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窺鏡術

鼻內窺鏡術

鼻內窺鏡術是利用光學內窺鏡,行鼻或鼻竇的外科手術處理技術。該術式術野清楚,減少術後死角,觀察全面,能較徹底地清楚病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鼻內窺鏡術
  • 類別:外科手術處理技術
  • 特點:減少術後死角,觀察全面
  • 適應症鼻息肉慢性鼻竇炎
適應症,基本原則,技術優點,注意事項,

適應症

鼻息肉慢性鼻竇炎、鼻或鼻竇異物、鼻或鼻竇良性腫瘤、腦脊液鼻漏、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部分切除等。

基本原則

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在徹底清除不可逆病灶的基礎上,把糾正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暢通竇口鼻道複合體和各竇的竇口、重建鼻腔鼻竇的通氣和引流、以及儘可能保留竇內黏膜和中鼻甲等生理功能單位作為手術的基本原則,以此創造改善和恢復鼻腔鼻竇黏膜形態及生理功能的條件來治癒鼻竇炎。這一觀點在九十年代初期得到國際鼻科學界的公認並迅速推廣,使越來越多的鼻外科醫生逐漸拋棄已經習慣了的根治性手術方式,而採用一種小範圍或局限性的手術來解決廣泛的鼻竇病變。

技術優點

鼻內窺鏡有下列優點:
1.採用冷光源,導光纖維照明,亮度強,觀察景物清晰,改變了傳統鼻科醫生採用的外在方式。這對於整天與“洞洞眼眼”打交道的鼻科醫生來說尤為重要,就像在黑暗中看見了光明。
2.視角大。採用不同角度的內窺鏡,醫生可以對鼻腔、鼻竇做全方位的觀察。
3.解析度高,無焦距限制,遠近景物均很清晰。
4.鼻內窺鏡有放大作用。將鼻內窺鏡從距觀察景物3厘米處移動到1厘米處,可以使觀察物體放大1.5倍。
5.鼻內窺鏡可以與攝像系統連線,使手術方法、術腔等情況完整地從監視器顯示出來,有利於手術指導者、術者、助手觀察。改變了鼻科多年來一人手術其他人都無法明視,學手術全靠自己“悟”性的弊端。
鼻內窺鏡微創術是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的最理想方法。聚集眾多優點於一身的鼻內窺鏡,被喻為醫生的“火眼金睛”,亮度相當於無影燈的20倍,3.5毫米小孔能將隱蔽部位的病灶放大數十倍顯示在電腦螢幕上,醫師在做治療時對病變部位“了如指掌”,在鏡下結合鼻竇電動吸引器及低溫等離子技術,直接進入鼻竇內將病變組織消融,清除病灶。治療可進行到以前不易到達的區域,而且更精細、徹底,整個治療具有創傷小、術中術後痛苦小、安全性高及術後不易復發等優點。

注意事項

術前要做什麼檢查
術前除常規做血常規血型尿常規肝功能、生化十二項、胸透、心電圖外,還須做鼻的CT檢查,因手術視野較窄,需先在CT片定手術的部位及範圍,以便手術效果更出色。必要時,術前一天備血以備術中用。
術後要注意什麼
(1)鼻內窺鏡手術後滲出血水樣物為正常現象,如鼻腔滲出鮮紅血性物要及時報告醫生及護士,口中有血性液時要吐出,切勿咽下,以便醫生觀察出血的量,同時避免咽下血性物引起嘔吐。
(2)術後請注意視力有無改變,如出現視朦、復視等要及時報告醫護人員。
(3)如術後出現眼眶周圍瘀黑,一般數天內會自行消散。術後當天可用冰敷式,2~3天后用熱敷散瘀。
(4)一般術後1~2天可拔除鼻腔填塞紗條,拔紗條後應注意鼻腔有無出血。但有血性鼻涕是常見的。
(5)術後要根據醫生的指示按時滴鼻水,以促進傷口癒合、恢復。
(6)拔紗條後,一般要遵醫囑進行鼻腔沖洗,以清除鼻腔中的痂皮、瘀血,促進鼻腔傷口生長。
怎樣進行鼻腔沖洗
沖洗鼻腔時,要將水袋高掛,沖洗管水從健側鼻腔鼻咽進入到沖洗側(患側),沖洗時有節奏地一下一下用力擤鼻,這樣才能將痂皮和分泌物 沖洗出來,達到滿意的效果。
關於出院和後的複診
鼻內窺鏡術要達到好的效果,除手術做好外,術後複診也極為重要。
鼻腔的黏膜在手術後還會不斷生長,如不及時清理鼻腔,多完美的手術也將要前功盡棄,達不到理想療效。
因此要定時複診,術後遵醫囑,一般在三個月內每1~2周複查一次,三個月到半年每1~2個月複查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