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齊廟(齊齊哈爾市天齊廟)

天齊廟(齊齊哈爾市天齊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齊廟也稱作龍華寺,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鐵鋒區龍華路八號,天齊廟為市級歷史建築保護群。尚存的青磚灰瓦建築顯示,此地不是一般的衙署和民居——寬敞規矩的格局說明了一切。這裡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齊齊哈爾天齊廟。龍華寺出現後,齊齊哈爾相繼出現了龍華路、龍南街、龍北街等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齊廟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鐵鋒區龍華路八號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市級
  • 門票價格:免費
龍華寺,民國時期,龍沙五龍,先農壇,

龍華寺

齊齊哈爾天齊廟是由民國時代黑龍江政要發動、各界集資興建的佛教活動場所。據齊齊哈爾市志總編輯室編印的《齊齊哈爾市志稿宗教志》記載,民國十六年(1927)初,黑龍江省軍政要員和社會知名人士常蔭廷、王南屏、劉德權、張星桂、張星榆、吳泰來、於駟興、黃恩榮、張興仁、王爾瞻、張興仁、汪維城、王賓章等50人發起,倡議新建一座寺廟,並很快繪製出建築圖樣。這個倡議得到黑龍江省軍務督辦吳俊升的批准,並很快組織實施。據譚彥翹先生《退食說故》“齊齊哈爾的天齊廟”一文記載,當時的黑龍江省所轄42縣、3鎮均曾攤款募捐。是年二月,天齊廟在原先農壇基址的南部破土動工,十月即竣工交付使用。對於天齊廟築建時間,日本人武田裕在其所著的《齊齊哈爾》一書中認為是民國十五年(1926年),與其他史志的記載相差了一年。
天齊廟
天齊廟
天齊廟是民國時代黑龍江政府所在地規模較大的宗教場所。據偽滿《龍江縣誌》記載,天齊廟建築,“內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五間、中殿三間、山門三間,廂房二十五間,瓦房六間,鐘樓、鼓樓各一座、角門四座、石碑兩座”,與原有先農壇共占地1120平方丈。殿內分別供奉釋迦牟尼、東嶽大帝、十殿閻王及黃飛虎等塑像。教徒屬曹洞宗,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據《齊齊哈爾市志稿?宗教志》記載:“廟內曾有任黑龍江督軍吳俊升半身照片,及為吳俊升立的功德碑”,以紀念吳俊升的倡導、批准、捐獻之功。
天齊廟
天齊廟
在天齊廟,至始至終有不少僧人從事佛事活動,信徒很多。史志記載,開光時參加廟會者甚眾。據偽滿《龍江縣誌》記載:當時,“廟內有僧人十二名,其生活仰賴(依賴)廟會及每月初一日、十五日之香資唪經等費,廟內事孺,由僧人一先主持(原是鐵嶺藥王廟主持)”,而當時的監院則是沙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偽滿洲國民生部選拔著名佛教界人士參加日本策劃的所謂國際佛教會議——“泛太平洋佛教青年會”,接替沙明的天齊廟監院淨塵作為赴日佛教代表團25名成員之一參加了會議。此後,安懷繼任了監院。據偽康德十年(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印行的《齊齊哈爾市政概要》記載,當時“龍華寺傳教人十五人”。《齊齊哈爾市志稿?宗教志》載有齊齊哈爾市區佛教活動場所表,“1935年有居士4000人,其中男3000人,女1000”,“1947年有比丘8名”。從上述文字大概清楚天齊廟住僧情況。社會上,曾經一度流傳著天齊廟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住僧情況,也可以得出結論,天齊廟是以佛教為主的場所,但這並不排除吸收道教成分的事實。正如譚彥翹先生所說,“天齊廟成了佛、道共奉,且由僧人主持的比較特殊的宗教活動場所。”

