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教道德院
- 地點:黑龍江省齊齊哈市
- 成立時間:1920年
- 類型:宗教場所
- 現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緣起簡介,緣起,宗旨,基本概況,歷史沿革,歷任主事,建院經過,
緣起簡介
黑龍江省五教道德院創建於民國九年(1920年),至齊齊哈爾解放後結束,歷時二十餘年,是我市歷史上頗有影響的宗教活動場所。
緣起
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海倫居士歸一先生,為“振興聖道、廣布善行,慷慨捐資,毀家辦道”。首先於本縣建立明信宣講堂一所。謂“誠信所遐邇,從風四方老幼。前往聽講者踵相接也,而導化人民之向善及道院之胚胎實權興於此”。明信宣講堂設立之後,又於綏化設立施粥場一所,同年年底告成。民國十一年(1922年)正月間,又在龍鎮縣五大連池地方籌備建築大連寶寺。因所需工程巨款難以支付,遂遣其子維智、維中、維禮等,來省城齊齊哈爾勸募善捐,得到了前副都統布特哈總管陳福齡、前電話局局長於駟華、前林甸縣縣長黃海樓,以及後來任本院副院長的孔祥麟等人的慨助。於是,大蓮寶寺乃如期告成。遂後,“經集議,欲作根本救濟社會事業,闡明主旨”,便於同年四月,在省城齊齊哈爾成立五教道德院。
宗旨
五教道德院含佛教、基督教、清真教、儒教、道教等五教,所謂“為五教歸一,取,宗教匯源,之意”。其宗旨:“專以救災恤難、講演道德、導民眾之大同”。言稱“不聯結黨派、不干涉政治”。
基本概況
全國集儒釋道基回五大宗教於一體的宗教會所——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
坐落在天增小區亨達廣場西側(原興隆街永合胡同19號),1928年被稱為“卜奎道院”。它是當時民間人士,集聚民間的財力、物力創辦的一所慈善機構。
1932年8月在原址建築新院舍,刻院在天增胡同建成新院舍,三進工青磚瓦結構,分為統院、壇院、經院、乩院、畫院、藏經樓等11部分,其中印刷《孝經》、《金剛經》、《道德經》、《楞嚴經》2萬多部。統院正位,安奉五教聖人生像各一尊。1933年,又設文牘、會計、施粥、施賑、交院6個辦事機構,還附設粥鍋、施醫、佛經流通、經典印刷局等部。常年開展施粥、施診等慈善活動,如遇天災人禍之時,還採取臨時施捨教濟的辦法。
直到1947年,齊齊哈爾市解放後,五教道德院解散,院舍改做民宅。
歷史沿革
1923年4月,省城中心慈會會長陳福齡等人以“近日人心不古,道德滄落”為由,提倡儒、釋、道三家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五教歸一”,以“專以教救災恤難,講演道德,異民眾之大同”為宗旨,發起成立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籌建時陳福齡等9人自籌經費,並出版《聚奎卜乘》、《挽世道德金針》等書。不久,五教道德院在天增胡同建成,陳福齡任院長、黃海樓、於駟華任副院長,冷懋生任總經理。同年10月,刻院在其臨街房子內設粥場,每日施發小米粥救濟貧民。
1928年4月,刻院成立記念日,社會名流許蘭洲、於駟興等舉辦發“中興道德,重立統系”為宗旨的記念活動,在龍沙公園後胡同設立五教道德的慈善機關。8月,刻院頒印《卜奎道院壇訓錄》,由此五教道德院亦被稱為“卜奎道院”。同年,刻院籌集數十車皮糧食赴山東災區救濟災民。為此山東賑務督辦頒給五教道德院“利益民眾”的匾額。翌年5月,河南千餘難民湧入齊齊哈爾,五教道院將難民全部送回河南。當年其屬收客所收客貧民500人。
