,經獨峒、同樂兩鄉至良口鄉產口村注入溶江...
張潮 張潮(1893~1911年)原名張潮富。龍江坦田人。宣統二年(1910年)秘密加入同盟會組織的民軍,任小隊長。翌年4月,在配合廣州起義的佛山攻堅戰中陣亡。民國21年(1932年),名字被刻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補書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革命烈士碑”中。
綽爾河,又作“戳爾河”。古為“屈利水”。黑龍江支流松花江支流嫩江右岸一級支流。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及黑龍江省西部。古稱“啜水”、“啜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麓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境內,流經扎賚特旗和黑龍江省龍江縣、泰來縣2縣,在扎賚特旗努文木仁鄉靠山屯北注入嫩江。全長573公里(另說:552公里、50...
清康熙《福清縣誌》載:“豆區園,在南上隅檜亭巷。明葉文忠公築。”葉向高自編年譜《蘧編》曰:“初買龔氏宅,甚隘,無力他徙,於西關外覓隙地數畝,辟園築室,為游息之區。”《福建通志》說:“豆區園創自前明,建自何人未詳。該園初未有名,葉向高死後,分屬其孫葉益苞。後稍增飾,題曰‘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