民國時期

民國年間,齊齊哈爾各佛教活動場所內,四僧伽(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每日要進行早晚課,課誦的主要方式和內容是念誦經文,同時禮佛燒香。平時,常應逝者之家邀請為逝者念七經,超度亡靈。農曆每月初一、十五,要擺供、燒香、念經。逢農曆三月十八日,天齊廟舉行廟會,信徒前往廟內拜廟燒香,僧眾念誦經文,為大家祈禱。每逢佛誕節,參加天齊廟廟會者近4000人。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稱中元節,即民間所說的鬼節),天齊廟與其他寺廟一樣,舉行大型法會。據偽康德四年(1937年)十一月滿洲國民生部社會司印發的《“秘”字宗教調查報告書》記載,當時的“參詣人三千四五百”,平時誦經,並常為“死者念亡經,跑經懺,或因事因病許願”,“拜廟焚香以償還之”。

龍沙五龍

齊齊哈爾天齊廟還有另外兩個名稱——龍華寺、東嶽廟。據傳,因彌勒曾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故寺、塔均以“龍華”命名。而據《丁福保佛學大詞典?龍華寺》記載的說法,是得道高僧法顯遠出西域,手持龍華圖浮海東還,於是首創龍華寺規制。不管怎樣,天齊廟供奉釋迦牟尼都是符合佛教儀軌的。至於齊齊哈爾的寺廟為什麼要供奉天齊(東嶽大帝),至今也沒有特別合理的解釋。據日本人武田裕記載:“龍華寺內的天齊廟是根據崇拜山嶽的道教信仰而建立的,是將山東省的泰山人格化的產物。唐玄宗將其封為天齊王。宋朝的真宗加封為天齊仁聖帝。之後,又增添了佛教方面的十王,成為饒有興趣的道教、佛教合一的產物”,其實也沒有說清楚齊齊哈爾天齊廟供奉東嶽(天齊)的原因。根據武田裕所說“龍華寺內的天齊廟”分析,天齊廟似乎是龍華寺的一部分。龍華寺應是天齊廟、天王殿、先農壇等寺廟的總稱。目前所見民國及偽滿時期的相關記載證實了這一點,龍華寺是當時對外的正式名稱。但百姓更習慣稱其為天齊廟。
對於興建天齊廟的初衷和目的,史志沒有留下記載。按照傳統,中國古代築建寺廟,往往是在學校及親職教育基礎上,以導人向善,教化眾生為要務。齊齊哈爾天齊廟才將佛道並奉,以吸引更多的信眾,這與五教道德院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武田裕所著《齊齊哈爾》記載,“一進入(天齊廟)正門,左右各有二位鬥神相對而立,兩手持著寫有時、月、年、日的木牌。經過此往裡走,並立著佛教十王。在冥府內有許多施著朱金粉彩的奇形怪狀的塑像,由他們來評定人們罪惡的輕重,顯示出地獄的真相”。據《齊齊哈爾詞典》記載,天齊廟還設有地獄七十二司,用柵欄隔開,構成陰曹地府的一間間酷刑室。從以上文字,不難洞見天齊廟的主旨,從中也可以知道當時黑龍江官宦們的良苦用心。
1947年4月,時值東北戰亂,通化東北民主聯軍工兵學校(工程兵指揮學院前身)遷入齊齊哈爾,天齊廟被徵用辦學,廟內宗教活動被迫停止。該校在齊齊哈爾駐留十多個月後,1948年8月遷往吉林市。這一時期,天齊廟使用情況不詳。1966年10月,公私合營齊齊哈爾市鼎恆升制酒製藥廠改名為國營齊齊哈爾製藥廠時,天齊廟被該廠占用。至1985年齊齊哈爾市志辦編纂宗教志時,遺存建築仍為該廠一部分。
而今,現存天齊廟遺址占地960平方米,建築僅剩3座。外觀磚雕依然精美,室內壁畫猶存。由於建築屬於中國傳統磚木結構卻長期作倉庫使用,造成嚴重破損,亟待整修。除此之外,與天齊廟有關的歷史痕跡,留下了天齊廟國小、天齊廟街之稱;而與龍華寺有關的,則留下了龍華路這條大街之名。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天齊廟歷史建築保護情況得到市政府和社會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齊齊哈爾市政協也曾多次組織委員調查視察並召開座談會,就產權、保護、修繕等問題提出建議。本世紀之初,3處遺存被鑑定為市二級文保建築並得到掛牌保護。2012年,天齊廟產權被齊齊哈爾市政府收回,為今後更好的保護、修繕和利用解開了難題。但此處最終將何去何從,依然引人關注。
與龍相關的齊齊哈爾地名,早期有“九龍”胡同,實際是“酒樓”的諧音。此後用龍城、龍江代指齊齊哈爾。1927年,倉西公園改名龍沙公園,“龍沙”漸漸成為齊齊哈爾的別名。自龍華寺出現後,日偽時期龍華路出現,一直貫通到齊齊哈爾火車站,齊齊哈爾與龍有關的地名接踵而至:龍門街、龍南街、龍北街、龍沙路,等等。但有的道路出現晚於五龍街道辦事處。
2008年龍沙區政府編寫《龍沙春秋》之際,在“通俗區志”中,對“五龍”進行考據,提出以龍沙路、龍華路、龍門街、龍沙公園、龍江飯店。這個說法認為,五龍街道辦事處轄區的東北角是龍沙路的西端點,東接龍華路西端點,北起龍門街北端點,往西含龍沙公園,而轄區的最繁華地帶則有龍江飯店。“五龍”為五條龍匯聚之地。

