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齊文化博物館(原齊國歷史博物館)
- 外文名稱:Qi History museum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臨淄區齊陵街道
- 竣工時間:2016
- 開放時間:9:00—17:00(逢周一閉館)
- 館藏精品:犧尊、大銅盂、人形足敦、仲佶豆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齊國歷史博物館,座落於齊國故城宮城遺址東部,張皇路與齊都路路口處,張皇路7號。目前已經搬遷到齊都文化城內,搬遷時間為2016年3月。齊都文化城位於太公湖北岸,晏嬰路東,臨淄大道308號。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形製作外形,青磚砌壘,形似古城堡,別具一格,內部裝飾古樸典雅,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與宮城西部的宮殿建築遺址桓公台東西相望,交相輝映,顯得格外雄偉壯觀。在東北和西南方向設拱型圓門,門洞上方鑲嵌著黑色花崗岩匾額,刻有“齊瓊元府”四個金字,以示齊國珍寶收藏府地之意。走進館內展廳,迎門是巨幅齊長城照片。它是齊國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齊國興旺發達、富民強國的象徵。門廳的中部,豎立著三根原始木柱,上部鑲嵌著三角形圖案,形成一個古“齊”字,這便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誌。
博物館始建於1985年,占地105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1996年、1998年兩次分別對內部陳列、外部環境進行了大規模調整最佳化,以獨具魅力的區域特色,先進的陳列手段,優雅的遊覽環境受到了中央、省、市領導及國內外知名人士、專家學者的好評。齊國歷史博物館因成績卓著,分別被授予全國十佳陳列展覽提名獎、國家aa級旅遊景點、省級風景區和省級優秀博物館。
臨淄,是中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1300餘年。齊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齊國史陳列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館的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突出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打破傳統的陳舊的陳列模式,闖出一條適合博物館發展的新路子。在堅持歷史真實性和文物陳列嚴肅性的原則下,實現了形式多樣化、方法靈活、生動形象,借鑑國際博物館和大型博物館陳列手段,增強現代化的陳列藝術,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齊國歷史博物館已被公布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級名勝風景區,並獲得山東省優秀博物館、全省旅遊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吳官正同志參觀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個展覽辦得很好,很有特色”。齊國歷史博物館的實踐,為中國中小型博物館闖出一條新路子,山東省文化廳、文物局領導在全省文物工作會議上,要求在全省文博系統推廣。
建築布局
齊國歷史博物館主體建築,採用的是齊國故城大、小兩城銜接的模式,外形系特製青磚壘砌,四周無窗,形似古城堡。設有東北、西南兩個拱形門,門洞上方均鑲嵌長3米,寬0.7米的黑色花崗岩匾額,刻有“齊瓊元府”四個金文大字,為齊國瑰麗珍寶收藏府地之意。採用鐘鼎銘文字型,代表齊國興衰所處的時代,分別由中山大學人類學教授商承祚先生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所長張政鋃先生書寫。
“古城堡”式陳列展廳,與外部環境非常協調,相映成趣,顯得古樸典雅,十分壯觀。花崗岩闕式大門,雉碟式青磚圍牆,仿戰國時代花紋地板磚鋪成的甬路、停車場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月季園、牡丹園錯落有致,灌木叢以及葡萄滿架的藤蘿、凌霄、葡萄虬枝龍盤,花葉婆娑。幾十尊不同時期出土的石刻造像,點綴在院內各處,更加顯示出濃郁的齊文化氛圍和獨特的地方特色,令人遐思神往。
從陳列館東門拾級而上,迎面是一塊鑲嵌在紅木框內的長方形“銅鏡”,鏡面飾龍紋圖案,是仿臨淄大武漢齊王墓陪葬坑出土的中國最大的青銅鏡而作。體現了“以人為鑑,可知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的含義。由鏡兩側進入序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巨幅齊長城照片。齊長城建於公元前821年至公元前300年,西起平陰,綿延東行,至膠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長1000餘里。它是齊國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齊國興旺發達、富民強國的象徵。“長城腳下”一自然巨石銘刻著齊國歷史簡介。序廳中部,矗立著三根原始巨木,頂端鑲嵌著三角形圖案,恰似一個古“齊”字;南邊是仿漢代漆器繪製的巨幅齊國地理位置圖。整個布局明亮簡潔,寓意深刻,給遊客予某種啟迪,引人入勝。
