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鄭吟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邵雍詩選》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邵雍
詩詞正文,作者介紹,簡介,生平,成就,
詩詞正文
子產何嘗辭鄭小,晏嬰殊不願齊衰。
二賢生若得其地,才業當為王者師。
二賢生若得其地,才業當為王者師。
作者介紹
簡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易學家,有內聖外王之譽。漢族,字堯夫,諡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其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少有志,讀書蘇門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後被召授官,皆不赴。創“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著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
生平
邵雍,先為范陽人,後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蘇門山百泉之上,並將住處命名為“安樂窩”,後人稱他為安樂先生。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人從游甚密。根據《易經》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摻雜道教思想,虛構一宇宙構造圖式和學說體系,成為他的象數之學也叫先天學。傳說他的卜術很準。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陽,以教授生徒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度使安審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間,為雍新居,名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寧初,曾兩度被薦舉,均稱疾不赴。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程頤、程顥、張載等退居洛陽時,恆相從游。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賜謚康節。有《伊川擊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邵雍詩,以張蓉鏡、邵淵耀跋明初刻《伊川擊壤集》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縣宋墓出土之《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簡稱宋本)、蔡弼重編《重刊邵堯夫擊壤集》六卷(簡稱蔡本),及元刻本(簡稱元本)、明隆慶元年黃吉甫刻本(簡稱黃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編末之集外詩與新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等。
成就
邵雍一生不求功名,過著隱逸的生活。喜嘉佑之時,朝廷詔求天下遺逸名士,留守王拱辰和尹洛以邵雍應詔,授將作監主薄。呂海、吳克薦他補潁州團練推官,他皆以種種理由推託。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達官貴人十分敬仰他,常與之飲酒作詩,並買園宅送他居住。他依此過著耕種自給的生活,名其居曰“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他勤於著書,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書。其思想淵源於陳摶道家思想,已成為定論,眾家皆有論述。朱震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漢上易傳.表》)而朱熹則認為邵雍傳自陳摶,陳摶也有所承傳。他說:“邵子發明先天圖,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周易參同契考異.附錄》)從朱震、朱熹記功看,邵雍的思想源於道家系統,而直接傳授者是李之才。關於這一點,張岷等人皆有說明。張岷在邵雍的行狀略中指出:“先生少事北海之才挺之,挺之聞道於汶陽穆修伯長,伯長以上雖有其傳,未之詳也。”(《邵子全書.附錄》)
值得說明的是,邵子之學雖有淵源,但更多的是自己的體悟。《宋史.邵雍傳》對此論述得極為清楚:邵雍“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司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邵雍對於易學乃至整個思想文化的貢獻不是承傳道家思想或重複前人的思想,而是以數為框架建立起龐大的思想體系,即所謂“自得者”。
邵氏易學的價值不在於對傳統象數易學的繼承,而在於繼承傳統象易學基礎上對易學所進行的精心的改造和創新。恰恰是這些不符合《易》之本文或與傳統易學相違背的觀點和思想表現出勃勃的生命力,推動易學不斷地發展和臻於完善。如清儒全祖望所言:“康節之學,別為一家。或謂《皇極經世》只是京、焦末流,然康節之可以列聖門者,正不在此,亦猶溫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潛虛》也。”(《宋元學案.百源學案》)也正因為如此,邵氏之學雖然遭到了種種攻擊,而傳者不絕於世。“南渡之後,如林栗、袁樞之徒,攻邵者尤眾,雖象山陸氏亦以為先天圖非聖人作《易》本指,獨朱子與蔡氏闡發表章,而邵學始顯明於世,五百年來,雖復有為異論者而不能奪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卷十九)同時,邵子之後出現了許多研究著作,其子邵伯溫撰《皇極系述》、《觀物內篇解》,張元定撰《經世指要》,朱元升撰《邵易略例》,無俞琰撰《易外別傳》,明黃畿撰《皇極經世傳》,余本撰《皇極經世釋義》,清王植撰《皇極經世直解》等,對邵子之學加以詮釋和闡發,使邵子之學成為專門之學,治此學者成為學蚧一個重要學派。清儒黃宗撰《宋元學案》專立“百源學案”,以述其思想淵流。另外,邵子的思想對義理之學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二程是宋代理學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形成從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邵子思想。對於這一點,朱熹早有察覺。他說:“程、邵之學固不同,然二程所以推尊康節者至矣。蓋信其道而不惑,不雜異端,班如溫公、橫渠之間。”(《宋元學案.百源學案》)這是說,二程之所以能以易學而與司馬光、張載齊名於當時,並對後世發生影響,與他推崇邵氏,“信其道”有關,足見邵氏易學影響之深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