先農壇

在以農為本的社會,春耕至關重要,二月二是催耕信號。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通過舉辦各種祭祀活動,祈望神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東北地方,農曆二月二雖然不是春暖季節,但受傳統文化影響,也出現了祭祀先農典禮。清代沿襲明代祭祀制度,順治十年(1653年)下詔恢復先農之祭及親耕之禮,繼之議定全套規制。雍正四年(1726年)曾頒旨全國省府州縣廳設先農壇行耕籍禮,但各地祭祀的規模、等級遠遠不及京城。《雍正帝祭先農壇圖》上、下兩卷,呈現了當時的風俗。由此可以推論,齊齊哈爾先農壇約建築於雍正時代,是黑龍江將軍、齊齊哈爾副都統舉行春祭的地方。西清的《黑龍江外記》、英和的《卜魁紀略》均有記載。
據《龍沙紀略》記載,清代的黑龍江將軍衙門在正月前後處於“放假”狀態。“鎖印後,一方之事,皆(燈官)所主。文書可達將軍,揭示有‘官假法真’之語。細事撲罰惟意。出必鳴金,市聲肅然,官以避道。開印之前夕,乃自匿去。”所謂鎖印,也稱封印,將軍衙門按慣例於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內擇期封印。期間,官員歡聚暢飲,以酬一年之勞。所謂開印時間,指的是次年正月二十二的前四日內。開印後燈官自行消失,各衙門正常辦公。抓緊籌備二月二祭先農壇等事務。因此,祭祀先農是清代黑龍江每年官祭的第一個項目。
先農壇的最後一次官祭是宣統三年(1911年),祭拜活動是由黑龍江巡撫周樹模主持的,成為清代官祭的絕響。
據《齊齊哈爾市志稿?宗教志》記載,民國16年(1927年)建廟時,將原有先農壇併入該廟院內,並同時修繕,先農壇從此成為其一部分。當時,先農壇尚有“正殿三間,東火神廟一間,西大仙廟一間,東西配房各三間,東西齋座各一間,先農壇一處,供奉著先農。”據日本人武田裕記載,龍華寺“正殿的後方建有一碑,它標明了先農壇的地址。先農壇即為五穀豐登而建成的祭壇。據說祭壇是於乾隆年間築造的,而今只在小丘上殘留著以往的痕跡”。先農壇的納入,證明此地為政府用地。
民國6年(1917),龍江縣衙向黑龍江省通志局呈報的資料中有:“先農壇,在城東偏南一里許。大殿三楹,長三丈八尺,寬二丈三尺余,內俸先農炎帝、神農氏及先農厲山氏、先農后稷氏等神。東西配殿各一楹,長各一丈。前設壇地一方,系南向。又南大門一間,四面圍牆,南北長三丈,東西寬十九丈”的記載,可以洞見先農壇的格局和模樣。
在節日習俗方面,最特別、最熱鬧的是黑龍江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由此可知,燈官的活動近一個月時間,這一習俗延續到清末,歷任黑龍江將軍對這一習俗採取了放任的態度。
天齊廟,龍華寺、先農壇距離我們似乎越來越遙遠。想想當年,傳統文化傳播到卜奎是多么不容易,對於古蹟遺存,我們是不是應該倍加珍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