1925年,該院翻印《楞嚴王經》、《三教聖經》,重刊《金剛經句解》。1928年4月,在該院成立紀念日時,許蘭洲、於駟興等舉辦了以“中興道德,重立統系”為宗旨的紀念活動。同時,在龍沙公園後胡同設立黑龍江省城五教道德院的外部慈善機關,即“世界紅十字會龍江分會”,做救濟難民等慈善事宜8個月,該院頒印了《卜奎道院訓錄》,黑龍江省五教道德院也因此被稱為“卜奎道院”。
當年,冷懋生、五佐臣等押運該院籌集的數十火車皮糧食赴山東災區,救濟災民。為此,山東賑務督辦頒發給卜奎道院“利益群生”的匾額。
1930年,繼任院長於駟華逝去,黃海樓繼任院長,出版了《聚奎卜乘》一書,後又出版《挽世道德》一書。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興隆街永合胡同19號建成一座新院,新院為三進式青磚瓦木結構,分為統院、宣院、壇院、經院、戰院、畫院、凌虛格(分為男女)、藏經樓、院門等十一部分。該院山門磚雕龍飛鳳舞,椽檐精雕彩繪,脊獸翹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內拱門之上懸掛“宗教匯源”匾額。二門四大明柱,飛檐角下鐘鈴吊懸,兩側砌築青磚花牆。正殿為樓,門外掛有“本院施粥”招牌,內設粥棚,實施慈善,濟民。五教道德院,取儒、釋、道、基、回五教歸一之義,成為省城內一處導人向善的慈善機構。1935年,該院募集19萬餘元資金為創建大乘寺奠定了基礎。
齊齊哈爾市解放後,五教道德院解散,此處曾改為初級師範學校、市行政幹部學校。後來成為居民住宅,因鮮族人居多,俗稱朝鮮大院。院舍改做民宅,有建築6棟,正房2棟,廂房4棟,總建築面積為1067.92平方米,其中主房為2層建築。
2002年,這一帶拆遷改造,市政府決定保護此地,準備修繕原古建築。現該院被齊齊哈爾市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從新投資修繕齊市標誌性古建築五教道德院。
歷任主事
黑龍江省五教道德院的主事人員有院長、副院長、總經理、經理和監理等。
其第一任院長為陳福齡(省城中心慈善會會長);副院長為黃海樓、於駟華;總經理為冷懋生;經理為孔祥麟、王順卿、梁庭瑞、杜壽山、巴富倫。是年(民國十八年),因陳福齡院長去世,公推於駟華為院長;孔祥麟、張翌堂、那廣輪、李名馨為副院長。後於駟華院長亦病逝,又推舉黃海樓為院長。
據市圖書館現存的《禪林普渡金舟》中記載,偽康德二年(1935年)之際,在職院長、副院長有:黃海樓、孔祥麟、李名馨、張翌堂、那廣輪、康青山、王宗周、畢會清、杜名福、傅振鐸、姜萬夫;在職監理:冷百芝、杜壽山、邵名起、張名晫,總經理為王順卿;經理為呂允生、於德祿、魏殿卿、趙德潾、胡清弟、梁庭瑞、朱榮祿、楊士忠、池鴻藻、李雍慶;大蓮寶寺經理為吳德昌。
建院經過
建院經過及其設施
該院創建之初,尚無正式院址,僅以孔祥麟自有萬和胡同市房一所“施租借用”。當時不過因陋就簡,暫為遷就,一面悉心籌劃,籌措資金,醞釀建院一事。終於大同元年(1932年)三月,購妥地基,在原萬和當舊址動工興建五教道德院。同年八月即告竣工。該院建有正門、二門兩道門。院內中間是二層樓的正殿,樓上檐下正中懸掛“萬匯蒙庥”匾額。樓內有寬敞明亮的藏經庫,藏有經書數萬卷。樓內供奉有鑄造的五教聖人坐像各一尊。正殿兩側有東西廂房。整個建築共用大洋三萬一千七百餘元。一切就緒後,則“諏吉升座,庶幾瞻佛貌之尊嚴及院宇之壯闊,俾人向善之心油然而生”。
印刷佛教、道教經典