齊國歷史博物館內分15個展廳,曲折環繞,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300餘件珍稀文物和大量的文獻資料在這裡陳列展出,並利用模型、沙盤、雕塑、照片、圖片、電影、電視等高科技手段,詳細介紹了齊國的創建、興盛、衰亡史以及軍事、政治、禮俗等,反映了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展現形式主要是以齊國歷史為總綱,以時代先後為主線。先齊時期文化在臨淄的發現,證實了齊文化的淵源,所以首先展示的是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後李文化,其後依次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文化、西周文化;然後以周代齊國文化為重點,突出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階段;最後由秦滅齊統一中國,到漢代齊國的盛況結束。其間有大量的歷史故事,以情節為序,分別展示商周時代,春秋桓管霸業,孔子聞韶,齊城繁榮盛況和稷下學宮的創建、人物介紹、科技、禮俗、田單復齊等,以物代史,相互襯托。
陳列形式靈活、多樣、生動、形象,融知識、藝術、趣味性於一體,分設15個展廳,有序館、龍山文化廳、西周文化廳、桓管霸業廳、韶樂廳、武威廳、城郭廳、稷下廳、科技廳、禮俗廳、火牛陣廳,陳列各類文物精品300餘件(套),並輔以雕塑、模型、沙盤等傳統藝術形式和燈光、音響、影視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法,全面細緻地反映了齊國八百多年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展示了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博物館陳列形式中的一種創新和有益嘗試。。
陳列館內部裝修為仿漢代宮廷風格,木製穿帶,人字形斗拱,十字格天花藻井,門窗取菱形或漢代圖案欞柵。色彩以亞光熟褐色為主調,隔斷內以亞麻布貼面,構成了一種古典凝重的文化氛圍。
館藏文物
陳列布局是體現陳列藝術的主要特色之一。因此,該館進行了大膽創新,在狹小的展廳空間內,選用大體量木質鑲嵌特製玻璃的中央櫃和三角形中央長方櫃,其創意取於古“齊”字和體現泱泱大國之風貌,既改變了原博物館傳統的靠牆式通體連櫃的陳放模式,又對特殊重要文物精品還單獨設計了異型櫃,突出了重點,使觀眾產生異樣的新鮮感,以加深印象。
該陳列除了巧妙地處理好文物展櫃在展廳空間的有機結合外,還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裝飾色彩和燈光效果,令人步入展廳,便感受到古色古香,莊重肅穆的氛圍,隨即產生一種身在齊國故宮的感覺。
陳列內容是以史為綱,以縱為主,縱橫結合,把齊國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貫穿於歷史的主線之中。如太公封齊、桓公稱霸、晏嬰相齊、田氏代齊、威宣稱雄、田單復齊等重大歷史事件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臏、田單等,一個個被介紹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使參觀者能夠達到以史聯人,以人聯事,以物聯史。將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了一體。
齊國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最大的藝術特點是在用大量的文物珍品展示齊國歷史的同時,在國內率先動用了電影、電視、沙盤、模擬場景等現代化表現手法,彌補了文物展示歷史的空白。如:稷下學宮雖有歷史記載,卻無文物佐證,於是投資15萬元,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10分鐘的電影,再現了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宏大場面;運用電動圖表展現齊國都城的城池、宮殿、交通幹道、排水系統、冶銅、鑄鐵等手工業作坊遺址;用模擬場景再現了故城王宮的威嚴、市井的繁華。用陶瓷塑造了五百多個形態各異的歷史人物,加之配音,有聲有色地再現了“車轂擊,人肩摩,舉袂成幕,揮汗成雨”的泱泱大國之風貌。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也是齊國歷史陳列的主體。首先,從萬餘件館藏文物中甄選了300餘件具有代表性的珍品。如大銅盂、人形足敦、仲佶豆、高子戈、燕王劍、鎏金編鐘、鷹首匜、犧尊、丙午帶鉤等。同時,又從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淄博市博物館等單位借來了有關齊國的重要文物。還從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館複製了著名的齊國文物:齊侯匜、桓子孟姜壺、齊縈姬盤、陳純釜等。其次,為了充分發揮文物的證史、補史作用,將文物珍品集中於一個典型時代或特殊環境,更加顯示了文物的價值、歷史的真實。通過文物珍品的烘托,突出了齊國史的顯著特點和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霸業,威宣張武冠七雄以及晏嬰相齊、田氏代齊、田單復齊等重大歷史事件。第三,相對地集中展示,更增強了遊客對齊國史精彩片段的印象。如各類帶鉤全部陳列於“桓公霸業廳”,以展示桓公不記一箭之仇的恢弘氣度;將各類兵器集中於“武威廳”以示齊國兵家之強盛;將鐘磬等各類樂器集中於“韶樂廳”,以佐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