黑龍江省城地處邊陲,購書極難。加之需資甚鉅,為一勞永逸之計,孔祥麟在建院之初,獨自捐資五千元,購買了印刷機器及全套鉛字,“所有儒、釋、道三教聖經、典籍,凡耳聞目見者,靡不渴力搜求、設法羅致”。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印行佛教經典《金剛經》、《楞嚴經》;儒教經典《孝經》;道教經典《道德經》等。後又印刷了《無涯菩提妙有真經》、《萬源宗鑒》、《道德籍演》以及其他各種勸善經籍不下數十種。民國二十年(1931年),時值各處災荒,為施賑濟,又翻印了《法華經》。後又相繼印行了佛教經、律、論三藏,及道教經、論數十卷。今保存於市圖書館的尚有《禪林普渡金舟》一卷(1935年出版,鉛印本)、《道德籍演》第九、第十冊(1922年出版,鉛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1928年出版,石印本)、《大般若涅槃經》四十卷(1934年出版,鉛印本)、《楞嚴王經》十卷(1926年出版,鉛印本)、《挽世道德金針》四卷(鉛印本),《道德籍演》第一至六期(1922年出版,鉛印本)、《玉曆新纂》四卷(1927年出版,石印本)、《無涯菩提妙有真經》(1935年出版,鉛印本)、《無涯菩提妙有真經》(1928年出版,鉛印本)、《修心悟道偈》一卷(1928年出版,石印本)、《福報佳音》一卷(鉛印本)、《萬緣宗鑒》二卷(1925年出版,鉛印本)、《三教聖經合編》六種(1926年出版,鉛印本)、《榛喝針砭》一卷(1928年出版,鉛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句解易知》二卷(1929年出版,鉛印本)。
興建大乘寺
齊齊哈爾大乘寺,俗稱大佛寺,位於齊齊哈爾火車站南約四華里處。五教道德院為大乘寺的承辦團體之一。“偽康德三年(1936年)初,黑龍江省五教道德院會員出資十九萬餘元,以為建寺經費。同年六月,院長黃海樓、副院長孔祥麟決定在哈爾濱設定該院駐哈辦事處(辦事處創立費二百元、每月維持費約五十元),派人到各地採購修建大乘寺所需的建築材料。偽康德六年(1939年)正式破土動工,偽康德十年(1943年)竣工”。寺院占地面積九十二公頃,院牆由八座配殿連線,呈正八邊形。院內三層大殿,前為天王殿,中間為大雄寶殿,後為藏經閣。高樓閎宇,金碧輝煌,誠為北滿的名剎。齊齊哈爾大乘寺的建築,以其規模宏偉、投資浩巨、選材精良、布局典雅、造型氣勢磅礴而聞名全國。現已成為我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施賑
五教道德院本著“施醫藥以療貧疾,敬惜字紙以重聖道,宣講道德,以挽澆風”的宗旨。自創辦時起,即先後施放災賑,設立施粥場、施醫所多處。據有關檔案記載,該院每年定期施放年賑一次。如遇天災人禍之時,採取臨時施捨的辦法。如,民國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由陳福齡院長旨令,施放年賑一次。從早八點至晚五點,凡屬極貧無靠之人,無論男女老幼及殘疾者,一併屆時到會(中心慈善會)報名登記領款。年齡在二十歲以下者,每人領市錢貳拾吊,二十歲以上者,每人叄拾吊。又經該院同人等量力資助小米數十石,於該院臨街房內設立粥場。期間自本年夏曆十月一日起至明春三月間停止,每日自早十點鐘起至晚二點鐘止,施放小米稀粥,並給鹹菜少許。自備食具前往。又如,民國十七年(1928年)。山東受災,五教道德院曾派冷懋生、王佐臣二位經理前往押運糧谷十火車皮,親赴災區散放。當時的山東賑務督辦曾為此頒發“利益群生”匾額一塊,以示獎賞。民國十八年間(1929年),由河南來我市難民千餘人,該院曾組織設法遣送回原籍。並多次圍遼西、湖北等處的火災,鄰國日本地震以及本省各縣天災匪禍,竭盡全力施賑和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